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章 小學教育管理過程(2)
書名: 小學教育管理作者名: 趙復查主編本章字數: 4900字更新時間: 2016-04-05 14:23:18
3.學校管理過程是一種具有周期性循環往復、階梯式向前推進的過程
學校管理過程按照計劃、執行、檢查、處理的環節進行循環運轉,每循環一次,就是一個周期。前一個周期結束,進入下一個周期,接著又從制訂計劃開始。這樣周而復始,不停循環往復。但是,下一個管理周期不是前一個的重復,它是在前一個周期的基礎上進行改進和提高,不斷把各項工作往前推進。
[1]孫燦成:《學校管理學概論》,71頁,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第二節 小學教育管理決策
西蒙認為:“正如行動的任務貫穿于整個組織一樣,決策的任務也貫穿于整個管理組織中,二者緊緊地交織在一起。一般的管理理論必須包括能夠確保做出正確決策的組織原則,正如它必須包括確保有效行動的原則一樣。”[1]決策是管理者在一定條件下,運用科學的方法,發現問題和機遇、制定解決問題的方案,并對之進行選擇的過程。
一、管理決策的模式
決策理論是現代西方管理理論中的一種重要理論。在決策理論中,存在著多種理論模式,這些理論模式都是從不同的角度對人類決策行為規律性的理論概括,雖然每一種理論模式都不是完美的,都存在著片面性,但它們也都有其合理性。
(一)古典理性決策模式
古典理性決策模式假定,決策應該是完全理性的,它采用一種最優化的策略,通過尋找最可行的方案以期最大化地達成目的和目標。其基本步驟是:一是澄清問題。在理性決策模式中,問題是清楚的、沒有歧義的。決策者掌握著有關決策情境的所有信息。二是確立目的和目標。在理性決策中,目標是沒有沖突的。三是列舉所有可能的備擇方案。四是評估每一種方案的結果。決策者能夠對每一個方案的結果找到評價標準。五是選擇最佳方案。六是執行決策并進行評估。理性決策模式必須滿足以下一些條件:如能獲取全部詳細的決策信息(即信息的完備性);能尋找出所有可能的決策方案;能對各種方案所產生的后果進行準確預測和正確估計;決策主體始終堅持理性活動,不存在任何非理性成分;決策者始終有能力選擇出最佳的方案,等等。但是,在現實的決策活動中,幾乎沒有一項決策能夠滿足以上條件。由此可見,古典理性決策模式在現實的決策活動面前陷入了困境,它給教育決策者提供的只能是一種有價值的參考模式,而不是一個可操作的模式。
(二)滿意決策模式
滿意決策模式也叫有限理性決策模式,該理論的主要代表是赫伯特·西蒙,他在批評理性決策模式論的過程中提出了自己的有限理性決策模式,并因而建立了現代決策理論。西蒙認為,因為影響決策的因素太多,決策只能是令人滿意的、有限理性的,而不可能是十全十美的。他提出了相對性準則,即滿意決策準則,認為決策過程中不存在最優決策,而只有滿意決策。所謂滿意的決策準則,就是在決策時,確定一套標準,用來說明什么是令人滿意的、最低限度的替代辦法。如果考慮中的替代辦法滿足了或者超過了所有這些標準,那么這個替代辦法就是令人滿意的。
西蒙認為決策不僅僅是最后時刻的事情,它應該包括整個決策過程,決策過程是一個循環過程。其基本步驟有:[2]
①確認并界定問題。確認系統中存在的困難和不和諧是決策過程的第一步,需要管理者具備敏銳的洞察力和豐富的理論背景,正確地認識問題,并對其進行界定。比如,一群教師要求在選擇課程資源方面擁有更大的自主權,這一行為可能被校長視為削弱其行政權威的企圖,也可能被看作是教師的要求具有積極和創新的意義。
②分析當前情境中的問題。分析問題需要將問題分類。彼得·F·德魯克提出了兩種基本的決策類型——普通決策和特殊決策。普通決策源于既定的原則、政策和規則,可以說是程序決策或常規決策,是例行性的,組織上已經建立了處理這類問題的機制與流程。比如學校招生、課程安排、學生的期末考試組織等都屬于這種類型。特殊決策是創造性決策。這類決策不是由既定條件引發的,不是一般的原則和規則所能夠解決的,是一種特殊問題,需要管理者研究與問題相關的意見,采取新的決策。
③確立令人滿意的決策標準。一般而言,人們用以判斷決策的標準應與組織使命相一致。
④制定一個行動方案或策略。在認識問題、分析問題及限制條件后,就要制訂系統的、深思熟慮的實施方案。該過程需要將備擇方案具體化,預測方案可能的結果,對方案反復斟酌,選擇一個行動方案。
⑤實施行動方案。行動方案一旦制訂好,就要付諸實施。實施方案也就是執行決策也有四個步驟:計劃、溝通、監控和評估。計劃是將決策轉化為具體計劃,將實施方案的機制與細節具體化。溝通是要保證信息的公開、透明、暢通。監控是對行動方案實施的監督過程,可以及時糾正執行工作中的偏差,調整不合適的程序或方法。評估可以明確決策的執行情況,為下一周期的開始做好準備。
上述各階段的劃分只是就一般意義上而言,在實際的決策活動中,諸階段常常是相互交織的。但西蒙的決策理論把整個管理過程看成決策過程,甚至認為管理就是決策,不免有點以偏概全。
(三)漸進決策模式
盡管滿意決策模式非常適合處理教育管理中的諸多問題,但并不能適用于所有的情境。在復雜、多變的情境下,管理者很難對問題做出準確的判斷,也很難做出一個令人滿意的決策。為了解決滿意決策模式不能解決的決策問題,林德布魯姆首次介紹了漸進策略并加以系統闡述。這種模式認為人們在現實決策中很少使用理性決策模式,絕大多數決策都是通過緩慢的進度、小心地改變來實現的,因為決策中有很多因素是無法通過定量分析來進行比較的。這種模式所采用的是邊走邊看的方法,一切決策都是在原有的基礎之上因陋就簡、修修補補而成的,所以還被稱作是“應付局面的科學”。
漸進決策模式不需要目標,不需要對備擇方案及其相應結果做筋疲力盡的分析,也不需要對最佳結果或滿意結果做先驗的判定。相反,在決策者對行動方案達成一致意見以前,所考慮的只是那些與現實環境相近的少數的、有限的備擇方案進行持續不斷的結果比較。這種模式大大減少了備擇方案的數量,只分析現實狀態與預期結果之間的差異,忽略決策者興趣以外的所有結果,大大降低了決策的復雜性,從而使決策變得易于掌握。
漸進決策理論模式是在批評理性決策理論模式的基礎上提出的。將決策的運行看成是一個前后銜接的不間斷的過程,強調在改變現狀時必須維持組織的穩定,因而主張不間斷地修正,具有合理性的一面。但這種決策理論模式也有其局限性,如果社會條件和環境發生巨變或對以往政策需要加以徹底改變時,主張修正和緩行就起不到什么作用,有時可能還會起阻礙作用。
(四)混合掃描決策模式
雖然應付的科學被廣泛運用,但它也有自身的局限性:保守與漫無目的。大多數管理者是在占有的信息不全面和時間較為緊迫的情況下進行決策的。埃米塔伊·埃茲奧尼提出了一種針對復雜性與不確定性的實用的決策模式,該模式叫混合掃描模式或綜合審視決策模式。混合掃描模式涉及兩個問題:一是組織的宗旨和政策是什么:二是什么樣的決策將推動組織實現其使命與政策。該模式試圖利用部分信息制定出令人滿意的策略,而不必因檢驗所有信息而使工作繁重,也不會因缺乏信息而盲目決策。
韋恩·霍伊和約翰·塔特對該模式總結出來七個基本原則:一是集中嘗試和糾錯。首先尋找大量的備選方案,然后對其加以選擇、實施和驗證,最后根據結構進行調整和修正。二是謹慎嘗試。管理者要把每項決策看作是一項實驗,時刻準備在必要時對其進行修改。三是如不確定,則盡量拖延。當情況不明時,就要推遲決策,等待并不總是一件壞事。四是分步執行決策。分階段執行決策,評估每一階段的結果,然后進入下一個階段。五是如果沒有把握,則把決策分成幾個部分。猶豫不決的決策可以分為幾個部分進行實驗,不把所有的資源都用于一個決策。六是兩邊下注,以避免損失。如果每一個決策都能夠取得令人滿意的結果,就實施幾個互相競爭的決策,然后根據實施結果調整。七是時刻準備推翻你的決策,保持決策的嘗試性和實驗性,避免決策者在只能獲得部分信息的情況下對行動方案的過度投入。
混合掃描決策模式實際上是在對整個問題現有信息把握的基礎上提出盡可能多的備選方案,采用嘗試錯誤的方法對每個方案進行實驗,然后找出合理的方案,并在新信息的基礎上調整和修正所采用的方案。
上述四種決策模式,各有其利弊,并沒有最好的決策模式,我們要在復雜的任務中,找出那些與環境相適應的模式。如果所要做出的決策簡單、信息完整,并且組織成員無沖突,適合選擇理性決策模式。當然,組織問題從來不是那么簡單的,所以最優化不是真正的選擇。滿意決策模式為大多數問題的決策提供了方法,但是如果備擇方案難以分辨,備擇方案的結果過于復雜時,漸進模式和混合掃描模式是不錯的選擇,但也有人認為,漸進模式過于保守,并且會弄巧成拙,混合掃描模式更適用于較為復雜的決策。
二、教育管理決策的程序
決策作為管理的一種活動,包括了一定的步驟和程序,雖然決策的具體過程不盡相同,但就一般決策而言,主要分為以下幾個階段。
(一)識別問題
當管理者發現現實與期望之間存在差異,或者發現組織有超額完成現有目標的潛力,或者發現系統環境發生了變化、組織面臨激烈的競爭,這時,就出現了問題或者出現了可能的機會。決策者必須對問題進行系統、及時的分析,抓住問題的本質和關鍵,識別問題涉及的范圍和重要性程度,為后續決策工作的準確到位奠定基礎。
問題的識別是決策過程的第一步,它需要教育管理者對值得關注的內、外環境進行監控,通過各種常規報告和其他的信息來源,敏銳地發現問題的萌芽,并對問題引起重視。問題確定后,教育管理者要善于識別問題的特征,分析該問題的影響是長遠的還是暫時的,是能夠解決的還是暫時無法解決的,是國家的、地方的還是學校內部的教育問題,是嚴重的、影響范圍大的還是不嚴重的、影響范圍小的,從而有的放矢地做出決策。
(二)診斷和原因分析
當問題或機遇出現時,管理人員需要進行診斷,分析問題或機遇出現的原因。要問它什么時候發生、在何處發生、怎樣發生、對誰發生、緊迫程度如何、將導致何種后果等一系列問題,通過各種方法收集信息,然后對信息進行歸納、整理、分析,從而找出原因。
(三)環境分析與預測[3]
對問題進行識別和原因分析后,決策者需要考慮采取行動,對現實和潛在的影響因素進行矯正。在這之前,應當對影響決策的環境進行分析和預測。決策環境就是能夠對決策產生影響的以及受到決策影響的各種對象的集合。這些決策環境可能是決策系統內部的,也可能是外部的。內部環境一般由內部資源環境、內部文化環境和內部綜合環境構成。比如,對學校而言,內部資源包括學校管理者及教師人力資源、學校的辦學經費、學校的硬件條件等內容,內部文化就是校園文化,綜合環境就是指學校的綜合實力和競爭力。外部環境是指組織系統外的政治、經濟、文化、自然環境等。比如,國家對教育的一些政策規定,學校所處地的自然環境以及當地人們的價值觀、學生家庭的經濟情況等。這些內部、外部的環境左右著決策目標的制定,限制著這些方案的選擇和執行。
(四)擬訂可行方案
對程序性決策問題,比較容易找到可行方案,因為教育系統內部的規定和程序常常為這些問題提供了現成的答案。但非程序性決策就不同,因為它具有復雜和不確定性,沒有現有的經驗可尋。它需要決策者能夠集思廣益、開拓思路、大膽創新,盡可能多地列出能夠實現目標的方案。
(五)選擇方案
備選方案擬訂后,決策者就要在這些備選方案中尋找最優或滿意的方案,此時,需要對方案進行評價和篩選。評價事先要確定評價標準,一般是把目標或目標具體化之后的指標作為評價標準。在選擇方案時,需從方案的可行性(方案實施的困難程度)、可接受性(所能獲得的回報或價值的可接受性)、可靠性(方案實施出錯的可能性)三個標準入手。通過比較,找出方案差異,比較優劣,從而選出具有綜合優勢的實施方案。
(六)選定方案的實施
在實施階段,管理者需要運用行政、制度、宣傳教育、獎懲等各種方法來保證所選擇的方案得以實施。在這個過程中,管理者需要做好以下幾個工作:
一要做好宣傳教育工作,使組織全體成員都了解方案的內容、目的和意義。
二要健全組織機構,使各個機構的資源、信息能夠上下暢通、各個要素能夠充分發揮作用。
三要建立信息反饋系統,把實施過程中的情況和問題及時反饋,及時糾偏,保證目標順利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