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8章

  • 阿毗曇毗婆沙論
  • 浮陀跋摩
  • 4428字
  • 2016-03-03 14:57:19

世第一法當言退。當言不退。乃至廣說。問曰。何故作此論。答曰。前已說世第一法體性所以界地根一心。未說不退。今欲說故而作此論。或有說。世第一法是退者。為止彼人意故。又欲去他義顯自義與法相相應故。問曰。世第一法。當言退。當言不退耶。答曰。不退。問曰。云何不退。應說其所以。不可但以言故。此義便立。答曰。世第一法。隨順諦。轉近諦。垂入諦。云何隨順諦。隨順見道故。云何轉近諦。轉近見道故。云何垂入諦。垂入見道故。復有說者。隨順道諦。轉近道諦。垂入道諦。復有說者。隨順苦法忍。轉近苦法忍。垂入苦法忍。世第一法。于苦法忍有二種轉近。一隨順轉近。二垂入轉近。彼中間不起不相似有漏心。使苦法忍不現在前。問曰。世第一法是有漏心。向言不起不相似有漏心苦法忍是不相似心。何以言有漏是不相似心無漏是相似心耶。答曰。世第一法。惡賤有漏心。以惡賤故。言不相似。無漏言相似。猶如有人為自親里之所苦惱。親近他人作親里想。于自所親作他人想。彼亦如是。復有說者。世第一法。苦法忍同辦一事故。所謂舍凡夫事。得住圣法。猶如士夫渡河渡谷渡山渡坑。乃至廣說。渡河者。從此至彼。渡谷者。從此岸至彼岸。渡山者。從此山至彼山。渡坑者。從高至下從下至高。猶如有人從高上墮。未至地頃。便作是念。欲還本處得如意不。答曰。不得。假使彼人。若以神足。若以咒術。若以藥草。還至本處可有是事。住世第一法時。無有一法能障苦法忍使不現前。譬如閻浮提有五大河。一名恒伽。二名夜摩那。三名薩羅由。四名阿夷羅跋提。五名摩醯。流趣大海。乃至廣說。問曰。前喻后喻有何差別。答曰。無有差別。所以者何。欲因二喻以明一義令分明故。復有說者。前者以內法具為喻。后者以外法具為喻。復有說者。前喻為止內留難法。后喻為止外留難法。復有說者。前喻為止不如法事。后喻為顯如法事。彼五河流趣大海。無能制者無能遮者。無能住者無能移者。彼五大河流趣大海。頗有人能遮住者不。答曰。無也。若以神足咒術藥草。使彼大河停住不流。未足為難。無有一法能障世第一法使苦法忍不現在前。造此經時在于東方。此五大河在于東方。故以為喻。復有四大河。從阿耨達池出流趣大海。一名[口*恒]伽。二名辛頭。三名博叉。四名私陀。彼[口*恒]伽河從金象口出。繞阿耨達池一匝流趣東海。彼辛頭河從銀牛口出。亦繞大池一匝流趣南海。彼博叉河從琉璃馬口出。繞大池一匝流趣西海。彼私陀河從頗梨師子口出。繞大池一匝流趣北海。彼[口*恒]伽河有四大河。以為眷屬。一夜摩那。二薩羅由。三阿夷羅跋提。四名摩醯。彼辛頭河亦有四大河。以為眷屬。一名毗婆奢。二名伊羅跋提。三名奢多頭。四名毗德多。彼博叉河有四大河。以為眷屬。一名婆那。二名毗多羅尼。三名朋[仁-二+奢]。四名究仲婆。彼私陀河亦有四大河。以為眷屬。一名薩梨。二名毗摩。三名那提。四名毗壽波婆。此中唯說廣大有名字者。然彼四河各有五百眷屬。合有二千流趣大海。頗有人能遮住者不。答曰。不能。無有是處。以分別故假使有人。以神足咒術藥草。能令彼河停住不流。未足為難。無有一法能障世第一法使苦法忍不現在前。復次世第一法。與苦法忍。作次第緣。此文是根本義第一答。所以者何。彼世第一法生時。能與苦法忍次第緣果。若此法能與彼法次第緣果者。此法無有眾生。若法若咒術藥草。若佛若辟支佛若聲聞。能作障礙。使第二剎那不現在前者。無有一法速于心者。能于爾時為作障礙。使不能得正決定。彼言無有一法速于心者。即苦法忍相應心是也。作義者說曰。以何次第故。世第一法不當言退。答曰。或有說者。根本牢固故。彼行者修布施時。悉以回向解脫持戒不凈安般念處七處善暖頂忍亦回向解脫。是名根本牢固。復有說者。世第一法后次生見道。無有退見道者。彼亦不退。復有說者。世第一法后次生忍智。無有退忍智者。彼亦不退。復有說者。世第一法后。乃至斷非想非非想處見道所斷結。無有退非想非非想處見道所斷結者。彼亦不退。復有說者。世第一法。是勝進分善根。無有退勝進分善根者。暖法有三種。退分住分勝進分。頂亦有三種。忍有二種住分勝進分。世第一法。有一種。謂勝進分。問曰。此皆是達分善根。何以說三種。答曰。名數異耳。如定犍度說。此善根有三種。于此善根退者名退分。不退不進名住分。勝進者名勝進分。彼說三種。此說達分善根。名數異耳。復有說者。此善根是一剎那。無有退半剎那者。問曰。頗有二圣人同生一處。于世第一法。一成就。一不成就耶。答曰。有。一依初禪得正決定。二依第二禪得正決定。彼俱命終生二禪中。彼依初禪得正決定。則不成就。所以者何。以離地故失。依二禪者。彼則成就。問曰。頗二阿羅漢俱在欲界中。于世第一法。一成就。一不成就耶。答曰。有。一依初禪得正決定。二依二禪得正決定。彼俱命終。生二禪中陰中得阿羅漢果。彼依初禪得正決定者。則不成就。所以者何。以離地故失。問曰。頗有圣人不成就世第一法。成就世第一法解脫得耶。答曰。有。依初禪得正決定。彼命終生二禪中。以離地故。不成就世第一法。彼成就世第一法解脫得。彼得以二禪所攝故。若命終生三禪以上。則不成就世第一法。問曰。頗有圣人不成就世第一法。亦不成就解脫得耶。答曰。有。依初禪得正決定。彼若命終。生第三禪以上。則不成就世第一法及解脫得。

如經說。諸比丘。我不見一法速疾回轉過于心者。難以喻知。乃至廣說。問曰。言速疾回轉者。為于世耶為于緣耶。若于世者。一切有為法。亦隨世速疾回轉。不但心也。若于緣者。諸心心數法受緣。亦速疾回轉。不但心也。答曰。此中亦說世速疾回轉。亦說緣速疾回轉。謂一身中非謂一剎那也。若一剎那言速疾回轉者。則有少分速疾回轉。少分不速疾回轉。亦無于緣速疾回轉。所以者何。如說若法能緣彼法。或時不緣。無有是事。是以說世之與緣速疾回轉。謂一身中非謂一剎那。彼一身中。或生善心或時染污。或時不隱沒無記。或依眼生。乃至依意生。若緣色生乃至緣法生。問曰。若于世于緣。名速疾回轉者。心心數法。亦于世于緣。速疾回轉。何以獨言心耶。答曰。或有說者。此是世尊有余之說。亦是世尊為化眾生。簡略之說。復有說者。于心法中誰為最勝。所謂心也。是以說心。猶如王來余人亦來。以王勝故但言王來。復有說者。以因心故名為心數。是故說心。以心大故數法亦名大地。是故說心。復有說者。若修證心通法時。彼無礙道唯緣于心。是故說心。復有說者。心是遠行法。如說。

獨行遠逝  不在此身  若能調伏

是世梵志

復有說者。心為尊導。如說。

心為前導  心尊心使  中心念善

亦言亦行  安樂自追  如影隨形

或有說者。心猶如王。如說。

第六增上王  此染彼亦染

無染而生染  染者名愚小

復有說者。心名城主。如說。比丘當知。言城主者即有漏識。復有說者。心是內法。遍一切處。能有所緣。內者。內入所攝。遍者。從阿毗地獄上至有頂。能有所緣者。緣一切法。復有說者。能起善不善尸羅。如說。善不善尸羅。皆因心起。復有說者。心起惡法生惡道中。心起善法生天人中。如世尊言。諸比丘。都提夜子叔迦摩納婆。以向如來生惡心故。身壞命終。如擲真珠頃當墮惡道。比丘都提夜子叔迦摩納婆。以向如來起善心故。如擲真珠頃身壞命終。當生善道。復有說者。此心為主。多所統攝。如說。此五情根各行境界。心悉能行種種境界。復有說者。如心行于緣。數法皆隨。猶如雄魚。其所住處雌魚皆隨。復有說者。心是數法所依之處。復有說者。心所依受身之處無不有心。數法不爾有增有減。復有說者。若心不調伏。不守護。不凈修。數法亦爾。若心調伏守護凈修。數法亦爾。復有說者。若心不伏數法不伏。以不伏故。流行色聲香味觸法。若心折伏數法亦伏。以折伏故不行色聲香味觸法。如濾水筒。上開則漏上閉則止。彼亦如是。復有說者。世尊先說心速疾回轉。當知余有緣法。亦速疾回轉。如經說。我不見一法速疾回轉過于心者。難以喻知。問曰。如余經說以猿猴為喻。今何故言難以喻知。答曰。或有說者。此經難以喻知。不言不以喻知。所以者何。非凡人能作。不易作。不過時作。非無慧者作。非凡人作者。唯佛能作。不易作者。用功能作。不過時作者。佛日出世。爾時能作。非無慧作者。非粗心亂意之所能作。又非凡作者。能知善心起住滅相。亦知出入及知方便。如佛緣覺及諸弟子。善于總相別相。復有說者。言難以喻知者。喻若同若相似。同者。如說心速疾回轉。其猶如受。此是心法。經先已說。若非心法。喻不相似。復次難以喻知者。不以少功而能得知。復次難以喻知者。如心速疾能有所緣。彼喻亦爾。而無有法與心等者。猶如猿猴。從一枝至一枝頃。心想回轉。有百千剎那。尊者波奢說曰。世尊為化眾生。還以心喻心。彼猿猴輕躁躁動皆心所為。問曰。彼心可以一法為定喻不。答曰。或有說者。有誰能作。唯佛能作。但無能知者。如佛化作一剎那以喻心而無知者。是故比丘應善知心。應善知心回轉。乃至廣說。問曰。善知心善知心回轉。有何差別。答曰。或有說者。無有差別。言善知心即是善知心回轉。復有說者。有差別。若觀心總相是名善知心。觀心別相是名善知心回轉。復有說者。若觀心。是名善知心。若觀數法。是名善知心回轉。復有說者。若觀心念處。是名善知心。若觀法念處。是名善知心回轉。復有說者。若觀識陰。是名善知心若觀余陰。是名善知心回轉。復有說者。若觀意入。是名善知心。若觀余入。是名善知心回轉。復有說者。若觀七識界。是名善知心。若觀余界。是名善知心回轉。復有說者。若觀心自相。是名善知心。若觀心所緣行處。是名善知心回轉。復有說者。若觀識。是名善知心。若觀識住處。是名善知心回轉。尊者波奢說曰。若知有欲心是名善知心。若知轉離欲心是名善知心回轉。如有欲心轉離欲心。有嗔心轉離嗔心。有癡心轉離癡心。散亂心攝心。懈怠心精進心。有掉心無掉心。少心多心。有染心無染心定心不定心。修心不修心。解脫心不解脫心。系心不系心。當知亦如是。尊者佛陀提婆說曰。世尊言善知心回轉者。即是善知心異名說耳。如定犍度說。我弟子中善知心回轉。摩訶般特迦是也。此即說心念處。名善知心回轉。

問曰。頗住一剎那頃。當得世第一法。不當得所依緣耶。當得所依緣不當得世第一法耶。亦當得世第一法及所依緣耶。亦不當得世第一法及所依緣耶。答曰。有。應作四句。若依未來禪。當得正決定。住增上忍一剎那頃。當得世第一法。不當得所依緣者。除未至禪所攝世第一法現在前及所依緣。謂諸余未來世第一法也。當得所依緣。不當得世第一法者。謂初禪二禪三禪四禪所攝世第一法所依緣也。當得世第一法及所依緣者。謂未來禪所攝世第一法現在前及所依緣也。亦不當得世第一法及所依緣者。謂初禪二禪三禪四禪所攝世第一法。諸余所依緣。問曰。頗住一剎那頃當得世第一法緣有緣法耶。當得緣無緣法耶。當得緣有緣無緣法耶。不當得緣有緣無緣法耶。答曰。有。住增上忍應作四句。初句者。謂世第一法。能緣心心數法也。第二句者。謂世第一法。能緣色心不相應行也。第三句者。謂世第一法。能緣心心數法色心不相應行也。第四句者。除上爾所事。

彼作經者說世第一法。凡作七論。五是根本。二因論生論。五根本者。從云何世第一法。乃至根相應。二因論生論者。謂當言一心當言不退。造毗婆沙者。因此造論廣現多文。

主站蜘蛛池模板: 苍溪县| 临朐县| 成安县| 酒泉市| 霍邱县| 襄垣县| 汝南县| 宁强县| 五家渠市| 静乐县| 汝州市| 仁布县| 肃宁县| 修文县| 称多县| 侯马市| 鄄城县| 东兰县| 建水县| 罗源县| 天等县| 桦川县| 漠河县| 麟游县| 皋兰县| 英山县| 任丘市| 高阳县| 沧源| 洛川县| 宾阳县| 信阳市| 宁都县| 兴城市| 南城县| 井陉县| 苍梧县| 芮城县| 汉寿县| 临泽县| 高邑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