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管理活動中采用質的研究方法要注意如下問題:一是研究環境的創設。質的研究要在自然環境下進行,不能在人為控制的實驗環境中進行研究。要強調環境對研究的影響,質的研究不是輸入實驗條件的研究,是自然狀態下的研究。二是研究角色的參與。研究者本人就是研究的工具,其研究不使用任何量表,或測量工具,全憑研究者自身的參與,并在參與中展開研究。三是研究資料的收集。質的研究可采用多種方法收集資料,如開放式訪談、參與型和非參與型觀察、實物分析等??傊?,其資料的搜集方法可以多樣,但必須是以自身參與為主所獲得的第一手資料。四是研究結論的形成。質的研究要通過歸納法的運用,將搜集到的資料進行歸納整理、提煉,并上升為有一定指導意義的理論和假設。五是研究活動的視角。要通過研究者與被研究者之間的互動,理解研究對象的行為,并對其意義進行解釋。六是研究關系的處理。研究者與被研究者之間是互動關系,要考慮這種關系對研究的影響,要尊重研究對象。
質的研究的過程一般包括如下幾個方面:確定研究現象、陳述研究目的、提出研究問題、了解研究背景、構建概念框架、抽樣、收集材料、分析材料、做結論、建立理論、檢驗效度、討論推廣度和道德問題、撰寫研究報告等。這些步驟在實際操作時不是相互孤立的,也不是按前后序列依次進行的。由于這種研究方法本身是一個不斷演化漸進的過程,它們彼此重疊、互相滲透、循環反復。質的研究方法特別適合教育學和管理學這類實踐性比較強的學科,因為它強調對社會現象的深入了解,尊重實踐者對自己行為的解釋,并要求研究人員深入教育系統內部,和教師、學生、管理人員一起學習、工作,聽取他們的意見,找到問題的癥結和解決辦法,推動教育實踐的變革和完善。[4]
(四)敘事研究
敘事就是講故事,敘事者講述自己過去或現在親歷的生活故事。敘事研究興起于文學領域,其被引入到教育學研究領域,在西方僅有二十余年的時間。我國的教育敘事研究則在近幾年剛剛興起。敘事研究的主要特點是通過對所敘事實的細致觀察來分析和掌握敘事者及其他局內人士觀念和行為上的變化,從中發現經驗性的東西。教育敘事研究通常以教育生活中的某個人物或事件為對象,按照一定的敘事規范和結構,進行深度的事實描述和廣義的意義闡釋。敘事研究恢復了教育理論研究中業已失落的對人類經驗特別是教師經驗的價值重視,其中凸顯的并不是決定論意義上的本質和規律,而是種種個體性經驗的意義與價值。通過敘事既可以使人向生活世界回歸,重塑個人教育經驗的理論價值,又能夠使人在反思活動中加深對教育的意蘊和意義的理解。[5]
在教育管理研究中,運用敘事研究的基本步驟如下:
(1)確定所探究教育現象之中的研究問題。
(2)選擇研究個體,將能夠為研究問題提供豐富信息的個體作為研究對象。
(3)搜集故事,建構現場文本,研究者走進現場進行觀察、記錄,搜集個體教育故事。
(4)編碼并重新講述故事。
(5)確定個體故事包含的主題或類屬。
(6)撰寫研究文本,確認與評估研究。[6]
敘事是敘事研究方法的關鍵。敘事并不僅僅只是記錄和敘述故事,而主要是在于反思自身的生活實踐及內在精神,以及是對管理人員與教師、教師與學生日常工作中的交往情境進行追問。這種反思與追問,在敘事研究者看來是對經驗的重組和理解,同時也是提供意義詮釋的過程。如果研究者期望自己的詮釋探究能夠引導讀者反思自己的經驗,并歸納其中的意義,那就需要對納入敘事中的事件進行深度描述。深度描述可以按照以下幾個方面來判斷:它以多元的傳記方法為基礎;它把自傳與活生生的經歷聯系起來;它是情景性的、歷史性的和交往性的;它能夠生動地再現特定社會情境中的個人或群體的人生歷程;它能夠揭示個人生活經歷的意義;它能讓讀者走入它所描述的人生經歷,身臨其境地體會其中的基本意義;它不會籠統地詮釋它所描述的東西。[7]
【案例分析1】破窗效應與禿頭論證[8]
破窗效應。政治學家威爾遜和犯罪學家凱琳做了一個實驗:在居民區有一面墻,墻上有很多窗戶,這些窗戶原本都是好好的,但他們用石頭把其中的一扇窗戶玻璃打碎了,也不修補。過了一個月,旁邊窗戶又被人打爛了兩個,還是不去管它。又過了一個月,旁邊的窗戶被打爛的越來越多了。以前,那個居民區的治安狀況很好,不久后竟然有了小偷。又過了一段時間,居然出現了搶劫犯。這就是破窗效應:既然打爛一扇窗戶沒人管,再多打爛幾扇也無所謂。窗子打爛了也沒人管,也許偷東西,甚至搶東西也沒事。榜樣暗示先進,破窗暗示犯罪。
禿頭論證。掉一根頭發不會變成禿頭,拔10根、100根也不會變成禿頭。但是,突然有一天,我們站在鏡子前面時,竟然發現自己有點變禿了,不禁驚呼:怎么變成這個樣子了?有一個員工遲到不去管他,認為是小事,有一個員工曠工,主管認為沒有關系,反正老板也看不到。到有一天管理者突然發現,組織進入了一種癱瘓狀態就晚了。
解析思路:
(1)從管理原理的角度,論述管理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2)從小學教育管理的實踐本質論述破窗效應的管理意義。
【案例分析2】教案風波[9]
徐校長所在的學校遠近聞名,人們一提到這所學校,就會異口同聲地說:“該校教師教學認真負責,學生學習努力。”特別是教師備課認真,更為外校所稱道。這種風氣是怎樣形成的呢?
原來,該校長期堅持舉辦教案展覽。多年來,每學期的期中和期末,校長總是要求各教研組收齊各位教師的教案,由教導處整理、布置、公開展覽。年年如此,已成為一個常規。在每學期的工作計劃中,教研組長都要層層叮囑,反復交代,直至那些新教師參加過第一次教案展覽活動后,對此有了認識,才不再強調。
當然,教案是必須按規范書寫的,對此,學校有統一的要求、格式和標準。展覽教案至少有三條好處:一是取長補短,相互學習;二是發揚先進促后進;三是普遍檢查,掌握全局。前兩條是對教師而言的,后一條是從學校領導方面來考慮的。
在長期執行過程中,確實看到一些效果。有些教師把它看作一種向學校領導和其他教師匯報工作的好形式,不少教師在備課中不惜花費大量時間,悉心撰寫每份教案,務必做到具體、清晰、詳盡。雖然有的教師不贊同這種辦法,但為了不在展覽時出丑、失面子,也總是認真對待。有的甚至把教案重抄一遍,清清楚楚地存放著,以備展出。因而,教案展覽依然是學校常規管理中的一個保留項目。
然而就在最近,學校卻在教案展覽上鬧了點風波。首先是一些教案寫得條理分明、字跡工整的教師,其教學效果并不好,而且有幾位教案書寫頗得徐校長贊許和欣賞的老師,學生對他們的講課卻大有意見,反應強烈。其次,有一位年近50歲的語文老師,調入學校不到一年,教案寫得很簡略、很潦草、很不規范,有的地方甚至用符號代替文字,別人很難捉摸其全部含義。但他的課卻很受全班學生的歡迎,徐校長也聽過他幾節課,覺得其教學藝術確實不凡。還有一位科學老師,她上課的水平很高,寫的教案也合乎徐校長的心意,一直是全體教師學習的榜樣,但是最近兩次教案展覽中,她的教案卻使徐校長大失所望。尤其讓徐校長頭痛的是,有位剛分配來的數學教師小李竟然不肯寫教案,教案展覽時,他交上來的是自行設計的習題和一本板書設計,以及學校發的《教案參考》,而且他還振振有詞,說《教案參考》的質量已不錯,與其去抄一遍,還不如把時間用在構思自己的“板書設計”和“習題設計”上。講課時三者結合,效果更好,為何一定要裝模作樣地抄什么“規范化”的教案呢?純粹是形式主義。徐校長怎能容忍常規受到隨意破壞,于是扣發了小李的部分獎金,結果小李逢人便不無感慨地說:“看來還得聽領導的話——抄教案!”這在學校中引起了不小的騷動。
解析思路:
(1)從教育管理的實踐性分析徐校長關于教案展覽的常規做法。
(2)從小學教育管理研究方法的角度反思教案風波,采用何種研究方法來探討教案的編寫問題。
復習與思考
1.管理、教育管理、小學教育管理概念的區別與聯系。
2.如何理解小學教育管理的學科屬性與學科定位?
3.如何理解小學教育管理研究內容的邏輯關系及其板塊劃分。
4.為什么說實踐性是小學教育管理的基本屬性?
5.小學教育管理的研究方法通常包括哪些內容?
推薦閱讀
1.陳孝彬、高洪源.教育管理學.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8.
2.蕭宗六.學校管理學.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3.黃葳.教育管理學——概念與原理.廣州: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4.張東嬌.教育管理學.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5.司曉宏.教育管理學論綱.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1]黃崴:《教育管理學——概念與原理》,38頁,廣州,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2]Anderson:Fundamentals of Educational Research,London:Falmer Press,1998:119.
[3]陳向明:《質的研究方法與社會科學研究》,12頁,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1。
[4]司曉宏:《教育管理學論綱》,24頁,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5]同上。
[6]傅敏、田慧生:《教育敘事研究:本質、特征與方法》,載《教育研究》,2008(5)。
[7]丁鋼:《教育敘事研究的方法論》,載《全球教育展望》,2008(3)。
[8]陳永亮:《團隊執行力》,8頁,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
[9]http://www.docin/p-126132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