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宿學校是孩子學習的地方,也是四年后考上好大學的一塊跳板,更是孩子生活、交友、成長,甚至了解美國文化、融入美國社會的起點。在這個至關重要的社區里,人與人之間是如何聯系、互動的?一個健康向上的孩子是如何培養出來的?為什么說寄宿學校是教育理想國的現實版?
非洲有句古老的諺語:培養一個健康向上的孩子,需要整個村莊的努力(It takes a village to raise a healthy and hopeful child)。這句話所包含的真諦可以經得起任何文化、任何時代的考驗。用通俗的話來講,培養一個孩子僅僅靠父母、靠一個家庭是不夠的。
我們可以想象:在一個理想的村莊里,居住在一起的人們之間有緊密的聯系和高度的信任。如果你生病了,左鄰右舍會過來看望、安慰,甚至幫助你收發郵件或者幫助你看管孩子;你晚上睡覺或者白天外出的時候,你的家門是不用上鎖的,或是你的鄰居有你家的鑰匙,你的鑰匙也可以打開鄰居家的房子;晚飯之后,你會放心地讓孩子在戶外盡情地玩耍,因為你知道外面是有安全保障的。這些在美國的寄宿中學里都得到了體現,因此它就是這種理想國的現實版。
寄宿學校作為現實社會里的理想國,它的建立和發展依賴于它的核心價值:社區認同感(sense of community)。不管是亞洲家長還是歐洲家長,送孩子去美國讀中學,首先要認識到寄宿學校不僅僅是傳統意義上學習的地方,也不僅僅是用來考上好大學的一塊跳板,更是孩子在人生關鍵的3~4年時間生活、長大的地方。這個地方意義神圣,絕不可以僅僅用考試分數或者大學錄取來判斷其價值。在這里,教育是24小時的,天衣無縫地跟孩子的生活、成長融于一體。在這么一個緊湊的社區里,人跟人之間又是如何互動的呢?一個健康、向上的人是怎么培養的呢?
1.學生和老師
老師和學生的第一層關系就是傳統意義上的師生關系,表現在學術上:老師為授課者,學生為學習者。因為私立學校采用小班教學,一個教室容納10~15人,所以老師對學生的學習情況了如指掌。再者,私立學校的課程選擇豐富,如外語課,可選擇西班牙語、法語、中文、德語、拉丁語等。由于選擇面廣,課程的難度層次分明,因此學生總能找到合適自己的學習能力的等級,學到的東西容易消化和吸收。
老師和學生的第二層關系是運動員和教練的關系。在美國社會,體育是大眾生活的一部分;在美國學校,每位學生都必須參加體育運動,參加比賽,而老師則擔任教練的角色,組織比賽。體育的意義不僅僅在于強身健體,更是一種非常有效的教育方法。它能夠幫助參與者領悟到什么是團隊合作,什么是領導能力,什么是個人利益和團體利益以及什么是體育精神等等。體育發展了一個人的體魄的同時,也發展了這個人的德和智。
老師和學生的第三層關系是朋友關系,表現在平時的生活上。老師會邀請學生到家里吃東西、聊天,周末一起出去活動,作為平等的朋友來一起度過美好的時光。遇到長周末(long weekend)時,老師會邀請國際學生或是住在比較遠的外州的學生到家里來,一起做飯、聚會。比如在中國春節的時候,國際學生,特別是韓國和中國學生是我的常客。我們會用整條的魚作為主菜——在美國居住過的人都了解,整條魚,在美國非華人地區是很難買到的,一般只有冷凍魚片出售。看到這道整條魚的主菜時,有幾個學生都快哭了,一邊吃一邊說不敢相信自己能在這樣的白人小鎮里,吃到這么精致的整條魚。雖然他們平時也叫中餐的外賣,但都是快餐類型。面對正式的上桌大菜,而且是在家庭的氛圍下,學生們的思鄉情緒一下子就涌出來了。很多人都認為,在美國的私立寄宿高中上學的孩子,家庭條件都是非常好的,也都是被家里慣壞了的,在物質上很難得到滿足,其實多數的學生還是很容易滿足的,特別是老師給與的真誠和關愛,才是他們更看重的。
此外,在其他的一些美國傳統節日里,老師也會和學生一同慶祝,但是這些慶祝都不是學校行為,而是各位老師根據自己的偏好,設計不同的活動。就拿我特別喜歡的萬圣節做個例子,藝術范兒的老師會帶領學生們做南瓜燈,而愛好戶外運動的老師會和學生們一起設計鬼路(haunting trail)。
做南瓜燈是一件很有趣的活動。老師會先去周邊的農夫市集(farmer’s market,而不是超市)買當地的鮮南瓜,這些南瓜個頭不會很大,適合做雕塑。然后老師會發給參與的學生每人一把小勺子、一把帶齒的小鋸刀以及一些下載打印好的南瓜燈圖案(比如鬼臉的、帶小蝙蝠的、hellokitty的)。接下來就是具體操作了,學生們在老師的指導下會先把南瓜的頂部切開,帶著南瓜把兒的頂部就像是一個蓋子,然后用小勺子把里面的南瓜瓤都掏出來。等南瓜瓤掏干凈了,再把打印出來的圖案貼在南瓜上,這樣刻鬼臉時就不用擔心眼睛或者鼻子的位置不對了,接下來用帶鋸齒的小刀沿著模板的輪廓開始雕刻。等臉部刻好后,有些學生還會小小地裝飾一下,比如用南瓜葉子或是藤,做一個尾巴或是一對耳朵,創意無限。最后,每個學生把蠟燭點燃,放進南瓜里面,這樣從外面看,就有萌萌的、溫暖的南瓜燈的感覺了。所有學生的南瓜燈都會放在宿舍門口排開,學生老師們爭相點評拍照,不亦樂乎。
2.學生和學生
同學之間也有多層關系,第一層就是傳統上一起求學的同伴。對國際學生來講,不管是來自哪種母文化,大家都是比較熟悉這層關系的。這層關系的建立基于學術,學生之間既有競爭關系,也時常有合作關系,總體來講簡單易懂。
第二層關系是室友,此關系比第一層關系復雜。兩個人住在一起,對不少學生來講是個新的經歷,因為他們以前很可能沒有群居過,而且受不同的母文化影響,所以室友之間出現矛盾是常見的。跟另外一個人同住,學生會提高處理人際關系的能力。不管室友之間的關系是良性發展型還是矛盾沖突頻發型,一個人都要學會理解他人,學習其他民族的文化,容忍不同的聲音,認識自己。留給我深刻印象的是一位來自北京的女生,剛去美國上學的第一年,她跟自己的室友經歷過熱戰和冷戰,全校皆知,最后兩人倒成了最好的朋友。這是一次多么珍貴的成長經歷,多么有價值的學習機會!
第三層關系是隊友。因為每位學生都需要參加體育隊,進行比賽,所以在一天課業結束之后,學生們就得穿上球衣進行訓練。在一支球隊里,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角色。作為隊長,一位領隊人物,不僅僅要自己技藝出眾,而且要能夠領導隊員,在競技場上掌握比賽節奏并協調戰術。作為隊員,必須服從指揮并全力以赴為球隊贏得比賽。當個人利益跟他人或者團隊利益發生沖突時,學生要經得住考驗。如果某個隊員發揮失常,甚至是因此而輸了比賽,那么球隊的每一個成員都要學會寬容,并要安慰發揮失常的隊員,從而使隊伍更團結。這些話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真正做到了,每一位隊員都已經成長了。
第四層關系就是朋友。一個十幾歲的人離開父母在他鄉生活,肯定會碰到生活上的酸甜苦辣,朋友將是他最好的依賴和支持。如果說求學的伙伴、室友和隊友這三層關系都是在特定的環境和機會下建立的,那么朋友的關系就是前三種關系得到鞏固的一種表現方式。它不限于某種特定的環境,如體育競賽或者同住一屋,但它能夠對個人的整體生活起到安定、調節作用。
3.家長和學校
家長有兩種,一是現家長,二是校友家長。現家長指的是孩子還在該學校上學的家長,而校友家長是已經從該學校畢業、進入大學或者開始工作的孩子的家長。寄宿中學能以一個和諧村莊的形式來培養孩子,其中一個很重要的環節就是家長的參與。家長雖不在學校求學,但是他們扮演著無法替代的角色。
首先,他們都是志愿者、義工,對學校別無所求。他們為學校服務的動力來自于兩點:
(1)感謝學校對自己孩子的培養,為孩子的付出。雖然他們已經付了昂貴的學費,但是老師為孩子的付出不是能夠用學費來衡量的。當學生完成四年的高中求學和生活之后,脫胎換骨,這個時候他們的家長完全是出于對學校的感恩之心,才為學校做義工。不少家長就算是自己的孩子都畢業了,還是多年如一日地繼續為學校服務;
(2)為人父母,一心都是為了孩子,卻不僅限于自己的孩子。比如說學校棒球隊的球棒經過風吹日曬,出現了老化的跡象。某家長剛好是經營體育用品生意的,那么他會很愿意為自己孩子的棒球隊捐上一整套新的棒球用具,這樣既幫助到自己的孩子,也幫助到了別的
孩子。
那么,如果家長想為學校出點力,有什么樣的機會可以利用呢?
(1)招生辦家長代表:因為美國的私立學校招生都是自由、市場競爭式,所以學校必須遵守市場的規律,要主動把自己“推銷”給新的家庭,而新的家庭作為消費者,自然有多項選擇。學校若有家長為自己的服務質量現身說法,那豈不是最有說服力?招生辦的家長代表都是無償服務的,因此能夠勝任該崗位的,都是學校最忠實的粉絲;
(2)體育啦啦隊:家長最喜歡去看自己孩子在體育場上競技了,而學生在比賽時候的士氣會因為家人的到場大受鼓舞。父母就是世界上最好的啦啦隊,為孩子帶來最大的動力和自豪。在贏得比賽的時候,父母會為孩子慶祝;在輸掉比賽的時候,父母會安慰他們。一位來自廣州的學生曾經這么跟我說:“好多次在比賽完之后,一些根本就不認識我的家長拿著自己做好的食物,同我分享。他們連我的名字都不一定能叫的出來,但是他們對我的那份熱情,是真摯的,讓我感覺生活在一個大家庭。”;
(3)捐贈:捐贈對私立學校的運營是至關重要的,因此家長為學校捐贈也是一種最直接的支持。捐贈可以是金錢,也可以是體育器械,或者是無形的禮物。舉個例子:學校每學年結束的時候都會舉辦一次教師感謝會。在會上,家長委員會給每一位老師獻上一份既實用又有意義的禮物,意在表達對所有老師的感謝。
4.校友和學校
新舊交替,這是世間常理。學生從學校畢業,就如同一個孩子長大了,要離開家,自力更生。他的離開代表著新生活的開始,但不代表以前關系的結束。相反,一個健康成長的人身上將永遠有著自己村莊的烙印,因此校友對學校的意義極其重要。一所學校的成功與否,一大衡量標準就是校友的忠誠度。校友可以通過捐贈來表達自己對學校的感恩之情,也可以為學校爭得更多的社會資源。作為學校,它希望得到的不僅僅是金錢的回報,更希望能夠跟校友保持聯系,經常聽到校友們的消息,比如某某結婚啦,為人母啦,或者某某取得什么成就啦。學校也會定期給校友們分享最近的校園信息,介紹學校的發展,取得什么進步或者成就等等。這就像是在一個大家庭里,孩子雖然離開了家,但他永遠是這個家的一份子,而在外拼搏的孩子,也永遠惦記著培養過自己的家。
雖然每所學校的校友忠誠度不一樣,但是美國私立學校的辦學精神和理念是大同小異的。
5.老師和學校
令我印象最深的是我剛剛來到第一所美國中學上任的時候。當時我搬進了一套三室的公寓,但是里面沒有任何家具,連桌子和凳子都沒有。第一個星期我都是打著地鋪睡覺的,但就在周末之前,我的飯桌、凳子以及餐具都齊了,都是我的同事們聽說來了一位新人,剛剛搬到學校,就紛紛從四面八方來“救濟”,其中一位同事搬了一張桌子,直接放在我的家門口,留了張紙條就走了,令人感動!
在寄宿學校安家的老師占大多數。每到節日,就會有很多教職員工的小孩子一起參與到慶祝活動中,凸顯友愛大家庭的感覺。比如說萬圣節,一大群小孩子會打扮自己,扮演卡通影片或者小說中的角色,如小美人魚、小蜜蜂等,拎著糖果籃子,各家串門討糖果。這個時候老師們一定要買很多的糖果做準備。各種不同口味、獨立包裝的糖果讓氣氛一下子就活躍了起來。國際學生完全可以去做保姆,幫助自己的老師帶4~5歲的小孩子,或者是當課外輔導員,這樣也可以逐漸成為老師家庭中的一員,以這種方式建立起來的信任與好感更帶有一種家庭式的親切,讓學生在緊張的學業之外也更容易了解美國文化,融入美國社會。
同時,學校會為老師的子女提供免費的教育機會。消除了老師的后顧之憂,他們才能久留,才會全心全意地投入到寄宿學校的教學和生活里來,而學生們也會因為老師的專注而受益,對學校產生感恩之情,畢業后也會成為忠實的校友。這是一個良性循環,人人得益。
在美國的教育界,不同理念的教育者經常辯論一個問題:是否要在學校里開一門道德課。他們的爭論主要集中在兩點:
(1)該課程的有效性。因為在課上討論的畢竟是理論,無法實踐,所以理論是否真正深入人心是不得而知的;
(2)受教育的時間。絕大多數的學校為走讀學校,一天24小時,學生在校外花的時間要超過校內;一年365天,還有100來天是大大小小的假期,學生根本就不在學校。言外之意是,學生在校外所受的影響和熏陶要強于校內的教育。那么僅僅依靠在校有限的時間來進行道德教育,是否只是一種心理安慰,并沒有實際意義?
但是這兩點在寄宿學校都不是問題。首先,因為寄宿學校是24小時制,所以學校的教育對學生具有全天候的影響。其次,寄宿學校并不需要依賴理論式的課堂討論來進行道德教育,從學業、課外活動、生活起居、社交生活等等,學校可以從實踐中對學生進行360度教育。培養一個健康、向上的孩子需要整個“村莊”,那么寄宿制學校不就是現實生活中最接近這種模式的教育理想國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