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書生的臥室里曾經掛著觀世音像,他的生活習慣是少食、素食,禁糖、禁茶,少魚、少肉,無煙酒,除了三餐,無瓜果點心,平時入口的就只有白開水。魏書生穿著樸素,脫下西裝,里面的襯衫衣領褪得發毛,但整潔大方。他生活不奢求,他的待遇又不低,卻把錢默默地給了災區,給了窮孩子,給了患病的老師……不知干了多少工作,卻經常啃幾個饅頭過日子,他奉行苦行主義,認為苦行是一種幸福,無論生活、學習、工作,都貫徹一個“苦”字。為了育人,他時時處處高舉抽打自己的鞭子。他教書與其說是用粉筆,不如說是用自己的生命。他自己的生命如同一束燃燒的火把,照著孩子們前進!他說:
“索取不是愛,獻身才是愛。……因為你不想索取,你就永遠不會有索取不到的痛苦;因為你總想獻身,你就無論何時何處,都能享受到因獻身欲望滿足而產生的幸福。”
在魏書生看來,佛、道、基督等文化和以解放全人類為己任的馬克思主義在精神層面的主張是一致的,人世間所有的宗教哲學,歸根結底都是守住自己內心深處好的一面,佛學也好,儒學也好,基督教也好,歸根結底他們都是在探討人和人的問題,都照他們的說法去做,大家都成佛,大家都成大思想家、哲學家了,滿懷仁愛之心了,人世間就和諧了,但是解決不了人和自然的問題。在經濟極其落后的年代,人在自然面前仍然顯得極其卑微,極其可憐,一次大的瘟疫來了,成千上萬的人還是會被奪去生命。人與自然的問題只有馬克思主義能解決:生產力的發展決定生產關系的變革,物質文明的水平促進精神文明水平的提高。如果再過一萬年,遇到地震,會輕而易舉地解決。所以,魏書生認為馬克思主義比佛、道、基督等文化更加科學。但單就修養心性而言,佛家、道家、基督等文化博大、深邃而表述精致,啟人深思,魏書生釋道文化修養極其深厚,這些文化也真正滋養了他的心靈。
2.醫武養生
中國傳統知識分子是身心兼修的。“燕趙之地自古多慷慨悲歌之士”,魏書生早年曾想仗劍行走天下,殺富濟貧、除暴安良。他的這種心理或許受生于河北、長于沈陽地域心理的影響。隨著年齡的增長,意識到這是不切實際的幻想,就轉了行,要治國安邦、造福于人,還得靠政治——俠義精神,培育了他的社會責任感,進而發展成為濟世理想。但是對武術的愛好和對身體的鍛煉卻成了他文化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
魏書生唯一有過刻意修煉的一項專長,是他從10歲左右起拜師學過的武術,也正是少年時代那些晨起的長跑和夜晚的站樁以及打沙袋、劈磚頭的力量訓練,使他至今有著常人無法比擬的體力和精力。多年以來,魏書生都一直堅持站著報告,并且時間若不長,他的站立是以單腳支撐身體,有時單腳站立還只用前腳掌著地。魏書生練武鍛煉的習慣從小堅持至今,連“文化大革命”挨批斗期間都沒有中斷過,現在事務繁忙,但只要沒有外出講學,他都堅持。
“1974年,‘批林批孔’運動就來了,運動一來,本人又成了典型,反面典型。(笑聲)我尊孔,那邊批孔,我這邊說孔夫子是杰出的教育家、思想家、哲學家,你不是找不痛快嘛!于是呢,我的頂頭上司把我寫的那些東西都給沒收了,五十多萬字啊,各種文稿日記,人家度過了好幾個不眠之夜,從里頭搜出來魏書生反動言論一百零八條,然后非得說我有一個完整的反動的思想體系,最多的時候一天批我三遍。黨內批完黨外批,小會批完大會批,批完晚上,我還照樣找一寬敞地方打拳練武,結果讓人發現了,第二天批得更狠。魏書生,你不老實!我說我怎么不老實?哈哈,白天挨批判好像挺老實,晚上干什么張牙舞爪的?我說我沒有。那你蹦蹦跳跳干什么,你想變天嗎?我說我沒想變天。那你怎么想的?我說我現在還公費醫療,我要窩囊病了,不浪費黨和人民的醫藥費嗎?我鍛煉鍛煉給黨和人民省錢不說,第二天挨批判我也好有勁啊。啊,你這么想的,那你還練吧。又讓我練了。”
從觀念上,魏書生一直跟老師們說,教師職業不應該有昏倒在講臺上的現象。魏書生不贊成老師們帶病堅持工作,也不贊成把這樣的事例作為先進典型進行宣傳,有病早治,沒病健身,鍛煉起來,跑起來,把操做起來。魏書生這樣要求老師們,他自己也是這樣做的。
“每天晚上九點多鐘開始跑步,三千米,六華里,不說別的時候,我是大年初一,到正月十五,一天不落地跑下來。有一天下雪,我想不跑了,結果兒子不答應,兒子放假不回家嘛,爸,跑步去。我說,今兒下雪,跑什么呀。那你不去我去啦,我說,兒啊,也不能讓自己去啊,爸陪你跑去吧。于是,我們父子二人,冒著紛紛揚揚的漫天雪花,一步一個腳印兒地跑下來,感受雪中空氣的清新,感受雪花落在臉上的寒涼,感受一步一個腳印兒超越自我的自豪和快樂。”
3.儒墨濟世
君子關心兩件事:世上蒼生架上書!
人生短暫,人的身體長一些也就能活個七八九十年。我們讓只能存在幾十年的身體應該處于什么狀態?發揮什么樣的作用?分析起來,不外乎三類:一是樂生惜身,追求享樂;二是以身濟世,服務社會;三是隨緣自在,得過且過。
魏書生的選擇屬于第二種,但是卻沒有高調的姿態,雖然積極認真奉獻身體,卻又事事自認平凡,此之謂境界。魏書生的立身種類,從文化思想角度來判定,崇奉墨家“摩頂放踵以利天下”的精神,踐行儒家立身“濟世”的風范,以身體之所行,建入世之功勛,自立立人,自利利他,立言立功立德,成就入世的事業。
從魏書生的報告和著述中,可以看出他對儒墨學說的推崇:
“有人說,孔子的學說思想核心是‘仁’,我說不對,孔子核心思想實際是兩個字,一為‘仁’;二為‘禮’。‘仁’是民主,‘禮’是科學。‘仁’是平等,‘仁’是仁愛之心,泛愛,愛一切的人。孔夫子的思想,一萬年都不過時!‘禮’是什么?按當時的生產力發展水平,制定各個層次,各個位置上的人的責任制。在其位謀其政,不在其位不謀其政。大家都安分守己做好自己的事情,促進社會的發展。按照規律,制訂規矩、制度,所謂科學就是制度。”
“靈魂流浪,精神漂泊,思想浮躁,居無定所,這是非常難受的一種狀態呀!……《大學》開篇是什么?‘大學之道在明德……’,心一旦定下來是至關重要的事情。”
魏書生本人的成長經歷,也符合他自己總結的“三位梯隊”理論:第一位:自強;第二位:育人;第三位:教學。而這,正好是儒家《大學》所講的“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濃縮。“誠意、正心、修身”即自強,“齊家、治國”是育人,“平天下”(即教化天下)是教學。先求正己,再求正人,立己立人,利己利人,是謂儒學立身,以身利于天下蒼生。
4.術法建功
中國傳統文化,歷來層次分明。由上往下,依次為道、德、術、法、技等。一切技巧和方法性的文化知識都在術法的范疇,傳統文化講道德為主,現代文明多屬于術法層面的內容。修心、養生、立身都重在內修和內在原則的選取與確認,而術法層面就是在具體工作和事業中的技巧和方法,屬于操作層面的內容,是濟世的手段。運用術法的目的就是要濟世、建立入世功勛。
魏書生廣泛閱讀古今中外的教育教學類書籍,了解現當代的科技發展現狀,關注現實生活對教育的要求,吸納學生的意見,形成了一系列非常豐富的教育、教學方法體系。這些方法本身經過實踐檢驗,在合理的條件下施行是具有有效性的。術法源于閱讀、思考和實踐的結合,它們使魏書生真正成為一個“硬邦邦”的教育家。
(三)擇善固執、守恒創新的文化價值觀
作為一位教育家,魏書生有著自己的文化堅守!
2010年3月18日,是魏書生退休的日子。在一個月前的同一天(2月18日),魏書生寫了《不動搖不懈怠不折騰》的署名文章發表在《人民教育》之上。在這篇文章中,魏書生總結過去的工作實踐,思考教育的未來,提出一個觀點:民主治教、科學發展的關鍵在于不動搖、不懈怠、不折騰。
2007年10月11日,魏書生在其教育管理思想研討會上的講話中強調,青年教師一定要抬頭仰望“恒星”,用平常心看改革,人世間堅守住不動的東西往深處去做實際就是改革。早在新課程改革之初,魏書生就提出了他的“恒星”理論,他說:當你不能全面細致地了解課改精神的時候,就抬頭看看星星,要看“恒星”:有教無類、因材施教、寓教于樂、教學相長、學而時習之、循序漸進、持之以恒、學以致用。他說,新課程改革是從優秀的傳統文化中走來的,不是從天上掉下來的;新課程改革是從世界文化的傳承中走來的,不是無中生有的。
此外,魏書生還有過這樣的論述:
“守住中華民族的優良教育傳統,絕不動搖。前人為我們總結了極其豐富的經驗,就教而言,我們有因材施教、有教無類、寓教于樂、教學相長等教育觀念;就學而言,我們有學而時習、學以致用、循序漸進、持之以恒等學習觀。這都是寶貴的財富,我們一定要堅守這些好的傳統,一萬年不變。”
“我把教育規律比作恒星,所有的教育改革都是圍繞著恒星運轉的行星,教育不論如何改革,都不能脫離教育規律。百家爭鳴的觀點固然新穎,但它們就好比美麗的流星轉瞬即逝。有了行星,宇宙固然有了活力,但離開了恒星,它也會迷失方向。作為教師,我們可以仰望流星的美麗,也可以注入行星的活力,但站在講臺上的我們,最終還是要去掉浮躁,洗盡鉛華,守住我們心靈深處的一方凈土,踏踏實實地教書育人。”
“急功近利,跟潮追風,朝令夕改,都不會形成好習慣,只有堅持真理、一以貫之和持之以恒,耐得住寂寞,才可能形成好的習慣。……年年如此,不折騰,不動搖,只是不斷朝這個22條的深處去扎扎實實地做新的實事。”
從這些論述里,我們看到了魏書生撥開一時迷霧,捧出蒼穹明月的睿智,看到了他擇善固執,不隨波逐流的持恒堅守的文化品質。在我們這樣一個信息爆炸的時代,如何在有限的生命里獲取最有價值的知識營養,在這個浮躁的時代,如何才不被各種各樣的思潮迷了自己心靈的方向,魏書生給出了他自己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