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節 概述
17世紀,歐洲各國在經濟、政治和文化方面的發展極不平衡。英國在1640年至1648年的資產階級革命之后建立了共和國,1688年資產階級發動“光榮革命”,建立君主立憲制國家,最終確立了資產階級的統治地位。英國從此加速了資本主義的發展,一躍成為世界強國。法國在16世紀末結束了長達30多年的胡格諾戰爭,逐步建立起中央集權的強大君主專制國家,到17世紀中葉路易十四當政初期達到鼎盛。這一時期,君主依靠貴族的傳統勢力作為封建政權的基礎,同時又利用資產階級抑制貴族勢力,加強中央集權。君主為獲得資產階級的支持,采取重商政策、殖民政策和獎勵民族工業政策,促進了資本主義經濟的迅猛發展。但資產階級和封建貴族之間的根本矛盾依然存在,它們勢均力敵,暫時各自獨立,統一存在于高度君主專制的政體之下。
除了英、法兩國外,當時大多數歐洲國家封建勢力異常強大,政治、經濟與文化的發展十分落后。先前資本主義發展較早的西班牙、葡萄牙和意大利,在17世紀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挫折。西班牙與意大利的天主教勢力非常猖獗,它們發起反宗教改革運動,變本加厲地打擊新教徒;它們還通過宗教法庭、宗教裁判所等機構殘酷迫害先進的思想家和科學家,扼殺新思想,阻撓科學上的新發現,嚴重阻礙了社會的進步與發展。西班牙對外失去了海上霸權地位,又連年陷入戰爭,而國內動蕩不安,經濟一蹶不振。意大利由于國際貿易航道的轉移,經濟上日益衰落;同時加上外國的侵略,國家四分五裂、戰亂頻仍,日益衰敗。德意志在17世紀上半期遭受了“三十年戰爭”的毀滅性破壞,戰后分裂為三百多個封建小公國,政治腐敗,經濟衰退,國家長期處于落后狀態。
17世紀歐洲各國政治、經濟發展的不平衡,使得文化、文學的發展也呈現出姿態各異的復雜景觀。得益于近代自然科學的發展,17世紀出現了霍布斯、洛克、笛卡兒、伽桑狄、斯賓諾莎、萊布尼茨等一大批杰出的思想家,他們為人們帶來了審視世界、社會與人生的新視角,在英、法等國家形成了機械唯物主義與唯理主義的哲學思潮。在文學上也出現多元共生的現象,在歐洲文壇上,先后興起了巴洛克文學、英國資產階級革命文學和古典主義文學思潮。
一、英國資產階級革命文學
17世紀的英國處于封建主義向資本主義過渡時期。英國資產階級與封建專制勢力進行激烈斗爭,最終建立了資產階級君主立憲政權。17世紀英國文學很大程度上表現了這場轟轟烈烈的英國資產階級革命。
17世紀英國文學以反映清教徒發動的資產階級革命為主要內容。清教徒是以商人、手工業者為主體的新興資產階級,他們認為英國國教未能完全與羅馬天主教的禮儀和教義斷絕關系,主張“凈化教會”、清除國教中鋪張豪華的宗教儀式,并且提倡勤儉節約的生活方式以促進資本積累。清教徒的思想代表著17世紀英國資產階級先進的人生觀,清教徒在17世紀40年代掀起的反對封建專制的革命風暴也孕育了反映清教徒革命的資產階級文學。因此,英國這一時期的資產階級革命文學,也稱作清教徒文學,以約翰·彌爾頓(1608-1674)和約翰·班揚(1628-1688)為杰出代表。
約翰·彌爾頓是17世紀英國最著名的詩人與政論家,其義正詞嚴的政論文以及偉大的文學實踐既維護了神圣的革命事業,同時也表現了革命時代人民對自由、真理的不懈追求。
彌爾頓1608年12月生于倫敦,自幼就受到良好的文化教育。其父老約翰是位商人,早年就讀于牛津大學,因在校拋棄天主教而皈依英國國教被父親趕出家門。這位具有叛逆精神的老約翰對兒子的教育投資不惜血本,他不僅送彌爾頓去名校就讀,還把當時頗有名望的學者請到家里來教授彌爾頓學習古典文學和詩歌。彌爾頓的父親本人酷愛音樂,從彌爾頓開口學說話時起就親自教他音樂。因此,詩歌和音樂很早就在彌爾頓的頭腦中融為一體,后來詩人寫作的詩句無不彌漫著強烈的音樂感,成為英國詩歌中的珍品。彌爾頓酷愛讀書,十分勤奮。1625年,16歲的彌爾頓進入劍橋大學學習,于1629年、1632年先后獲得學士、碩士學位證書。在劍橋學習期間,彌爾頓已開始了詩歌的創作,詩句輕松活潑富有浪漫情調。從劍橋大學畢業后,彌爾頓拒絕在英國國教教會中任職,從1632年到1638年在父親的別墅里埋首苦讀,大量閱讀歷史、哲學、文學、藝術等學科的外文書籍,積極探索宗教與世俗的真諦,同時堅持詩歌創作活動。1638年,彌爾頓游歷歐洲大陸,在意大利游歷期間曾拜訪被囚禁于獄中的伽利略。1639年,彌爾頓獲悉英國國內政治斗爭激烈,毅然回國參加反對君主專制的革命活動。在英國革命爆發前后,他先后以犀利的筆鋒寫出《反對教會管理的主教制》《論出版自由》等一系列政論小冊子。1649年共和國成立,國王被處死后,他寫了《論國王與官吏的職權》,論述人民有權廢除并處死暴君,鼓舞人民的斗志。在擔任共和國的拉丁文秘書期間,他先后寫了《偶像破壞者》《為英國人民聲辯》《再為英國人民聲辯》等政論,為英國人民的革命行為進行辯護,同國際、國內的反動派進行論戰。1652年,彌爾頓因操勞過度而雙目失明,時年僅43歲。作為維護資產階級共和政權的一名斗士,彌爾頓被恩格斯譽為“第一個為弒君辯護的人”。
王政復辟后,彌爾頓以口授的形式創作了長篇史詩《失樂園》《復樂園》,以及詩劇《力士參孫》。這三部作品都取材于《圣經》,但反映的卻是現實生活中英國資產階級反對封建君主專制的尖銳、復雜、殘酷的革命斗爭。
《失樂園》(1667)取材于《舊約·創世記》,敘述人類始祖亞當、夏娃受撒旦誘惑而違背上帝禁令,偷食禁果,被上帝逐出樂園的故事。彌爾頓以《圣經》故事為框架,描繪了亞當與夏娃所象征的整個人類的精神與靈魂的困擾和掙扎。同時,長詩還通過塑造敢于反抗上帝獨裁統治的反叛天使撒旦的形象,曲折地反映了17世紀英國資產階級革命的歷史。撒旦被上帝擊敗、打入地獄之后,仍然桀驁不馴,不屈不撓,堅持反抗,勇敢地與上帝分庭抗禮。他說:“我倒要在地獄里稱王,大展宏圖;與其在天堂里做奴隸,倒不如在地獄里稱王。”長詩12卷一萬余行,用無韻詩體寫成。想象豐富,形象鮮明,在綿長的無韻詩句中夾入鋪張揚厲的插句的獨特修辭手法,是長詩在藝術上的顯著特色。
《復樂園》(1671)取材于《新約》,敘述耶穌基督在荒野中拒絕撒旦誘惑,為人類復得樂園的故事。作品中的耶穌與《失樂園》中的撒旦一樣,是一個堅毅的革命者形象,反映出作者在困境中不屈不撓的精神。
悲劇《力士參孫》(1671)取材于《舊約·士師記》。劇作的主人公參孫是一位以色列民族的英雄,他被妻子大利拉出賣,身陷囹圄,不甘受辱,利用一次表演武藝的機會,拉倒大廳的支柱,與敵人同歸于盡。主人公失明后受到的種種屈辱、矢志不移的反抗復仇決心,真實反映了詩人在王朝復辟后的遭遇和困境。參孫形象是英國資產階級革命斗士的象征,也體現了詩人自己堅強不屈的革命斗志。
撒旦、耶穌和參孫的形象,藝術地再現了英國資產階級革命中勇敢無畏的民主斗士形象,同時也象征著詩人敢于反抗專制暴君、在逆境中不屈不撓的斗爭精神。彌爾頓以他一生的偉大革命和文學實踐活動,充分證明了他不愧為一個堅毅勇敢、高風亮節的革命戰士,一個品質高尚、精神崇高的優秀民族詩人。
此外,約翰·班揚也是一位成就較大的清教徒作家,曾因宣揚清教思想而陷入囹圄達12年之久。其代表作是受《圣經》影響寫出的寓言小說《天路歷程》(1678)。小說以夢幻故事的方式敘述一個名叫“基督徒”的主人公別妻離家,跋山涉水,歷經艱險,終于到達天國的故事,表現了只要人們用心精誠、意志堅定,就能找到天國之路的宗教寓意。同時小說還通過描述主人公途經“名利城”、“陰影之谷”等地的見聞,影射、批判了王政復辟時期專制、黑暗的社會現實。
二、古典主義文學
古典主義文學是17世紀歐洲的主要文學思潮。它形成和繁榮于法國,隨后傳入英、德、意等歐洲國家,成為流行全歐的一種文學思潮。因為它在文藝理論和創作實踐上以古希臘羅馬文學為典范,因此被稱作古典主義。
古典主義文學的產生與法國特定的中央集權制的社會背景、笛卡兒的“唯理論”哲學以及文藝復興以來形成的尊崇古代希臘羅馬文化的傳統有很大關系。
古典主義文學的形成是法國特定社會歷史環境的產物。17世紀法國中央集權制度下,資產階級同王權的妥協為它提供了社會政治基礎。17世紀上半葉,法國在經歷了胡格諾宗教戰爭后,貴族勢力大為削弱,封建割據勢力被依次消滅,中央集權制度逐漸形成并得到鞏固。路易十四執政時,宣布“朕即國家”,君主專制鼎盛到極點。在鞏固王權的過程中,王室面對封建割據、貴族叛亂、人民起義的復雜局面,深感勢單力薄,財力不支。為了擺脫困境,采取了籠絡資產階級、重商主義的政策,試圖借助資產階級這支新生力量牽制封建貴族,利用他們雄厚的資金充實國庫。而資產階級在當時也正處于發展過程中,其勢力盡管日趨強大,但還未達到足以推翻整個封建制度的程度。封建割據、貴族腐朽勢力等也給資產階級的發展造成種種障礙,他們亟需得到王權的支持和保護。于是在這種特殊的歷史條件下,資產階級和王權結為暫時聯盟。資產階級與王權之間也存在一定矛盾。資產階級為求得王權支持,除在財力上資助王室外,還通過文藝以及政治輿論贊美王權。但資產階級也時常感到王權對其約束過嚴,限制了它的進一步發展,兩者之間的矛盾有時甚至表現得十分尖銳。王權對資產階級在經濟上施以保護利用政策的同時,也對他們的活動做出許多限制。在文化方面采取了對作家發放獎金、津貼,對作品進行審查的辦法。黎希留執政時還創立了法蘭西學士院,吸引文人學者;同時利用“法蘭西學士院”在語言文學方面建立統一的規范,制定文化政策。
在哲學上,笛卡兒的“唯理論”為古典主義的產生提供了思想基礎。笛卡兒作為“唯理論”的創始人,把數學觀念和方法引申到哲學領域,以“我思故我在”作為出發點,進行理性演繹,推衍出整套理論體系。盡管他的“唯理論”有著不可避免的唯心主義、形而上學的因素,但它把理性視作真理的最高標準和檢驗一切的尺度,認為理性是知識的唯一源泉,只有通過理性才能真正認識與把握世界。這一方法論和認識論對封建蒙昧主義、繁瑣哲學和封建信條都起著沖擊和破壞的作用,對古典主義理論家制定文藝理論和創作法也產生了深刻的影響。
文藝復興時期形成的崇尚和研究古代文化的風尚為古典主義的產生奠定了文化基礎。在15—16世紀期間,意大利就有一些學者開始探討亞里士多德和賀拉斯的文藝理論,初步提出了悲劇創作的“三一律”問題。16世紀后期,法國的龍沙、英國的本·瓊生等作家有意識地模仿古代創作方法,借用古代題材、人物進行創作。同時,“三一律”的研究從意大利轉向英、法、西班牙等國。在法國,由于人們模仿與借用古代題材、人物和藝術手法的創作傾向的盛行及“三一律”理論的成熟,加之崇尚古典的崇高、典雅與華麗的宮廷趣味的影響,古典主義文學思潮應運而生。
古典主義作家的創作雖各有側重,但從古典主義思潮的總體上來看,古典主義文學大致具有以下共同的特征。
首先,政治上,擁護王權,主張國家統一,歌頌賢明君主。17世紀的著名古典主義作家大都和王權有著密切聯系,他們或領取年金,受到國王保護,或在宮廷擔任重要職務;他們的創作也不同程度地以禮贊的態度對王權政治歌功頌德。布瓦洛在其文藝論著中,極力宣揚國王的文治武功,號召“詩人齊聲贊美”路易十四(《詩的藝術》);高乃依在創作中表現個人利益、家庭利益服從國家利益的思想(《熙德》);莫里哀也在創作中頌揚國王英明、明察秋毫、英明果斷(《偽君子》)。這些作家歌頌的君主都是理想的維護資產階級利益的國王,這一政治傾向是資產階級政治利益在文學上的反映,在當時歷史條件下有其合理性和進步性。
其次,思想上,推崇“唯理論”,主張用理性克制個人情欲,履行公民義務。古典主義文學是一種崇尚理性的文學。布瓦洛號召作家“首須愛理性:愿你的一切文章,永遠只憑著理性獲得價值和光芒”。這句名言成為古典主義作家創作奉行的準則。由于作家在人物塑造中過分強調突出理性,人物性格往往呈現概念化、類型化特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