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為改變技術在心理咨詢,尤其是行為治療方面發展相當迅速,促使其應用范圍不斷擴大,影響日漸廣泛。那么行為改變技術究竟是以哪些理論為基礎而建立和發展起來的呢?行為改變技術的理論基礎包括四個方面,即反應性條件反射理論、操作性條件反射理論、認知行為改變理論和社會學習理論。其中尤以前兩大理論為主流,它們的理論奠定了行為改變技術的基礎,在方法策略的應用上也占據主要地位。后兩個理論的內容是在行為改變技術的發展后期才逐漸滲入的。上述理論在其發展過程中,通過相互批評和斗爭,終于漸漸融合為一個綜合性的理論體系。
第一節 反應性條件反射理論
反應性條件反射是始于刺激——反應(S—R)之間的聯系。當看到一只蜘蛛時(刺激),有些人會跳起來,盡管人們有時并沒有意識到,但人們的行為中包含了很多這樣的刺激和反應之間的聯系:如看到血時會感到緊張,聞到巧克力味道時會想到吃。把一種刺激加在另一種刺激上以便生成一個新的刺激—反應的聯系,行為改變技術中經常利用這樣的原理來矯正問題行為和塑造良好行為。例如,對于一個想戒煙的人,咨詢師可能會把煙的形象與使人感到惡心和嘔吐的事物聯系起來。
一、巴甫洛夫的經典條件反射實驗及理論
條件反射理論是巴甫洛夫(1849—1936)的重要成果之一。根據他的條件反射研究所演變成的經典條件作用學習理論對以后心理學發展產生了重大的影響。
(一)巴甫洛夫的經典條件反射實驗的產生
俄國生理學家巴甫洛夫從1902年起一直致力于條件反射的研究并取得了豐碩成果。巴甫洛夫最初研究的并不是條件反射,他在1904年因研究消化現象卓有成效而獲得了諾貝爾獎。在用狗進行消化現象研究時,他發現了一個非常有趣的現象。他將一只狗置于實驗臺上,實驗者將狗的頰部割開,用一根玻璃管的一端直通狗的唾液腺,另一端連接一只量杯,以便觀察并測量狗在吃食物時各種消化液的流量變化。但經過幾次試驗,巴甫洛夫驚奇地發現,狗在還沒有喂食前,只要看到盆子或喂食者,就會流唾液,狗好像預先就知道將有食物出現似的。這使巴甫洛夫不能再進行原先的實驗。為了消除這種干擾,巴甫洛夫及其同事做了大量嘗試,但都以失敗而告終。失望之余,大家決定對這一現象進行系統的分析研究。
開始,巴甫洛夫的同事們都站在狗的立場上來設身處地推測這一現象的根源,但沒有得到成功。因為狗在想什么、感覺什么,不同的研究者看法不同,也沒有人能證明自己的設想是對的。后來,巴甫洛夫拋棄了這種所謂“內省”的方法,改用客觀的實驗方法進行研究,從而正式開始了對條件反射的系統研究。
(二)巴甫洛夫的經典條件反射實驗程序
巴甫洛夫的條件反射實驗的程序是:在喂狗食前幾秒鐘,發出鈴聲或節拍器響聲,接著再將肉末送入狗的口中。開始時,狗聽到鈴聲只加注視,并不流口水,只是吃到食物時,才流口水。但這種操作過程經過若干次后,只要一發出鈴聲或節拍器聲,狗就立刻分泌唾液。很顯然,狗對聲音作出了反應。這種本來和唾液分泌無關的鈴聲和節拍器聲,由于它們和食物出現的時間接近,因而可以引起唾液的分泌。這種反應是由后天學習得來的,巴甫洛夫稱之為條件反射(Conditioned Response,CR)。鈴聲和節拍器聲稱為條件刺激(Conditioned Stimulus,CS),它們受一定條件的制約。巴甫洛夫稱食物為無條件刺激(Unconditioned Stimulus,UCS),稱那種吃食物時流口水的反應為無條件反射(Unconditioned Response,UCR),因為它是生來就會的,不是后天學習得來的反射活動。
巴甫洛夫的實驗中,在給予條件刺激后,立刻給予無條件刺激,這稱為強化。這個應答性條件反射過程稱為強化過程,或稱習得過程。這一學習過程的模式如下。
學習之前
食物(UCS)→分泌唾液(UCR)
鈴聲(中性刺激)→漠然反應
學習過程(繼續配對呈現食物與鈴聲5~6次,
此時食物作為學習過程的強化物)
鈴聲(CS)+食物(UCS)→分泌唾液
學習之后
鈴聲(CS)→唾液分泌(CR)
為了理解這一經典性條件反射的學習過程,再舉例如下。
王芳在下晚自習后要經過一條小巷回家,這學期小巷的路燈經常壞,經過這小巷時發生的一些事情使王芳感到非常害怕,如老鼠突然竄出,有時候突然出現的狗叫聲。經過幾次這種事情以后,每當王芳走到這個小巷時,就會感到心跳加快、肌肉緊張、呼吸加速等。下面來分析一下這一學習過程。
學習之前
狗叫(老鼠突然竄出)(UCS)→害怕(UCR)
小巷(中性刺激)→害怕
學習過程
(經過小巷時狗叫和老鼠突然竄出同時出現幾次)
小巷(CS)+狗叫(或老鼠突然竄出)(UCS)→害怕
學習之后
小巷(CS)→害怕(CR)
從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巴甫洛夫這個成功的實驗,對學習理論及行為改變技術的發展影響有多大。尤其是巴甫洛夫著重刺激、依靠刺激來控制行為的研究,為以后的刺激—反應研究提供了可借鑒的經驗。不僅僅可以在動物身上得到這樣的結果,而且人類的一些行為的習得也是按照這一模式進行的。巴甫洛夫的實驗結果既然能用于人類行為的習得過程,當然也能用于人類行為的矯正。
(三)條件反射的基本定律——消退、類(泛)化、分化
條件反射形成后,如果僅僅呈現條件刺激物,不給予無條件刺激物,即如果不予強化,那么所形成的條件反射就會逐漸減退而消失,這個過程稱為消退。行為改變者可用消退法來消除兒童的不良行為,如兒童的亂發脾氣和講臟話的行為。
在一種無關刺激物已成為條件刺激物,引起條件反射后,與此刺激物相似的別的刺激,也能引起相同的反應,這種現象稱為類化(泛化)。新刺激和原來刺激越相似,就越容易引起類化現象。類化現象在日常生活中也較常見,例如,打過幾次針的嬰兒只要看到穿白大褂的護士就會大哭起來。類化現象的運用在咨詢和行為改變技術當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如在咨詢室里訓練起來的行為如何類化到實際的生活情境中去?在訓練情境中培養起來的良好行為和習慣如何在更廣的范圍中得到運用等。
個體處于類化過程時,對相似刺激間的細微差別是分辨不清的。如果一再重復地對條件刺激進行強化,而對相似的其他刺激不予強化,那么,個體最后只會對特定的條件刺激發生反應,而對其他相似的刺激不再發生反應,這種現象稱為分化。巴甫洛夫做過一個有趣的實驗:在呈現一個照明的圓形(條件刺激)以后,狗常常得到肉末(無條件刺激)的強化,但在呈現一個橢圓形之后得不到強化。不久,狗就有規則地對圓形流唾液,而對橢圓形不流唾液。這種分化現象的出現,說明了狗可以分辨圓和橢圓的不同。這一原理可以運用于學生對字形和發音相近的字、詞的區分。
二、制約與反制約的經典實驗
美國行為主義學派主將華生(1878—1958)是巴甫洛夫的信徒,他極力反對把意識經驗作為唯一的研究對象,主張采用觀察法,以可觀察的具體行為作為主要研究對象。
(一)制約情緒反應
1920年華生和他的研究生雷納(Rayner)共同發表了一篇十分有影響的實驗報告,題目叫“制約情緒反應”。實驗對象是一個只有11個月大的男孩阿爾伯特。阿爾伯特原先并不害怕小動物,但刺耳的鐵錘敲擊鋼條的聲音能引起他強烈的情緒反應,如哭叫、發抖等。實驗過程如下:實驗者先呈現一只白鼠,當看到阿爾伯特要去摸白鼠時,在他背后出現鐵錘敲打鋼條的尖銳噪音。由于尖銳噪音的干擾,阿爾伯特立刻表現出懼怕或哭叫行為。在一星期中,經過連續七次這樣的配對呈現,這只過去從未使阿爾伯特害怕過的白鼠只要一出現(即使不伴隨尖銳噪音),也會使阿爾伯特懼怕并立刻哭叫起來,甚至想爬離現場。這就是懼怕情緒制約實驗。在實驗后期,阿爾伯特出現了類化現象,即看到其他白色的東西如白貓、棉花甚至老人的白發時,都會表現出懼怕情緒反應。華生由此認為,不僅簡單的運動習慣,甚至重要的、持久的人格特征,如情緒傾向性等,實際上也可以通過條件反射在孩子身上培養起來。事實上在日常生活中這種類似的例子也有很多,比如,兒童覺察到母親面帶怒容時,往往乖巧得多,這是由于母親每當責罰他的時候總是滿面怒容,怒容成為責罰他的信號,所以孩子學會了看臉色行事。
將以上的學習過程分析如下。
鋼棒尖銳聲(UCS)→懼怕(UCR)
白鼠(中性刺激)→喜歡
白鼠(CS)+鋼棒尖銳聲(UCS)→懼怕
白鼠(CS)→懼怕(CR)
(二)反制約情緒反應
情緒反應可以通過條件反射來形成,那么能否通過條件反射或其他方法來消除呢?
瓊斯(M.C.Jones)在紐約聽到華生的演講,并看到華生的制約情緒實驗的影片以后,對華生的研究工作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她在哥倫比亞大學攻讀博士學位期間,在華生的指導下,進行了一系列的實驗研究。她先在一所養護機構里測試一組從三個月到七歲大的兒童對不同動物的懼怕情形,然后選擇有顯著懼怕情緒的兒童作為實驗對象,進行解除懼怕情緒的實驗研究。
瓊斯的反制約實驗受到華生的制約情緒實驗的啟發并得了華生的指導。實驗對象是一名34個月大的男孩彼得。瓊斯經觀察發現,彼得懼怕許多小動物如白鼠、白兔等,尤其害怕兔子。為了消除彼得的懼怕情緒,瓊斯先后嘗試了七種方法。
一是廢棄法。讓懼怕動物的被試彼得連續幾個星期,或者幾個月不再看到所懼怕的動物,但這種方法未能消除彼得的懼怕情緒反應。
二是語言幫助法。給被試彼得講有趣的動物故事,或使用語言的鼓勵來幫助他減輕對動物的懼怕情緒反應,但這種方法對于減輕彼得的恐懼情緒反應也沒有明顯的效果。
三是消極適應法。反復呈現彼得所懼怕的動物,以期彼得因見慣該動物而不再害怕。結果這種方法也無法解除彼得的懼怕情緒反應。
四是抑制法。讓懼怕動物的彼得參加一群不懼怕該動物的其他兒童的活動,以期因為會受到同輩的嘲笑而抑制對動物的懼怕情緒反應,但效果仍然不明顯。
五是分心法。當被試彼得注意到所懼怕的動物以后,實驗者和彼得談話或者給他玩具玩耍,其目的是分散彼得的注意力,來減少懼怕的情緒反應。這種方法能夠短暫地消除被試彼得的懼怕情緒反應,但效果無法持久。
六是引導制約法。每當彼得在吃他最喜歡吃的食物時,將他所害怕的物品放在籠內,從遠到近,一步步地逐漸向彼得移近,直到移到彼得能夠觸及地方。這種方法如果運用得當,則效果會比較理想;但如果運用不當,可能會引起彼得對食物的懼怕這種副作用。
七是社會模仿法。將害怕動物的彼得和不害怕動物的其他被試放在一起玩,并讓不怕動物的被試逐漸接近動物,并抱著動物玩,害怕動物的彼得在旁邊觀看,并模仿那些兒童撫玩動物的動作及情緒反應,這種方法對于減少彼得對動物的恐懼反應的效果相當明顯。
瓊斯于1924年發表了上述研究報告。報告中說明運用社會模仿法和引導制約法可以治療兒童后天形成的對動物的懼怕心理。這篇報告成為兒童行為矯正的經典作品,影響很大。尤其是引導制約法,后來經沃爾普等人的實際應用及改良,成為行為改變技術的兩項基本原理:即交互抑制原理和逐漸系統脫敏原理。這兩項基本原理對于治療各種恐懼癥和焦慮癥等效果很好。
三、沃爾普的臨床實驗
沃爾普一直反對精神分析法,認為它既主觀又無效,因此他長期致力于對神經官能癥形成的原理和治療方法的研究,并取得了很大成就。特別要強調的是,他在前人研究的基礎上,發展倡導了交互抑制和系統脫敏原理。
(一)交互抑制原理的提出
1947年起,沃爾普進行了有關貓的神經官能癥的一系列實驗。他發現實驗性神經官能癥,實際上是個體在特定情境中受制約而形成的強烈的焦慮反應。例如,對關在籠內的貓進行電擊,貓就產生了焦慮反應,諸如,憤怒、拒絕走入實驗籠或拒絕吃東西等。貓一旦形成焦慮反應,即使不給予電擊,在其他相似的情境中它也會產生同樣的焦慮。在另一實驗中,當貓走近食物時,立即給予電擊,這同樣能引起貓的焦慮性神經官能癥,使貓不敢吃東西。
貓的學習過程分析如下。
實驗一:
電擊(UCS)→懼怕(UCR)
籠子(中性刺激)→漠然反應
籠子(CS)+電擊(UCS)→懼怕
籠子(CS)→懼怕(CR)
實驗二:
電擊(UCS)→懼怕(UCR)
食物(中性刺激)→喜歡
食物(CS)+電擊(UCS)→懼怕(拒絕吃東西)(CR)
根據以上兩個實驗,沃爾普認為這一焦慮癥狀可能和“抑制吃東西”發生聯系。由此,他又推論道:在不同的情境中,吃東西或許可以抑制焦慮反應。換言之,“吃東西”與“焦慮”兩項反應或許會形成相互抑制。這就是沃爾普在以后的實驗研究中最擅長的、用以治療恐懼癥或焦慮癥的主要原理——交互抑制原理。
- 社會工作者《社會工作實務(初級)》(2010年修訂版)筆記和考研真題詳解
- 基于深度學習的目標檢測與識別技術
- 2020年考研英語(二)完形填空高分特訓100篇【命題分析+答題攻略+強化訓練】
- 金融仿真綜合實訓
- 玩具設計概論
- 張鳳鑄《中國當代廣播電視文藝學》筆記和習題(含考研真題)詳解
- 2020年翻譯碩士(MTI)357英語翻譯基礎詞語翻譯高分特訓1400題
- 薛榮久《國際貿易》(第6版)筆記和課后習題(含考研真題)詳解
- 2020年云南省選聘大學生村官考試《行政職業能力測驗》題庫【真題精選+章節題庫+模擬試題】
- 等離子體技術在印染廢水處理中的應用
- 幼兒園多媒體課件設計與制作微課版教程
- 經濟學原理(微觀經濟學)考點歸納、習題詳解、考研真題
- 國際貿易理論與實務
- 安裝工程BIM算量通用流程與實例教程
- 吳侃《高級日語3》學習指南【課文重點+詞匯剖析+語法精解+全文翻譯+練習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