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彩圖全解三字經百家姓千字文(彩圖精裝)
- 王應麟 思履
- 1502字
- 2019-01-02 16:03:17
韓[hán]
【姓氏來源】
韓姓的起源主要有二:
其一:出自姬姓,以邑為氏或以國為氏,為唐叔虞之后裔。西周初期,周公滅唐后,將唐國分封給虞,史稱晉國,因都城在唐,所以虞又稱為唐叔虞。到春秋初期,晉昭侯將曲沃分封給叔父成師,造成了晉國分裂的局面,后又由曲沃武公統一。曲沃武公統一晉國后,繼而滅掉了韓國,并封其小叔姬萬于韓,稱韓武子。韓武子的子孫以封邑為氏,稱韓氏。至戰國初期,韓武子后裔韓虔與趙氏、魏氏“三家分晉”,建立韓國,并成為“戰國七雄”之一。最后為秦國所滅,于是韓國的宗室子孫遂以國為姓,稱韓氏。
其二:出自他族改姓。據《魏書》記載,后魏有復姓大汗氏,北魏孝文帝遷都洛陽后,改為漢字單姓韓姓。
【郡望堂號】
韓姓的郡望主要有潁川郡、南陽郡兩處。
潁川郡:秦時置郡,治所在陽翟(今河南禹州)。
南陽郡:戰國時置郡,治所在今河南南陽市。此支韓氏,其開基始祖為西漢末年韓騫。
韓姓的堂號主要也是“潁川”、“南陽”,還有“泣杖”和“昌黎”等。
【繁衍變遷】
韓姓發源于山西和陜西,戰國時韓國建立,因三次遷都,使得韓姓在山西河南各地得到廣泛的發展。等到秦國滅韓國后,河南潁川變成了河南韓姓氏族聚集的中心。秦漢時期,韓姓族人向浙江、四川、山東、甘肅、河北、北京等地移居。唐朝時,河南人韓愈被貶為潮州刺史,成為最早進入廣東地區的韓姓人。唐朝末年,韓姓氏族大量進入福建地區。到了清康熙年間,韓姓人已經有渡海到臺灣定居,或移居到東南亞各國以及歐美各國家的。
韓姓在當代中國人口排行中排位第二十六。
【歷史名人】
韓非:戰國末期著名的哲學家、政論家和散文家,是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后世稱之為“韓子”或“韓非子”,是我國古代著名法家思想的代表人物。
韓信:字重言,西漢開國功臣,中國歷史上杰出的軍事家。智勇雙全,治軍嚴明,有“韓信點兵,多多益善”的典故流傳于世。與張良、蕭何并稱“漢初三杰”。著有《兵法》三篇。
韓愈:字退之,唐朝詩人,“唐宋八大家”之首,與柳宗元并稱“韓柳”,是古文運動的倡導者。蘇軾稱他為“文起八代之衰”,有“百代文宗”之美譽。
韓世忠:字良臣,兩宋時期的著名將領,與岳飛同是南宋抗金民族英雄。在抗金戰爭中立下了汗馬功勞。
韓擒虎:東垣(今河南新安)人,隋朝大將,助隋文帝滅陳,有膽有識,聞名當世。

韓非像。
【姓氏名人故事】
百代文宗韓愈
韓愈是唐朝著名詩人、文學家,是唐宋八大家之首,古文運動的倡導者。宋朝的蘇軾評價他為“文起八代之衰”。韓愈的散文內容豐富,形式多樣,而且語言簡明,新穎生動。內容方面他強調文以載道,文道合一,提出“不平則鳴”的論點。韓愈的詩歌講求“以文為詩”,別開生面,用韻險怪,開創了“說理詩派”的詩風。政治方面韓愈主張天下統一,反對藩鎮割據。韓愈的詩歌作品中常常有表現反對藩鎮割據的內容,還有揭露統治階級罪惡,抨擊佛道二教危害,以及斥責當權者壓制人才的作品。
韓愈為官清廉,敢于直言勸諫。唐憲宗時,鳳翔法門寺里藏有一節佛骨,據說是佛教創始人釋迦牟尼的遺骨。唐憲宗為祈求長壽,派人去鳳翔迎佛骨進皇宮,京城頓時刮起一股信佛風潮,上自王公貴族,下到平民百姓都爭先恐后地迎拜佛骨,向寺廟捐獻財物,不少人因此傾家蕩產。韓愈見此情此景,不顧個人安危,毅然上《論佛骨表》,痛斥佛教的不可信,要求將佛骨投到水火之中,杜絕這種事情的再次發生。唐憲宗看了之后勃然大怒,要對韓愈處以極刑。多虧宰相裴度連忙替他求情,說韓愈出言不遜應當責罰,但他是出自一片忠心,如果這樣處以極刑,以后就沒有人敢進諫了。朝中大臣也都紛紛向皇上求情,韓愈才免得一死,被貶往潮州。韓愈到潮州后,做了很多有利于潮州發展的措施,使潮州成為具有個性特色的文化名城。

百代文宗韓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