- 彩圖全解三字經百家姓千字文(彩圖精裝)
- 王應麟 思履
- 1458字
- 2019-01-02 16:03:17
楊[yánɡ]
【姓氏來源】
楊姓的來源主要有四:
其一:出自姬姓。周成王封其弟叔虞于唐,為唐侯。又唐地臨晉水,因而稱晉國。春秋時期,晉國內亂,晉武公滅瑉侯統一晉國。長子晉獻公滅包括楊國在內的周圍諸小國。后晉獻公封其二弟伯僑領地于楊,以地取姓為楊姓。伯僑遂為楊氏得姓始祖。
其二:出自賜姓。如三國時期,諸葛亮平定哀牢夷后,賜當地少數民族趙、張、楊、李等姓。又隋代楊義臣,本姓尉遲氏,因其父的功績而被賜予皇室姓氏。
其三:出自他族改姓。北魏孝文帝時期,實行漢化政策,將原莫胡盧氏改漢字單姓,為楊姓。
其四:出自他姓改姓。據載,廣東梅州有楊氏,原為林姓。
【郡望堂號】
楊姓郡望主要有弘農郡、天水郡、河內郡。
弘農郡:西漢時置郡,治所在弘農(今河南靈寶北),曾一再改名恒農郡。
天水郡:西漢時置郡,治所在平襄(今甘肅通渭西北)。西晉移治上邦(今甘肅天水市)。
河內郡:楚漢時置郡,治所在懷縣(今河南武陟縣西南)。西晉移治野王(今湖南沁陽)。此支楊氏,其開基始祖為韓襄王將領楊苞。
楊姓的堂號較多,主要有“四知”、“清白”、“銜善堂”等,其中以“四知堂”最為著名。
【繁衍變遷】
楊姓發源于山西,春秋時期,楊國被晉國所滅,楊國子孫向西遷移,陜西、河南等地都有楊姓人的分布。春秋戰國時,有部分楊姓人已經遷至湖北等地,并進一步向東南方向播遷至江西地區。另有一支楊姓人從山西向江蘇、安徽等地區遷徙。秦漢時期,楊姓人就已經散布在四川。魏晉南北朝時,楊姓人繼續向江南地區遷移。唐朝時,朝鮮半島已經有了楊姓氏族的分布。及至宋朝時,楊姓已經以福建為中心,遍及江南各地。元朝末期以后,廣東、福建等東南沿海地區的楊姓陸續向海外移民,主要遷至東南亞各國。
楊姓在當代中國人口排行中排位第六。
【歷史名人】
楊修:字德祖,東漢末期著名文學家、政治家。以學識淵博而著稱。代表作有《答臨淄侯箋》、《神女賦》、《孔雀賦》等。
楊堅:即隋文帝,隋朝的開國皇帝。
楊玉環:即楊貴妃,中國古代四大美女之一。
楊業:北宋名將,又叫楊繼業。抗擊契丹的戰斗中驍勇善戰,與兒孫楊延昭和楊文廣等并稱為“楊家將”。
楊萬里:字廷秀,南宋時期著名詩人,與范成大、陸游、尤袤合稱南宋“中興四大詩人”。他的《曉出凈慈寺送林子方》和《小池》至今被人吟詠傳唱。
楊炯:弘農華陰人,初唐四杰排名第二,與王勃、盧照鄰、駱賓王齊名,并稱“初唐四杰”。其詩尤以描寫軍事題材的邊塞詩影響最大,有《楊炯集》傳世。

楊業抗擊契丹。
【姓氏名人故事】
“圣人可汗”楊堅
楊堅是隋朝的開國皇帝,他在位期間,結束了自魏晉南北朝以來長期分裂的局勢,統一了分裂長達百年的中國,并創建了影響深遠的科舉制度,實現了傳頌千古的“開皇之治”。
楊堅本是北周皇室的外戚,北周靜帝宇文闡即位后,楊堅控制了朝政,并先后平定反楊叛軍。楊堅受北周靜帝禪讓建立隋朝,定國號為“隋”,稱隋文帝。楊堅倡導節儉,節省政府內開支,多次減稅減輕百姓負擔。穩定了經濟發展,促進國家農業生產,使得中國成為盛世之國。

隋文帝楊堅像。
南北朝時,北方最主要的游牧民族突厥時常侵擾內地。北周時期,楊堅一直采取和親政策。楊堅統一中國,建立隋朝后,不再向突厥國贈送禮物,突厥懷恨在心,屢犯邊境,大舉南侵。隋文帝派兵將其擊敗,并大修長城加強防御。楊堅挑撥分化突厥勢力,將其分為東西兩部,致使突厥內亂不息。東突厥向隋朝稱臣,尊楊堅為“圣人莫緣可汗”,即賢圣的君主,楊堅即為隋朝皇帝兼任突厥名義上的君主。楊堅北擊突厥,打擊了囂張的外來勢力,使北部邊境逐漸趨于穩定,為隋朝以至于后朝各代的繁榮發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