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章 德波林(9)
- 當代學者視野中的馬克思主義哲學:東歐和蘇聯學者卷(上)
- 袁貴仁 楊耕主編 衣俊卿 陳樹林分冊主編
- 4248字
- 2016-05-24 18:11:26
哲學(也就是說,一般的理論)究竟是什么呢?黑格爾對這個問題也作了有意思的回答:哲學(理論)作為現實的科學,就其實質而言是對現存事物的批判。由于世界精神(用我們的話來說,就是進步、發展)從不停止,而是一直向前勝利行進,所以作為客觀現實在意識中的反映的哲學就要同現實本身發生矛盾,哲學應當從新的原則的觀點,或者用黑格爾的話來說,從“新的精神生活形式”的觀點出發,對現實作全面的批判。因此,黑格爾在進一步確切說明自己對哲學的發展和哲學家的作用的觀點時聲稱,哲學家參與了世界歷史的一切進展,他們曾經而且也應當生動而直接地參與摧毀舊秩序和舊意識形態。黑格爾說:“最危險、最徹底而堅決的革命者是哲學家。”應當說,黑格爾在一定程度上是正確的,但僅僅是在一定程度上。
當新的社會階級出現在歷史舞臺上的時候,它就要產生自己的思想家、自己的理論家,這些人在否定舊的意識形態和過時的社會關系這一層意義上說,起著革命的作用。他們提出新的原則即新的世界觀,并從這個高度來批判現存的世界。這種批判通常不僅觸及社會關系和社會,而且觸及各種現象的全部總和。批判的時代直接關系到對一切價值的重新估價,偉大的思想家之所以偉大,正在于他提出了社會生活發展所要求的新的原則、新的認識方法。這些方法和原則適用于整個自然,因為每一個社會階級都有按照自己的原則建立完整世界觀的意向。從這個意義上說,哲學家在歷史上常常是革命者。另外,任何一次革命的進行,都不可能沒有一定的理論或思想體系,在這種理論或思想體系中以觀念的方式反映和表述著現實中的各種關系。但是,如果斷言哲學家全部永遠是最徹底最堅決的革命者,那當然是不正確的。因為垂死的階級也會產生自己的哲學家,即一些死抓住舊東西不放并千方百計為之辯護和論證的思想家、理論家。由此可見,必須區分兩類思想家:垂死的世界的思想家和新生的新世界的思想家,后者永遠是引導人類前進的先進領袖,而且就這一點而言就是革命者。他們的理論,盡可能都充滿了科學的內容,因為這些理論反映著一定時代生產力發展的要求,并且符合社會已達到的技術知識和理論知識的水平。
如果說,哲學家有時候是“危險的革命者”,那么毫無疑問,偉大的革命者乃是改造世界但并未創造這種或那種體系的哲學家。創造活動即改造世界和哲學即包羅萬象的理論,這二者是彼此緊密聯系著的。列寧說得對,沒有革命的理論,沒有革命的哲學,也就不可能有工人階級的偉大的解放運動。就這個意義而言,一切新階級的哲學本質上都是革命的。
黑格爾說,米涅瓦的梟鳥在黃昏才開始飛翔。[58]當現存的世界出現了裂痕的時候,當歷史的天際清楚地現出舊世界沒落的征象的時候,當現實相當肯定地顯示出自己的內在矛盾的時候,這時智慧的梟鳥就飛了起來,開始自己的破壞性工作。存在先于意識,對意識的摧毀性的批判,是在現實本身已經在相當程度上經歷了“自我批判”即自身瓦解的時候才開始的。如果從拯救現存世界的角度來說,“哲學家”是來得過晚了。但是,如果他們的到來肩負著批判和摧毀現存世界的任務,那么他們的到來卻恰是時候,即在黃昏之際。馬克思主義的出現標志著資本主義世界沒落的開始和資本主義世界滅亡的開始。馬克思所代表的智慧的梟鳥預言了建立在奴隸勞動制,建立在人剝削人基礎上的現代社會的死亡。從這時起,真正的革命者只是在世界歷史的偉大進展中確實“在場”的無產階級思想家。
馬克思解決了理論與實踐的相互關系問題。在我們的時代即壟斷資本主義或帝國主義的時代,列寧在已經接近自己的沒落的資本主義世界的高級發展階段上繼續了馬克思主義的傳統,就仿佛是跟無產階級一起宣布:理論原則的榮譽——如黑格爾所說——要求在實踐中得到實現,因為在理論原則自身中已經包含著實踐的關系。理論應當用取得實踐上的勝利的東西來證明自己統治世界的意向,理論應當在實踐中顯示出自己的真理性,自己“統治”的“權利”。做不到這一點,理論就跟不結果實的無花果樹一樣。
在世界災難的烈火中,資產階級的哲學及其全部理論都遭到了完全的覆滅。資產階級的一些最有頭腦的思想家們開始懂得,只有馬克思主義經受住了偉大的考驗,每一天都提供新的證據證明馬克思在75年前所作的科學預言的正確性。但是,由于階級盲目性使他們不能承認和接受馬克思主義,他們就施展一切可能的符咒來驅趕它。
巨大的歷史事變出其不意地攫住了資產階級和它的理論家,不能預見人類未來的命運和人類發展趨勢的理論,一文錢也不值。資產階級思想就其本質來說是注定要破產的,因為,首先,它藐視歷史,其次,它在這個世界上,在實踐上從而在理論上都使自己仿佛有著永恒的生命一般。它把自己的各種哲學體系、自己的世界觀也建立在超歷史的、永恒的基礎之上。它堅持各種社會形式的不變性,探求永恒的標準和真理,這種標準和真理不得受永遠流動的生命的呼吸、時間的呼吸的影響。
過去的某個時候,資產階級曾經把理性的女神扶上王位,這位女神至今仍然控制著他們的頭腦。這位女神是唯一的立法者,對她來說,時間范疇仿佛是影響不了的。從那時起幾乎全部資產階級哲學都建立在抽象理性的本性之上。意識及其永恒不變的本性,成了思想家們關心的主要對象。存在本身即全部現實,都被關閉在意識的界限之內,就仿佛處于牢獄里一樣,這里沒有通向蓬勃生活的自由空氣的出路。資產階級在思維方面堅持不越過現實的門檻,但它又禁不住拼命躍向生活的澎湃浪頭中去。這種理論上的唯心主義并未妨礙資產階級實際地建立生活,并用自己的活動來為自身的滅亡準備條件。這就是資產階級文化的內部矛盾。
哲學成了知識的知識,它主要從事于研究意識的本性和理性的邏輯結構。這種哲學派別主要是面向數學科學和邏輯科學的。這種思潮貫穿著一種幼稚信念,以為一切問題都可以通過先期的思想來解決,因為意識包含著存在。絕對真理就是這種不受時間控制的意識的表現,在意識中蘊含著道德、國家生活、藝術等的不可動搖的法則。無形體的邏各斯君臨著大地。據說,真正的“論斷”能夠提供對世界的真正認識。人們是通過概念,通過純粹的思想來認識世界的。異于思想或觀念的東西即物質世界,是一個謊言。按照這種觀點,一切科學、一切知識,都來自于邏輯。先天的邏輯被抬高到暫時的、經驗的現象之上。它的原則乃是永恒的、牢固的基礎,整個現代科學大廈乃至生活的各種現實形式都在它上面構造起來;他們聲稱,只有思維能夠產生出理當具有意義的東西,如存在。他們在思維中尋找并且找到了不僅是關于對象的知識,而且還有知識的對象。哲學中的馬堡學派、巴登學派和哥廷根學派都不約而同地在這一點上會合在一起。
跟邏輯主義者和絕對主義者相反,所謂的相對主義者是立足于心理學主義之上的。這個派別可以稱作哲學中的小資產階級流派,列寧已經對它作了正確的評價。相對主義和現象主義認為,現實是我們所接觸不到的。我們只能像影子一樣從現實的表面上掠過,而不可能深入到它的客觀本性中去。關于我們的表象和觀念是否真實的問題,不是像邏輯主義者那樣由邏輯概念的質量來解決,而是由主體的體驗的質量來解決。世界本身就是某種原始的混沌狀態,只有人才能把自然界組織起來。相對主義依靠的是心理學和生物學。以維伊亨格爾為代表的現代相對主義者得出結論說:我們的全部認識都沒有客觀內容,只是一些虛構的總和。用維伊亨格爾的話來說,真理僅僅是一種“合理的謬誤”。可見,虛構或謊言,已被有意識地奉為真理。物質、外部世界、殘酷的階級斗爭、革命的風暴——所有這些統統都是虛構。然而,一定的虛構也有一定的實踐價值——它們的真正含義也不大于此——因為它們對人即對一定的階級有用。
上面簡短說明的兩種哲學思潮都站在否認物質現實的基礎之上,站在克服物質(唯物主義)和把精神從客觀世界的“重壓”下解放出來(這是有位作家在另一個問題上所說的俏皮話)的必要性的基礎之上。客體以自己的全部重量壓迫人們,迫使人們對它加以考慮,而唯心主義卻不顧這一點,唯心主義宣布它不同意承認客體有任何實在性,否認任何客觀的自然規律和歷史規律的存在。
自然科學特別是物理學的成就,以及社會的革命動蕩,應當使每一個還沒有被煩瑣哲學完全蒙住眼睛的人認識到,關于自然界和社會的不變性的說法是荒誕無稽之談;來自客觀世界的感性的推動力,本應當能夠把那些最冥頑不化的主觀主義者從唯心主義的夢游狀態中喚醒過來。可是事實上,這些現象卻把他們更進一步地推到了現象主義和唯心主義的懷抱中去,原因很簡單:資產階級思想是由現實的特殊條件決定的,這些條件使得他們不可能掌握即使是最簡單的真理。
二、馬克思主義和歷史
辯證唯物主義或馬克思主義,是唯一的科學的理論,它找到了通向現實的道路。跟邏輯主義和心理學主義不同,馬克思主義的特點在于它主要是面向歷史的。馬克思在《德意志意識形態》一書中提出,從本質上說,我們只知道一門唯一的科學,即歷史科學,它分為自然史和人類史。歷史主義是馬克思主義的獨特的特征,而社會生活則是它的中心問題。在馬克思主義中,正是人們的實踐生活第一次成為理論的基本內容;世界觀的最后根源和根據,寓于實踐活動之中、文化創造之中、社會歷史生活之中。
馬克思主義不會對人的認識能力產生長時期的懷疑;肩負著建設生活、組織生活任務的階級,當然不會像資產階級哲學家那樣宣布科學是無力的。無產階級本質上就帶有健康的創造的樂觀主義色彩。它不滿足于對生活的直觀,它破壞舊生活并建立新生活。無產階級不容許理論和實踐脫節,不容許放棄占領世界和深入探索世界奧秘的活動。世界是可以被徹底認識的。舊世界的代表人物宣稱“歷史是巨大的不幸”,而無產階級的思想家卻認為:一種社會歷史形態的滅亡意味著新的社會歷史形態的誕生,歷史過程是從低級階段向高級階段的不斷上升,人類將占有這個世界,文化能改造自然界本身并給它打上自己的印記。在破壞性活動之后,繼之而來的是建設性活動,因為否定之中包含著肯定。在作為整體的自然界的生動的辯證過程中,人類的歷史生活是宇宙的普遍過程的一部分。
歷史過程本身包含著通向未來的趨向。歷史的對象不僅有過去,而且還有未來。現在不僅要消逝為一去不復返的過去,而且還要面向未來;現在孕育著未來。現在是“過去的結果和未來的保證”。時間是歷史乃至整個生命的基本范疇。正因為一切都在變化,整個歷史才得以存在。當馬克思說歷史是唯一的科學的時候,也正是應當從上述意義上來理解。然而人類的歷史是大自然歷史的一部分。一切存在物都服從于吞噬一切而同時又衍生一切的時間之流,服從于變化的過程。沒有無時間的辯證法,因為時間是一切變化的抽象的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