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動物:全世界100種動物的彩色圖鑒(彩圖精裝)
- 劉曉菲
- 1815字
- 2019-01-02 16:05:09
小熊貓和蓬尾浣熊

生活在亞洲的小熊貓和生活在中、南美洲的幾種夜行性的浣熊科動物,是人們現在了解得最少的浣熊科動物。小熊貓比較“害羞”,過著離群索居的生活,它們以竹子為主食,同時還吃另外的幾種食物;生活在美洲的蓬尾浣熊是雜食性的,各種水果、昆蟲和小型哺乳動物都是它們的主要食物。
小熊貓
小熊貓屬
盡管在形態學、解剖學、生物化學和古生物學上有許多證據顯示,小熊貓與熊科特別是大熊貓有相當近的關系,但小熊貓現在還是被分在了浣熊科中,并且是浣熊科小熊貓亞科中的唯一物種。自從1827年第一次引起有關專家的關注以來,小熊貓的生物學分類地位就一直飄忽不定,而且它一直被當作唯一種類的熊貓,直到1869年第一次發現大熊貓。
小熊貓的體毛又長又粗糙,接近皮膚的地方有一層濃密的絨毛,寒冷的時候可以保暖,空氣濕度很大的時候可以保持干燥。小熊貓腳掌的底部也有一層白色的毛發,這與其他生活在熱帶地區的哺乳動物是不同的,這種情況倒與生活在北極地區的哺乳動物如北極熊很相似。小熊貓的每個掌上都有5個發育完好的趾,趾間距離比較大,每個趾上都有爪,而且爪能夠彎曲、半縮回掌中。小熊貓與大熊貓一樣,兩只前掌上都有一個“偽拇指”,可以抓握竹枝,只是小熊貓的“偽拇指”沒有大熊貓的大。
小熊貓胃的構造比較簡單,僅有一個室,盲腸已經退化,這在食肉目動物中是有代表性的。它們掌底的肉墊上也有一列列微小的毛孔,可以分泌一些帶氣味的液體。小熊貓雌雄兩性的肛門開口附近都有一對腺體,呈深綠色,可以釋放一些具有刺激性氣味的氣體。小熊貓可以發出多種聲音,有長聲尖叫、連續的吱吱喳喳聲,還有一種奇怪的嘎嘎的噴鼻聲,以及嘶嘶聲、掌擊下頜聲和咕噥聲等等。

面部具有顯著特征的小熊貓棲息在溫帶地區的森林中,這些森林的地表長滿了竹子,小熊貓基本以竹子為生。它們現在分布在從尼泊爾到不丹,再到緬甸、中國南部的某些地區。由于小熊貓的適應能力比較弱,只能生活在溫帶山地中竹子比較多的地方,所以,一旦這些地方的生態系統遭到破壞,它們就有滅絕的危險。現在喜馬拉雅山區的小熊貓就面臨著嚴重的威脅。
知識檔案
小熊貓和蓬尾浣熊
目 食肉目
科 浣熊科

小熊貓
小熊貓亞科小熊貓屬
分布在中國南方到喜馬拉雅山區,棲息在偏遠的、高海拔的竹林中。體型:體長50~60厘米,尾長30~50厘米,體重3~5千克。皮毛:體毛較軟、較稠密,背部為栗色,四肢和腹部下側顏色較深,眼眶和兩頰有大小不等的白斑。繁殖:懷孕期為112~158天,每胎產崽1~2只,新生幼崽體重110~130克。壽命:最高可活到14歲。亞種:小熊貓種內已分化為2個亞種:指名亞種,分布在喜馬拉雅山區的尼泊爾到印度阿薩姆邦;川西亞種,分布在緬甸到中國南方。
蓬尾浣熊
蓬尾浣熊屬
分布在美國西部,從俄勒岡州到科羅拉多州以及墨西哥全境。棲息地:干旱地帶,特別是巖石丘陵中。體型:體長31~38厘米,尾長31~44厘米,體重0.8~1.1千克。皮毛:全身為灰色或棕色,眼眶上下兩邊和面頰上有白色斑點。
小熊貓主要以竹葉為食,但有的時候也在地面上搜尋植物的根部、多汁的草類、掉到地面上的水果、昆蟲及其幼蟲等。當然,小熊貓的主食是竹葉和竹的嫩芽,當它們吃竹子的時候,就用前掌扳住竹莖,用嘴把竹葉捋下來,對于竹莖頂端的葉子則用門齒把它“切”下來。
小熊貓幾乎整天都活動,但是活動的高峰期是黎明和黃昏,還有中午和午夜11點四個時段。由于小熊貓食物的營養含量比較低,它們需要吃掉大量的食物才能滿足身體的需要。平均來說,它們一天中有56%的時間用來尋食和進食。當秋天來到的時候,各種好吃的水果都成熟了,但是水果樹的分布較為分散,它們就需要花更多的時間穿梭奔走于各個地方。冬季是小熊貓的交配季節,這個時候它們一天中有63%的時間用來活動。研究人員在尼泊爾藍塘國家公園進行的一項為期兩年的研究發現,小熊貓雌雄兩性之間的領地多有重合,雄性之間的領地也有重合,但是雌性之間的領地卻幾乎沒有重合的地方。小熊貓的領地大小很不相同,在1.4~11.6平方千米之間;一般來說,雄性的領地要大于雌性的領地,特別是在交配季節更是如此。
蓬尾浣熊
蓬尾浣熊屬
蓬尾浣熊體型較小,但是它的牙齒很像犬科動物的牙齒,這可以反映出它吃肉食的本性。這種浣熊科動物的四肢很長,身體很柔韌易彎,尾巴也很長,有環狀條紋并且尾巴上的毛很多,向外蓬松。面部與狐貍很像,耳朵比其他浣熊科動物的要大。耳朵是圓形的,爪能夠半縮回。
盡管蓬尾浣熊是體型最小的浣熊科動物,但卻是吃肉食最多的,常常捕食嚙齒類動物、昆蟲、鳥類,也會吃一些水果和蔬菜。

一只蓬尾浣熊正在吃一只蜥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