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2章 經濟法概論(1)

第一節 經濟法的產生與發展

一、經濟法概念的提出

任何一門學科或者概念都有其源流,人們研究、學習經濟法的時候,自然有必要追根溯源,探求經濟法概念的最早使用者,以統觀經濟法產生和發展的歷程,為學科研究和發展奠定學說基礎。作為有數千年文明史的現代國家,中國的法有著自己獨特的范疇和內容,同時也不乏舶來之理念與精神。經濟法究竟是舶來品還是本土產品,學界曾有爭論。但越來越多的理論支持著這樣一種觀點:經濟法與經濟法學在國外出現得更早。而且,經濟法在國外的語源及經濟法學科在國外的源流,事實上影響著中國經濟法學初創時期學者們對“經濟法”語詞的理解和定性。[1]縱觀中國經濟法產生和發展的歷程,各國經濟法理論之精髓為我所用的現象并不鮮見。

根據現有文獻資料,我國多數學者認為對于經濟法一詞的使用,可追溯至18世紀。法國空想社會主義者摩萊里(Morelly)于1775年撰寫并出版《自然法典》一書。全書共四篇,其中第四篇“合乎自然意圖的法制藍圖”中,作者擬制了一系列當時社會理想化的法律草案。位于首位的草案僅三條,類似于憲法性法律,賦予公民以基本權利。第二個草案即以“分配法或經濟法”命名,與之后的“土地法”、“市政法”、“行政管理法”、“婚姻法”等并列。[2]另一位法國空想社會主義者泰·德薩米(T.Dezamy)在其1843年出版的《公有法典》中,同樣擬制了一系列法律草案,并明確將“根本法”置于首位,第二個草案以“分配法或經濟法”命名,與之后的“工業法和農業法”、“衛生法”、“警察法”、“政治法”等并列。[3]然而,根據部分學者核查這兩本原著使用“經濟法”一詞的情況看,兩位作者所稱的“經濟法”,并不是指法律或者法規,而是指社會運動的法則,也就是規律,用于描述他們設想的理想社會中公平分配財富的原則和方法。[4]他們使用的經濟法概念并不具有現代意義,更不具有經濟法學上的意義。[5]另外,早期提出經濟法概念的還有法國重農學派學者尼古拉·博多(N.Baudeau),其1771年出版的《經濟哲學初步入門或文明狀態分析》一書中,曾使用過類似“經濟法”的詞語,[6]甚至有學者認為,最早使用“經濟法”這一概念的應該是尼古拉·博多,但隨后這種說法受到多數學者的一致反對,支持者較少。

法國著名經濟學家和政治家蒲魯東(P.J.Proudhon),在其1865年發表的《論工人階級的政治能力》一書中提出,法律應該通過普遍和解來解決社會生活矛盾,為此需要改組社會,由“經濟法”來構成新社會組織的基礎。因此,部分學者認為蒲魯東是最早提出經濟法學說的人,并對蒲魯東部分經濟法思想予以了肯定。[7]對此,有學者則認為蒲魯東的目的不在于闡述經濟法問題,而是為了發揮他的“永恒公平”原則,并簡單引用恩格斯在《再論蒲魯東和住宅問題》一文中所指出的,認為“蒲魯東在法學和哲學方面,也如在其他一切方面一樣,只不過是一個涉獵者”[8];有學者站在馬克思主義無產階級專政和階級斗爭等的立場,并對蒲魯東其人、特別是他的法學和經濟法觀點,進行了分析,對蒲魯東及其思想做出了一系列否定[9];有學者則認為蒲魯東實際上看到了在社會生活中出現的一種政治法和民法調整不了的經濟關系。可以說,蒲魯東對經濟法的這種理解,更接近現代經濟法的主張。但是我們也應當看到,蒲魯東作為一個無政府主義者,主張“打倒政權”,因而他所謂的經濟法,并不完全具備我們現在所說的經濟法的內涵。[10]

以上表明,從18世紀中期以來,不斷有學者使用“經濟法”這一概念。對于“經濟法”一詞的首先使用者,經濟法學界的觀點基本一致。但對于經濟法學說的首創者,經濟法學界目前還存有爭議。筆者認為,評判學者的論點、思想,應本著學術自由、自治的原則,全面看待其理論、觀點,避免個人偏好、政治傾向等摻雜其中,以體現學術的純粹性和客觀公正性,促進學科的發展和完善。蒲魯東囿于“私法和法律面對私有制的巨大內在矛盾正陷于困惑和混沌之中”的社會環境,在實體經濟法并未產生之前,便提出了部分經濟法理念,且與今天的經濟法理念如出一轍,這本身就是對經濟法范疇認識的一次飛躍。正如有些學者所說,盡管蒲魯東所謂的“經濟法”仍不脫離空想的窠臼,但其含義顯然大大前進了一步,他似乎已經模糊地觸及經濟法概念的一些本質屬性。[11]因此,認為蒲魯東是第一個提出經濟法學說的人,這不無道理。

二、經濟法的產生

關于經濟法產生的時間,目前經濟法學界仍存在一定爭議,主要有兩種不同觀點。

(一)經濟法產生于古代社會

其中,有學者認為,作為一個獨立的法律部門的經濟法產生于古代社會。不論在外國還是中國,經濟立法不斷加強,經濟法規日益完備,這是社會經濟關系發展變化的客觀要求。經濟法是調整特定經濟關系的法律規范的總稱。它是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矛盾運動的必然產物。經濟法的產生和發展是不以人們的意志為轉移的。它既不是人們提出經濟法這一概念的時候產生的,也不是在人們承認了它是獨立的法律部門的時候才存在的。當適應經濟關系發展的需要而制定的、調整特定經濟關系的法律規范達到了一定數量的時候,也就形成了作為獨立法律部門的經濟法。因此,不論在奴隸制國家、封建制國家、資本主義國家,還是在社會主義國家,都有各自的經濟法。當然,在不同社會制度的國家,經濟法的本質、內容和作用是各不相同的。[12]

也有部分學者認為,經濟法是隨著國家和法律的產生而產生的,但部門法意義上的經濟法則是在資本主義社會以后才出現的。有學者認為,當人類進入階級社會時,隨著國家和法律的產生,經濟法也就產生了。在奴隸制與封建制社會,經濟法律規范有一部分是以調整經濟關系的規范性文件為表現形式的,其余是包括在“諸法合體”的法律之中的。到了資本主義社會,在自由資本主義時期,民法、商法與經濟法同時并存,到了壟斷資本主義階段,經濟法的地位凸顯出來,逐漸形成了一個新的法律部門。[13]有學者認為經濟法是伴隨著國家與法的產生而同時出現。但是,在法律體系的構成、法律部門的分類以及在法學研究領域中提出經濟法并使之成為一個獨立的法律部門,是近代的事情。[14]有學者認為,就經濟法是調整國家干預經濟關系的法律規范而言,在古代社會,外國的《亞述法典》、《漢謨拉比法典》、《羅馬法典》以及我國的《法經》、《秦律》、《唐律》等法律中就有關于國家調整經濟關系的規定。由此可以認為,經濟法的發展歷史可以上溯到古代的“諸法合體”的法律體系中,但是,經濟法作為一個獨立的法律力量,其興起則是在人類社會進入到資本主義社會以后的事情。[15]

(二)經濟法產生于資本主義時期

第一,認為經濟法是資本主義由自由競爭階段進入壟斷階段以后產生的。

國內有學者認為經濟法形成的客觀條件,概言之就是表現為經濟集中和壟斷的社會化導致了深刻變革,使得原有諸法無法再于新的歷史條件下繼續擔當維護社會經濟的重任。[16]有學者分析認為,由于私有制和自發的市場經濟引起社會矛盾激化,發達資本主義國家于19世紀末20世紀初,走向了壟斷和社會化發展階段。壟斷使競爭環境惡化并導致消費者利益受損,市場的力量無法糾正其弊端,又為了在社會范圍內協調生產流通,資本主義國家逐步改采“國家干預”、“宏觀調控”、“混合經濟”、“管理貿易”等新的做法和理念,以“有形之手”直接、具體地干預和參與經濟生活,于是出現了與民商法和其他傳統法律迥然有異的經濟性法律、法規,遂有法學家將其詮釋為“經濟法”。[17]也有學者認為,經濟法產生于一般壟斷市場經濟向國家壟斷市場經濟的過渡階段和國家壟斷市場經濟形成階段。具體地說,在一般壟斷市場經濟階段,產生了“經濟法現象”,國家壟斷市場經濟形成階段,經濟法得以成為“完備形態”。[18]“經濟法的產生”是一個過程,這一過程是從“法現象”到法的“完備形態”過程;從零散立法到“法群”形成的過程;從干預經濟的法到調整“國民經濟運行”的法的過程。我們正是在“國民經濟運行法”意義上認識“經濟法的產生”的。[19]

德國經濟法學者沃爾夫岡·費肯杰(Wolfgang Fikentscher)認為,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爆發導致了1914年8月4日授權法的頒布,這在經濟法律范圍內賦予議會上院幾乎無所限制的立法權力。在此基礎上,戰爭和戰后初期管制經濟出現了管理、配給和消除短缺的法律,其在干涉廣度和深度上是德國人前所未見的。這種新法律的科學反映所產生的,就是我們今天所說的經濟法。[20]日本經濟法學者金澤良雄認為,雖然經濟法產生的歷史背景,是戰爭和革命這一特殊社會現象,但它并不存在于經濟發展過程的突變現象之中,而是一般地以資本主義高度發展現象(戰爭也是其表現之一)為基礎的。[21]

第二,認為經濟法產生于自由資本主義時期,但并不否認市民革命以前的經濟法的存在。

有日本學者認為,在19世紀后半葉,隨著資本主義的發展,壟斷市場的傾向日漸明顯,產生了各種市場弊端。因此,國家對自由市場干預的法,即經濟法也就發展起來。近代的經濟法雖然是從19世紀末發展起來的,但國家對市場的介入法,在市民革命前就已經存在了。大約從古代起,就存在自由市場的場合,產生了壟斷的傾向。在古羅馬帝國時期,立法者就已制定了對壟斷的禁止法。[22]

綜上,針對經濟法產生時間諸多觀點的差異,尤其是經濟法產生于古代社會還是產生于現代社會,筆者認為,產生這一差異的原因在于學者們的出發點和界定思路的不同,更深層的原因是學界對于經濟法內涵和外延界定上的差異。因此,要統一對經濟法產生和發展歷程的認識,需要學者們對經濟法內涵和外延達成共識。

三、經濟法的發展

按照主觀和客觀的統一,經濟法肇始于20世紀初的德國。但是,如單從客觀方面追溯,典型的私人壟斷及對其加以規制的法,是19世紀在美國出現的。[23]

從19世紀60年代經歷南北戰爭之后,美國資本主義經濟得到迅速發展。第二次工業革命中,由于大量采用新技術、新設備,到1900年,美國便超過英國,成為世界上經濟總量最大的國家。此間,隨著自由資本主義向壟斷資本主義的過渡,美國于1890年頒布了《保護貿易和商業不受非法限制和壟斷侵害法案》,即《謝爾曼法》。這部法律被作為現代反壟斷法之母載入經濟法制史冊。然而,由于英美法系實用主義的法律文化傳統以及重判例輕體系的法律思維模式,美國并不存在部門法意義上的經濟法。

德國作為大陸法系國家,有著一套完備的成文法體系,部門法意義上的經濟法亦產生于德國。經過第二次工業革命,德國成為資本主義世界的后起之秀。當時德國經濟學家李斯特提出國家干涉主義,主張采取貿易保護政策,反對自由貿易。德國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一開始就同國家干預相關。[24]1910年,德國出臺了抑制新設企業進入鉀礦業以扶持卡特爾的鉀礦業法,因該法開授權立法先河,對以后的經濟法產生了深遠影響,所以被認為是德國最早的經濟法規。作為“經濟法的母國”,經濟法在德國首先產生并非偶然,可謂是經濟壟斷、國家壟斷資本主義,以此為基礎的大規模立法和學術發展,以及德國特有的法律文化傳統和思辨方式等諸多要素綜合作用的結果。

將歷史和邏輯結合起來考察,經濟法大體經歷了由低到高的三個階段,或者說經濟法有著三個不同的層次。[25]

(一)戰時經濟法

兩次世界大戰期間,德日兩國基于戰爭需要,國家限制工商業自由,主動介入經濟生活,制定了一系列管制經濟的法律、法規。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德國1915年頒布的《關于限制契約最高價格的通知》和1916年頒布的《確保戰時國民糧食措施令》等法令均為戰時特殊經濟法。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德、日、意等國為發動戰爭,進一步強化國家對經濟的控制。1936年德國制訂了1936~1940年的“四年計劃”,這是資本主義世界第一個較為正規的全國經濟計劃。為實施計劃,設立了“德國經濟總委員會”和“執行四年計劃全權機關”,從而轉入以戰爭為基礎的經濟總體調節機制。[26]日本作為后進的帝國主義國家,較之德國在戰時頒布的經濟法令,可謂過猶不及。1938年,日本全面發動侵略戰爭,制定了以《國家總動員法》為核心的戰時經濟法,對資金、物資、企業、物價、勞動等實行全面控制。兩次世界大戰期間的經濟立法,因應于國家戰時的特殊需要,具有很強的戰爭對策性,是對當時社會客觀需要的反映,因而被認為并不具有現代經濟法的性質和職能。

主站蜘蛛池模板: 资兴市| 南宫市| 湖南省| 孟津县| 丹巴县| 江安县| 玉门市| 黔南| 滦平县| 张家口市| 五大连池市| 抚州市| 阿坝县| 富源县| 苍溪县| 宁阳县| 牙克石市| 漠河县| 孟连| 丹巴县| 南汇区| 洱源县| 清涧县| 蒙阴县| 漳浦县| 辽中县| 小金县| 宽甸| 温宿县| 临清市| 万宁市| 灵石县| 佛山市| 乌鲁木齐市| 临沭县| 红原县| 石棉县| 林西县| 泌阳县| 寻乌县| 宜君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