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5章 恐懼——蝕骨的無力(2)

3.數百萬人患有強迫性精神障礙,這也是恐懼的一種表現形式。患有強迫癥的人會情不自禁地反復從事同一個行為,就像被外力脅迫一樣,無從躲避。例如,有的人唯恐患上某種疾病,于是花費幾個小時,里里外外反復洗手。還有人總是擔心沒有鎖門,離家前總忍不住一次又一次地檢查大門。盡管他們自己也覺得這種行為喪失理智,卻依然無法自控。既然他們已經吸收了“恐懼文化”,就只能對它唯命是從了。

4.恐怖癥對生活的影響很可能是毀滅性的。受恐怖癥折磨的人日日夜夜都生活在巨大的恐慌中。例如,有的人患有恐高癥,還有的人懼怕狹小而封閉的空間。幽閉癥患者在一個擁擠的房間里哪怕待上一小會兒都會無法忍受。就算呆在一個屋里,也一定選擇門口,以便緊急時刻隨時脫身。如果他們被困在一個封閉的屋子里,沒有方便的逃生路線,就會因為擔驚受怕而出汗、顫抖、暈眩或嘔吐。

5.創傷后壓力來自于過往的傷害和重創。例如,報告顯示,20%的婦女和5%~10%的男人在童年時期經歷過某種形式的性虐待,也就是說,有那么多的青年男女不得不面對諸如此類的問題。由于所謂的監護人對他們有過侵犯,因此其中許多人對權威失去信心,在人際關系中無法真心付出情感。很多人對自我和他人抱有強烈的恐懼和憤怒情緒。由于創傷帶來的后遺癥延續至今,他們甚至患上了性功能障礙。這種恐懼對一些人傷害至深,甚至變成了一個解不開的結,在他們的記憶中一遍又一遍重放。

在美國,遭受這些恐懼癥折磨的人不下數百萬。不幸的是,這些人在與別人交往時會把自己的恐懼施加于周邊的環境和人。舉例來說,焦慮的父母最終會把這些負面情緒直接發泄在孩子和配偶身上。恐慌癥患者幾乎沒有能力表達愛,因為他們本人在感情上處于封閉狀態。受過創傷的人無法給予別人完全的愛,尤其懼怕向外界敞開心扉或坦言自己的過去。如果我們的心靈被恐懼感和攻擊性這雙重痛苦所俘獲,那么無論我們自身還是他人,都不可能獲得意識上的提升。愛是我們的盾牌,為我們阻擋進犯,化解危難,而恐懼卻擊碎了它們,令假象與邪惡勢如破竹,直入意識的深處。愛的防護一旦支離破碎,恐懼便瞬間壯大起來,向我們發出猛烈的進攻。如果我們不希望被恐懼襲擊、傷害甚至毀滅,就必須讓內心不斷強大起來。

恐懼的后果

恐懼會讓我們變得虛弱甚至患病。進食、睡眠、性愛和防范是動物性本能的一部分,而恐懼會影響全身腎上腺素的分泌。當動物處于恐懼狀態時,腎上腺素會引發身體變化,幫助動物隨時做好應戰或逃跑的準備。心理學家把這種應激反應稱為“攻擊或逃跑綜合癥”。腎上腺素使血液迅速凝結,促使身體更好地保存血液,以備人或動物重傷時急用。恐懼激發神經索傳遞信息,讓全身處于防衛機制,避免本體器官受到襲擊。

另外,沉湎于過去非常有害,因為這意味著,我們任憑不幸一次又一次地對自己發出進攻,挫傷我們面對現實的能力。恐懼設置了重重障礙,阻止我們去深愛,盡管我們很希望付出真情。當你無法完全敞開自己的時候,也就阻礙了對方,使他們不能完全交出自己。當人們每天有意識或無意識地遭受恐懼文化的轟炸時,還怎么可能敞開自我呢?由于這些因素,越來越多的關系以破裂告終,也就不足為奇了。這些因素還導致了對婦女、兒童以及老人的虐待,因為人們可以讀報紙、聽新聞、看電影,從各種各樣的渠道接觸暴力。人們被恐懼文化轟炸得暈頭轉向,這是非常危險的。還有那些比比皆是的邪惡的領導者,明知這些負面轟炸的后果,卻依然熱烈擁護,只是為了分裂和瓦解我們的力量。

眼下,政府正不斷加強恐怖主義的宣傳,警告我們謹慎提防,小心行事。盡管這些恐怖襲擊的確存在,也確實困擾著民眾,但這種恐慌氣氛在很大程度上只會構建出以恐懼為基礎的消極的世界秩序。人越是惶恐不安,越容易做出惡性事件。出于恐懼,我們更容易曲解或揣測別人的內心,于是人與人之間的深入交往就出現了障礙。當我們試圖揣摩別人的需要時,很可能導致的是一個令人不快的結果甚至是傷害。

社會活動家與精神利己主義者

為了緩解恐慌癥,有人主張社會行動主義,然而,盡管他們付出了極大的努力,卻只能觸及到外部世界的表層而已。他們鼓吹的那種改變僅僅停留在表層,而不是一種真正意義上的改變。盡管他們希望改變人,改變社會格局,改變環境問題,但是由于這樣的改變不能聚焦在人的內在成長和內在滋養上,因此還無法真正超越世俗的層面。有的人雖然追求內在成長,虔誠祈禱,冥想靜心,通過內在的自我疏導來自我緩解,但是他們對別人的痛苦卻漠不關心。

無論是活躍的社會活動家,還是精神利己主義者,他們的行為都缺乏純粹的愛與和平的動機。我們的問題遠遠超越了外在的表現形式和精神上的利己主義。這些問題與每個社團乃至整個地球密切相關,而不僅僅是個體而已。那些只關心自我覺悟以及自我與上帝連接的人算不上是真正成熟的靈修者。這絕對不是至尊主的行為。至尊主不斷地派遣他的使者前來,安排圣哲先知、經書經文和靈性導師的降臨。雖然很多人不接受神的幫助,但他依然不遺余力地做出種種安排,以求拯救眾生。

神的代表是那些奉行神的旨意的人,他們必須對他人懷有真摯的關愛。除非他人因他們的幫助而煥發靈性生機,否則他們的關懷行動只能算得上是感情用事而已。對他人的關愛必須真摯,而非感情用事。每個人都需要借助自身的修為培養內在的心性,滋潤自己的靈魂,在盡力激發靈性活力的同時靜思和內省,如此方能影響周圍的環境。

我們不應該認為,僅憑社會行動主義和個人救贖就足以改變這個世界。如果人們希望有一種真正的精神力量來影響整個環境,就必須突破個人所謂的“主義”、政治活動、文化視域,甚至是以自我為中心的精神追求。為了實現這個目標,人必須首先認識那些具有破壞力和毀滅性的因素,這其中就包括“恐懼”。

愛與恐懼的太極圖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Sigumund Frend)也認為,人擁有兩種基本情感或本能活動。舉例而言,人盡管本能地具有破壞、毀滅甚至殺戮的傾向,但同時也有鞏固和維系的傾向。他還理解到,負面消極傾向源于恐懼心理,而正面積極的活動則出于愛心或對愛的求索。

在我的另一本書《從情欲到愛的轉化》中,我著重討論了如何把情欲轉化為愛的問題。古老的經典中談到“普瑞瑪”(prema)的存在,這是一種純粹的終極之愛,即對神的愛,它可以表現為不同的形式。當純粹的愛與物質能量和物質二元性接觸時,就暫時轉變為情欲,也就是說,在這個物質世界里,永無饜足的情欲從本質上而言就是找錯了方向的真愛,換句話說,潛伏在我們心中的愛誤入歧途了。在一種被稱為“奇跡課程”(A course in miracles)的超自然系統中解釋說,愛和恐懼是唯一的存在。一切對愛的干預都是負面的,原因都是因為恐懼所致。色欲、憤怒、嫉妒、貪婪等一系列的品格都與恐懼有關。

每一種負面行動都是對愛的呼喚,每一種正面行動都是愛的展示。如果我們把負面活動簡單歸于消極,那就好比把自己閉鎖在雙重性之中,甚至還有所加劇。假如你深愛的人表現出嫉妒情緒,而你把它看成是負面消極的,那就肯定找不到有益的解決辦法。相反,如果我們把這個人的嫉妒看成是對愛和關心的求助,我們就能用積極有效的方法來對待了。你的語言和行為會讓你所愛的人感覺不到愛,于是這種情緒就轉化成了嫉妒。當有人表示憤怒的時候,我們或許會簡單地給他貼上憤怒的標簽,然而,我們也可以理解成一種對愛的渴盼,一種恐懼的表達。請嘗試著把這些看似負面的情感表達看作對愛的渴望,然后想辦法找到這種愛。

例如,我們可以簡單地給那些恐怖分子貼上“魔鬼”的標簽,但是,如果我們能深入了解一下其中一些人的經歷,就能發現他們對愛的極度渴望。有個例子是這樣的:一個恐怖分子的父親常常把他的兒子喚作“膽小鬼”。父親望子成龍,希望兒子當個醫生,但他達不到這個目標。在成長的過程中,他總是覺得自己一無是處,毫無價值,于是強烈地渴求一種認同感和成就感。當這些人得知死于“圣戰”就能立刻抵達天國時,便毫不猶豫地接受了這種哲學,因為他們的生命中充滿了痛苦。如此負面的生長環境實際上變成了狂熱思想的溫床。

當我們審視這些人的罪行時,必要的譴責一定會有,但作為靈修者,我們不妨做深一步的探索,找到這些暴行背后的真實原因。即使面對那些最具毀滅性的連環殺手,也依然可以發現他們充滿屈辱的身世,正因如此,他們會把這種屈辱轉嫁到他人身上,以獲得某種力量。這種無能感很可能驅使他們向更弱勢的群體施加罪惡的暴力,對愛和情感的渴望以扭曲的方式表達出來,掩蓋了他們對愛的饑渴。因此,當我們和別人相處時,應當經常尋找愛的因素,這才是改變之道。

主站蜘蛛池模板: 汕尾市| 喀什市| 涡阳县| 新余市| 类乌齐县| 淮滨县| 甘洛县| 阳原县| 宿州市| 龙里县| 南平市| 尼勒克县| 萍乡市| 临江市| 扶风县| 固阳县| 芜湖市| 吴川市| 庆城县| 平昌县| 泊头市| 滁州市| 青铜峡市| 西青区| 乐亭县| 伊宁县| 辰溪县| 长宁县| 双牌县| 冀州市| 信宜市| 溧阳市| 桃园县| 喜德县| 顺义区| 湟源县| 隆回县| 科技| 古田县| 平定县| 静安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