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8章 經濟法律關系(2)

在相對廣義的角度中,還有一種定義和分類,即認為經濟法律主體是依據法律規定的經濟權限,參加或能夠參加經濟法律關系的社會主體。具體包括國家、國家機關、社會組織、內部組織、個體工商戶、農村承包經營戶和自然人。其中國家是特殊的經濟法律關系主體,它既是國家政權的承擔者,又是生產資料的所有者;國家機關在參與經濟管理活動時不僅行使經濟權力,發揮國家調節管理國民經濟的作用,而且也進行經濟活動,享有經濟權利,承擔經濟義務;社會組織中的經濟組織是最普遍的經濟法律關系主體,它們以自己的名義直接進行涉足國民經濟運行需要的經濟活動;內部組織指的是經濟組織的內部組織,是在實行統一領導的經濟組織內部,享有一定經營管理權的專業生產經營單位和經濟聯合組織內部成員單位;個體工商戶特別是農村承包經營戶,是新的經濟法律關系主體形式,自然人也在參加經濟活動時成為經濟法律關系的主體。[10]除此之外,有學者認為我國經濟法律主體包括經濟行政機關、經濟組織、事業單位和社會團體、公民(自然人)。其中經濟行政機關是具有經濟管理職權,參加經濟法律關系的主體;經濟組織是從事經營活動,接受社會公共經濟管理的主體;事業單位是有獨立預算經費,從事某項事業的組織;社會團體是有獨立經費,從事某項社會活動的主體;公民是依法從事經營活動,接受經濟行政機關社會公共管理的主體,包括個體工商戶和農村承包經營戶等。[11]這種分類與前一種分類差別在于將社會團體作為一種經濟法律主體,突出了社會團體在調整和參與經濟法律關系中的作用。另外有學者認為經濟法律主體大體可以分為法人、非法人組織和自然人三類,同時具體包括國家、國家機關、企業、非法人組織、個體工商戶、農村承包經營戶和自然人。[12]這種分類將非法人組織單獨作為一類,其認為非法人組織包括不具備法人資格的企業和企業的內部機構,如合伙企業、企業的分支機構、個人獨資企業、不具備法人資格的中外合作經營企業和外資企業等。

另外,隨著近年來我國市場經濟的發展,越來越多的學者注意到消費者在經濟活動中的重要性,也更加重視保護消費者的合法權益,因此有學者將經濟法律主體概括為經營者、消費者、經濟管理者和其他特殊主體。在經濟學上,消費者是與政府、企業相并列的參與市場經濟運行的三大主體,是與企業相對應的市場主體。經濟法中的消費者不僅包括購買、使用或接受服務的自然人,而且還包括購買、使用或接受服務的法人和其他社會組織。從“以人為本”的理念講,消費者應處于經濟法律主體中的核心地位。相比于管理者和經營者,消費者處于弱者的地位,應該按照平衡協調理論,由經濟法給予特殊的保護。[13]

綜上所述,從不同的角度和理論做出的分類不同,筆者認為,將經濟法律主體分為經濟管理主體和經濟活動主體較為合理,既考慮到參與經濟法調整經濟關系的主體并不都是按照經濟法特有的主體制度而成立的,又能從對經濟法律主體的復雜性加以概括和系統分類,有利于對經濟法律主體的清晰認識。

二、經濟管理主體

(一)經濟管理主體的概念

經濟管理主體,是指在經濟法律關系中承擔管理職能的當事人。它們主要是根據憲法和行政法設立的,由憲法和行政法明確其性質、職能、任務、隸屬關系等,承擔決策、協調、執行、監督等經濟管理職能的組織或機構;也包括由國家或法律授權、承擔某種政府的或社會的經濟管理職能的其他組織。[14]這個概念是抽象概念,即在一個特定的經濟法律關系中,同一個主體處于管理主體的地位,在另一個經濟法律關系中,則可能處于被管理者的地位。

與民事主體不同的是,經濟管理主體享有的管理權是以公共需要為基礎的權力,而民事主體的權利主要是一種私權,很少涉及社會或公共利益。經濟管理主體還有一個特點,即它具有權利和義務的一體性,如果經濟管理主體怠于履行職責,就構成了違法的不作為;而民事主體可以在不影響他人、社會和國家利益的情況下,拋棄或不行使自己的權利。[15]這些特點決定了經濟管理主體對國家、人民、上級負有的職責和義務,法律不允許其隨意拋棄,對國民經濟秩序的維護有重要作用。

(二)經濟管理主體的分類

在我國目前的經濟管理體制下,經濟管理主體可以分成三個層次:第一個層次是經濟管理的領導部門,即中央和地方各級人民政府,它們是綜合管理部門,對經濟秩序自然負有管理職責;第二個層次是經濟管理的主管部門,它主管相關領域的經濟管理工作;第三個層次是經濟管理的協管部門,在不同的經濟領域它們的范圍不同,其主要職責是協助經濟管理的主管部門履行管理職責。在這三個層次中,最重要的是負責具體和主要工作的經濟管理主管部門。[16]這種三層次論從我國經濟管理的角度分類,有助于理解經濟管理主體的總體規劃和分類。

以上分類側重于從行政管理領域劃分我國的經濟管理主體,如果從各領域總體劃分,可以分為政府及其管理部門、各級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特殊企業和經授權的其他組織。[17]政府及其管理部門又可按層級和職能分為國務院、地方政府和其他經濟管理部門。國務院和地方政府承擔經濟管理的部門又可以分為宏觀調控部門和專門經濟管理部門。宏觀調控部門著眼于經濟總量平衡,優化經濟結構和經濟秩序,促使經濟健康可持續發展;專門經濟管理部門從宏觀的角度,制定行業規劃和行業政策,引導本行業產品結構的調整,維護行業競爭秩序等。國務院的經濟管理部門包括財政部、國家經濟貿易委員會、國家發展計劃委員會、中國人民銀行等部門。

各級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是各級權力機關。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是最高國家權力機關,其職權包括制定和修改憲法在內的最高立法權,并有審查與批準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國家預決算的職權。縣級以上地方各級人民代表大會是地方各級國家權力機關,決定本地區的重大事項,如審查、批準本地區的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預算,批準或做出重大經濟決策等。

特殊企業主要包括政策性經營的企業和專事國有資產投資或控股管理的企業。政策性經營的企業在我國的典型形式如國家開發銀行、中國農業發展銀行和中國進出口銀行三大政策性銀行。專事國有資產投資或控股管理的企業,不經營具體業務,如我國的國家開發投資公司和各地地方政府設立的各種國有資產經營或投資公司等,這類主體兼有行政法和經濟法的雙重性質。

經授權的其他組織是除政府機關和特殊企業外經授權而獲得一定管理職能的組織,如經政府授權在規劃建設和公用事業等方面獲得一定的管理職能的電力和電信公司等。

也有學者將經濟管理主體分為國家機關、特殊企業和其他社會經濟組織,其實質和上述分類沒有太大差別,在此不再贅述。

三、經濟活動主體

(一)經濟活動主體的概念

經濟活動主體,主要是指依民法、經濟法、行政法設立,直接從事生產、流通、服務和經濟協作等活動的組織和個人,包括各類企業、個體經營者、承包或租賃企業的個人等,其中國有企業、合作制或集體所有制企業等是根據經濟法的主體制度成立的,其他經濟活動主體則多是依民法和行政法設立的。[18]

(二)經濟活動主體的分類

第一種分類是將經濟活動主體分為企業和特殊企業形態。這種分類著眼于將不受《公司法》等普通企業法調整的企業形態從一般企業公司等普通企業中剝離出來。企業是依法設立的、從事經營性活動并具有獨立或相對獨立的法律人格的組織,其具有獨立或相對獨立的法律人格。[19]企業的分類較復雜,主要包括個人獨資企業、合伙企業、內資企業、外商投資企業、國有企業、集體企業和私營企業等,從不同角度可以做出不同的分類。企業在國家協調、管理國民經濟運行過程中發生的經濟關系中處于主要參加者的位置,且企業根據市場需求組織生產經營活動,不斷滿足社會物質生活與精神生活的需要,是現代經濟社會中最活躍、最重要的主體。特殊企業形態是學理上的概念,是指企業基本法律形態之外的企業法律形態。特殊企業和普通企業是以企業適用法律的性質和范圍為標準,對企業所作的基本分類。在我國,與經濟結構和經濟發展狀況相適應的特殊企業形態包括股份合作企業、國有獨資公司和國營企業三類。

第二種分類是將經濟活動主體分為企業和社會中介組織。在第一種分類中已對企業的概念有介紹,在此不再詳述。社會中介組織指的是在國家經濟管理主體和市場主體間處于中介地位的社會性組織,他們既不屬于政府機構,也不是企業,是為提高市場運行效率而活躍在市場雙方當事人之間的機構,從事溝通、協調、評價、監督、咨詢等活動的組織。[20]我國目前的中介組織主要有以下三類:第一類是會計師事務所、律師事務所、資產評估機構、公正和仲裁機構等;第二類是質量檢測和計量檢驗機構、商品檢驗中心、消費者協會等組織;第三類是商會、行業協會等自主性市場中介組織。它們的不斷完善和發展是我國市場經濟快速發展的客觀需要,也是我國不斷進行經濟體制改革的結果。

上述兩種分類分屬傳統分類和非傳統的分類,后一種更加重視隨著市場化經濟發展而異軍突起的社會中介組織,不失為一種我國未來經濟法發展和創新的方向。我國現行涉及社會中介組織的法律規范散見于各個專門法律、法規當中,較零散且不成體系,因此需要我國在規范中介組織方面完善相關立法。因此,第一種分類屬于基本分類,第二種分類則給我們帶來思考。

[1] 孫國華、朱景文:《法理學》,318頁,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0。

[2] 姚海放:《經濟法主體理論研究》,64頁,北京,中國法制出版社,2011。

[3] 呂忠梅、陳虹:《經濟法原論》,161頁,北京,法律出版社,2007。

[4] 肖江平:《中國經濟法學史研究》,241頁,北京,人民法院出版社,2002。

[5] 王保樹:《經濟法原理》,155~156頁,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1999。

[6] 蘇惠詳:《經濟法原理》,132~133頁,長春,吉林大學出版社,1998。

[7] 中南政法學院經濟法系《經濟法通論》編寫組:《經濟法通論》,79~80頁,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1986。

[8] 史際春、鄧峰:《經濟法總論》,184~186頁,北京,法律出版社,1998。

[9] 潘靜成、劉文華:《經濟法》,116~117頁,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9。

[10] 劉瑞復:《經濟法學原理》,220~222頁,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8。

[11] 王保樹:《經濟法原理》,78頁,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4。

[12] 符啟林:《經濟法學》,67頁,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9。

[13] 徐孟洲:《經濟法學》,29~32頁,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0。

[14] 潘靜成、劉文華:《經濟法》,127頁,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9。

[15] 史際春:《經濟法》,136頁,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5。

[16] 符啟林:《經濟法學》,75~76頁,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9。

[17] 潘靜成、劉文華:《經濟法》,127~129頁,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9。

[18] 史際春、鄧峰:《經濟法總論》,187頁,北京,法律出版社,1998。

[19] 楊紫煊:《經濟法》,106頁,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20] 符啟林:《經濟法學》,96頁,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9。

第三節 經濟法律關系的內容

在第一節經濟法律關系的概述中,筆者提到經濟法律關系的內容一般包括經濟法律關系主體享有的經濟權利和承擔的經濟義務,但在學界還有其他的不同看法。

有學者認為經濟法律關系的內容還應包括經濟職權和職責。這里的經濟職權和職責主要由經濟管理主體承擔并依法行使。而且,經濟法律關系的內容一般具有以下特征:權力和利益的內在一體性;權力和義務的一體性;義務的縱橫一體性;行為或不行為、履行或違反義務后果之獎懲一體性等。[1]這種觀點使經濟法律關系的內容更加全面,也是經濟法律關系不同于民事法律關系、行政法律關系等的特殊之處。

有學者則認為經濟法律關系的內容可分為兩部分:經濟權利與經濟權力、經濟義務。[2]這種劃分方式將經濟職權中的一部分劃分到經濟權力中,將經濟權利與經濟權力劃分到一類,認為二者具有復合性。

主站蜘蛛池模板: 夏邑县| 南漳县| 喜德县| 南靖县| 定安县| 台安县| 咸丰县| 红河县| 昭苏县| 丹棱县| 东方市| 永城市| 抚宁县| 涿鹿县| 通道| 雷波县| 芜湖县| 视频| 满城县| 双柏县| 溆浦县| 庆元县| 温州市| 教育| 衡东县| 玉门市| 兰考县| 瑞丽市| 扬州市| 昆明市| 安平县| 桃江县| 西贡区| 沁阳市| 同德县| 启东市| 抚松县| 忻州市| 蓝山县| 广州市| 沙洋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