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8章 小學教育管理理論(2)

  • 小學教育管理
  • 趙復查主編
  • 4748字
  • 2016-04-05 14:23:18

三、法約爾的一般管理

亨利·法約爾(Henry Fayol,1841—1925),法國著名管理思想家。1916年,他出版了《工業管理和一般管理》一書,標志著一般管理理論的形成。他認為管理理論是一個由原則、標準、方法、程序等構成的體系,是經過檢驗、得到證明的體系,并且得到普遍承認的體系。

(一)法約爾的管理體系

1.從企業經營活動中提煉出管理活動

法約爾區別了經營和管理,認為這是兩個不同的概念,管理包括在經營之中。通過對企業全部活動的分析,將管理活動從經營職能(包括技術、商業、業務、安全和會計五大職能)中提煉出來,成為經營的第六項職能。進一步得出了普遍意義上的管理定義,即“管理是普遍的一種單獨活動,有自己的一套知識體系,由各種職能構成,管理者通過完成各種職能來實現目標的一個過程”。

2.倡導管理教育

法約爾認為管理能力可以通過教育來獲得,“缺少管理教育”是由于“沒有管理理論”,每一個管理者都按照他自己的方法、原則和個人的經驗行事,但是誰也不曾設法使那些被人們接受的規則和經驗變成普遍的管理理論。

3.提出五大管理職能

法約爾將管理活動分為計劃、組織、指揮、協調和控制五大管理職能,并進行了相應的分析和討論。管理的五大職能并不是企業管理者個人的責任,它同企業經營的其他五大活動一樣,是種分配于領導人與整個組織成員之間的工作。

4.創建十四項管理原則

法約爾提出了一般管理的14項原則:①勞動分工;②權力與責任;③紀律;④統一指揮;⑤統一領導;⑥個人利益服從整體利益;⑦人員報酬;⑧集中;⑨等級制度;秩序;公平;人員穩定;首創精神;團隊精神。[5]

法約爾的一般管理理論是西方古典管理思想的重要代表,后來成為管理過程學派的理論基礎,也是以后各種管理理論和管理實踐的重要依據,對管理理論的發展和企業管理的歷程均有著深刻的影響。一般管理思想的系統性和理論性強,對管理五大職能的分析為管理科學提供了一套科學的理論構架,來源于長期實踐經驗的管理原則給實際管理人員巨大的幫助,其中某些原則甚至以“公理”的形式為人們接受和使用。因此,繼泰勒的科學管理之后,一般管理也被譽為管理史上的第二座豐碑。

從古典組織管理理論發展的過程來看,這一理論主要關注兩個方面,一是工作及生產過程;二是組織及其職能。古典組織管理理論注重研究勞動過程的科學性、合理性以及組織控制的嚴密性,強調生產效率和組織運行,但這一理論最大的不足是未研究組織中的人。

(二)法約爾管理理論的發展[6]

古利克和厄威克對法約爾的理論有所發展。他們認為勞動分工是管理的最基本的原理。越專業化,效率就越高。為了分工就要把任務分成工作,再把工作組織成部門。控制跨度是第一項原理。每一項工作都需要控制和協調,有效地控制下屬的人數是5~10人。第二項原理是職位一致性原理。根據古利克的看法,一個獨立的部門可以運用四種不同的方法對職位進行分組。這四種方法是:主要目標、主要過程、服務對象和地點。把有相同目標的工作組合起來,把相似方法開展的活動結合起來,把相同的服務對象的工作組合起來,把屬于一個區域的工作組合起來。根據這些就可以確定職位。同時,古利克對法約爾的職能或過程理論也有發展?!翱偨浝淼墓ぷ魇鞘裁??”他的回答是“POSDCORB”,即“計劃、組織、人事、指揮、協調、報告和預算”的縮寫。計劃,即制定出需要做的事情的大綱和實現企業制定的目標的方法。組織,即為實現特定的目標對工作從屬關系的安排、界定和協調建立正式的權力結構。人事,指招聘、培訓和保證良好的工作條件等整個人事職能活動。指揮,即決策以及把決策變成特殊的和一般的命令和指示并發揮企業領導人的作用。協調,即最重要的任務是把工作的各個部分聯系起來。報告,即通過記錄、研究和監督保證經理人員一直獲得企業中發生的情況,也包括他本人和其下屬的情況預算,即所有的消耗都以財政計劃、會計和控制的預算形式科學地進行。

[1]陳孝彬、高洪源:《教育管理學》,40頁,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8。

[2]黃志成、程晉寬:《現代教育理論》,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

[3]陳如平:《論韋伯的科層理論及其對現代教育管理的啟示》,載《教育評論》,1997(9)。

[4]張忠利、劉春蘭:《韋伯科層制理論及其蘊含的管理思想》,載《河北工業大學學報(社科版)》,2009(2)。

[5]黃志成、程晉寬:《現代教育理論》,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

[6]黃崴:《教育管理學——概念與原理》,116頁,廣州,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第二節 行為科學管理理論

古典組織管理理論側重于生產技術過程的分析及組織控制的考察,而行為科學管理理論則是側重于人群關系的研究,側重于對組織成員的社會、心理等因素的分析,行為科學管理理論在很大程度上彌補了古典組織管理理論的缺陷與不足,也為小學階段教育管理工作提供了新的理論支撐。

一、行為科學產生的背景

行為科學管理理論起始于20世紀20年代哈佛大學心理學教授梅奧主持的霍桑實驗,該項研究的結果表明,人不是經濟人,而是社會人,不是孤立的、只知掙錢的個人,而是處于一定社會關系中的群體成員,個人的物質利益在調動工作積極性上只具有次要的意義,群體間良好的人際關系才是調動工作積極性的決定性因素。因此,梅奧的理論也被稱為“人際關系理論”或“社會人理論”。行為科學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后發展起來的一門新興科學。1949年在美國芝加哥召開的一次跨學科學術討論會上,首先提出了“行為科學”。1953年福特基金會邀請各著名大學的有關教授開會,正式確定“行為科學”這個名稱。行為科學管理理論的產生和發展是社會經濟文化發展的必然產物,它把社會學、心理學、人類學等相關知識引入管理學領域,形成了一個獨具特色的學派。行為科學管理組織理論注重從心理學、社會學角度,從人的行為動機、人際關系和社會環境等方面來探討管理組織。它主要研究管理組織過程中的個體行為、群體行為和領導行為等。[1]

對于行為科學,國外國內都持有不同的看法。國外有人認為它現在只不過是一種科學的虛構,還不是科學的真實。在理論上是混亂的,概念上也是不統一的,方法上的可靠性也值得懷疑。國內有三種意見:第一種認為行為科學是一門現代科學,任何國家和階級都可以研究它、應用它;第二種認為行為科學是調和階級矛盾的產物,是為維持資本主義秩序服務的,必須徹底否定;第三種認為,人的行為是客觀存在的,把人的行為作為一門科學來研究是完全必要的,在研究中提出假設也是允許的,行為科學有合理的地方也有不合理的地方,應當根據我國國情,吸收其合理的成分。[2]

二、人性假設理論

行為科學管理理論認為,從管理者的角度怎樣看待人,如何理解人的本質特點,將很大程度上決定其采取的行動策略。由于教育管理者的人性觀各有差異,其管理方式也有所不同,如命令型、說服型、合作型、參與型等。

1.工具人假設

人性假設理論提出者是美國行為科學家道格拉斯·麥克雷戈(Douglas McGregor)。他在1960年發表的《企業中人的方方面面》中進一步闡釋人性假設理論的觀點及主張,此書被同行奉為一部行為科學的經典著作。道格拉斯·麥克雷戈(Douglas McGregor)提出了著名的X-Y理論,他曾用X理論描述工具人性假設。

①人天生就懶惰成性。他們總是盡量逃避工作。

②人是沒有進取心的。他們從不愿意承擔任何責任。寧愿聽從別人的指揮。

③人是自私的。他們總是以自我為中心。不去關心別人。

④人是保守的。他們害怕風險。最重要的是個人的安全。

⑤人是有感情的,往往缺乏理智,受別人的煽動,就會感情沖動,干出蠢事來。

⑥人所以勞動,就是為了滿足自己的溫飽和享樂。[3]

2.經濟人假設

隨著資本主義經濟的萌生和發展,到了l8世紀,西方享樂主義哲學家和英國的經濟學家亞當·斯密提出了這個假設。他們認為人是“有理性的、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人”,在管理中強調用物質上和經濟上的利益來刺激工人的努力工作。“經濟人”思想是社會發展到一定歷史階段的產物,是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的反映,它的提出標志著社會的巨大進步。[4]人們的行為計劃受經濟利益驅使,個體失去了自由,在很大程度上成為經濟發展的附屬品。

3.社會人假設

到了20世紀30年代,美國哈佛大學的喬治·埃爾頓·梅奧(George Elton Mayo)等人進行了著名的霍桑實驗,實驗的意外結果使他們觀察到了人性的另一個重要側面——人不僅僅是關心自己個人的物質利益,還會追求人與人之間的友情、安全感和集體歸屬感。實驗的結論是:組織中人與人之間的關系是決定員工的工作努力程度的主要因素。因此,管理者應當建立和諧的人際關系來促進工作效率和效益的提高?!吧鐣恕奔僭O的提出是管理學的重要轉折點,開創了“行為科學”學派。[5]把人根植于社會大環境下來考察,綜合眾多影響因素,將之稱為“社會人”。人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時刻發生著社會交往活動,是處于一定社會關系中的群體成員。

4.自我實現人假設

美國心理學家亞伯拉罕·馬斯洛(Abraham Harold Maslow),最早提出自我實現的概念。麥克雷戈用Y理論來描述自我實現人性假設:如果環境好的話,工作如游戲般自然;自我控制對組織目標的達成是不可缺的;人們大多數具有解決組織問題所需要的創造力;激勵發生在生理、安全、社交、自尊及自我實現的水平上;如果受到適當的激勵,人們可以自我領導并且有創造力。

5.復雜人假設

20世紀60年代,美國學者沙因(Edgar H.Schein)在綜合“經濟人”、“社會人”和“自我實現人”這三種西方人性假設的基礎上,提出了“復雜人”的觀點。他認為人的需要和潛在愿望是多種多樣的,而且這些需要的模式隨著年齡、在社會中所扮演的角色、所處的境遇和人際關系的變化而不斷地發生著變化。應當說,沙因的觀點彌補了前幾種人性假設的缺失,是比較全面的。人不是簡單、孤零零地存在的,而是有眾多需求復雜心理活動的個體。

6.文化人假設

美國加利福尼亞州立大學日裔美籍教授威廉·大內(William Ouchi)在研究分析日美兩國企業管理的經驗后提出Z理論。威廉·大內(William Ouchi)認為,具有下述特點的企業組織可稱為Z型組織:

①實行長期雇傭制,使職工的職業有保障,從而更關心企業利益;

②實行緩慢的評價和提升,注重較長時間的全面評價;

③注重對職工的多方面培訓;

④實行含蓄的控制機制與統一思想式決策;

⑤分工負責;

⑥對職工全面關心,上下級之間建立融洽的關系。[6]

三、激勵理論

人是有情緒、情感等心理活動的高級動物,在實際中工作狀態受到許多外在因素的干擾。作為小學教育管理者,應著手考慮如何利用其他因素調動師生工作學習的熱情,激發積極性,行為科學管理的核心理論——激勵理論為小學教育管理工作提供了重要的理論支撐。激勵理論主要由馬斯洛的“需要層次論”理論、赫茨伯格的“雙因素論”理論、奧爾德弗的“ERG理論”和亞當斯的“公平”理論等構成。

1.馬斯洛的需要層次理論

馬斯洛(Abraham Harold Maslow)是美國行為科學家,于1938年提出了需要層次理論,把人類復雜多變的需要分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友愛和歸屬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實現需要五個層次。

①生理需要——維持人類生存所必需的身體需要,包括食物、水、空氣、住處、睡眠等基本生存需要。

②安全需要——保證身心免受傷害,包括工作安全,避免危險、疾病、經濟困難等的需要。

③歸屬和愛的需要——包括感情、歸屬、被接納、友誼等需要,包括歸屬感、給予及接受別人的愛。

④尊重的需要——包括內在的尊重如自尊心、自主權、成就感等需要和外在的尊重如地位、認同、受重視等需要。

⑤自我實現的需要——包括個人成長、發揮個人潛能、實現個人理想的需要。

主站蜘蛛池模板: 普洱| 渝北区| 永安市| 思茅市| 余干县| 阿合奇县| 宜昌市| 桦甸市| 开阳县| 张家口市| 新田县| 栾城县| 吐鲁番市| 扶风县| 凉城县| 仙居县| 宜昌市| 大邑县| 合江县| 资兴市| 墨竹工卡县| 上蔡县| 沁源县| 丽水市| 庆阳市| 清涧县| 佛山市| 武隆县| 玉山县| 凤冈县| 宜丰县| 卓资县| 左贡县| 沂南县| 宝坻区| 鄂州市| 曲周县| 土默特左旗| 大竹县| 阿合奇县| 休宁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