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 行為改變技術的理論基礎(3)
- 行為改變技術
- 李祚山 陳小異主編
- 3655字
- 2016-05-19 19:18:15
從這個例子可以看到,人們對某一事件所持的看法、信念不同,引起的情緒及行為反應也不同。理性情緒療法中把前一個學生的信念稱為合理的信念,把后一個學生的信念稱為不合理的信念。合理的信念可以引起人們對事物適當的情緒和行為反應;不合理的信念則只會導致不適當的情緒及行為反應。人如果堅持某些不合理的信念并長期處于不良的情緒狀態,他最終會出現某些情緒障礙。
2.不合理信念的主要特點
艾里斯認為人們所持有的不合理信念往往具有下列3個特點。
(1)絕對化要求。對事物的絕對化的要求是人們以自己的意志為出發點,對某一事物懷有其必定會產生或必定不會產生的信念。絕對化要求常和“必須”和“應該”這類字眼聯系在一起,成為不合理信念中最常見的特色。比如,因為客觀事物的發生不可能按個人意志來轉移,所以懷有“我必須獲得成功”“生活應該是很美好的”等信念的人,就容易陷入情緒困擾。
(2)過分概括化。過分概括化是一種以偏概全的不合理思維方式的表現。艾里斯指出,過分概括化是不合邏輯的,這就好像只以一本書的封面設計來判斷一本書的好壞。這些人面對失敗或是壞的結果時,往往會認為自己“一無是處”或“一錢不值”,是“廢物”等。以自己做的某一件事或幾件事的結果來評價自己整個人,其結果是導致自責、自卑、自棄的心理以及焦慮和抑郁的情緒。如坐出租車遇到故意繞道的司機,便產生“出租車司機都不是好東西”以及“社會真是現實,人心真是險惡”等想法。
過分概括化的另一方面表現為對他人的不合理評價,即別人稍有差錯就認為他很壞、一無可取之處等。這容易導致個體一味責怪他人并伴生敵意和憤怒等情緒。理情療法的一句名言就是:“評價一個人的行為而不是去評價一個人。”
(3)糟糕至極。糟糕至極是一種不合理想法,即認為某一事情的發生會非常可怕、非常糟糕,是災難性的,難以挽回或發生改變。這種想法會導致個體陷入極端不良的情緒體驗,如恥辱、自責、自罪、焦慮、悲觀、抑制之中而難以自拔。
(二)貝克的認知療法理論
1.理論概要
貝克創立的認知療法認為,患者的感情和行為大部分取決于患者本人對于周圍世界的解釋、想法和認知模式。也就是說,一個人的思想決定了他的內心體驗及行為反應。
認知療法理論的出發點在于確認思想和信念是情緒狀態和行為表現的原因。貝克認為,抑郁癥病人往往由于錯誤地作出邏輯判斷而產生抑郁,由于歪曲了事實的含義而自我譴責。一件在通常情況下很小的事,會被抑郁病人看成是生活已完全絕望的表現。因此抑郁癥病人總是對自己作出不合邏輯的推論,用自我貶低和自我責備的思想去解釋所有的事件。因此治療的目的就是要改變患者不良的或歪曲的認知和觀念。所以貝克的認知療法又被稱作“認知轉移法”。
2.認知歪曲的主要形式
認知療法著重于辨認和改正歪曲且不適應的認知。貝克歸結了認知過程中常見的認知歪曲的5種形式:
(1)任意推斷。指在證據缺乏或不充分時便草率地作出結論。比如,在街上遇到一位同事匆匆而過,未打招呼,于是心里便想“我什么地方得罪他了?他生我的氣了?”實際上是這位同事心中有事,沒有注意到他。
(2)選擇性概括。指僅根據個別細節而不考慮其他情況便對整個事件作出結論。比如,某青年向女同學提出一起去聽演唱會的邀請,遭到婉言拒絕,便認定自己被女同學所討厭,沒有女同學和自己交往了,這實際上也是一種“以偏概全”。
(3)過度引申。指在某一事件的基礎上作出關于能力、操作或價值的普遍性結論。比如,一位學生不小心摔壞一個玩具,便認為自己不是一個好學生。
(4)夸大或縮小。指對客觀事物的重大意義作出歪曲的評價。比如,一位學生在外出旅游拍照時手抖了一下,把照片拍壞了,就覺得不得了,別人會把他看成無用的人了。
(5)“全或無”思想。指要么全對,要么全錯,把生活看成非黑即白的單色世界,沒有中間色。比如,一位教師上課講錯了一句話,便認為“現在全完了,我已經一錢不值!”。
從艾里斯和貝克的理論來看,雖然他們的提法、命名等有所不同,但其基本理論思想十分相似,其中心思想都認為認知可以左右行為反應,錯誤思想及判斷是導致患病的主要原因。例如,艾里斯所提出的不合理信念的表現中有一條是“絕對化的要求”,這實際上等同于貝克的“全或無”思想;艾里斯所說的“過分概括化”也類似于貝克所介紹的“選擇性的概括”,等等。上述理論為認知行為矯正理論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第四節 社會學習理論
社會學習理論認為學習是通過模仿而獲得的,即一個人通過觀察另外一個人的行為而學習了某種行為,但要使這種模仿學習能夠進行運用,就必須給予強化手段。
一、觀察學習
社會學習理論的主要創始人之一是班杜拉(Bandura,1925-)。班杜拉1925年生于加拿大,大學畢業后進入美國愛荷華大學研究所,專攻臨床心理學,對學習理論在臨床上的應用最感興趣。1952年獲得博士學位后,到斯坦福大學從事兒童的攻擊性行為研究。在研究攻擊性行為形成的原因時,他十分重視模仿、觀察學習以及行為矯正等方面的過程。其所著的影響頗大的《行為改變原理》一書,就是根據社會學習理論來闡明行為矯正觀念的。他的社會學習理論提出了一種啟發人們正視復雜的社會問題的新觀點,具有方法論的意義。
觀察學習是班杜拉社會學習理論的一個基本概念。觀察學習是指通過觀察他人(榜樣)所表現的行為及其結果而進行的學習。它不同于刺激反應學習。刺激反應學習是學習者通過自己的實際行動,同時直接接受反饋(強化),即學習者通過直接的反應受到直接的強化而完成的學習。而觀察學習的學習者不必直接對刺激作出反應或直接體驗強化,他只是通過觀察和模仿他人的行為而使自己的行為發生改變。例如,某幼兒園為了預防傳染病而要給每個孩子服一粒比較苦的藥丸。一位有經驗的教師自己先吃了一粒,又讓一位平時不怕苦味的孩子站在小朋友面前吃。全班孩子看著他倆有滋有味地咀嚼,似乎很香甜,便紛紛喊著“我也要吃,我也要吃”,不一會兒,所有孩子均吃完了苦藥丸。這就是教師利用模仿學習的方法幫助孩子克服恐懼的典型案例。
學習者可經過觀察而學得他從未表現的行為,但他是否能表現該行為,就要看他是否具有相應的運動技能。例如,一個小男孩觀看他父親使用鋸子,但是由于孩子沒有那種體力和相應的技巧,就不能模仿得很好。班杜拉由此認為,運動技能是精確地學習新行為的基礎。只有具備了一定的運動技能,觀察學習中才能少發生錯誤,才能進行自我修正和調整,進一步形成熟練的運動技能,從而達到同榜樣一致的正確反應。觀察學習的優點在于它不僅使學習的過程縮短,而且可以避免由于直接嘗試錯誤和失敗所可能帶來的重大損失。
二、“三位一體的交互決定論”
行為主義認為人的行為是受環境決定的,并以S—R公式表示兩者的關系,其研究的重點放在環境和客觀條件如何制約個體行為上。認知行為改變理論則把重點放在矯正不正常的思維模式上,其觀點認為個體行為是受內部認知和思維模式所決定的。近年來,大多數心理學家及行為改變者也開始注意個體內在因素對行為的影響,并把行為看成個體因素和環境的相互作用的結果。但是班杜拉認為,他們所談的人和環境是各自獨立的整體,行為只是由環境所決定的或由個體內部的認知因素所決定的,這種看法是片面的單向模式,不能充分描述人與環境的相互作用。
基于以上認識,社會學習理論較注重于綜合觀點。它吸收了其他行為改變理論的精華,把操作性條件反射理論著重觀察外部行為、反應性條件反射理論著重自主交感神經系統的制約反應以及認知行為改變理論把焦點放在不合理思想的矯正工作上三種觀點熔于一爐,提出了“三位一體的交互決定論”思想——以行動、環境、個體(包括認知和動機)三者的交互決定論作為基本框架,試圖解釋人類動機、情緒和行為的起源。這一理論中堅持了多種因素相互作用并共同決定行為的觀點。
班杜拉認為,在交互決定論中,行為、認知和其他個人因素以及環境這三者,作為相互決定的因素,共同地起著作用。他指出,在三位一體交互決定論中,“交互”指因素間的相互作用;“決定論”是指某些因素影響產生某些結果,許多因素影響常常產生一個特定的結果。由于相互作用影響的多重性,同一因素可以是不同種條件的組合成分,同時也可產生不同的結果。因而特定的因素可能與結果相關,而不必然與結果相關。比如,假如一個你不喜歡的人邀請你打網球,你可能會想到和這個人待一下午該是多么的沉悶無趣。因此,你的內部期望可能會使你拒絕邀請。但是,如果對方許諾,假如你答應和他打網球,他就給你買一副你心儀已久的、價格昂貴的球拍,情況會怎樣呢?外部環境誘因的強大力量又影響了你的行為,你可能又會同意跟他一起玩。如果,這個人在玩的過程中,又非常風趣、幽默,你可能又愿意經常與他一起玩。在這個案例中,打網球的行為、對球拍的期望值以及在打球過程中環境的愉快,實際上是相互作用的。
綜上可知,班杜拉的三位一體的交互決定論的觀點可概括為:①行為、認知(個人因素占主要成分)及環境三因素互為因果,組成相互作用的系統;②三因素相互作用導致一果多因、一因多果(注意:結果不僅指個人和環境,也指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