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9章 經濟法律關系(3)

還有學者從經濟法理論的范疇方面總結了經濟法律關系的內容,認為除了包括以上基本概念之外,還包括經濟權限這個概念。經濟權限是對在國民經濟總體運行背景下對經濟關系中的權力和權利現象所作的范疇概括,是國民經濟運行領域經濟權力和經濟權利的復合權限。經濟權限不能隨意轉移或放棄,它是經濟法律關系主體依照法律、法規獲得的,它的行使服從于國家的經濟目的,與國家經濟職能、經濟活動的要求相聯系,因此是一種特定的權力或權利。[3]這種觀點把經濟法律關系中存在的權力現象和權利現象做了統一的概括,有助于我們更好地理解經濟法律關系。

對于以上的觀點,有學者則認為“政府經濟管理職權”的提法在縱的方面難以與行政法劃分邊界,而且“經濟權利和經濟義務”的提法在橫的方面也難以與民法分清視野。因此,建議將經濟發展權、經濟分配權、經濟安全權作為一個整體,劃分為經濟法的基本權利范疇,以建立起具有自身特色的范疇和原理。[4]其中,經濟發展權指的是國家、組織和個人參與、從事經濟建設,并能夠享受這些發展所帶來的利益的權利;經濟分配權是指國家、組織和個人享受社會收入增長所帶來的利益的權利,它是發展權的自然延伸,也是發展權的最終實現;經濟安全權則是指國家、組織和個人維護整個社會的經濟秩序穩定,以及維護公私財產安全和人的生命安全的權利。這種劃分是為了突出經濟法的專業特色而做出的,具有一定的創新性和開拓性。

總而言之,經濟法公私融合、縱橫統一的特點決定了其經濟法律關系的復雜性和多層次性,無論是包括經濟權利、經濟義務、經濟職權、經濟職責,還是包括經濟權限,或是有其他的新分類,都是為了讓其更加全面反映經濟法律關系的特點,使之區別于其他法律關系。筆者認為,經濟權利和經濟權力可以統稱為“經濟法權”。因此在本書中,采用經濟法權、經濟義務和職責三者構成經濟法律關系內容的提法。

一、經濟法權

(一)含義和特征

經濟法權,包括經濟權利和經濟權力,是指經濟法律關系主體根據法律規定或合同約定所獲得的實現經濟目的、滿足物質利益需要的權力和權利。經濟法權是一種法律資格。經濟法律關系主體憑借這種資格,可調節或進行一定的經濟活動,參加具體的經濟法律關系;憑借這種法律資格,可要求義務主體為一定行為或不一定行為,以實現自己的經濟權益和要求;憑借這種法律資格,在義務主體不履行義務時,有權要求仲裁機構、司法機關強制執行,以保護自身權益。[5]對于經濟法權的認識和理解,還可綜合參考行政法關于行政權力以及民法關于民事權利能力的解讀。

(二)經濟法權的分類

經濟權利屬于經濟法權,根據經濟權利產生的基礎和根據,經濟權利可以分為固有權利和取得權利兩大類。固有權利,是指經濟法律關系主體依照法律、法規以及命令、章程等直接獲得的權利,這是法律等規范性文件直接規定的權利,它不必服從于其他社會組織或公民個人的意志,是經濟法律關系形成的基礎;取得權利,是指經濟法律關系主體通過參加具體經濟法律關系而實現或獲得的權利,這種權利由特定義務主體實施一定行為時才能獲得,不借助于經濟法律關系則不能實現。[6]這種分類實質上體現了經濟法兼具公法、私法性質的特征。

根據享有經濟權利的主體不同,可以將經濟權利分為國家經濟管理主體的經濟職權和企業的一般性權利。[7]經濟職權這一概念將在第三部分詳述。企業作為經濟法的生產經營主體,在法律上具有一定的主體資格。其中,具有法人資格企業的基本權利包括:財產所有權、生產經營活動自主權、獲取盈利權等。而不具備法人資格的合伙企業,雖然享有生產經營活動的自主權、企業收益由合伙人共享,但合伙企業財產由合伙人根據合伙協議,共同出資,合伙人要對企業債務承擔無限連帶責任。

二、經濟義務

(一)含義和特征

經濟義務,是經濟法律關系主體在法律規定的范圍內必須實施某種行為或者不得實施一定行為的一種約束力,以履行自己應盡的責任,并使他人的權益和某種社會利益得以實現。經濟義務是國家強制經濟法律主體實施或不得實施某種行為的一種合法手段,如果特定主體該為而不為,或者不該為而為均應受到法律的制裁。[8]經濟義務是法律設定或者當事人約定的,是滿足權利主體或權力主體要求的行為,不履行經濟義務則應承擔責任。

(二)經濟義務的分類

從經濟法律關系主體的性質、法律地位不同的角度,有學者將經濟義務分為國家機構的義務和企業的義務。國家機構的義務主要包括正確履行經濟職權和恪盡職守、做好服務性管理工作的義務、接受監督的義務。企業的義務包括:遵守法律、法規,依法進行生產經營活動;接受和服從國家有關主管機關管理和監督;依法納稅;企業對社會發展承擔重要的責任;保障企業職工的合法權益,嚴格按照有關勞動法規的要求遵守勞動合同制度、工資制度等。[9]這種分類將經濟法律關系主體分為國家機構和企業兩大類,分別描述它們需要承擔的義務。

從權利者或權力者不同情況的角度,可將經濟義務分為國家義務、當事人義務、經濟組織內部義務和社會義務。國家義務,是經濟法律關系主體依照法律規定所應承擔的對國家的經濟義務,如保護公共財產義務、納稅等。當事人義務,是經濟法律關系主體在協商性經濟關系中當事人相互之間的經濟義務。經濟組織內部義務,是在作為經濟法律關系主體的經濟組織內部形成的經濟關系中所承擔的義務。社會義務,是經濟法律關系主體對社會依法承擔的義務,如產品質量安全義務、防止環境污染義務等。[10]這種分類的特點在于將社會義務單獨列出來,強調經濟法律關系主體對社會應承擔的責任和義務。

還有學者認為經濟義務可分為一般經濟義務和特殊經濟義務。前者是指一般組織或公民依照經濟法律、法規規定,必須做出一定行為或不做出一定行為的約束;后者是指經濟行政機關或社會經濟團體依照經濟法律、法規規定,必須履行的職責。[11]這種分類一定程度上是從主體做出的分類,將組織、公民與經濟行政機關、社會經濟團體區分開來。

三、經濟職權和職責

(一)含義和特征

經濟職權,是指國家機構依法行使和組織經濟建設職能時所享有的經濟管理權力和經濟管理責任。經濟職權的產生,是由法律直接規定或直接賦予的。經濟職權的享有者只能是國家各級權力機關和各級行政機關及其所屬的職能部門。國家管理經濟的職能主要是對國民經濟宏觀上的決策與管理,體現為國家對國民經濟宏觀上的控制權。經濟職權的行使必須嚴格按法律規定正確行使,以防止獨斷專行和權力的濫用。[12]經濟職權屬于一種原生權利,經濟職責屬于法定義務,它們直接來源于法律、法規的規定,而不是來源于當事人之間的協議和約定。它們是具有一定公權力性質的權利和義務,通常表現為權力和責任。[13]體現了經濟法公法性質的一面。

(二)經濟職權和職責的分類

有學者認為經濟職權和職責主要由經濟管理主體所承擔,依法確立并行使,二者高度統一。從具體內容方面看,經濟職權和職責包括規劃、決策、審核、批準、命令、指揮、協調、執行、許可、確認、免除、撤銷、檢查監督、褒獎、處罰等權責。[14]這種分類旨在從現實的具體經濟活動中歸納經濟職權和職責。

有學者將經濟職權分為宏觀調控權、市場管理權、經濟監督權和經濟法律規范的制定權。宏觀調控權包括宏觀決策權和經濟調節權。市場管理權,是指國家機構行使管理國民經濟職能時,對某些經濟關系、主體資格及經濟行為行使的命令、批準、確認、許可、禁止和撤銷的權力。經濟監督權,是指有關國家機構對國民經濟活動進行督導和檢查的權力,包括計劃監督、財政監督、審計監督、銀行監督、經濟行政監督和會計監督等。經濟法律規范的制定權是國家行使管理國民經濟職能時進行宏觀控制的一項重要職權。[15]這種分類從科學合理的角度進行了歸納,有助于我們更好地理解經濟職權這一概念。

經濟監督是指經法律、法規授權的國家機關、社會組織和公民依法對企業及政府進行的相關經濟活動進行的監督。經濟法的本質之一在于政府干預經濟,而經濟職權作為經濟法律關系的內容之一,主要通過經濟監督的形式表現出來。經濟監督權的行使有利于維護公正自由的交易秩序,有利于維護經濟活動個體的合法權益,從而營造更加健康有序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行使經濟監督權的主體不僅包括國家機關,還包括社會組織和公民,他們對經濟的監督不僅確保經濟主體依法進行活動,而且從一定程度上監督政府公權力的合法行使。政府的經濟監督權通過各種形式表現出來,公民的經濟監督權則表現在自力救濟方面。如《反不正當競爭法》第4條規定的公民個人對不正當競爭行為的監督權;《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第15條規定了公民對侵害消費者權益行為的監督。

還有學者以經濟管理主體中的核心即專業經濟管理機構為例,探討經濟職權。專業的經濟管理機構指不同于一般行政主體,但以經濟管理為主要職能的機構,它們最具經濟法特色,如證券監督管理委員會、反壟斷委員會等。其職權包括準立法權、行政權和準司法權。準立法權包括制定行政規章、制定標準和提出立法建議。由于專業經濟管理機構所管轄的事務大都較復雜、變更迅速且技術要求很高,國家不可能制定詳細的規定,所以需要由專業經濟管理機構根據法律授權制定詳細規定,實現國家經濟管理的目的,因此便有了準立法權;專業經濟管理機構不僅制定抽象規則,還處理具體事務,如審批企業的設立、變更,禁止某些市場行為,對違法者予以行政處罰等,就形成了行政權;另外,專業經濟管理機構對其管理相對人是否違反法律,不僅有追溯的權力,而且可以進行裁決,如反壟斷執法機構有對某企業的行為是否構成壟斷進行裁決,這樣就使之行使了準司法權。[16]這種分類也是經濟環境和競爭環境日益復雜化的背景下,經濟管理職權超越傳統政府權力劃分。

筆者認為,可以借鑒美國模式,即除立法、司法、行政三個部門之外,還存在一個經濟監管部門,即“第四部門”的模式。經濟法律關系主體中的經濟管理主體行使一定程度上的準立法權、準行政權和準司法權,這三種職能分別由立法、司法、行政三個部門的權力讓渡過來,這種分類與以上第三種分類類似。

[1] 史際春、鄧峰:《經濟法總論》,208頁,北京,法律出版社,1998。

[2] 符啟林:《經濟法學》,70~71頁,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9。

[3] 劉瑞復:《經濟法學原理》,228~229頁,北京大學出版社,2008。

[4] 程信和:《經濟法基本權利范疇論綱》,載《甘肅社會科學》,2006(1)。

[5] 劉瑞復:《經濟法學原理》,235頁,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8。

[6] 同上書,236頁。

[7] 楊紫煊:《經濟法》,87頁,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8] 楊紫煊:《經濟法》,90頁,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9] 同上書,90~91頁。

[10] 劉瑞復:《經濟法學原理》,236~237頁,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8。

[11] 王保樹:《經濟法原理》,80~81頁,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4。

[12] 楊紫煊:《經濟法》,101~102頁,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13] 劉文華:《中國經濟法基礎理論》,260~261頁,北京,法律出版社,2012。

[14] 史際春、鄧峰:《經濟法總論》,208頁,北京,法律出版社,1998。

[15] 楊紫煊:《經濟法》,102~104頁,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16] 符啟林:《經濟法學》,77~78頁,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9。

第四節 經濟法律行為

“法律行為”這一概念緣起于民事法律部門。中文的“法律行為”一詞從日本學者處沿襲而來,而日本學者則是將此概念從德語翻譯過來。在德國法理論中,法律行為的原初語義是合法的表意行為。[1]在民法學中,“民事法律行為”也大都是作為“合法表意行為”的等值概念使用的。根據我國《民法通則》的規定:民事法律行為是公民或者法人設立、變更、終止民事權利和民事義務的合法行為。從法理學的角度,有學者認為法律行為是人們所實施的能夠發生法律上效力、產生一定法律效果的行為,[2]而且還認為法律調整的對象實質上是行為。

主站蜘蛛池模板: 富顺县| 图片| 米林县| 泸定县| 酉阳| 红河县| 定襄县| 吉水县| 乐陵市| 佛山市| 杭锦后旗| 深圳市| 安西县| 镇沅| 张北县| 新乐市| 三江| 渑池县| 浦东新区| 柳林县| 通州区| 平定县| 施甸县| 长乐市| 交口县| 重庆市| 开阳县| 朝阳市| 墨竹工卡县| 沅江市| 大城县| 建湖县| 武隆县| 门源| 辽宁省| 陆丰市| 辽阳市| 霍林郭勒市| 铁力市| 明光市| 东明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