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 憤怒——心意的失控(2)
- 靈性衛士(征服心敵)
- (美)巴克提·提爾塔·斯瓦米
- 4834字
- 2016-03-23 16:51:54
憤怒會導致社交障礙
從社會學的角度來看,人們會逐漸疏遠那些比較狂暴的人。即使這類人有一定的價值可以與他人分享,但由于他們暴躁的性格,別人也會比較難以接受,這顯然會阻礙他們的人際交往以及表達個體需要的能力。不過,有的時候,一個怒氣沖沖的人興許也可以得到自己想要的東西,但這僅僅是因為別人想平息他的怒火,安慰他而已。從某個角度來說,憤怒是表達需要的一個信號,但是如果這種需要是通過暴力和惡語來表達的,其導致的結果則會恰恰相反。別人的反應很有可能是回避,而不是回應和幫助。如果我們深刻地反省一下自己的憤怒狀態,就會發現,相對于我們的愿望和需要,憤怒導致的結果往往是事與愿違的。
憤怒會導致靈性缺損
不幸的是,對于靈修者而言,因憤怒而付出的靈性代價更大。從憤怒可以衍生出各種各樣的冒犯。不僅如此,即使在服務中也可能失去理智。憤怒就好比靈性上的自殺。
《圣典博伽瓦譚》第四篇有載,有一位天神名叫達克夏,他在狂怒中喪失了理智,拒絕接受周圍的一切良言忠告,他的智慧完全被憤怒所覆蓋。如果我們被這種惡性的憤怒所吞噬,就會立刻喪失清晰的視域和正確的立場,在靈性上遭到毀滅?!妒サ洳┵ね咦T》4.2.19中,達克夏在盛怒下詛咒了主希瓦:
nisidhyamanah sa sadasya-mukhyair
dakso giritraya visrjya sapam
tasmad viniskramy vivrddha-manyur
jagama kauravya nijam niketanam
麥垂亞繼續道:“親愛的維杜拉,盡管祭祀場上眾人紛紛懇求勸說,達克夏仍怒火難消,對主希瓦詛咒一番后,隨即拂袖而去,離席回府?!?
譯注者圣帕布帕德在本節要旨中寫道:
憤怒的殺傷力非常之大,即便是達克夏那樣的偉大人物,也因暴怒而離開了聚集著梵天及所有圣賢之輩的會場。他仰仗著自己顯赫的地位而不可一世,認為自己在論辯中將所向披靡。在座的眾人,包括梵天在內,都懇求他息怒并留步,但他無視他們的請求,依然離席而去。這就是憤怒的結果。因此,《博伽梵歌》對那些求取靈性知覺提升的人提出了忠告,告誡他們要遠離三件事——貪欲、憤怒和情欲。實際上,我們可以看到,貪欲、憤怒和情欲會讓人變得瘋狂,就算達克夏那樣的偉人也不例外。達克夏這一名字的意思是一個精通一切世俗活動的人,但由于他對希瓦這樣的圣人的憎恨,便受到這三重敵人——憤怒、貪欲和情欲的攻擊。
《博伽梵歌》告訴我們說,依附導致幻念,由幻念乃生迷惑,最后人會墮落。在這個事例中,許多偉大的圣人都試圖規勸達克夏,但他被憤怒沖昏了頭腦,看不清自己的不當行為,聽不進別人的忠言。如果我們想提升自己,就應避免負面的趨向。這不是一個自由選擇的問題。當我們的意識中冒出過多的物質欲望和憤怒的時候,我們就應該警戒起來了,因為它會干擾我們,阻止我們的奉愛之心,阻止我們邁向純凈神圣的靈性世界。
貪欲、憤怒和情欲讓人陷入瘋狂,在任何環境中,憤怒都可能促使人做出可怕的事情,盡管人往往在事后為自己的錯誤后悔不迭。有時,人們非但不能把愛給予離自己最近的人,反而會傷害他們。
五個應該
本章中,我們將對容易激發憤怒的表達方式、思想情緒以及行為習慣等做一些分析。我們把能夠導致憤怒情緒的原因用“必須”和“指責”來描述。最主要的問題是,憤怒激發憤怒,暴力引發暴力。別人看待事實的角度或許與我們不盡相同,他們甚至意識不到對我們造成的傷害。即便他們有心傷害我們,如果我們仍與他們一般見識,對于解決問題也是無濟于事的。拋棄人性或降低人格只會讓人的靈性生命陷入一種挫敗感和虛弱感。對別人的弱點或污點耿耿于懷甚至任其嚴重影響到自己的生活,就是把自己的現在與未來交給過去來占領,這會侵蝕我們的精神力量。
1.“既然我有了這個愿望,就應該得到別人的響應?!?
這種思想中存在的問題,很容易就可以認識到。首先,別人也有別人的愿望,別人的愿望與我們的愿望不一定相融。要糾正這種不良的傾向,首先應該摒棄自私的想法,更尊重他人,更深思熟慮。
2.“這就是我的想法和我的標準,別人應該和我保持一致?!?
如果有人不符合我們的標準,我們就會按捺不住怒火。其實這完全取決于我們的心理。我們總覺得別人的價值觀和道德觀應該和我們高度一致,不論彼此的實際情況有多大差異。
3.“有了問題,應該改變的總是別人?!?
當問題出現的時候,我們常常指望別人改變,而不是自己。如果別人一意孤行,而我們也固執己見,我們就會發脾氣。我們應該認識到,我們和別人的感受、覺悟和因果可能是天差地別的?;蛟S別人的確有做出改變的愿望,但我們也得承認,一個人身在某種情況下,也許根本體會不到改變的必要性。
4.“假如你愛我,關心我,就應該做這做那?!?
這個“應該”的前提是一種假設。我們期待的那種結果建立在某種假設成為既成事實的前提之下,也就是說,我們以為別人的想法會自動支配某種行為。
5.“你傷害了我,我感到受了傷害,所以我應該報復?!?
由于雙方的關系出現了消極對抗,所以其中一個人想以傷害的方式報復對方,這顯然是不良的思想。
四個“指責”
1.“用非此即彼的態度看待事物,一旦實際情況超出了我們狹隘的視域,就立刻指責別人。”
世界上有很多思想狹隘的人。他們不想了解事物的本質,也不想了解處理問題時可以采取的緩和方式。因此,一旦發現有什么事不符合自己有限的價值觀和個人觀點,就立刻感到非常不滿。
2.“當我們自以為洞察到別人的心思時,就如同給別人貼上了分類標簽,一旦別人的行為不符合這些標簽,我們就會立刻指責他?!?
當一個人試圖猜透別人的心思,而別人的行為與自己的看法又不相吻合時,就自然容易心生怒意。我們可以從這種行為中看到一個固有的問題,因為除非一個人具有不同尋常的靈異能力,否則很容易得出不準確的甚至與別人的真實想法完全相反的結論。
3.“一旦被別人打擾了,就把問題無限夸大,甚至覆蓋到雙方的整個關系?!?
舉個例子,一個人會說:“總是發生這樣的事情。你總是這樣。”盡管事情才發生了一兩次,但我們對整體的看法完全發生了改變。我們喜歡說“總是”或者“從不”等詞語,夸大事實,小題大做,憤憤不平?!爸肛熜腿恕背3肛焺e人。
4.“因為我們不喜歡別人的某種行為,就給別人貼上了標簽,并根據這個標簽把人歸了類。”
例如,你給某個人的標簽是“垃圾”、“混蛋”、“白癡”,于是這個標簽會徹底影響你對那個人的認識。就因為這個標簽,即便他們做了令人欽佩的事情,你也會抑制不住自己的怒火。
解決“應該型”和“指責型”問題的9種積極方法
1.避免自我中心或利己思想
當我們拋棄自私自利的想法時,理解別人的觀點和處境就會變得容易得多。我們可以更好地理解別人的行為、痛苦、傷害和需要。這不僅僅是個是非曲直的問題,而是如何創造愛的問題。一個真正有靈性的人不會把爭取正確立場當作唯一的最終目標,實際上,抱有這種思維模式的人被稱為哲學家,他們很難觸及更深刻的層面,即奉愛。我們希望通過正確的途徑做正確的事情,這樣我們才能始終擁抱神、敬仰神、贊美神。
2.判斷事物時避免使用假設
人的思想如脫韁的野馬,最喜歡各種各樣的臆測。因此,我們必須慎之又慎,以免偏執一隅,妄下論斷。
3.要積極地影響他人,應該首先改變自己
我們可以這樣想:“我應該如何在生活中首先改變自己,然后再鼓勵別人做出改變?!边@意味著,我們既不要輕視自己的力量,也不要對別人求全責備。盡管別人有別人的真實情況,但我們也可以從自身的能力出發,做出一份改變,因為神普愛眾生,沒有偏狹,他在眾生心中。如果每個人都能認識到自己永恒而神圣的靈魂本性,就一定有力量影響周圍的環境。
4.深入了解環境
通過對活動的常態進行更深入細致的研究,可以對事物的來龍去脈有更全面的認識,從而減少過度反應的可能性。
5.報復行為只能讓問題變得更復雜,更得不到解決
報復只會把我們降低到另一個人的層面,阻礙我們從事更有意義的活動,使我們一味沉溺于過去。我們都曾經做過有害的事并希望得到別人的寬恕。如果我們對別人表示諒解,就一定能得到別人的原諒。同時,為了接近愛,我們也需要學會寬恕。
6.透過現象看本質
我們不希望僅僅把憤怒當作一種沖動且失去理智的表達方式來接受,因為人的第一情緒反應往往只是表象而已,非常具有誤導性。
7.通過提問的方式尋求更健康的反饋
恰到好處的問題有助于明確更多的事實,洞悉到更多的內容,讓我們與對方之間有更多的心靈溝通和設身處地的同情理解。
8.處理問題時本著實事求是和真誠相待的態度
只有這樣,各方才能真正解決矛盾。如果參與者不能坦言自己真實的恐懼、焦慮和需求,那么矛盾永遠得不到解決,甚至還會步步升級。
9.珍視他人的價值
如果我們能培養一種更深刻的感恩之情,那么生活中出現的任何問題都會更富有深意,都能促使我們更好地榮耀神。如果我們不知道珍視他人的價值,就很難建立一種健康、真摯而富有意義的情感關系。
克制憤怒的8種方法
1.檢查一下自己是否習慣于“讀心術”
當一個人對另一個人的想法開始揣測,并信以為真地采取相應行動的時候,就叫“讀心術”。要阻止這種做法,可以多花一些時間去了解這個人的真實用意以及他的關注點。
2.在負面情況下立刻“叫停”
比方說,出現了難分難解的沖突局面,我們可以說:“也許我們可以在明天或者今天晚上再繼續討論。”這樣,我們會有更大的可能性來理智地解決沖突,用愛來連接雙方的情感,而不至于感情用事,造成不利的結果。
當你和孩子打交道的時候,這個方法是非常管用的。假如他們的行為把你氣得咬牙切齒,你可以稍后再懲罰他們,因為那個時候你可以更理智地處理他們的行為問題。你要讓他們明白,你反對他們的行為,但是你可以在更容易控制憤怒情緒的時候再對他們施以懲罰。這樣,你的懲戒就會符合實際情況,達到改正錯誤的效果,而不是泄憤甚至是破壞。
“叫停”能給我們留下一個閱讀、念誦、祈禱和沉思的機會,提醒我們自身的真實身份和情感關系的意義。最重要的是,它能給予我們一個付出關愛的機會。證明別人的錯誤,然后伺機報復,這絕不是我們的愿望。也許在對事件進行一番深思熟慮之后,我們依然斷定是別人行為不當,但是,此時的我們在理解上已經很健康成熟了,因此也有能力采取正面積極的方式來進行引導。
3.自我對話
所謂自我對話,就是我們對自己述說正面或負面的事情。研究顯示,普通人的大多數想法以負面居多。許多人只關注缺憾以及導致缺憾的原因。他們對那些給他們氣受的人和生氣的原因總是耿耿于懷。這樣的例子不勝枚舉。所以,重要的是,我們應該對心意的力量有所了解,認識到它有可能成為我們最大的敵人。如果我們對這些負面的不良信息不加阻止,就會被它們控制。
4.將箴言警句抄在卡片上,以便在緊急情況下派上用場
一旦發現自己控制不住情緒,就可以翻閱一下這些卡片,學習在特定的情況下正確行事。我們還可以把很多禱文和靈修格言記錄下來,幫助自己應付各種各樣的情形。
5.借助想象練習正確的行為
舉個例子,假如你和別人有過節,就可以想象下一次和對方打交道時,如何對他的舉動給一個正面的回應。你可以借助這個方法改變過去那些傷害過感情和激發憤怒的行為模式。當你和別人真正面對面的時候,就會感覺充滿力量,頭腦清晰。出色的運動員和商人就是用這種方法訓練自己的。他們身處當下,卻能看到未來,于是當下的現實便轉化為按部就班的可控事實,因為他們的內心早已采用了正確的行動。
6.在鏡子前面,或和其他人一起練習自己的舉止
這樣的做法有助于自我控制,更好地表達愛心。
7.色欲在本質上是錯失方向的愛,要試圖對負面能量進行疏導
我們不必壓抑或排斥這種能量,相反,可以進行疏導,將之轉化為具有創造性、建設性和健康性的活動。有時,最偉大的創造是在憂愁中誕生的。一些偉大的祈禱、沉思錄、詩篇和文學作品就在這樣的能量中萌芽,并借助作者之手,進一步發展為一種富有創造性的表達。
8.用愉悅的方式彼此交流和解釋問題,讓各方真誠溝通,相互欣賞
這樣做有助于我們對調解事件和解決沖突加強意識,促使一個人了解自我和他人的憤怒問題,掌握控制憤怒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