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27章 18世紀啟蒙文學(5)

(4)追求古典美階段。浮士德對現(xiàn)實政治失望后,轉向對古典藝術美的追求。他來到古希臘,與海倫結婚并生下一子歐福良。這象征著現(xiàn)代人與古典藝術美的結合,古典藝術同啟蒙思想的結合。歐福良死后,浮士德懷抱中只剩下海倫的面紗。面紗象征美的形式,而海倫的真身即美的力量本身只是幻影,從而否定了用藝術力量改造社會的幻想。這也是歐洲資產(chǎn)階級思想家的歷史經(jīng)驗,許多人由于對現(xiàn)實不滿,又找不到改革社會的途徑,就把目光轉向古代,轉向藝術,認為古代藝術體現(xiàn)了崇高理想,用這種美去陶冶人們的精神、啟迪人們的思想就可以改造社會。

(5)改造自然階段。浮士德總結經(jīng)驗后感到一切脫離實際的幻想都是徒勞的,應該腳踏實地面對現(xiàn)實。他希望通過改造大自然,發(fā)展生產(chǎn)力來實現(xiàn)理想。他幫助皇帝鎮(zhèn)壓叛亂后獲得一片領土。他在領土上發(fā)動群眾移山填海,征服大自然,終于開辟出一塊新國土,創(chuàng)造了新樂園,在其中他悟出了人生的真理,這就是:“人必須每天每日去開拓生活和自由,然后才能夠自由地生活和享樂;我愿看見人群熙來攘往,自由的人民生活在自由的土地上。”這是浮士德一生探索的總結,同時也是歌德一生探索的結論。從這個結論看,歌德一方面受到資本主義生產(chǎn)力高度發(fā)展的鼓舞,認為這是人類進步的表現(xiàn);另一方面他又看到資本主義的弊端,因此接受了空想社會主義思想,認為只有通過集體勞動創(chuàng)造豐富的財富,才能開拓出一個嶄新的世界。而個人只有在集體的、為人類服務的共同事業(yè)中才能獲得生命的意義。這是歐洲進步資產(chǎn)階級知識分子思想探索的最高歸宿,強調勞動的意義,只有靠勞動才能創(chuàng)造出人人幸福的新世界。

《浮士德》的思想意義主要體現(xiàn)在:

首先,《浮士德》歌頌了崇高的進取精神。在詩劇中,浮士德是象征性形象,他性格的本質特征就是對現(xiàn)實永不滿足,對理想和真理永遠不斷地追求,在理想與現(xiàn)實的矛盾中不斷發(fā)展,在追求真理的過程中辨明進取的方向,并不斷通過實踐來檢驗真理,克服各種障礙和困難,最終實現(xiàn)人類的自我拯救,這就是所謂“浮士德精神”。這正是處于上升時期的進步資產(chǎn)階級知識分子革命性的表現(xiàn)。歌德通過浮士德在這種精神驅使下不斷追求的過程,展示了歐洲資產(chǎn)階級知識分子從人文主義到空想社會主義的思想探索過程。同時,歌德把浮士德作為人類的代表,總結人類的命運和人類的探索經(jīng)歷。

其次,《浮士德》體現(xiàn)了強烈的批判否定精神。詩劇是對資產(chǎn)階級300年思想探索的歷史總結,其間貫穿著強烈的批判精神。這種批判精神主要表現(xiàn)在兩個方面:一是對現(xiàn)實丑惡的揭露批判,如對中世紀僵死的經(jīng)院哲學的批判,對德國落后的、封建的小市民社會愚昧庸俗習氣的批判,對封建王朝內部丑惡和資本主義發(fā)展之初帶來的罪惡的批判;二是對主人公探索過程中表現(xiàn)出的失誤的批判和否定,如否定脫離實際的知識追求,為王權服務的妥協(xié)道路等。主人公正是在否定之中逐步發(fā)展起來的。他不斷否定現(xiàn)實,否定自己,才找到了前進的勇氣、動力和方向。

再次,詩劇《浮士德》還貫穿著深刻的辯證法精神。作品告訴我們,在浮士德身上(即人類身上)存在著兩種矛盾的傾向:一是不滿現(xiàn)實、騁目遠方的精神;另一種是貪圖安逸、易于弛靡的思想。這兩種矛盾的精神非常和諧地存在于人類身上,使人類成為復雜的對立統(tǒng)一的存在物。歌德認為正因為人類具有惰性的一面,所以上帝要創(chuàng)造出魔鬼來刺激人,鼓舞人,推動人類前進。這里就表現(xiàn)出辯證思想,就是說善與惡并不是絕對對立的,而是相互依存,相互轉化的,惡的作用并不全在破壞,它還是人類前進過程中不可缺少的動力,人類就是要在同惡的斗爭中不斷克服自身矛盾而取得進步,向更高的境界邁進。

在作品中,靡非斯特是惡的化身,是否定精神的代表。他貫穿全劇始終,幾乎與浮士德居于同等地位,在每一個有浮士德的地方必有靡非斯特。他對于浮士德是一個永恒的矛盾,是一個障礙,同時又是一種激發(fā)的力量。每當他引誘浮士德,浮士德惰性的一面居于上風時,浮士德就犯錯誤。但浮士德有向崇高境界追求的一面,這促使他從錯誤中獲得教訓,向更高境界邁進,終于找到真理。所以靡非斯特從反面推動了浮士德不斷前進,成為他前進的動力,正如他自己所言:“我是作惡造善的力于一體”。

浮士德與靡非斯特的辯證關系告訴人們,人類由于主客觀原因總會犯錯誤,但只要有自強不息的精神,就能克服矛盾,不斷前進,這是《浮士德》的精華所在。所以《浮士德》最后不是悲劇,人類最終也不會是悲劇。

浮士德是詩劇的中心人物,是歐洲資產(chǎn)階級先進知識分子的典型。他有較高的文化教養(yǎng)和淵博的知識,充滿反抗封建、追求真理、努力不懈的奮斗精神。在他一生經(jīng)歷的知識生活、愛情生活、政治生活、追求古典美、建功立業(yè)五個階段的探索中,經(jīng)受了物質享受、愛情歡樂、名譽地位等方面的誘惑,雖有過迷誤和過失,但他總能在挫折和失敗中清醒并重新振奮起來,由“小我”到“大我”,由低級到高級,不斷進取向上,最后在為人民謀福利的創(chuàng)造性勞動中找到美和理想。這充分體現(xiàn)了他堅毅不拔、奮勇進取的品格和永不滿足、積極向上向善的美德,這也正是當時資產(chǎn)階級先進分子精神品質的典型反映。但是,浮士德在探索過程中又充滿矛盾,他既想創(chuàng)建人人幸福的理想王國,又看不到人民的力量,這使他既有勃勃雄心,又不免經(jīng)常感到憂愁。有時他決心“節(jié)欲精進”,但有時又想貪圖享樂,這說明他既有崇高的理想,又有平庸的欲念,這種矛盾實際上正是上升時期資產(chǎn)階級兩面性的表現(xiàn)。作為革命力量的代表,它具有積極進取的精神;作為剝削階級的一員,它又必然會追求安樂生活,在斗爭中表現(xiàn)出妥協(xié)和軟弱性。后者使浮士德在探索中一再失誤,步入歧途,但前者又使他不斷從挫折中得到領悟,并轉化成新探索的動力。正是在這種辯證發(fā)展中,浮士德的精神不斷升華,認識逐步深化。但是,浮士德所探索到的最高人類理想,實際上是理想化的資產(chǎn)階級王國,這樣的理性王國,在有階級的社會里,既不可能實現(xiàn),更不可能長存。浮士德的這些局限,表現(xiàn)了文藝復興以來資產(chǎn)階級啟蒙思想家的局限。但他勇于追求真理、敢于自我否定、畢生努力不懈的品格表現(xiàn)了上升階段的資產(chǎn)階級正面的精神素質,從而全方位、多層次地體現(xiàn)了啟蒙運動時期的時代精神。

歌德是將浮士德作為全人類命運的一個化身來加以塑造的。浮士德的形象有著深層的哲學含意。浮士德精神是浮士德性格的內核,也是理想生命的特質。浮士德精神首先是重視實踐和現(xiàn)實的精神。浮士德對自己毫無意義的一生懷疑、絕望,企圖自殺未果。魔鬼靡非斯特乘虛而入,給他機會去品嘗過去為了追求知識而放棄的一切生命體驗。走出書齋是他實踐意識的朦朧覺醒,追求葛麗卿、參與政治生活、與海倫結合、為皇帝平定叛亂、建設理想社會等都說明了浮士德企圖通過實踐來把握現(xiàn)實,實現(xiàn)人生價值與理想。其次是永不滿足于現(xiàn)實的追求進取精神。浮士德想“摘下天上最美的星辰”,想“獲得人間最大的快樂”,他是一個不斷前進,永不停止的雄心勃勃的追求者。最后是不斷追求真理的精神。浮士德一生上下求索,他一次次地追求,一次次地失望,一次次無可奈何地退回來,卻又一次次重新沖上去。浮士德的一生是追求美、追求理想的奮斗歷程,從而經(jīng)歷了知識悲劇、愛情悲劇、政治悲劇、美的悲劇和事業(yè)悲劇這五大悲劇。

當然,浮士德又有貪圖享受、安于現(xiàn)狀的一面,這就構成了浮士德的內在矛盾,一方面受生命本能的驅使,常常沉迷于名利、地位、權勢、女人和美等現(xiàn)實欲望中;另一方面,他又未被這些所徹底迷惑,不斷地超越自我,走向新生活。他一方面追求真理創(chuàng)造事業(yè),一方面又迷戀兒女私情;一方面是理想社會的追求者,一方面又是王權的支持者。在這樣“靈與肉”、“善與惡”的辯證發(fā)展之中,歌德展示了人類的復雜性和真實性,也反映了人類追求真理的艱辛。浮士德的經(jīng)歷表明,人類總是給自己提出難以企及的高尚目標,而每向這目標靠近一步,人類都要以自己的錯誤甚至犧牲為代價。這種莊嚴的悲劇性,決定了人類進步的道路曲折而又漫長,決定了人類必須一刻不停地努力向上。

浮士德身上的局限也是很明顯的,他把社會改造看成是個性完善的過程,回避了社會革命,反映了他輕視群眾、害怕革命的思想,也反映了德國知識分子的軟弱性。

詩劇《浮士德》是歌德畢生的嘔心瀝血之作,具有高超的藝術成就。具體體現(xiàn)在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現(xiàn)實主義和浪漫主義兩種基本創(chuàng)作方法的結合。詩劇中充滿了奇異虛幻的故事、大膽虛構的形象和綺麗詭譎的描寫,劇中各式人物隨著作者豐富的想象上天入地,或入夢幻,或達仙境,展示了一幅幅多姿多彩的藝術畫面。詩劇中海倫的形象、理想王國的場景是浪漫主義的,而瓦格納的形象、烏煙瘴氣的封建王朝的描寫等又基本上是現(xiàn)實主義的。在人物形象塑造上,作者也交替使用了這兩種手法,如浮士德形象有浪漫主義的想象和空想社會主義的理想成分,但其精神面貌是以啟蒙主義者的真實性格為基礎的;靡非斯特主要是浪漫主義形象,但他否定現(xiàn)實中不合理的東西時,又有很強的現(xiàn)實性。

第二,詩人善于運用象征手法,使詩劇達到形象性與哲理性的高度統(tǒng)一。《浮士德》以主人公的一生奮斗概括西方先進資產(chǎn)階級知識分子的精神探索歷程,概括人類精神成長的歷史,其中涉及人類意義及價值、人類前途及命運等哲學問題,具有深刻的哲理內涵。浮士德代表人和人類,他的五段生活經(jīng)歷象征人生的幾個主要方面,他辯證的生命運動過程象征人的生存狀態(tài),他性格的二重性象征人性的二重性。但讀者直接面對的卻是多姿多彩的藝術畫面和形象,而不是抽象的概念說教。一切屬于觀念形態(tài)的東西都被詩人用象征的手法融進了畫面和形象之中,實現(xiàn)了作品詩的意境與人生哲理完全融會一體。

第三,歌德有意識地將辯證法精神貫穿到藝術實踐中,在作品中大量運用矛盾對立的方法配置人物、安排場景。在人物方面,浮士德與靡非斯特,靡非斯特與上帝等都構成對立統(tǒng)一的關系。其中,浮士德與靡非斯特的對比關系貫穿了全劇。浮士德肯定人生,提倡有為,充滿勇往直前的樂觀主義精神。靡非斯特否定人生,主張無為,是一個否定一切的悲觀主義者。兩個形象的對比體現(xiàn)了善與惡、美與丑、樂觀與悲觀的矛盾對立,同時也使兩個形象的性格鮮明突出,產(chǎn)生了強烈的藝術效果。在場景安排上,詩人喜歡將兩個強烈對照的場景放在一起,讓它們交替出現(xiàn),如第一部序曲是光明的天堂,緊接著第一場就是陰暗的書房。這種運用兩種截然不同的環(huán)境來互相映襯的手法,使作品描寫的一切既各自鮮明突出,又構成和諧統(tǒng)一的圖景。

第四,作品采用了多樣化的文體。作品以詩劇為主,中間夾有敘事詩、抒情詩等多種形式。歌德善于根據(jù)內容的不同選取最適當?shù)谋憩F(xiàn)形式,如塑造海倫則多用希臘悲劇詩體,給人以典雅、莊嚴之感;描寫浮士德常用哲理詩的形式抒發(fā)議論;描寫靡非斯特則用機智和諷刺性的詩句,與人物的身份和性格特征十分吻合。

思考題

1.《浮士德》中的辯證法思想。

2.《浮士德》的藝術成就。

3.浮士德與靡非斯特的形象。

注釋:

[1].《馬克思恩格斯論藝術》,第2卷,370頁,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63。

主站蜘蛛池模板: 商城县| 集贤县| 左权县| 佛学| 鱼台县| 盐源县| 乌海市| 齐齐哈尔市| 贵州省| 桑植县| 精河县| 库尔勒市| 丹棱县| 灵山县| 来安县| 四平市| 南汇区| 任丘市| 贺兰县| 东城区| 北碚区| 尤溪县| 西宁市| 禹城市| 承德市| 山东省| 会东县| 乌鲁木齐市| 尚志市| 西和县| 海阳市| 夏河县| 鄯善县| 建德市| 新密市| 宜城市| 司法| 赤城县| 普陀区| 牙克石市| 乐山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