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4章 小學教育管理基礎(3)

首先,小學教育管理的目的是應用多學科知識提高教育管理水平的實踐活動。小學教育管理就其學科而言,它所承擔的主要任務不是理論研究,而是將其他學科的知識綜合應用于學校管理。在管理實踐中,通過引進自然科學、社會科學、管理科學,以及人文科學的相關理論,解決管理中出現的問題,如學校的組織結構與管理的效率問題。當我們探討如何提高組織管理效率時,就可借助管理學中的組織結構理論、人文學科中的人際關系理論等,從學校實際出發實施有效的組織管理,達到提高教育管理水平的目的。

其次,小學教育管理的過程是應用多學科知識指導教育管理實踐的活動過程。小學教育管理的實踐性體現在管理過程的應用上。如小學教育管理過程中的計劃、組織、實施、監督、反饋、檢查、總結等環節,從一定意義上講,它是運用管理理論直接應用到實踐的一種具體活動。如教育管理計劃的實施問題,它需要管理者通過學習計劃理論的有關知識,把握計劃的制訂原則與尺度,以及掌握計劃制訂的方法等技術問題,按有關理論去應用就可以了。它并不需要管理者去研究計劃制訂的理論問題。

最后,小學教育管理的手段是應用多學科知識處理教育管理問題的具體活動。管理手段的運用是方法學研究的范疇。在小學教育管理學科中,關于管理手段的理論研究并不多見,更多的是對管理手段與方法的應用研究。如應用統計與測量的方法評估教育質量,其手段就是量化的管理方法。在小學教育管理活動中,其統計與測量的方法來源于教育統計與評價的理論,如何統計、測量與評價,只是借助已有的理論,并不需要研究統計與測量,以及評價的原理等問題。一般說來,小學教育管理的很多手段與方法都來自于其他成熟學科,這種傾向是應用性學科的典型特征。

二、小學教育管理的特點

1.實踐性

馬克思主義認為,管理的本質是實踐的,離開實踐的管理就是空談。因為“社會生活在本質上是實踐的,凡是把理論導致神秘主義方面去的神秘的東西,都能在人的實踐中以及對這個實踐的理解中得到合理的解決”。[4]實踐是人改造世界的方式,實踐是人之為人的根本屬性,離開實踐,人類將不復存在。歷史上一切關于人的本性的超驗學說都抽掉了人的“實踐”這一根本問題,使人的生存墮入了純生物的自然主義泥坑。走向實踐生存的教育認為,[5]人的實踐是為了人的生存,人的生存也是為了人能更好地進行實踐。人類對生存的理解并不完全定位在已有的存在物上,人通過自身的歷史實踐活動造就一個屬于自己且更賦予其生存意義的屬人世界。改造世界,就是通過實踐構建一個更加完美的、更加富有人性的生活世界。

管理實踐的本質是管理價值的確認。管理活動中人自身力量的豐富性、完整性、發展性主要體現在生命活動的歷程中,人生價值的張揚,人自身價值的確證,只有通過實踐才能得以展現,人自身的本質、特性、能力和力量,只有在實踐中才能表現。管理實踐具有感性、對象性和目的性的特征。管理實踐是人的感性活動,它具有直接現實的品格,它是人真實的、可靠的感知覺過程,它與思辨和假設具有本質的區別;實踐是人的對象性活動,它是人作為對象性存在物的最基本的特征,人通過活動的對象意識自己、確認自己、展現自己;實踐又是人有目的的主觀見之于客觀的活動,目的性把人的實踐活動和動物的本能活動區別開來,實踐的目的性決定人實踐活動的方式與方法,體現人自由自覺的超越本性。[6]管理活動的實踐本質,體現管理活動人性的生存價值。

小學教育管理是一種情景性的教育管理實踐。美國管理學家孔茨(Koontz,H.)認為,“管理實踐本來就要求管理者在應用理論和方法時要考慮現實情況??茖W和理論的任務絕不是也不可能是去規定在某種具體情況下該怎么辦。管理科學和管理理論沒有也不可能提供在每一種情況下如何行事的‘最好辦法’”。[7]小學教育管理的有效性,在于管理主體根據管理對象的特點和管理情景,對管理知識進行合理的、靈活的運用,直至上升到管理藝術。在復雜多變的管理活動中,常規管理是可預測的,而例外管理,或突發事件的處理就沒有固定章法了,它要求管理者從管理的情景與實踐中,集中管理智慧、運用管理機智,最大限度地提高管理的質量與效益,實現管理目標。

2.政策性

政策是國家政權機關、政黨組織為了實現自己所代表的階級利益與意志,在一定歷史時期內,以權威的形式所規定的行動準則,以及為實現奮斗目標所確立的任務、工作方式、行為步驟和具體措施。政策的實質是階級利益的觀念化、主體化和實踐化。政策具有以下特點:①階級性。在階級社會中,政策只代表特定階級的利益,從來不代表全體社會成員的利益、不反映所有人的意志。②正誤性。任何階級及其主體的政策都有正確與錯誤之分。③時效性。政策是在一定時間內的歷史條件和國情條件下,推行的現實政策。④表述性。政策不是物質實體,而是外化為符號表達的觀念和信息。它由權力機關用語言和文字等表達手段進行表述。作為國家的政策,一般分為對內與對外兩大部分。對內政策包括財政經濟政策、文化教育政策、軍事政策、勞動政策、宗教政策、民族政策等。對外政策即外交政策。政策是國家或者政黨為了實現一定歷史時期的路線和任務而制定的國家機關或者政黨組織的行動準則。[8]

教育政策是一個政黨和國家為實現一定歷史時期的教育發展目標和任務,依據黨和國家在一定歷史時期的基本任務、基本方針而制定的關于教育的行動準則。

政策性是小學教育管理的基本特性。管理的政策性特征是指教育管理要以國家的相關政策為指導,其一切活動要以黨和國家的教育政策為依據。離開政策,或者法規的管理是非法的,是違背黨和國家利益的管理。當然也是低效,甚至是無效的管理。小學教育管理的政策性很強,在管理過程中,政策的執行程度直接影響管理的水平。例如教師的績效工資管理問題,管理者就要根據國家和地方政府的績效工資政策,認真評估和嚴格執行,否則就違背了黨的政策,損害了教師的利益,最終影響教育事業的發展。

3.開放性

開放是社會組織信息交換的重要特性。社會是一個開放的大系統,沒有開放,社會組織就沒有信息的交換,而缺乏信息交換的社會組織,在封閉的系統中是不可能持續發展的。在教育管理活動中,存在著兩種因素。一類是確定性因素,另一類是不確定性因素。確定性因素是指可以預見的、比較穩定的、在系統中長期起作用的因素。不確定性因素是指偶發的、不穩定的,或難以預料的因素,這些因素往往不被人們重視。這兩種因素的交替影響就造成管理環境的變化,我們通常說的信息對系統的影響,就是指管理活動中多種因素對管理效率的影響。教育管理活動是信息匯集與交換的系統活動,它要求管理者在計劃、決策中不斷與外界交流信息,從開放的大環境中吸取有效信息,提高管理的水平。

小學教育管理是圍繞國家教育方針確立教育目標,實現教育優化的管理。在管理過程中,開放的本質要求管理者在決策時打破學校封閉的自循環系統,主動參與外在信息的交換?,F代決策理論認為,決策的優化性首先體現在信息的開放性上,因為只有開放的信息源,才能形成清晰的決策思路,而情況明、信息全、思路清晰這些都是獲得優化決策的必備條件。小學教育的發展要求管理者在管理過程中必須與外系統進行信息交換,并使小學教育的管理與社會的發展緊密聯系。在教師專業發展、學校課程建設、教育方法的改革與創建過程中,如果管理者只是在封閉或半封閉的狀態下進行決策,就難免會產生脫離社會發展的實際,造成決策的相對失誤。在學校超常規發展的過程中,有的學校與國際名校聯手成功地創辦了國際品牌,有的與國內名校聯合形成了跨區域優化的教育結構,還有的與企業集團聯姻充分利用和優化了人力、財力與教育資源,從而成功地促進了學校的發展。這些超常規的決策都得益于學校領導決策思維的開放性。[9]

4.文化性

小學教育管理的文化特征,是指教育管理本身所反映的文化現象。東方的重情重義式的人文管理與西方的制度強化式的科學管理,其本質就在于東西方文化的差異。文化是一種社會現象,是人們長期創造形成的產物。同時又是一種歷史現象,是社會歷史的積淀物。確切地說,文化是指一個國家或民族的歷史、地理、風土人情、傳統習俗、生活方式、文學藝術、行為規范、思維方式、價值觀念等。文化的內部結構由物態文化、制度文化、行為文化、心態文化四個方面構成。物態文化是人類的物質生產活動方式和產品的總和,是可觸知的具有物質實體的文化事物;制度文化是人類在社會實踐中組建的各種社會行為規范;行為文化是人際交往中約定俗成的以禮俗、民俗、風俗等形態表現出來的行為模式;心態文化是人類在社會意識活動中孕育出來的價值觀念、審美情趣、思維方式等主觀因素,相當于通常所說的精神文化、社會意識等概念。文化具有整合群體行為和價值觀的功能。社會群體中不同的成員都是獨特的行動者,他們基于自己的需要、根據對情景的判斷和理解采取行動。文化是人們之間溝通的中介,如果他們能夠共享文化,那么他們就能夠有效地溝通,消除隔閡、促成合作。文化具有導向功能,通過共享文化,行動者可以知道自己的何種行為在對方看來是適宜的、可以引起積極的回應,并傾向于選擇有效的行動,這就是文化對行為的導向作用。文化具有秩序功能。文化是人們以往共同生活經驗的積累,是人們通過比較和選擇認為是合理并被普遍接受的東西。某種文化的形成和確立,就意味著某種價值觀和行為規范的被認可和被遵從,這也意味著某種秩序的形成。而且只要這種文化在起作用,那么由這種文化所確立的社會秩序就會被維持下去。[10]根據文化的特性,我們可以說管理就是一種文化。

三、小學教育管理研究的對象

學習研究小學教育管理這門課程,首先要了解這門課程的研究對象、學科體系,以及課程的內在邏輯聯系。學習是為了運用,研究是為了更好地應用和發展學科。小學教育管理這門課程以其獨特的理論視角和應用價值,向讀者展示了學科的體系與內在的邏輯聯系,為讀者提供了可資借鑒的管理理論與方法。

小學教育管理是研究小學教育管理活動及其現象,揭示小學教育管理內在運行規律的一門綜合性應用學科。小學教育管理的研究對象是普通基礎教育小學教育組織中的管理活動、管理過程和管理規律。從當前各級各類教育管理的視角,我們可以把教育管理分為廣義的教育管理和狹義的教育管理,廣義的教育管理包括教育行政管理和學校管理;狹義的教育管理特指學校管理。小學教育管理與廣義的教育管理和狹義的教育管理研究的范疇都有不同的地方。其一,小學教育管理雖然研究的是具體的學校管理,但其又不完全墮入單純的學校管理范疇,它還研究涉及學校管理的行政管理問題,以廣義的教育行政管理視角探討小學教育管理,這一點是與傳統意義上的學校管理研究所不同的地方。其二,小學教育管理盡管在研究視野上借助廣義的教育管理研究范式,但其卻限制在小學教育,即小學的研究上,它既不是廣義的教育管理研究,又不是狹義的學校管理研究,而是將學科定位在小學教育管理所涉及的宏觀、中觀、微觀的教育管理范疇上。這一研究定位體現了小學教育管理學科的綜合性、應用性和可操作特性。

小學教育管理學科由具有內在邏輯聯系的理論研究、范疇研究、內涵研究和校本研究四大板塊構成。各板塊之間既相互聯系,又獨立研究學科的一個部分,對建立學科體系的理論基礎、界定學科研究的范疇、提升小學管理的內涵,以及探討小學管理的特色等都具有重要的意義(詳見前言詮釋)。

[1]楊天平:《論教育管理學的綜合性質》,載《教育研究》,2002(8)。

[2]蕭宗六:《學校管理學》,8頁,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3]吳志宏:《教育行政學》,19頁,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

[4]《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18頁,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5]趙復查:《走向實踐生存——教育變革的人學路徑》,載《韓山師范學院學報》,2008(5)。

[6]趙復查:《走向實踐生存——教育變革的人學路徑》,載《韓山師范學院學報》,2008(5)。

[7]孫耀斌:《西方管理學名著提要》,58頁,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95。

[8]百度百科:baike.baidu.com/view/15030.htm 2013-1-11。

[9]趙復查:《轉型時期校長決策思維的特點》,載《韓山師范學院學報》,2003(3)。

[10]百度百科:baike.baidu.com/view/3537.htm 2013-1-19。

主站蜘蛛池模板: 罗平县| 大方县| 黎川县| 濉溪县| 宜城市| 泗水县| 永福县| 平舆县| 吉安市| 阿巴嘎旗| 泰州市| 尚志市| 马关县| 犍为县| 永修县| 柳河县| 阳高县| 华蓥市| 赣榆县| 渭南市| 宜兴市| 沙湾县| 彭泽县| 尼木县| 凭祥市| 全椒县| 迭部县| 临汾市| 汶川县| 侯马市| 达日县| 满城县| 建平县| 诸暨市| 田东县| 登封市| 巴中市| 丰宁| 昌江| 庆城县| 北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