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2章 小學教育管理基礎(1)

  • 小學教育管理
  • 趙復查主編
  • 4974字
  • 2016-04-05 14:23:18

本章重點

●了解小學教育管理的基本概念,理解管理與教育管理的內涵

●了解小學教育管理的學科屬性、研究對象及特點

●了解小學教育管理常用的研究方法

第一節 小學教育管理的基本概念

一、管理

1.管理是人類社會的普遍現象

社會要發展,人類要生存,就要獲得基本的生產和生活資料。在人類社會產生的初期,生產力水平極其低下,利用手中粗糙的石器、木器和骨器很難戰勝如大象之類的猛獸動物,要想獲得基本的生存資料,實現社會發展和穩定生活的目標,依靠個人的力量已無法達到目的。于是人們就聯合起來,與自然展開堅決的斗爭。通過協作、分工與統一指揮,獲得生產和生活資料,這就是人類社會管理的開端。在人類社會發展的過程中,管理由來已久,人們對其含義的認識也歷經變化。在我國古代,“管”原為竹筒之意,后指鎖鑰,如《周禮》云:“司門掌授管鍵,以啟閉國門”,再后又引申為對人、財、物的制約和執掌。“理”作“治”解,許慎的《說文解字》中指出:“理,治玉也”,專指對玉的雕刻和打磨,后來又沿用到人身上。在英文中,“管理”為manage,源于意大利文maneggiare,意指訓練或處理馬匹,后來其應用范圍逐漸擴大。[1]

隨著人類社會的進步和生產力水平的提高,人類協作勞動的規模、范圍越來越大,管理活動日益發展,各種樸素的管理思想也隨之誕生。在工業文明之前,中外都有迄今看來非常宏大的工程。在國外有古埃及的金字塔,其中最大的一座由230萬塊石頭組成,每塊平均重達2.5噸,最重的達15噸。當時的統治者動用10萬人,花了20年時間才建成。中國有秦時始建的萬里長城、隋朝開挖的大運河等。所有這些巨大的工程都需要大規模的協作勞動,因而也體現著管理的發展。另外,在中國歷史上,還有不少體現科學管理思想的例子。如唐朝劉晏的漕運改革也頗有創舉。他實行有償勞動,并將漕運分為幾段,按各段水情招聘船工,使用船只,并將大米由散裝改為袋裝,既方便搬運,又便于失事后打撈。這項改革使當時南方大米運進京都——西安的時間由原來的八九個月縮短到40天左右。又如“一舉而三役濟”,說的是宋朝當朝宰相丁謂受命重建被焚的宮殿,采取了挖街取土燒磚,引水于溝用于船運,完工后用廢舊磚土填溝以恢復原街道,可謂“一舉多得”。[2]

綜上所述,管理是人類社會生活中所體現的一種特有現象,它是人類賴以存在和發展的重要條件。無論是古代社會,還是現代文明社會,人類的生存與發展都直接依賴于管理。馬克思認為:“一切規模較大的直接社會勞動或共同勞動,都或多或少地需要指揮,以協調個人的活動,并執行生產總體運動——不同于這一總體的獨立器官的運動——所產生的各種一般職能。”“一個單獨的提琴手是自己指揮自己,一個樂隊就需要一個樂隊指揮。”[3]“一旦從屬于資本的勞動成為協作勞動,這種指揮、監督和調節的職能就成為資本的職能。”[4]管理是社會勞動或共同勞動的需要,它是實現社會生產和社會生活的必要條件,社會生產和生活的現代化程度越高,管理的作用就越大。如果社會生活中沒有了管理,社會的秩序就會大亂。人們追求的美好與幸福就會破滅。可見,管理并不是可有可無的事情。

2.管理是人類文化的價值反映

人類文化的發展經歷了漫長的年代。所謂文化,是指一個國家或民族的歷史、地理、風土人情、傳統習俗、生活方式、政治宗教、文學藝術、行為規范、思維方式、信念、態度和價值觀,以及人們普遍認可的見解等。從某種意義上說,人是文化的人,沒有文化就沒有人的生存方式。文化是人存在的生命意義與價值,離開了文化,就沒有真正意義上的人。因為“人類生活的基礎不是自然的安排,而是文化形成的形式和習慣。正如我們歷史地所探究的,沒有自然的人,甚至最早的人也是生存于文化之中”。[5]文化是人類超自然的創造物,是歷史地積淀的類本質對象化。具體說來,文化是歷史凝結成的穩定的生存方式,其核心是人自覺不自覺地建構起來的人之形象,它自發地影響人的生存活動。根據文化所涉及的范疇與特性,人們將文化大致分為四類,即物質文化、精神文化、行為文化與制度文化。從文化體現的類型看,管理也是一種文化。

管理的文化特性反映在管理主體與管理客體,以及管理主客體的主體間性關系上。人是文化的人,管理是人與人之間施加影響,并相互作用的過程。其特性就是文化價值在主體間的折射與反映。管理與被管理之間,在文化價值、思維方式、行為習俗、態度與觀念上都存在差異,而促使主體間文化的高度統一,則是管理最強有力的功能。通過管理獲得共同的價值觀與行為習慣,通過管理達到統一態度與世界觀,通過管理提升國家、民族和地區的綜合實力,通過管理弘揚民族文化,增強人民的幸福感。這些都是管理文化的價值反映。在傳統與現代管理的文化歷史中,管理也同樣顯現了文化價值。中國古代儒家的“仁民愛物”、道家的“無為而治”、法家的“嚴法律民”的管理思想,以及民間俗語“三思而后行”的行為判斷,都是管理文化的價值反映。在西方,現代管理者更是強調管理的文化功能。美國管理學大師德魯克認為,“管理不只是一門學問,還是一種‘文化’,它有自己的價值觀、信仰、工具和語言”。其管理受所在國家傳統的影響,如“美國的競爭對手的傳統,歐洲大陸的重商主義傳統,日本的家族傳統,英國的俱樂部傳統等”。[6]

管理本質的二重性,即管理的自然屬性和社會屬性體現了不同文化的價值觀。馬克思主義認為,“凡是直接生產過程具有社會結合過程的形態,而不是表現為獨立生產者的孤立勞動的地方,都必然會產生監督勞動和指揮勞動。不過它具有二重性。一方面,凡是有許多個人進行協作的勞動,過程的聯系和統一都必然要表現在一個指揮的意志上,表現在各種與局部勞動者無關而與工場全部活動有關的職能上,就像一個樂隊要有一個指揮一樣。這是一種生產勞動,是每一種結合的方式中都必須進行的勞動。另一方面,——完全撇開商業部門不說,——凡是建立在作為直接生產者的勞動者和生產資料所有者之間的對立上的生產方式中,都當然會產生這種監督勞動。這種對立越嚴重,這種監督勞動所起的作用就越大”。[7]馬克思所說的“指揮勞動”反映了管理活動的自然屬性,“監督勞動”反映了管理活動的社會屬性,而管理文化中的協調則起到了調節雙重屬性的作用。

3.管理是人類生存的社會實踐

馬克思認為,“社會生活在本質上是實踐的,凡是把理論導致神秘主義方面去的神秘的東西,都能在人的實踐中以及對這個實踐的理解中得到合理的解決”。[8]人的實踐是為了人的生存,人的生存也是為了人能更好地進行實踐。人類對生存的理解并不完全定位在已有的存在物上,人通過自身的歷史實踐活動造就一個屬于自己且更賦予其生存意義的屬人世界。實踐具有感性、對象性和目的性的特征。實踐是人的感性活動,它具有直接現實的品格,它是人真實的、可靠的感知覺過程,它與思辨和假設具有本質的區別;實踐是人的對象性活動,它是人作為對象性存在物的最基本的特征,人通過活動的對象意識自己、確認自己、展現自己;實踐又是人有目的的主觀見之于客觀的活動,目的性把人的實踐活動和動物的本能活動區別開來,實踐的目的性決定人實踐活動的方式與方法,體現了人自由自覺的超越本性。

從實踐生存的角度探討管理實踐,管理具有如下特性:[9]

(1)理性與非理性的統一。理性與非理性,是人類實踐生存不可分割的兩個方面。沒有理性,人的生存實踐只會處于低能的動物性階段,沒有非理性,人的實踐也不可能真實地展現生命特質,正是理性和非理性的統一,才真正生成了人的本質。理性是實踐生存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人類超越自我,追求價值,探索生命意義,改善生存境遇的一種自由與自覺。非理性是人通過自身的活動展示生命的存在與價值,體現生命欲望與沖動,表現生命感性、流變,及其有限特性的多樣性生命本質。在管理實踐中,管理者要擺脫困境,回避沖突,整合資源,最大限度地調動人的積極性,就必須在理性和非理性之間尋找均衡,保持張力,實現管理決策的優化。

(2)對象性與非對象性的轉化。對象性和非對象性的轉化,是人類實踐生存活動得以可能的最基本條件。沒有對象性活動,人就無法確認自己,沒有非對象性活動,人就難以理解生命存在的價值與意義。對象性強化了人對自然,以及其他客體的改造,把人的主觀能動性發展到較高的境地,使主體賦予生命力量,為人的自由自覺活動提供前提。非對象性則相反,它使主體轉化為客體,或形成主體間關系,使人的生存活動受制于對象的客觀規律,促使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與自身的和諧發展,從而更充分自由地發揮人的創造性。在管理實踐中,對象性與非對象性之間是相互逆轉的,管理者改變管理對象,管理對象也改變管理者。當管理過程中對象性與非對象性發生轉化時,管理就達到了真善美結合的理想境界。

(3)主體性與主體間性的融合。主體性是人的生命活動及其表現形式中所體現的自我認識、自我創造和自我超越,是人實踐生存的能動反映。主體間性是對現實生活世界中人的重新認識,是對人的主體性進行更準確、更具價值的關系性定位,是主體與主體之間的理解、通融與共識。主體間性是對主體性的揚棄與超越,是主體性合理的、適度的發揮與發展,它強調主體在尊重人性的前提下實施生命價值的弘揚。在生存實踐中,任何個體都處在由他人共同構成的主體間性的生活世界。類主體的共生、共在與自由發展是主體間性的價值追求。管理是主體性與主體間性相互融合的社會實踐活動。管理生命的心靈慰藉,為我們展示了主體需求的生命內涵;管理人生價值的提升,更需要主體間的生命觀照。

二、教育管理

1.教育管理的界定

管理與教育管理既有聯系又有區別。管理是人類社會普遍存在的現象,其活動涉及企業、商業、醫學、衛生、公共事務等諸多方面。管理是將理性認識付諸有組織的活動,其目的是提高組織活動的效率。在現代社會中,各組織機構及其管理都具有很強的滲透性,其部門與行業間都會相互學習與借鑒。管理是大類活動,是教育管理的上位概念。教育管理則是管理在教育領域的應用,是對教育進行管理或管理教育的專業化活動,是教育活動和管理活動交叉與結合的活動。美國學者D.E.奧洛斯基在其所著的《今日教育管理》一書中把教育管理視為管理科學加教育。

教育管理是以管理問題為活動對象,以管理學、教育學和其他相關學科為基礎,運用定性、定量,以及其他相關方法,通過對教育管理有關問題的研究,發現教育管理規律,形成教育管理理論并指導教育管理實踐的一種管理。[10]教育管理有廣義和狹義之分。[11]廣義的教育管理是指包括教育行政管理和學校教育管理在內的對所有教育活動的管理,通常以英文educational administration和school management交叉指稱;狹義的教育管理則專指教育行政管理,即國家、政府教育部門對教育事業的介入、干預、控制、協調、指導和服務等職能活動,通常以英文educational administration對應。

2.教育管理發展的趨勢

隨著管理現代化和教育現代化的推進,教育管理在多元文化的影響下,從思想觀念、組織形態、管理體制,以及管理方法與手段等方面都發生了顯著變化。特別是在知識經濟、信息社會的宏觀背景下,教育管理的發展已出現新的趨勢。

(1)學科研究的多元化。教育管理學科的研究既受管理科學的影響,同時也受教育科學的影響。隨著管理科學和教育科學研究的發展,教育管理學科的研究出現了多元化的格局。在教育管理理論的研究上,多元哲學思潮的影響較大。如文化哲學、過程哲學、生命哲學,以及生態文化等的切入,引起了管理理論的新變化。不同理論視角下的教育管理研究,在其學科體系、組織設置,以及管理方法與手段上都會產生不同的觀點。另外,教育管理是一個多層次類型的系統,它要求各層次各類型教育系統必須有相適應的管理理論和方法為其服務,未來教育管理的研究也將體現出不同的特色。

(2)組織形態的整合化。傳統的教育管理比較重視組織各部門的內部優化,而往往忽略各部門之間的聯系與優化。現代社會的發展和教育管理自身的特點要求教育管理既要重視各部門自身的優化,更要重視各部門組合的整體優化。在組織形態的設計上,由于受現代信息技術,尤其是云計算的影響,組織對信息的處理層次減少。因此,現代教育管理組織的設計多以扁平為主,強調組織整體的優化與整合,減少中間環節不必要的緩沖,提高中心組織決策的應變速率。

主站蜘蛛池模板: 且末县| 阳高县| 永平县| 青海省| 清徐县| 安庆市| 博爱县| 鲜城| 西华县| 武邑县| 郓城县| 兴文县| 塘沽区| 丰城市| 夏河县| 崇礼县| 鄂托克前旗| 平南县| 尼勒克县| 奉新县| 东乌珠穆沁旗| 胶州市| 东辽县| 星子县| 体育| 兴城市| 彰化县| 曲靖市| 三原县| 黎川县| 汾阳市| 本溪| 措勤县| 明溪县| 怀仁县| 永清县| 阳谷县| 佛教| 长宁县| 五莲县| 保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