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動物:全世界100種動物的彩色圖鑒(彩圖精裝)
- 劉曉菲
- 2973字
- 2019-01-02 16:05:02
胡狼

在古代,人們經常在屠宰場和墓地四周看見胡狼。正因為胡狼的出現常常與死亡聯系在一起,才促使古代埃及的巫師們創造出了一個長有胡狼頭的阿努比斯神,這位阿努比斯神是埃及神話中法力無邊的神靈之一,他負責審判人們靈魂的善惡,是靈魂的護送者。
事實上,胡狼出現的范圍很廣,只要有食物,就有可能出現胡狼。在現代,人們常常在許多非洲獵場公園里看到胡狼的蹤影,它們是獵人的主要目標之一。同古代一樣,胡狼現在還時常出現在人類居住區的附近。
快速奔跑和合作捕獵
體型與官能
胡狼身材修長,在犬科動物中體型中等,但在體型大小上雌雄兩性的胡狼有一些差別。它們的腿很長,犬齒尖銳而且向后彎曲,非常適宜捕捉小型哺乳類、鳥類、爬行類等獵物。胡狼的牙齒進化得很完善,能夠撕裂獵物粗糙堅韌的皮膚。所有種類的胡狼都是爪子僵直,不能自由伸縮,前肢的骨頭融合在一起,使得它們與其他的犬科動物一樣不能爬樹,但是,胡狼卻非常適宜奔跑。可以說,胡狼是奔跑的好手,即使在尋找食物和做領地占有標記等的時候,它們奔跑的最低速度也能達到12~16千米/小時。胡狼是夜行動物,在黎明和黃昏時候最活躍;如果某個地方人煙稀少或人對自然環境的影響比較小,胡狼也會在白天出來活動。
那些在白天活動的胡狼很可能與早期的犬科動物有比較大的相似之處,遠古時期的犬科動物都是在白天活動的。3種胡狼盡管外表看起來很像,但是在遺傳基因上卻并不相同。線粒體DNA研究分析表明,3種胡狼有一個共同的祖先,大約在600萬前開始分化,最終形成了現代的3種。化石上的證據顯示,側紋胡狼(也叫條紋豺)和黑背胡狼(也叫黑背豺)在非洲進化成型,亞洲胡狼(也叫金豺)很可能在歐洲或亞洲進化成型。通常認為,亞洲胡狼棲息在相對干旱貧瘠的山地和干旱的大草原,但是在亞洲的某些森林地區也有胡狼;側紋胡狼更喜歡棲息在霧氣彌漫和有河流的森林地帶;黑背胡狼則喜歡棲息在干旱的大草原和金合歡樹林里。
在非洲的很多國家公園里,人們經常可以看到這樣的場景:在獅子和鬣狗吃剩丟棄的羚羊尸體邊,圍繞著一群胡狼,它們在爭搶別“人”剛剛丟棄的食物。雖然人們經常看到胡狼吃腐肉,但腐肉在胡狼的食物中實際上只占很小的比例。在很多地區,腐肉在胡狼食物里只占6%~10%。其實胡狼是捕獵的好手,從小型鳥類、小型哺乳動物到體型稍大一些的野兔、剛出生的小羚羊等,都是它們捕食的對象,它們偶爾也會吃昆蟲和水果,并且在不同的季節里主要的食物也有很大的不同。
知識檔案
胡狼
目 食肉目
科 犬科
有3種胡狼。
分布 非洲、中東地區、東南歐和南亞。

棲息地 從干旱的大草原到霧氣彌漫的林地或干旱低矮的林地。
食性 雜食性,吃小到中型的哺乳動物、鳥類、爬行類、腐肉、水果、昆蟲等。
繁殖 一般成對生活,懷孕期約63天,每窩產3~4只幼崽;小胡狼出生后約11個月發育成熟,有的時候會留在父母身邊一兩年做幫手。
壽命 野外胡狼一般可以活4~8歲,人工圈養的可以活到16歲。
亞洲胡狼
分布在從東非、北非到中東地區、東南歐再到南亞的廣大地區;體長83~132厘米,肩高40厘米,體重7~15千克;體色由黃色到銀灰色,隨著地理位置的不同和季節的更替,它們的毛色會變換。

側紋胡狼
主要分布在中非,后來擴展到東非和西非的某些地區;體長96~120厘米,肩高41厘米,體重6.5~14千克;體色主要是黃色和灰色,背部顏色較深,腹部兩側有明顯的水平白色條紋,尾尖為白色。
黑背胡狼
有兩個相互分隔的種群,一個在東非,另一個在南非,中部非洲沒有分布;體長96~110厘米,肩高38厘米,在東非的種群體重為7~13.5千克,在南非的種群體重為6.8~9.5千克;背部、頸部為大理石黑色與白色相間,尾巴為黑色,腹部兩側、頭部和四肢為紅褐色。
胡狼能靈巧地捕捉一些脊椎動物,同時也是捕捉嚙齒動物的“專家”。它們的聽覺極為靈敏,能夠聽出藏在高草叢中的獵物的精確地點,然后用前腿突然跳起來撲向獵物,最后將獵物咬死。人們曾經觀測到側紋胡狼從灌木叢中突然跳起或從其他地面上躍起,撲向蝗蟲、甲蟲、蚱蜢等昆蟲,然后迅速地咬住它們。如果某個地區獵物的體型比較大,如稍大一些的野兔或出生不久的小羚羊等哺乳動物,胡狼就會與配偶合作來共同捕獵。配偶中的一方負責追趕,另一方則負責包抄,以切斷獵物的退路。當捕捉小瞪羚或跳兔的時候,胡狼合作捕獵成功的幾率是單獨行動時候的2~3倍。
保衛“家園”
社會行為
雌雄一對胡狼結為“夫妻”組成的“家庭”是整個胡狼社會群體的基本單位。一對胡狼“夫妻”通常會共同保衛自己的領地,阻止另一對胡狼“夫妻”進入。它們一般會在顯眼的地方設置一些標記,表示這塊領地已經為它們所有。標記通常是留下的尿跡或者糞便。如果在領地上發現了不相關的其他胡狼,領地主人就會拼命地將其趕走,在繁殖季節,胡狼尤其會趕走入侵者。有的時候,如果領地內的食物非常豐富,足以養活更多的成員,這對胡狼“夫妻”就不會馬上趕走已經發育成熟而應該離開父母的年輕胡狼。這些已經長大的孩子會繼續留在這個領地里1~2年時間,幫著父母照看剛剛出生的“弟弟妹妹”們,給它們喂食,保衛它們的安全。但是,1~2年過后,它們仍然要離開這個“地盤”,出去尋找它們自己的配偶,建立屬于自己的領地。

這是3種胡狼。標號為“1”的是一只側紋胡狼,它正在玩弄一只已經死了的耗子;標號為“2”的是一只側身躺著的亞洲胡狼;標號為“3”的是兩只年輕黑背胡狼,它們在玩一種“拖尾巴游戲”——一只胡狼咬住另一只的尾巴,而被咬住尾巴的那一只弓著背、貼著耳朵,顯出一副非常不快的樣子。

這是棲息在以色列的亞洲胡狼的小崽。亞洲胡狼每窩產崽1~8只,平均2~4只。小崽在出生10天后才能睜開眼睛,在開始的3個月內它們吃父母“反芻”出來的食物,有時其他近親也會喂給它們這種食物。
在非洲,胡狼通常在地下的巢穴或廢棄不用的白蟻巢中產崽。產崽的時間在不同的地區有所不同,但是通常都與食物最豐盛的時間重合,也就是在每年的雨季或雨季剛過不久的時節。喂養幼崽的時候,成年胡狼把食物先嚼碎吞下去,然后跑到窩里,“反芻”出來喂給幼崽。這種方法可以減少食物在傳遞過程中的損失。幼崽在出生14個星期后開始獨立活動,9~10個月之后體型就能達到成年胡狼的水平,但是身上皮毛的一些特征到2歲的時候才能成型。
胡狼常常大聲嗥叫。亞洲胡狼和黑背胡狼的叫聲非常相似,都是高亢、顫抖的長嗥;側紋胡狼與此不同,它們是一種低沉而沙啞的叫聲。人們常常在剛入夜的時候聽到胡狼的齊聲嗥叫,這是一個胡狼家庭在確認相互的位置或告訴鄰近的家庭它們的存在。
是鄰居但不是威脅
保護現狀和生存環境
胡狼組成的群體規模比較小,正因為這樣使得它們比較幸運,能在靠近人類居住區的地方生存,并得以繁榮起來。由于食物范圍很廣,胡狼的分布區也很廣泛。在南亞地區,有的時候胡狼會襲擊人類喂養的未長成的小綿羊和小山羊,從而招致牧民的激烈報復;在其他地區,人們為了獲取胡狼的皮毛也常常殺死胡狼。但是胡狼的總體數量仍然不少。
胡狼的社會行為就是組成緊密的小“家庭”,保衛自己的領地,攻擊侵入領地的動物。但是這種關系緊密的小團體有一個致命的缺陷,就是易于擴散狂犬病毒。一旦一個“家庭”成員感染了狂犬病,就會帶到唾液中,如果一只胡狼咬傷了另一只胡狼,狂犬病毒就會進入被咬傷的胡狼身體中。在胡狼之間傳播的狂犬病通常每隔1~8年就爆發一次,每次最長能持續9年的時間。在狂犬病流行期間,會有大量的胡狼被感染進而死亡。在南部非洲的中心地帶,人們檢測的胡狼中有大約1/4的個體攜帶著狂犬病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