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15章 文藝復興時期人文主義文學(5)

莎士比亞到倫敦后,為了謀生,加之愛好戲劇,先做過劇院的馬夫、雜役,為看戲的紳士老爺照管馬匹車輛。隨后做過臨時演員,即跑龍套的角色,扮演過像《哈姆雷特》中的鬼魂那樣的配角。從16世紀90年代起,他開始編寫劇本,在文壇初露頭角。由于出身較低微,文化程度不高,且從事過“賤役”,莎士比亞受到“大學才子”派劇作家的攻擊嘲諷。莎士比亞從事演員及編劇工作的活動中,有兩個人與他交往頗深,一個是風俗喜劇作家本·瓊生,與他經常討論創作問題;另一個是比他年輕、有錢有勢的掃桑普頓伯爵亨利·里士雷。掃桑普頓的家是當時詩人、人文學者、演員經常聚會之地。在伯爵的客廳中,莎士比亞也接觸到一些教養有素,才華出眾的人物。伯爵對莎士比亞的思想、創作產生一定影響,莎士比亞把他創作中僅有的兩部敘事詩題獻給他。掃桑普頓則在經濟上資助他,庇護他。此外,莎士比亞和大學生還經常交往,保持密切聯系。

1592至1593年,倫敦流行大瘟疫,劇場關閉。瘟疫之后,倫敦剩下兩個劇團,莎士比亞是其中之一的“宮內大臣供奉”劇團的主要成員。后來在掃桑普頓的幫助下,他以父親的名義申請到“紳士”稱號和擁有紋章的權利。這時的莎士比亞在戲劇界、文學界已奠定了地位,成為劇團的股東,收入頗豐,就在家鄉購置許多產業。1613年莎士比亞離開劇團退休還鄉。在家鄉他和兩個女兒一起生活,但仍經常和劇團保持聯系。1616年3月,莎士比亞和德雷頓、本·瓊生等好友飲酒敘舊,飲酒過量,加之感染重感冒(或曰寒熱病復發),一病不起,于4月23日逝世,終年52歲。他的遺體安葬在鎮上的“三一教堂”。莎士比亞死后7年(1623),他的好友、演員約翰·赫明齊、亨利·康德爾,把他的劇本匯集一起出版。書名《威廉·莎士比亞先生的喜劇、歷史劇和悲劇。根據準確的真正的文本刊印》,史稱“1623年對開本”,或“第一對開本”。共收劇36部,以后又增加一個《泰爾親王配力克斯》,總數為37部。本·瓊生在集子前題詞,稱他為“時代的靈魂!”“他不屬于一個時代,而屬于所有的世紀!”

莎士比亞的創作活動從1590年開始,到1613年最后一個劇本《亨利八世》問世為止,短短20余年,卻創作了數量豐富的各種體裁的作品,計有37部戲劇、2部敘事長詩和154首十四行詩及一些雜詩。根據他的創作思想、藝術的發展,其創作可分為三個時期。

(一)初期創作(1590—1600),即歷史劇、喜劇時期。寫有9部歷史劇,10部喜劇和3部悲劇。此外,他的詩歌也都創作于這一時期。這時正是伊麗莎白女王統治的鼎盛時期。英國形成統一的中央集權制,國勢強盛,人民安居樂業,國王施行有利于資本主義工商業發展的政策,資產階級與新貴族結為暫時聯盟。莎士比亞人文主義世界觀這時已經逐步形成,對人生、社會,抱有美好期望,深信人文主義理想一定能在現實中實現。因而他的早期創作充滿了愉快樂觀的氣質和浪漫的情調。

莎士比亞早期的歷史劇主要取材于賀林希德的《英格蘭、蘇格蘭和愛爾蘭編年史》。9部歷史劇中,《約翰王》具有獨立意義,反映12世紀末至13世紀初英、法沖突,宣揚愛國主義以及“反對教皇”的主張。其他8部可分為兩個內容相連的四部曲。《亨利六世》上、中、下篇和《理查三世》是第一個四部曲,反映作者反對封建內戰,亦反對農民起義暴力革命的思想,塑造了以理查三世為代表的一系列封建暴君的反面形象。《理查二世》《亨利四世》上、下篇及《亨利五世》是第二個四部曲。主要追溯封建內戰的根源,塑造出理想君主亨利五世的形象。兩個四部曲概括了英國歷史上百余年間的動亂生活,描寫再現了英法“百年戰爭”和“玫瑰戰爭”的歷史,表現出作者的人文主義的歷史觀和政治思想,其主旨是反對封建諸侯割據,批判封建無道暴君,擁護中央集權,歌頌正面的理想的開明君主。對某些封建君王(既所謂的開明君主)的過分美化歌頌是其階級局限所在。其代表作品是《理查三世》《亨利四世》(上、下)、《亨利五世》。其中《亨利四世》最為有名。它主要通過亨利四世及哈爾王子的活動展開劇情。亨利四世推翻昏君理查二世,自立為王,引起各封建主的不滿,以潘西為代表的封建貴族發動叛亂。在國王與封建貴族的激烈斗爭中,王子哈爾則混跡于販夫酒保之間,與流氓、盜賊為伍,把福斯塔夫視為朋友,國王對此十分焦慮。后來國王率領兩個兒子平定內亂,太子繼位后,面目一新,成為開明君主。作品通過亨利四世平息內亂及王子道德改善轉變的經過,抨擊破壞國家統一、內訌作亂的封建諸侯,表現了作者改造封建君王的理想,以及對開明君主的期望。劇中首次出現的福斯塔夫爵士是英國封建社會向資本主義過渡時期的流氓、雇傭兵和冒險家,一個破落騎士的不朽藝術典型。他怯懦、荒淫、好色,到處吹牛、招搖撞騙,甚至攔路搶劫。他奉行的是一套縱欲主義、利己主義的人生哲學。但在這個人物身上,也不乏機智幽默的特征。悲劇中以福斯塔夫為中心,集結了一批酒保、衙役、腳夫、乞丐、妓女、士兵等下層人物,通過對他們活動的描寫,構成一幅廣闊的“五光十色的平民社會”的背景,恩格斯在1859年5月18日致拉薩爾的信中稱之為“福斯塔夫式的背景”。

莎士比亞的早期喜劇以愛情、友誼為主題。在劇中歌頌愛情、友誼,宣揚個性解放、愛情自由以及人人有權爭取幸福的思想,批判封建等級門第觀念和封建道德,帶有浪漫主義的抒情氣氛,散發著理想的光芒和樂觀精神。代表作品有《威尼斯商人》《皆大歡喜》《第十二夜》《仲夏夜之夢》。其中《威尼斯商人》成就最高。

《威尼斯商人》主要通過“借債割肉”、“三匣擇親”兩個平行情節、安東尼奧與夏洛克圍繞“借債割肉”的訟訴展開矛盾沖突,揭露和批判高利貸資產者的貪婪、冷酷、狡猾、狠毒以及資產階級唯利是圖的本質,肯定并歌頌具有人文主義思想的一代新人和人文主義生活理想。

劇中的夏洛克是資本主義原始積累時期的高利貸資產者典型,被稱為莎劇人物中與哈姆雷特、福斯塔夫并稱的性格最為復雜的三大典型之一。拜金主義是夏洛克性格的核心,貪婪、吝嗇、冷酷及狠毒是他性格的基本屬性。作為高利貸者,夏洛克在生意上千方百計攫取錢財。他的哲學:“只要不是偷竊,會打算盤總是好事”。他所追求的是讓錢“像母羊生小羊一樣地快快生利息”。他貪婪冷酷,以高利息放債,常把債戶逼得走投無路。安東尼奧因借給人錢財不收利息,影響他放債收入。于是他恨之入骨,設下圈套,在法庭上一意堅持按約割肉,必欲置安東尼奧于死地。夏洛克把金錢視作命根,金錢就是他的一切,他做夢也夢見錢財。他同周圍人們的關系唯有赤裸裸的金錢關系。在金錢毒化下,他變得極其吝嗇卑鄙、冷酷自私,失去人之常情。他不讓仆人吃飽,逼得仆人投奔他人,女兒因他過于吝嗇、貪婪與情人攜款出走。他知道消息,不痛恨自己逼走了親生骨肉,而痛惜女兒帶走了財寶,要找回女兒,還得花更多錢財。

夏洛克不單是一個重利盤剝、損人利己的高利貸者,同時還是一個在基督教社會受盡侮辱的猶太人。在當時的歐洲社會,猶太人由于多從事高利貸生意以及宗教原因受到歧視,夏洛克也不例外,他仇視安東尼奧,執意報復,原因除了安東尼奧借錢給人不要利息,奪了他的生意外,還因為安東尼奧曾經羞辱過他,侮辱了他的民族,離間他的朋友,煽動他的仇敵等。作者從人道主義角度對夏洛克的遭遇表示了一定同情。

夏洛克的形象盡管復雜,但從他在整個劇中扮演的角色來看,仍然是受譴責批判的反面人物,代表著已經落后的社會階層和貪婪吝嗇、冷酷自私、毫無人性的丑惡一面。

鮑西婭是作者筆下閃耀著人文主義理想光輝的新女性形象。她美麗多情、聰明樂觀、淳樸善良、有膽有識、練達大方。鮑西婭不僅渴望愛情自由、個性解放,追求自由幸福;而且以友誼為重,敢于跳出家庭圈子,跳入社會,走上法庭,救他人于危難之中。在法庭上,她用欲擒故縱的方法,誘敵入谷,而后輕啟唇舌,抓住契約文字漏洞,一舉擊敗狡猾陰毒的夏洛克,其中表現的才識、膽量、機智和謀略為一般須眉男子所不及。她的勝利是仁愛、友誼、善良、正義對貪婪、冷酷、兇殘、邪惡的人道主義的勝利,鮑西婭是莎劇一系列女性形象中最為成功出色的一個,至今仍為讀者所喜愛。

安東尼奧是個經營海外貿易的富商大賈、新興商業資本家的形象。他正直、善良、勇于自我犧牲,富于古羅馬俠義精神。他所代表的新式資本——商業資本,敢于海外冒險,促進商品流通和工商業發展,在當時具有一定的進步意義;而夏洛克所代表的舊式資本——高利貸資本,則是坐收高利,不利于社會經濟發展。作者通過這兩個不同類型資產者的對比,歌頌新的商業資本,批判舊式高利貸資本,客觀上符合歷史發展的潮流。

在藝術上,劇作以“借債割肉”為主線,“三匣擇親”為副線,穿插“卷逃私奔”等情節,結構巧妙,情節豐富生動。作者還打破悲喜劇界限,把悲劇性與喜劇性相雜糅,喜劇性中滲透著悲劇因素。同時莎士比亞還把現實主義與浪漫主義因素相融合,一方面是威尼斯的現實主義的真實世界,另一方面是貝爾蒙浪漫主義的幻想世界,兩個世界交叉描寫,相互映襯,有力表現了主題。

值得特別一提的還有《溫莎的風流娘兒們》一劇,在莎翁的全部創作中唯有此劇直接寫英國小康家庭和小城鎮生活。據說這是奉伊麗莎白女王之命而創作,主要描寫福斯塔夫的戀愛故事。此劇在莎劇中,雖然成就一般,但恩格斯對其卻評價很高,認為“僅僅是《溫莎的風流娘兒們》的第一幕就比德國文學包含更多的生活和現實”。

《羅密歐與朱麗葉》是這一時期作者創作的一部悲劇作品。它雖是悲劇,但無論主題還是藝術風格都和這時的喜劇一致,被稱作“樂觀悲劇”。劇作的主要矛盾沖突是以羅密歐、朱麗葉為代表的人文主義先進勢力和愛情理想與蒙太古、凱普萊特為代表的封建保守勢力與封建思想觀念間的矛盾沖突,通過這一沖突,作者譴責封建家族血仇紛爭、內訌和封建婚姻觀念,宣揚人文主義的愛情、友誼原則,歌頌為愛情幸福英勇斗爭、勇于獻身的一代新青年形象。

劇作的男女主人公羅密歐和朱麗葉都是人文主義新青年形象。羅密歐熱情、奔放,渾身充滿激情,急躁、沖動,為愛情可以犧牲一切。朱麗葉聰穎、早熟,純潔、癡情,她的性格在第三幕第二場聽到決斗消息的一段心理描寫,和第四幕第三場喝藥前的心理描寫中,得到充分展示。除主人公外,其他人物性格描寫也十分生動。如性情如烈火的提伯爾特、文雅高尚的茂丘西奧等等。“陽臺場景”是劇中有名的抒情詩篇。藝術上,劇作結構緊湊,人物形象鮮明生動,具有濃郁的抒情風格。

這一時期,莎士比亞的創作除了歷史劇、喜劇之外,詩歌創作也占有重要地位。兩部敘事長詩《維納斯與阿都尼》《魯克麗絲受辱記》,154首十四行詩及部分雜詩都寫作、出版于這一時期。歌頌愛情、友誼,贊頌美好的事物,抒發人生理想是這些詩歌的基本主題。

《維納斯與阿都尼》(1593),取材于奧維德的《變形記》。長詩的主要內容是敘述愛神維納斯狂熱地迷戀、追求美少年阿都尼,但阿都尼毫不動心,只愛打獵。在一次行獵中阿都尼被野豬咬傷致死,維納斯十分悲痛。在阿都尼身邊血泊中,生出一種花,名叫白頭翁,維納斯把它帶回塞浦路斯島,決計靜居深藏,不再露面。長詩宣揚愛情是自然的法則,它的力量不可抗拒,流露出反禁欲主義的思想傾向。長詩想象豐富,場景奇幻瑰麗,描寫細膩真切,詩情畫意充溢全詩。詩中洋溢著成年女性魅力的維納斯密林濃蔭之下勸誘阿都尼的詩行隱隱透出作者個人生活的回憶與體驗。

《魯克麗絲受辱記》取材于羅馬早期歷史故事,敘述王政時期最后一個國王、暴君塔昆的兒子塞克斯特斯從戰場溜回,奸污了將領柯拉廷納斯美麗的妻子魯克麗絲。魯克麗絲派人叫來她的丈夫和父親,首先讓他們立誓為她復仇,然后講明真情,猝然舉刀自殺。作品最后交待羅馬人民起來抗暴,塔昆及其家族被驅逐出境。長詩懲惡揚善,褒貶分明,宣揚民主抗暴的人文主義思想。

莎士比亞的十四行詩,是英國文藝復興時期的十四行詩創作及莎士比亞的詩歌創作中最優秀的作品。十四行詩以贊頌愛情、友誼、美(包括人體之美)為主要內容。此外,對社會上的一些惡劣風習,不合理的社會現象、社會弊端也有所批判,如第66首“厭了這一切”,就是其中最著名的一首詩作。

主站蜘蛛池模板: 独山县| 柳河县| 四平市| 库车县| 兴隆县| 十堰市| 渝北区| 锦屏县| 望都县| 鄂尔多斯市| 错那县| 灵寿县| 康平县| 二连浩特市| 仪陇县| 监利县| 淮安市| 安新县| 赤水市| 洛川县| 六枝特区| 南充市| 鄯善县| 黔江区| 珲春市| 苏州市| 娱乐| 曲靖市| 吴桥县| 大英县| 漳浦县| 囊谦县| 泰来县| 平山县| 广汉市| 墨江| 河西区| 岳阳市| 西城区| 油尖旺区| 同江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