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 彩圖全解三字經百家姓千字文(彩圖精裝)作者名: 王應麟 思履本章字數: 1560字更新時間: 2019-01-02 16:03:15
陳[chén]
【姓氏起源】
陳姓的主要來源有四:
其一:出自媯姓,為虞舜之后裔。相傳帝堯為考驗虞舜將兩個女兒嫁給他,令其居住在媯汭河邊,其后世子孫便以地為姓,稱媯姓。武王滅商以后,追封虞舜后人媯滿于陳地,媯滿為陳侯,稱胡公滿。后陳國子孫爭奪王位,胡公滿第十世孫媯完出奔齊國報名,被齊桓公任命為工正,以國為氏,稱陳氏。后改為田氏。“田氏代齊”后,齊國稱為戰國七雄之一。后來齊國為秦國所滅,子孫紛紛改姓避難,齊王之子田軫逃至楚國拜相,恢復陳姓。這一支陳氏家族興旺,歷代子孫有很多為朝廷重臣,是陳氏中最大的一支。這一支普遍被認為是陳姓氏族的共同祖先,史稱陳姓正宗。

胡公滿像。
其二:出自陳國公族后裔。在陳國內亂至亡國期間,除陳完之外,還有三支陳國公族后裔避居他鄉,亦以國為氏姓陳。一是居陳留者,出自陳哀公之子留;二是居陽武或潁川者,出自陳潛公之長子陳衍;三是居固始者,出自陳湣公次子溫之后陳璉。
其三:出自他姓改姓。據《河南官氏志》所記載,隋朝初年,白永貴改姓為陳,其后裔也多改姓陳。又《通志氏族略》所載,廣陵的陳姓,為劉矯之后裔。
其四:出自少數民族改姓。北魏孝文帝時期,實行漢化整層,改復姓侯莫陳氏為漢字單姓,稱陳氏。
【郡望堂號】
陳姓郡望主要有潁川郡、汝南郡、下邳郡、廣陵郡、東海郡、河南郡等,其中以潁川郡、汝南郡、下邳郡、廣陵郡、東海郡最為名望,成為五大郡望。
潁川郡:秦時置郡,治所在陽翟(今河南禹縣)。此支陳氏,其開基始祖為齊王建三子陳軫。
廣陵郡:西漢置郡,治所在廣陵(今江蘇揚州)。此支陳氏,漢武帝之子廣陵王劉胥之后改姓陳氏。
汝南郡:漢時置郡,治所在上蔡(今河南上蔡)。
陳氏堂號,有以郡名命堂號的,如“潁川”、“汝南”等。也有取其德澤傳家或者勉勵后世從武的,如“德聚”、“澠武”等。
【繁衍變遷】
陳姓發源于河南,在河南有“老陳戶”的說法。春秋時期,陳國發生內亂,使陳姓氏族分散在河南各地。西晉末年,陳軫的后裔遷至江蘇浙江等地。南朝時,陳霸先建立了陳國,使陳姓得到一定的發展。唐朝時,有陳姓人開始向福建徙居。南宋時,陳姓人開始進入廣東。明朝初期,有陳姓人跨海向日本遷徙。明朝末期,居住在福建等地的陳姓人開始入住臺灣;陳姓人遷居東南亞各國和歐美等國是在明清以后。
陳姓在當代中國人口排行中排位第五。
【歷史名人】
陳勝:秦朝末年反秦義軍的首領。與吳廣聯合反秦,不久后在陳郡稱王,建立張楚政權。
陳琳:字孔璋,漢末文學家。廣陵人,“建安七子”之一。陳琳詩、文、賦兼善。代表作《飲馬長城窟行》、《武軍賦》、《神武賦》等。
陳壽:字承祚,西晉史學家。《三國志》的作者。
陳子昂:字伯玉,唐代文學家。因曾任右拾遺,后世稱陳拾遺。于詩標舉漢魏風骨,是唐詩革新的前驅者,對唐代詩歌影響巨大。有《登幽州臺歌》、《感遇》為后人千古傳誦。
【姓氏名人故事】
燕雀安知鴻鵠之志哉
陳勝年輕的時候,曾經和別人一起被雇傭耕地,有一次他在田埂上休息,心里怨憤惆悵了很久,不甘心受人奴役,就對同伴說:“如果以后我們中有誰富貴了,可千萬不要忘了一塊吃苦受累的窮兄弟。”同伴在旁笑著回答說:“你被雇傭耕田,怎么可能富貴呢?”陳涉長嘆一聲說:“唉!燕雀這種小鳥怎么能知道鴻鵠的遠大志向呢!”

陳勝稱王。
后來陳勝被征戍邊,因下雨誤了行程,就與吳廣謀劃舉事。他先把寫有“陳勝王”的帛放到魚肚中,又讓吳廣模仿狐貍喊“大楚興,陳勝王”,制造輿論。陳勝殺死了笞打他的將尉后,高呼“王侯將相寧有種乎”,揭竿而起,反抗暴秦,自立為王,國號稱為“張楚”。
陳勝稱王以后,有一個昔日的種田同伴跑去找他。陳勝見到他,十分高興,就留他在宮中做客。但是,這位伙伴卻口無遮攔,常常對陳勝的臣子講述陳勝貧賤時候的事情。后來,有人將此事告訴陳勝,還對陳勝說:“這人口無遮攔,會損害您的威望。”陳勝覺得有理,就殺死了這個同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