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管理體制的均權化。在管理體制的設計上,受知識理性和非理性管理思想的影響,對于體制中的權力問題,必須分清集權與分權的優劣。如果體制完全實施集權,管理就會失去應有的活力。如果體制實施分權,管理就會一盤散沙,而不會出現權力中心。所謂均權化是既要考慮集權的優越性,又要考慮分權的優越性,做到揚集權與分權之長,避集權與分權之短。使權力的運作符合知識理性與非理性統一的思想。
(4)管理主體的間性化。傳統教育管理在研究管理對象上,要么傾向教育行政人員和學校領導,要么只注重對下屬的管理,管理的領導與對象之間的關系,是主客體關系,或辯證的雙主體關系。這是受主客二元論哲學思想影響的結果?,F代教育管理,受主體間性哲學的影響,顛覆了主客二元論的思想,對管理中的人賦予了全新的理念。在管理活動中,所有的人都是主體,而且主體之間是主體間性關系。這一關系強調管理中主體之間必須是合作、對話、理解、共創、共生、共展、共榮的雙贏關系。
(5)管理手段的人性化。現代教育管理受多元管理思想與思潮的影響,其管理手段與方法更多地傾向于人性化管理,即向善的管理。未來的教育管理是科學管理、人本主義管理與文化管理的融合[12]??茖W管理是求真的管理,它揭示了管理的自然屬性;人本主義管理是求善的管理,它揭示了管理的社會屬性;文化管理則是求美的管理,它揭示了管理的雙重屬性。教育管理的發展大有行政管理科學化,制度管理人性化,組織管理文化化的趨勢。在管理手段上,能真正體現真、善、美融合的管理,其核心一定是人性化的。
三、小學教育管理
1.小學教育管理的界定
小學教育管理是國家或地方政府對小學教育事業,以及學校的組織、領導和管理。廣義的小學教育管理,既包括小學教育行政管理,同時也包括小學教育的內部管理,即學校管理。狹義的小學教育管理,主要指學校管理。即管理者通過組織協調和優化內部教育機構與人員,充分發揮教育人力、財力、物力、時間、空間和信息的作用,利用教育內部各種有利條件,高效率地實現教育管理目標的活動過程。小學教育管理具有特指范圍,它相對于高等教育管理,而從屬于普通教育管理,是教育管理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隨著社會和教育的發展,小學教育越來越受到國家、社會和家庭的重視,其管理也越發具有專業性。
小學教育管理的本質在于實踐。根據管理法則,教育管理是一種追求效能的活動,其實質是追求效率、效益和效果。這種活動具有很強的實踐性,它在實踐中通過激勵等手段,達到追求組織和個人價值的目的,從而促進教育組織中管理主體與客體的發展。現代管理之父德魯克說:“管理是一種實踐,其本質不在于知,而在于行;其驗證不在于邏輯,而在于成果;其唯一權威就是成就?!盵13]管理學科如此,小學教育管理更是如此。因為,小學教育管理是一門交叉性、應用性的實用性學科,它充滿了挑戰,充滿了智慧,充滿人文與科學相結合的價值關懷,它是在實踐的基礎上發生的。離開了實踐,一切都是空談。
小學教育管理在實施中要處理好兩方面的關系。一是教育同外部環境的關系。在小學教育管理活動中,教育所涉及的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被稱為外部環境,這些環境因素對管理的影響是非常大的。管理者要充分利用有利因素,化解或回避不利因素,使管理獲得最佳效益;二是教育內部各個因素之間的關系。在小學教育管理的微觀方面,教育內部也存在著質量、效益、秩序以及人際關系等問題。如教育智慧生發、教育理論總結、教育模式的創新、教師專業的發展,以及教書育人目標的實現等。這些問題的解決都需要教育管理者,通過科學研究的方法,從理論和實踐的結合上做出回答。在實踐中,小學教育管理效能的提高,其首要的問題就是協調、處理、優化教育管理的內外部環境,使外部環境為內部優化服務,使內部環境為爭取外部環境的優化奠定基礎。只有這樣,教育管理的目標達到的效率就高。
2.小學教育管理的價值取向
小學教育管理是基礎教育管理的重要組成部分,其管理的效能如何直接影響國家基礎教育發展,也關系到新時期教育改革的成敗。要想提高小學教育管理的效能,充分發揮教育管理的作用。管理者就要充分認識和了解管理的價值取向問題。因為管理的價值取向直接影響管理者的思想和行為,最終影響管理目標的實現。從學理上講,價值既涉及哲學問題,又涉及哲學之外的人文學科、社會學科以及日常生活中的常識問題。價值是管理主體對管理對象所做出的“是否有用”的一種判斷,它是主觀的心理因素與觀念,但其卻影響管理的效能。在小學教育管理中有三種不同的價值取向,即科學管理、人本管理與文化管理。[14]
科學管理源于19世紀末20世紀初的美國,泰羅制就是其典型代表?!疤┝_制的產生是以規范實驗為起步的,它把熟練工人的操作用攝像機拍攝下來,然后用慢鏡頭逐步放出來,把多余的動作剪掉再接輯起來,由此形成標準的動作”[15],進而形成一整套管理的理論和方法。泰羅的科學管強調對管理對象的分解,并力求建立數學模型進行精確的定量分析,在此基礎上通過邏輯推導制定規范的操作規程,然后通過實驗進行修正??茖W管理對轉變過去的經驗式管理、放任式管理,以及強調個人權威的獨裁式管理具有重要的意義。
人本主義管理源于西方的行為科學,它把管理建立在以人為本的思想之上,把調動人的積極性當成管理的根本。其理論認為,管理只有發揮了人的主觀能動性,才能最大限度地提高生產效率。在管理的具體措施上,一是強調人的內在價值,把激勵人的行為作為管理的最高目標。其代表有馬斯洛的需要層次理論,赫茨伯格的“雙因素”理論,斯金納的“強化”理論,弗魯姆的“期望”理論。二是注重組織的人際關系,把人與人之間關系的協調當成組織的又一目標。其觀點認為,在組織內建立和諧的人際關系,不僅能消除人際間的心理障礙,減少行為挫折,而且可以提高生產效率。其主要代表有盧因的“團體力學”理論,梅奧的人際關系理論。三是講究領導藝術。其理論認為,領導方式對員工的影響極大,不同的領導方式將產生不同的生產效果。其主要代表有坦南鮑姆和施密特的“領導方式連續統一體”理論,利克特的“支持關系”理論。人本主義管理認為,科學管理只強調生產的硬性管理,缺乏對人的情感管理,忽視了人的因素。
文化管理是指管理者站在組織發展戰略的高度,從文化的視角研究管理對象和自身,從而建立一套以東方文化為核心的系統管理模式。文化管理的基本理論有三個方面。首先,認為組織是一種文化體,是社會文化的最基本單位,文化功能是它最基本的功能。在管理中,通過對組織文化的發掘或創建,使全體員工形成共同的文化理念。其次,認為組織是“文化人”建構的精神家園,管理者理應使人的精神回歸到社會純樸的文化之中,使人的精神能體現社會、民族和地方的文化價值。最后,認為組織是一個相對獨立、統一和穩定的文化體,它所形成的文化精神將以不變應萬變的風格體現管理的哲學意蘊。
科學管理的實質在于揭示教育管理的客觀規律,人本主義管理強調人的核心作用,而文化管理的根本則是將共同的理念和價值觀統一在文化信仰的追求上,從而形成強大的凝聚力。小學教育管理的價值取向應該是整合的,片面強調某一種管理理論,單純追求某一種管理模式都是不可取的。
[1]李保強:《學校管理學》,1頁,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2]王緒君:《管理學基礎》,3頁,北京,中央廣播電視大學出版社,2001。
[3]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367頁,北京,人民出版社,1971。
[4]馬克思:《資本論》,第1卷,322頁,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3。
[5]藍德曼:《哲學人類學》,260頁,北京,工人出版社,1988。
[6]陳孝彬、高洪源:《教育管理學》,20頁,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8。
[7]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431頁,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
[8]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18頁,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9]趙復查:《走向實踐生存——教育變革的人學路徑》,載《韓山師范學院學報》,2008(5)。
[10]黃葳:《教育管理學——概念與原理》,12頁,廣州,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11]楊天平:《教育管理學基本范疇論》,南京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05(1)。
[12]趙復查:《科學、人本、文化——現代學校管理的必然融合》,載《教育導刊》,1999(7)。
[13]張東嬌等:《教育管理學》,1頁,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14]趙復查:《科學、人本、文化——現代學校管理的必然融合》,載《教育導刊》,1999(7)。
[15]張慶范、王龍章:《管理在東西方文化間的走勢》,載《企業文化》,1997(1)。
第二節 小學教育管理的學科屬性
一、小學教育管理的性質
學科性質的定位,受學科分類方法的影響。在學術界,不同的分類方法所得出的學科屬性是不同的。迄今為止,世界各國關于學科分類的標準仍難獲得一致。在我國,由于受傳統文化和現代多元文化的影響,對學科的分類也是眾說紛紜。根據教育管理學科相關學者的研究,我們認為小學教育管理既是一門綜合性強的管理學科,又是一門應用性非常突出的管理學科。
1.小學教育管理是一門綜合性的管理學科
小學教育管理是“一門獨具個性的雙棲型、交叉型、協同型的綜合科學。它既具有科學的一般屬性,又依次或同時具有抽象科學與經驗科學、人文科學與社會科學、教育科學與管理科學以及基礎科學與應用科學、發達科學與發展科學、理論科學與實踐科學、實證科學與解釋科學、事實科學與價值科學、歷史科學與新興科學、技術科學與道德科學等諸多科學的學科性質,或者說是上述科學多重學科性質的高度綜合,因而綜合性乃是其最根本的性質”。[1]小學教育管理的綜合性,在實踐中由如下方面決定。
管理理論的綜合性。小學教育管理的理論基礎和依據不僅具有廣泛性、多元性,而且具有學科的綜合性。首先,小學教育管理離不開教育科學理論的支撐。教育科學理論關于教育原理,特別是學校教育的研究,為小學教育管理奠定了學科基礎;其次,管理科學為小學教育管理提供了管理理論的原理與方法,對指導小學教育管理理論的研究,提供了營養;最后,其他學科,如心理學、社會學、人類學、生命科學、文化學,以及當代新興的控制論、信息論、系統論、運籌學、評估學、測量學等眾多學科的研究成果都為豐富小學教育管理理論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管理實踐的綜合性。小學教育管理實踐是由多種要素組成的多結構、多層次、多類別的復雜活動,其過程體現了綜合實踐的特征。首先,小學教育管理對象具有綜合性,它不是單一的管理。在管理實踐中,有對學校人、財、物、事、時間、空間、信息等方面的綜合管理,為達到教育目標,如何協調、指揮、控制、監督管理的對象,最大限度地提高教育效率就需要綜合考慮各種管理因素;其次,小學教育管理的任務也具有綜合性。在管理實踐中,其任務涉及教學管理、德育管理、體育衛生管理、科研管理、人事管理、財務管理、總務管理、社區管理、學籍管理、招生管理等,一所學校無論規模大小,但其管理任務是相通的。在管理中,如果不能很好地協調各任務間的關系,就會顧此失彼,甚至背離管理目標。
2.小學教育管理是一門應用性的管理學科
小學教育管理涵蓋學校管理和教育行政管理的部分內容。它的屬性除了綜合性外,還有一個顯著的特征就是應用性。關于教育管理的應用性問題,很多專家和學者都做過論述。蕭宗六認為:“學校管理學是一門應用科學”,“應用科學有個很大的特點,就是實踐性、政策性很強。我們研究學校管理學是為指導實踐。學是為了用,不是搞純理論研究”。[2]吳志宏認為:“關于教育行政學的學科性質,一般都認為是一門應用性學科。所謂應用性,是說在方法上,它以事實和經驗為研究的出發點,很多的實證研究手段被用于研究之中;在研究的目的上,它雖然也要發展本學科的理論知識,但主要是為實際的教育管理工作提供指導,解決教育管理的實際問題,改進管理工作?!盵3]小學教育管理的應用性是由其學科特點所決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