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一個悲劇
- 甘地自傳
- (印)M.K.甘地
- 4135字
- 2016-03-14 14:12:22
在我中學時代為數不多的朋友之中,有兩個可以稱為密友,但是第一段友誼很快就結束了。我從不拋棄朋友,卻被第一個密友拋棄,原因是我結識了第二個密友。但是后面的這段友誼,在我看來,是我人生的一個悲劇。這段友誼持續時間很長,最初我是以革新者的精神開始與這位密友結交的。
他原來是我二哥的朋友,他倆是同學。我知道他的缺點,但是仍把他看作一個忠實可信的朋友。我母親、大哥和妻子都提醒我,他并非益友。我很驕傲,決計不會考慮妻子的建議,但母親和大哥的意見還是要聽的。不過,我還是懇求他們道:“我知道他確實有你們所說的問題,但是他也有你們不知道的優點。他不會將我引入歧途,因為我和他結交是為了讓他改過自新。我堅信,如果他可以改掉缺點,將是一個極好的人。請你們不要為我太過擔心?!?
我覺得這些說辭并不足以說服他們,但他們接受了我的解釋,不再過問了。
后來我發現自己打錯了主意。革新者絕不可能和他想要革新的對象產生親密的情感。真正的友情是世間罕有的靈魂相契,只有興味相投,才可能發展出平等長久的友情。朋友之間會相互影響,可供革新的空間很小。我認為應該極力避免一切獨占性的親密關系,因為學壞容易,向善困難。想要與神靈為伴,要么保持孤獨,要么心懷世界。在這件事上,也許我的觀點不完全對,但我試圖建立親密友情的嘗試,后來證明確實是失敗的。
剛認識這位朋友的時候,“改革”的風潮正橫掃拉吉克德。他告訴我,我們的很多老師都偷偷地吃肉喝酒,他還告訴我很多拉吉克德的名人,甚至連一些中學生也這樣做。
對此,我感到震驚而痛苦。我問他原因,他向我解釋說:“我們印度人不吃肉,所以體格孱弱。英國人之所以能夠統治我們,是因為他們都吃肉。你知道我身體有多壯實,跑得有多快,這都是吃肉的功勞。吃肉的人不會長癤子,即使長了,也很快就會好。我們老師和其他那些吃肉的名人都不是傻子,他們肯定知道吃肉的好處。你也應該效仿。不過就是試試嘛,試一下,看看吃肉對你有什么好處?!?
吃肉的好處,這位朋友在不同的場合多次提到。他時不時提到這些觀點,最后在漫長的時間里逐漸累積,終于在我心中留下了印記。我二哥已經是一個肉食者了,因此他也支持這位朋友的論調。站在他倆身邊,我確實顯得更羸弱,他倆都更強壯,更結實,也更大膽。這深深地震撼了我。這位朋友跑步的耐力和速度都很好,擅長跳高和跳遠,承受任何體罰都不在話下。他還常常在我面前展示這些能力。人總是向往別人有而自己沒有的東西,一種向他學習的強烈愿望油然而生。我幾乎跑也跑不動,跳也跳不起來,為什么我不能和他一樣強壯呢?
我還是一個膽小鬼,每天都被恐懼的陰云籠罩,怕賊,怕鬼,還怕蛇。黑暗讓我恐懼,晚上從不敢出門。我幾乎無法在黑暗中入睡,總是擔心會有牛鬼蛇神什么的從四面八方過來找我。我睡覺的房間里一定要有燈。我該怎么把這些恐懼告訴枕邊的妻子呢?她那時已經不是一個孩子,差不多是一個青年人了。我知道她比我勇敢,我為自己感到深深的羞愧。她不怕鬼,也不怕蛇,可以在黑暗中自由走動。我的這些弱點,那位朋友也都知道。他告訴我他可以生擒一條大蛇,蔑視那些小偷,并且從不相信有鬼,而這些都是吃肉之功。
古吉拉特詩人納瑪德[1]有一首打油詩,曾在學生中間廣為流傳:
英人體格好,
印人瘦小小,
肉食者治人,
竟有五尺高。
所有這些都對我產生了影響,我屈服了。我開始覺得吃肉挺好的,吃肉可以讓我更強壯,更有膽量,要是全國人民都可以吃肉的話,就可以推翻英國人的統治了。
于是,我們選定了一天,開始嘗試吃肉。吃肉必須秘密進行。甘地家族都是印度教徒,我的父母尤其虔誠,他們定期去哈瓦里神廟參拜,家族里還有自己的神廟。耆那教在古吉拉特也非常盛行,時時處處都可以感受到它的影響力。古吉拉特的印度教徒和耆那教徒對吃肉的反對和厭惡程度,在印度其他地方或者國外都是極其罕見的。我就是在這樣的傳統中出生和成長的。我對父母極其孝順,如果他們知道我居然吃肉,肯定會極為震驚。出于對真理的熱愛,我也必須加倍小心,我知道,如果我開始吃肉就意味著我需要欺瞞父母。但是,我當時的全部心思都在“改革”上。對我來說,吃肉不是為了滿足口腹之欲,我也不知道肉有什么好吃的,我只是希望自己和同胞都可以更強壯,更勇敢,從而打敗英國人,贏得民族獨立。當時,我還沒聽過“自治”的概念,但是我知道什么是“自由”。于是,我在“改革”的狂潮里迷失了。在確保無人知情的情況下,我告訴自己,如果只是向父母隱瞞部分所作所為,并不算違背真理。
體驗吃肉的那天終于來了,很難完全說清我當時的心情。一方面,我對“改革”抱有極大的熱情,生活方式發生里程碑式的變化,也讓我充滿了新奇感;而另一方面,必須像賊一樣躲躲藏藏,讓我感到羞愧。說不清楚,到底哪種想法占了上風。我們沿著河找了一處僻靜的地方。在那兒,我平生第一次見到了肉,朋友還帶了一塊面包。對這兩樣東西,我毫無食欲。羊肉吃起來和皮子一樣硬,根本嚼不動,我感到很反胃,只得作罷。
當天晚上,我過得非常不好,做了一個極其可怕的噩夢。每次我差不多快睡著的時候,都覺得好像有一只山羊在我的胃里面咩咩叫,總是滿懷愧疚地驚醒。為了讓自己好受點兒,那時我常常告訴自己,我有義務要吃肉。
我朋友不是一個會輕易放棄的人。他開始為我準備各式各樣做法精良、擺盤美觀的肉食。吃飯的地方也從隱蔽的河邊換到了一家政府餐廳,有了桌子和椅子。這些都是我的朋友和那里的主廚一起準備的。
這產生了一定的效果。我不再厭惡面包,也不再同情山羊,雖然不見得是真正愛上了吃肉,但也漸漸地喜歡上了葷菜。在差不多一年的時間里,我們總共吃了不到六次的葷菜,因為政府餐廳不可能天天都可以讓我們用,而且不難想見,頻繁準備豐盛可口的葷菜是很困難的。我沒錢為這樣的“改革”買單,但是我朋友總是可以找到資金,雖然我不知道他從哪里找的,但是他最終確實是找到了。他致力于要將我培養成一個肉食者,但是即使如此,他的手段有限,那些大餐也次數不多,而且相隔時間較遠。
每次我吃完這些秘密盛宴之后,家里的晚餐就顯得難以下咽了。我母親自然要叫我過去,拿著我的飯菜,問我為什么沒有食欲。我總是告訴她:“我今天沒胃口,消化不太好?!蔽艺f這些托詞的時候,內心充滿了愧疚。我知道自己在撒謊,而且是對自己的母親撒謊。我也知道,如果我父母知道我居然開始吃肉了,他們一定非常震驚。想到這點,我的內心就像是被蟲蟻咬噬般難安。
因此,我告訴自己:“雖然吃肉很重要,在印度推行飲食改革也很重要,但是相比而言,欺瞞父母比放棄吃肉更糟糕。因此,在他們有生之年,我都不能吃肉。等他們不在了,我就可以重獲自由,公開吃肉了,但是在此之前,我會遠離肉食。”
我把這個決定告訴了我的朋友,此后就再也沒吃過肉。我父母也從來不知道他們的兩個兒子都吃過肉。
我不吃肉,純粹是因為不想對父母撒謊,但是我和這位朋友并沒有斷絕往來。一直以來,我完全沒有意識到,想要改造他的狂熱愿望,事實上對我來說沒有半點益處。
他甚至差點兒誘導我做出對妻子不忠的事情,所幸我將將躲過了這一劫。這位朋友曾經帶我去了一個妓院,還將必要的事項交代了一番。所有的事情都是事先安排好的,賬都已經付過了。我來到了罪惡之窟,但是神靈以其無上的仁慈,將我從欲望中解救了出來。在這魔窟之中,我目不能視、口不能言,坐在一個女人的床邊,舌頭像打結了一樣。很自然地,她對我失去了耐心,罵罵咧咧地讓我離開。那時,我覺得自己的男性尊嚴受到了極大的侮辱,羞愧得恨不能有個地縫鉆進去。這件事之后,我一直非常感謝神靈解救了我。我記得一生中這樣的事情發生過四次,我能得救,每次都是因為好運,而非出于自己的努力。從嚴格的倫理層面來說,這些都可以說是道德淪喪,因為欲望已經產生,和實際行動一樣糟糕。但是一般認為,一個人如果沒有真的做壞事就不算罪過,從這個意義上來說,我可以算作是得救了。有時候,上天特意安排一個人幸免于犯錯,這對他本人和身邊的人都是恩賜。一旦理智回歸,他必然萬分感激上天的神圣眷顧。我們都知道,不管我們多努力避免,人類常常成為欲望的奴隸;但是我們也深知,每當在這樣的時刻,神靈總是會出來拯救我們。這些都是怎么回事?自由意志在其中扮演什么樣的角色?命運在何時發揮作用?這些問題對我至今仍是不解之謎。
言歸正傳。即使如此,我仍然沒有看清這個朋友對我的惡劣影響,并因此遭遇了更多令人不快的事情。直到后來,我親眼目睹他犯下一些我始料未及的劣跡之后,才完全認清了他。但是那些事以后再講吧,我們還是按照時間順序來說。
同一時期,還發生了一件事情,現在有必要說一下。毫無疑問,我應不應該和這個人交朋友,是我和妻子最大的分歧之一。我是一個深陷愛河又善妒的丈夫,每當對妻子有所懷疑的時候,這位朋友還總是在旁邊煽風點火。他所說的真實性,我從未懷疑過。在他的鼓動下,我總是傷害妻子,我永遠無法原諒自己的這種行為。只有信仰印度教的妻子才可以忍受如此嚴苛的對待,這也是為什么我一直覺得女人是寬忍的化身。仆人如果被無端猜疑,可以離職;兒子,可以離家出走;朋友,可以割袍斷義。妻子,如果她對丈夫有所懷疑,必須默默忍受,但是如果丈夫懷疑她,她就完了。她還能去哪兒呢?印度女人不能在法庭中申訴離婚,法律完全沒有提供任何解救她們的渠道。我居然一度將妻子置于這樣絕望的境地,對此,我將永遠無法釋懷,更無法原諒自己。
直到我真正理解了“非暴力”[2]的真義之后,懷疑的毒瘤才徹底從我心里根除。也是那時,我才認識到了“禁欲”[3]的偉大,理解了妻子不是丈夫的奴隸,而是伴侶,是幫手,可以平等地分享丈夫的喜怒哀樂,選擇自己的人生道路。每當我回想起那些充滿懷疑和猜忌的黑暗時光,我都憎惡自己曾經的愚蠢、貪婪和殘忍,為自己盲目相信那位損友而感到痛心不已。
注釋:
[1]納瑪德:全名為Narmadashankar Lalshankar Dave(1833-1886),古吉拉特著名的作家、詩人、學者和公眾演說家。他極力反對宗教狂熱和正統思想,提倡民族主義和愛國主義,提出的“自治”概念比甘地和尼赫魯要早近五十年。
[2]非暴力:Ahimsa,字面上指“不傷害”。——德賽注
[3]禁欲:Brahmacharya,字面上指“通往神性的行為”,此處專指“自我控制”,特別是指對性欲的控制?!沦愖?/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