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術鑒賞
最新章節
- 第58章 后記
- 第57章 參考文獻
- 第56章 20世紀西方后現代主義美術鑒賞(5)
- 第55章 20世紀西方后現代主義美術鑒賞(4)
- 第54章 20世紀西方后現代主義美術鑒賞(3)
- 第53章 20世紀西方后現代主義美術鑒賞(2)
第1章 前言
長期以來,我國的高等教育比較側重專才教育,從高中的文理科的劃分,到選擇專業,填報志愿,再到大學的學科細分化,壓在學生頭上的是繁重的、細密化的專業課的設置,這是科技進步和社會分工不斷細化的結果,而高等教育專業化的教學模式在不同程度上導致了人的片面發展。在社會的劇變過程中,高等教育面臨著自我調整和不斷創新的歷史重任。
從提倡素質教育到通識教育,高等教育嘗試著改革舊的教育理念和模式,這也體現了社會育人觀的變化。通識教育和專才教育比較起來,具有開放式的特點,還可以促進教育國際化。在“以人為本”的理念的指導下,通識教育針對當代大學生熟知專業知識,然而目光相對狹窄,缺乏文化的底蘊和厚度等缺點,針對專才教育的不足之處,把教學的目的放在了提高學生的整體素質上。提倡通識教育并不和專才教育相矛盾,而是為了彌補專業教育狹窄的缺點,強調基礎性、綜合性教育,注重提高現代社會中的公民素質,培養出知識結構合理,綜合素質較高的復合型人才和具有競爭力的創新型人才,更重要的是具有良好思想素質和道德素質的全面人才。當代通識教育的目標是培養完整的人,具備遠大眼光、通融識見、博雅精神及優美情感的人,具有國際視野和國情意識的人,使受教育者在智力、身心和品格等方面得到協調、全面的發展。
《美術鑒賞》這本教材就是為了對普通高等院校的大學生進行審美教育和素質教育而編撰的,也是大學公共藝術課的必修課程之一。通過美術鑒賞這門課,以美育美、以美啟真、以美怡情等,使受教育者在得到身心愉悅的同時,得到人文精神的澆灌,提升想象力、表現力、溝通和交流能力,促進心理健康發展。唐代張彥遠在《論畫》中明確地提出了繪畫的美育作用:“夫畫者,成教化,助人論,窮神變,測幽微,與六籍同功,四時并運,發于天然”。唐人早已認識到美育的德育功能,它不僅滿足于感官的娛樂,還包含著一種理性的和德性的自覺觀照與省察。美術是人類精神文明的碩果,美術作品是藝術家智慧的結晶。《美術鑒賞》匯集了古今中外大量優秀的美術作品,我們可以從《文姬歸漢圖》、《轉戰陜北》、《開國大典》、《內戰的前兆》,《城市的興起》、《到底是什么使今天的家庭如此不同,如此有魅力?》等作品中感受到歷史的變遷,這些作品激發起我們對人類社會中美好事物與正義事業的熱愛以及對進步的信仰和對真理的渴求。
美術鑒賞是觀賞者對美術作品不斷對話的過程,是一種視覺心理活動,人們從具有直觀可感性的美術作品出發,通過對藝術作品起興動情,運用感知、記憶、經驗、知識,對美術作品進行歸類、分析、判斷、體驗、聯想和評價,從而獲得審美感受,提高審美能力。欣賞者針對美術的表現形式、藝術流派、藝術技巧、思想內容等作出評判,其過程涉及美學、哲學、歷史學、社會學等領域,通過欣賞書中的優秀作品,幫助我們來了解自然、歷史、人生和社會,所以我們在鑒賞美術作品時不僅提高了藝術修養和想像能力,還開闊了眼界,擴大了知識面。通過欣賞書中的優秀作品,來培養我們的愛美心理,學會欣賞美、鑒賞美、表現美;通過欣賞書中的優秀作品,使我們在感情上得到熏陶、感染、在精神上得到凈化與提升;幫助我們共同成就人生的藝術和藝術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