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德波林(1)
- 當代學者視野中的馬克思主義哲學:東歐和蘇聯學者卷(上)
- 袁貴仁 楊耕主編 衣俊卿 陳樹林分冊主編
- 4955字
- 2016-05-24 18:11:26
阿·莫·德波林(A.M.Деборин,1881—1963),蘇聯著名哲學家,出生在立陶宛加盟共和國的科夫諾城。1899年,德波林到烏克蘭的克爾森城政府供職,因常與革命秘密團體來往被革職,后回到家鄉,并于1902年被警察逮捕。1903年他逃離俄國,僑居瑞士,在伯爾尼大學哲學系攻讀歷史和哲學,同年加入布爾什維克。1905年德波林脫離布爾什維克,并于1907年加入孟什維克。1908年大學畢業后回國。1917年革命期間,他離開孟什維克,后于1928年加入了聯共(布)。十月革命后,德波林主要從事教育和科學編輯工作,曾經在斯維爾德洛夫大學紅色教授學院、共產主義研究院、馬克思恩格斯研究院等部門執教。1926年到1930年間擔任《在馬克思主義旗幟下》雜志主編,1929年當選為蘇聯科學院院士。從1935年到1963年去世,他一直在蘇聯科學院工作,歷任哲學研究所所長、共產主義學院主席團委員、蘇聯科學院歷史和哲學部主任、蘇聯科學院主席團委員。
主要著作有:《辯證唯物主義》(1909)、《辯證唯物主義哲學導論》(1916)、《思想家列寧》(1926)、《馬克思主義的時代性問題》(1929)、《卡爾·馬克思和現代性》(1933)、《哲學與政治》(1961)等。
德波林在批判機械論的斗爭中,不僅捍衛了馬克思主義的辯證自然觀,而且為創立唯物辯證法理論開辟了新的道路。他堅持主張從黑格爾的思想中提取唯物辯證法的合理內核,認為黑格爾思想是辯證法的來源之一。但是在20世紀30年代蘇聯不正常的政治斗爭的大背景下,德波林受到了不公正待遇,遭到了以米丁等人為首的“正統派”的批判圍攻。1930年7月,德波林、盧波爾、史登等10人在《在馬克思主義旗幟下》雜志上聯名發表《關于哲學中兩條戰線的斗爭》一文用以反駁米丁等人的責難。本書選取了德波林的《戰斗唯物主義者列寧》、《十月革命和馬克思主義》和《列寧和現時代》3篇著名論述。
在《戰斗唯物主義者列寧》一文中,德波林認為,列寧不僅是一位偉大的反抗者、第一流的政治家和工人階級的英明領袖,而且是一位杰出的革命思想家——戰斗的唯物主義者。他認為,列寧不是從理論到理念的書齋式哲學家,而是具有現實關懷的哲學家,列寧發現了社會的產生、活動和向更高形式過渡即轉化為另一種社會機體的特殊規律。列寧要求人們不以冷淡的直觀的態度來對待現實,而要根據已經成熟的客觀可能性來改變現實,他既是革命思想家,又是現實生活的改造者。列寧是馬克思主義者,也就是辯證唯物主義者。他和馬克思一樣,認為要用實踐來證實思維的真理性,是以人類實踐的總和作為認識論的基礎。列寧還出色地回答了什么是客觀真理以及絕對真理和相對真理的關系問題。列寧批判了波格丹諾夫斷言真理只是一種思想形式的見解。列寧很細致地區分了物質、時間、空間等的哲學概念和物理概念,同時指出了辯證唯物主義的特點以及辯證唯物主義與機械的、形而上學的唯物主義的區別。辯證唯物主義是既包括自然界也包括社會的完整的世界觀。列寧是這種世界觀的天才代表,他的每一步實踐活動都與他的整個世界觀有著不可分割的聯系,并完全被馬克思主義的光輝照耀著。
在《十月革命和馬克思主義》一文中,德波林認為,十月革命同馬克思主義理論、馬克思主義世界觀和辯證唯物主義有著極其密切的聯系。十月革命正因為正確運用了嚴格的科學方法——唯物辯證法才得以實現。列寧不僅著重指出馬克思主義的本質是唯物辯證法,而且他本人也是一位天才的辯證論者,是唯物辯證法的實踐者。德波林認為,革命的馬克思主義認為辯證唯物主義的方法是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的武器,而國際修正主義在批判“黑格爾主義”和馬克思主義中的“黑格爾公式”的借口下,早已背棄了馬克思主義的世界觀和馬克思主義的方法。馬克思主義揭示了資本主義發展和崩潰的基本規律,而我們時代的特點則要求我們必須深入發展我們的科學和唯物辯證法。
在《列寧和現時代》一文中,德波林首先對資產階級學者中存在的否認馬克思是哲學家的觀點提出了批評,他認為馬克思是極其偉大的思想家,他之所以能實現科學中的變革,正是因為他反對學究式煩瑣哲學的脫離實際。在他看來,從來沒有一位思想家像馬克思那樣對真正人民群眾的生活產生過如此巨大的影響。馬克思創立了唯一科學的世界觀,這種世界觀中充滿了生活,即真正意義上的實踐。德波林認為,偉大思想家之所以偉大,正在于他提出了社會生活發展所要求的新的原則、新的認識方法。這些方法和原則適用于整個自然,因為每一個社會階級都有按照自己的“原則”建立完整世界觀的意向。從這個意義上說,哲學家在歷史上常常是革命者。馬克思解決了理論與實踐的相互關系問題,而資產階級思想家正是由于看不到現實,使得他們不可能真正掌握真理。同時,他指出了馬克思主義和歷史的關系,認為歷史的對象不僅有過去,而且還有未來,歷史就其自身的實質而言是革命的,人在自己的歷史生活中創造了某種獨立的世界。馬克思主義克服了唯理論和無根基的相對主義,辯證唯物主義是歷史的世界觀。
戰斗唯物主義者列寧[1]
一
列寧逝世了。他不只是一位偉大的反抗者,不只是第一流的政治家,不只是工人階級的英明領袖,而且是一位杰出的革命思想家——戰斗的唯物主義者。
馬克思說過:“哲學家們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釋世界,問題在于改變世界。”舊式的哲學家只是解釋世界,他們發明各種體系,用直觀的態度對待生活和現實,用懷疑的眼光來看待生活的激流,并且當現實越出他所發明的體系時就加以譴責。這種思想家是舊世界的思想家。在解釋世界方面,這些思想家有時也能作出極其偉大的發現,但他們的思想和行動幾乎從來沒有結合成為鋼鐵一般的不可分割的統一。
在偉大的工人階級解放運動中涌現出的新型的革命思想家,他們的目的不只是認識世界,而且是改造世界。列寧就是這種革命思想家的鮮明的典型。他的思想和行動并不背道而馳,而是辯證地統一。在這方面,他完全反映了把他尊為思想家和領袖的那個工人階級的“本性”。他把自己的堅強的意志和卓越的思想都完全貢獻給了工人階級的解放事業,貢獻給了改造和改變世界的事業。在全部國際社會主義運動的歷史上,在這方面確實是沒有人能夠比得上列寧的。
列寧并不只是一位注重實踐的革命家,他不是經驗主義者,他對工人運動的每個階段都從馬克思主義的全部理論的觀點出發加以體會。馬克思主義這一改變世界的理論,是他用來扭轉乾坤的杠桿。經驗主義的實踐家,可以說只是偶爾發生一點作用,他們看不到各種現象的總和,看不到它們的內在聯系和規律性。至于像馬克思或列寧這種類型的革命思想家卻不滿足于偶然的或局部的事實,不滿足于表面現象,而是力求使自己的活動依據各種現象的“本質”,依據它們的規律。社會活動和發展的規律,是社會內部的發條和杠桿,現實就是根據這些內在的規律而不斷變化和發展的。當還不知道這些規律的時候,人類就只能在黑暗中盲目地摸索,可是一旦認識了這些規律,一旦掌握了社會進化的盲目必然性,人類就會成為明眼的和“自由的”人。
馬克思的理論正是發現了這些規律的學說。馬克思制定了社會經濟形態的概念?!八R克思的理論。——作者注)以人類任何共同生活中的基本事實即生活資料的謀得方式為出發點,把這種生活資料謀得方式和在它影響下形成的人與人間的關系聯系起來,并指出這些關系(按馬克思的術語是‘生產關系’)的體系是社會的基礎,政治法律形式和某些社會思潮則是這個基礎的外表。按照馬克思的理論,每一種這樣的生產關系體系都是特殊的社會機體,它有自己的產生、活動和向更高形式過渡即轉化為另一種社會機體的特殊規律?!盵2]
說明社會的理論,正如列寧所表明的,就在于發現社會的產生、活動和向更高形式過渡即轉化為另一種社會機體的特殊規律。沒有理論(當然,這是指正確的和符合客觀真理的理論而言)就沒有有計劃的、自覺的、具有歷史意義的社會活動。這種理論是有意識地影響歷史過程的必要前提。但要知道,只發現上述規律是不夠的,盡管這種發現本身是一樁宏偉的事業,還必須依據這些已經發現的規律,指出把一種社會機體改變為另一種社會機體的方法,并實現這種改變和轉化??赡苡腥苏莆者@種理論,但卻“用哲學家的直觀的態度”來對待現實。為了改變現實,必須使理論本身成為現實,成為積極的創造性的力量,一句話,要使理論成為實踐。馬克思主義就是與其他理論完全不同的一種理論,它同理論脫離實踐的現象是格格不入的。理論與實踐的辯證統一,要求理論“具有實踐意義”,要求實踐能用理論說明,并且本身也成為理論。列寧說:“馬克思沒有絲毫的空想主義,就是說,他沒有虛構和幻想‘新’社會。相反,他把從舊社會誕生新社會的過程、從前者進到后者的過渡形式,作為一個自然歷史過程來研究。他以無產階級群眾運動的實際經驗為依據,竭力從這個經驗中取得實際教訓。他向公社‘學習’,就象一切偉大的革命思想家不怕向被壓迫階級的偉大運動的經驗學習而從來不對這些運動作學究式的‘訓誡’……”[3]
列寧關于馬克思的這段話,也完全適用于列寧本人,或者說,這些話還更適用于他,因為他與馬克思不同,他有可能在極端復雜的國際局勢下,在一個大國里運用自己的理論。作為正統的馬克思主義者,他反對教條主義。馬克思主義教導我們:理論本身并沒有獨自存在的價值或獨立的意義,即沒有絕對真理的意義,而絕對真理是有其本身的理由和標準的。他體會了馬克思主義的精神,完全掌握了馬克思主義的方法,而沒有抱住抽象的理論不放,沒有崇拜偶像。一經確信偶像的“抽象性”即沒有生命力,他立刻就毫不憐惜地把它們一腳踢開。和馬克思一樣,列寧學習“無產階級群眾運動的經驗”,從中吸取實際教訓,并把它變為理論。理論首先應該經得起實踐的考驗,“人應該在實踐中證明自己思維的真理性”。理論不是獨立的王國,占首要地位的是實踐,經得起實踐考驗的理論才能證明它是客觀真理。馬克思主義教導我們,不應該只限于我們頭腦中的各種對象,而必須注意具體的對象,因此就應該“通過人的具體活動,通過實踐”來觀察現實。這樣,理論就具有與以往思想家們的理論完全不同的性質。
誰能最好地理解現實發展的動力,誰就能看得最遠,也就能預見未來。但是,馬克思主義這種解放運動的理論,要求人們不以冷淡的直觀的態度來對待現實,而要根據已經成熟的客觀可能性來改變現實。列寧既是革命思想家,又是現實生活的改造者。
革命思想家是一種特殊類型的、新型的人,他們是在具有歷史意義的無產階級運動中涌現出來的,他們的特點就在于把改變世界、改造現實生活作為自己的直接目的。所以,馬克思主義不只是一種理論,而且是無產階級解放運動的實踐;不只是解釋現實,而且要改變現實。當然,談到列寧這位現實生活的改造者,我們一分鐘也不能忘記列寧從事活動時的特殊的客觀條件。
列寧是馬克思的天才繼承者。毫無疑問,除他本人的天才以外,列寧的全部力量就在于在實踐中正確地運用馬克思主義并實現馬克思主義,列寧主義是資本主義崩潰和社會主義誕生時代的革命的馬克思主義。馬克思是偉大的、天才的理論家,是能夠看到幾百年以后的才智卓越的學者,資產階級中不曾出現過也從來沒有過這樣的思想家。當然,資產階級中也有過許多天才的大科學家,他們制定一些包羅萬象的哲學體系,他們對整個科學做了很多工作,但他們的體系上卻打著“純理論主義”的烙印。這些思想家和科學家能看到極其遙遠的天體,可是他們對于社會歷史科學卻做得非常有限。在這里,他們是笨拙的經驗論者,因為歷史與他們相反,他們打算阻止和限制歷史發展的進程。無產階級革命思想家的全部精神力量都集中于通曉人類社會、改造人類社會并認識人類社會發展的動力。馬克思把社會科學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提到精密科學的高度,馬克思主義把政治變為科學。列寧是這個學派的天才的政治家,他的科學政策的理論基礎是馬克思主義。因此,不應把列寧主義(馬克思主義的政策和策略)與馬克思主義(列寧的政策和策略賴以建立起來的哲學、歷史和經濟的理論)對立起來,而應把列寧主義看作是馬克思主義的運用和進一步發展。反過來,列寧主義也豐富了馬克思主義,豐富了還沒有來得及消化和領會全部“列寧”經驗的馬克思主義科學和馬克思主義理論。但是,毫無疑問,列寧作為馬克思的忠誠的、正統的學生,他在馬克思主義本身的發展和深刻化方面做了非常多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