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4章

云何世第一法。答曰。于諸心心數法。次第得正決定。是名世第一法。問曰。已能得正決定。當能得正決定。復是世第一法不。答曰。亦是。若說現在當知則說過去未來。問曰。世第一法。得正決定。為住時得為滅已得。若住時得者。亦是凡夫亦是圣人。若滅已得者。何故不言已得正決定而言今得。答曰。應說已得。所以經文不說已得。自有已得說言今得。如說大王從何處來。此名已來而說今來。已覺諸受。已斷漏。已得解脫亦如是?;蛴姓f者。應作是說。無間得正決定。是名世第一法。評曰。無間得正決定。次第得正決定。有何差別。復有說者。苦法忍雖未生。此第一法決定為次第緣。是故言今得正決定?;蛴姓f者。于諸五根。次第得正決定。是名世第一法。問曰。誰作此說答曰。舊阿毗曇人說。問曰。彼何故說五根。是世第一法。答曰。彼不必欲令五根是世第一法。為斷異論故。異論者毗婆阇婆提說。信等五根一向無漏故。一切凡夫悉不成就。問曰。彼以何故作如是說。答曰。彼依佛經。佛經說言。五根猛利。通達滿足。向阿羅漢。若無五根墮凡夫數。彼以經作如是說故。言信等五根悉是無漏。為斷彼人如是論故。說信等五根是世第一法。若信等五根是無漏者。無始已來未曾能起一念無漏。而得世第一法。是故當知五根非純無漏。復次若五根是無漏者。違佛正經。如說若我于信等五根。不能如實觀是集是滅是味是患是舍者。則不能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乃至廣說。不應以如是相觀無漏法。毗婆阇婆提曰。應以如是相觀無漏法。云何應觀如經說。不能如實觀信等五根者。是別相觀信等五根。何由而得。由親近善知識積集而得。是名觀集。云何觀滅。未知欲知根滅。已知根生。是名觀滅。云何觀味。此無漏法。亦為愛緣。是名觀味。問曰。無漏法亦為愛所系耶。答曰不也。如汝法中有無漏緣使緣而不縛。我亦如是。云何觀患。諸無漏法。是無愛故。是名觀患。云何觀舍。一切有為涅槃時舍。是名觀舍。為斷如是種種諸論故作是說。于諸五根次第得正決定。是名世第一法。復次若當五根一向無漏。復違佛經。如說我以佛眼。觀眾生根有上中下。毗婆阇婆提說曰。佛經說上根者阿羅漢。中根者阿那含。下根者斯陀含須陀洹。育多婆提說曰。若爾者。世尊不轉法輪名轉法輪。一切圣人已滿世間。佛亦不須復轉法輪。毗婆阇婆提說曰。世尊所以說諸眾生上中下根者。說根所依處。不說根體。育多婆提說曰。若然者復違此經。如說阇提輸那婆羅門。往至佛所白佛言。沙門瞿曇說有幾根。佛答言。有二十二根。此亦說根所依處。然俱同說是根。一是根所依。一是根體無有是處。是故信等五根。應有漏無漏。問曰。毗婆阇婆提所引佛經。當云何通。答曰。信等五根有二種。有漏無漏。彼經唯說無漏。所以者何。因諸根故說。圣人差別。復次五根有漏無漏。彼經唯說無漏。所以者何。以圣為對治法故。圣人差別。問曰。上言若無五根墮凡夫數。此云何通。答曰。彼言墮凡夫數者。謂斷善根凡夫。或有說者。犢子部說。五根。是世第一法。何以故五根是善性。以五根善故余數法亦善。亦以根故。圣人差別。如說五根猛利通達滿足。得阿羅漢。廣說如上。問曰。以何事故。尊者迦旃延子引犢子部所立義耶。答曰。彼犢子部所說而與此經少有相違。所謂五根是世第一法凡夫性一向染污。彼以欲界苦諦所斷十使。是凡夫性。涅槃有三種。學無學非學非無學。阿須羅是第六道。說有我人。為如是等。若五若六。與此經相違。莫謂彼部所說盡與此經同。彼作經者。為斷如是意故。次作是說。如我義。于諸心心數法。次第得正決定。是名世第一法。問曰。如汝所說。五根性善。余心心數法性非是善者。應是不善無記。若以五根性善不善無記親近五根。亦名善者。今五根亦親近不善無記。應是不善無記。此則不然。何以故根與心心數法。同一所依。同一行。同一所緣。同一果。同一依。同一報。共成一事。而云其性善是親近善者。是妄想耳。或有說者。誦持修多羅者。說言五根是世第一法。尊者達摩多羅說曰。世第一法。體性是思名差別耳。尊者佛陀提婆說曰。世第一法。體性是心。名差別耳。所以者何信心異。乃至慧心異。若有眾生。能于一時以五種心。次第得正決定。無有是處。若一一次第得正決定。斯有是處。問曰。若然者。以不相應法得正決定耶。答曰。不也。所以者何。汝法心不與心相應。有為所緣。有為所緣故。能次第得正決定。我信亦爾。不與信相應。能有所緣。有所緣故。次第得正決定。乃至慧亦如是。問曰。若然者則有大過。所以者何。若但信心得正決定。不以精進念定慧等得正決定者。懈怠失念亂意惡慧。亦應次第得正決定。乃至慧亦如是。為斷彼人如是意故故作是說。如我義于諸心心數法。次第得正決定。是世第一法。如我義者謂不顛倒如法性順。經文同我等意。而作是說。諸心心數法。次第得正決定。是名世第一法。彼迦旃延子。欲顯正義故。言世第一法。亦是根亦非根。問曰。如世第一法。現在前未來世中心心數法。亦修彼為是第一法不耶。答曰?;蛴姓f者。依如經本非世第一法。何以故經本說諸心心數法。次第得正決定。是世第一法。彼未來者。不能作次第。是故非世第一法。復次若當是者復違經本。如說世第一法。當言一心非眾多心。評曰。應作是說。彼未來者。亦是世第一法。問曰。彼未來者不能作次第緣。云何是世第一法耶。答曰。彼未來者雖不能作次第。而能隨順作次第法。譬如比丘布薩時。不在僧中。而與僧欲名得布薩。僧事亦成。如是彼在未來世中。為現在得如與欲者。若未來世中。無現在得不與欲者。今現在者。亦不能作次第。若作次第。當知皆是未來者力。何以故彼未來者。不與圣道作障礙故。復次若彼未來非世第一法者。與智犍度經文相違。所以者何。如未曾得道。今現在前。彼未來世中。相似種修。若彼未來不作世第一法者。云何名彼種相似修。以是事故。彼未來者亦是世第一法。問曰。若未來是世第一法者。經文何故不說耶。答曰。若能與次第緣者經文則說。彼不能與次第緣。是故不說。復次若流轉三世者則說。未來不爾。或有說者。從因而生。成就此法。住在身中。是故說之。彼未來者。雖從因生成就此法。不住身中。是故不說。問曰。若然者。云何非是眾多心耶。答曰。此中唯說現在剎那能成事者。故非眾多心。或有說者。若能令未來世中修者則說。未來不爾?;蛴姓f者。若心彼因彼心此果。是以故說。未來不爾?;蛴姓f者。能與因能取果住身中。能有所緣。是以故說。未來不爾?;蛴姓f者。有二修義。是以故說。彼未來者。唯有得修無有行修。是故不說。問曰。彼世第一法。俱生色心不相應行。為是世第一法不耶。答曰?;蛴姓f者。如經本說。彼非世第一法。所以者何。彼不能與次第緣故。評曰。應作是說。彼亦是世第一法。問曰。彼不能與次第緣。云何名世第一法耶。答曰。彼雖不能與次第緣。而能隨順次第緣義。所以者何。彼與世第一法。俱生住滅。同一果一依一報。是以故說。問曰。彼若是世第一法者。經本何故不說耶。答曰。彼不能與次第緣故。是以不說?;蛴姓f者。若從因生成就此法。能有所緣是以說之。彼雖從因生成就此法。不能有所緣。是故不說。或有說者。若是相應。有依有勢。有行有緣。是以故說。彼非相應。無依無勢。無行無緣。是故不說。問曰彼世第一法。得為是世第一法不耶。答曰。彼非世第一法。問曰。以何等故。生住無常。是世第一法。而得非耶。答曰。生等一事。世第一法。同一果。共行不相離。常相隨無前后。得則不爾。不同一果。不共行相離。不相隨有前后。或離所得法。如樹皮離樹。以是義故非世第一法。問曰。以何義故。沙門果得即沙門果。而此第一法。得非世第一法耶。答曰。以成就得故。名沙門果。是以得即沙門果。能與次第緣。亦能隨順次第緣義。名世第一法。得則不爾。是故非世第一法。如是余達分善根。得非達分善根。何以故若得即是達分善根者。已得圣果。應重起達分善根現在前。以成就得故而實不爾。是故得非達分善根?;蛴姓f者。若共起世第一法。俱生者名世第一法。后生者非。余達分善根亦如是?;蛴姓f者。得即是世第一法。其余達分善根得。即是達分善根。問曰。若然者已得圣果。應重起達分善根現在前。答曰?;颥F前?;虿滑F在前。何者現前所謂得也。何者不現在前所謂諸相應法也。評曰。不應作如是說。如先所說者好。

問曰。世第一法為幾念處。答曰?,F在一壞緣法念處。未來四。問曰。世第一法為幾緣。答曰。為四緣。因緣者相應共有因。次第緣者。與苦法忍作次第緣。境界緣者忍智所緣。威勢緣者除其自體。余一切法是彼緣生法。于世第一法亦有四緣。因緣者相應共有法。次第緣者苦忍是。境界緣者欲界五陰是。威勢緣者除其自體。余一切法是復有義說者。云何名出世第一法。答曰??喾ㄈ淌?。所以者何。是圣道種子故。復有說者。金剛喻定是。所以者何。能盡諸結得究竟果故。復有說者。盡智是。所以者何。以初得盡智。余無漏法時凈修故。復有說者。正三昧是。所以者何。得一切有為法中正定最勝故。復有說者。涅槃是。所以者何。一切法中最妙勝故。復有說者。阿羅漢最后心是。所以者何。凡夫人最后心。名世第一法。阿羅漢最后心。名出世第一法。評曰。不應作是說。彼阿羅漢最后心。非出世法故。如先說者好。問曰。頗有世第一法不與苦法忍作次第緣耶。答曰。有。世間第一法。色心不相應法則是。問曰。頗有相應法不與苦法忍作次第緣耶。答曰。有。未來修者是也。尊者佛陀提婆說曰。若以信心。得正決定。是名世第一法與苦法忍作次第緣。余精進念定慧心。是名世第一法。而不與苦法忍作次第緣。說相似法沙門說曰。受與受作次第。不與想等。余數法亦如是。心法生時。遇緣便生。若愛前緣生樂受。欲有所想生想。欲有所作生思。問曰。若然者無相似次第義。答曰。有。但非一一次第耳。如汝法中。無想眾生。生時心滅。死時心生。想去雖遠得作次第。我法亦爾。如受滅想等生。復還生受。相去雖遠得作次第。評曰。不應作是說。心與心作次第。受與受作次第。心心數法。一一次第生。作次第緣。若作是說與經文相違。如說云何心次第法。答曰。心心數法是也。若然者復更有過。如依有覺有觀三昧入無覺無觀三昧。有覺有觀三昧。不應與無覺無觀三昧作次第緣。不相似故。無覺無觀三昧。則不從次第緣生。若依無覺無觀三昧入有覺有觀三昧亦如是。若然者無解脫。何以故。欲相應心唯次第生。欲相應心不凈觀等及諸善心。無由得生。若善心不生則無解脫。有如是等過。如先說者好。

主站蜘蛛池模板: 赣州市| 昌乐县| 安岳县| 扎囊县| 台山市| 高平市| 毕节市| 包头市| 库伦旗| 洞口县| 建水县| 崇文区| 哈尔滨市| 新化县| 循化| 洛隆县| 松溪县| 龙口市| 张家港市| 铁岭县| 清河县| 和政县| 洞口县| 黄大仙区| 庆城县| 梁平县| 濉溪县| 肥乡县| 德州市| 房山区| 辰溪县| 荔浦县| 调兵山市| 师宗县| 和龙市| 子长县| 九江市| 辰溪县| 南川市| 德钦县| 卢湾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