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15章 班集體建設(5)

(2)一定的交往和組織能力。班干部不論具體分工如何,都必須與群眾接觸,都要求與群眾打成一片。所以,交往組織能力是班干部必須具備的一種素質。很難想象,一個不善交往的學生能夠團結同學、影響同學,在同學中享有較高威信,帶動同學一起為共同奮斗目標的實現而努力。而具有較強交往組織能力的學生,一般能夠與同學打成一片,能虛心聽取同學意見,把同學團結在一起,帶領同學為了班級的共同目標而努力奮斗,從而提高班級的戰斗力,增強班級的凝聚力,有利于班集體的形成。

(3)有較強的工作責任心和奉獻精神。班級干部絕不是向人炫耀的資本,而是承擔著一定的責任,要協助班主任做好班級的工作。班干部不僅要對自己負責,更要對班主任負責、對同學負責,高度的事業心和責任感是對班干部的起碼要求。當班干部就意味著奉獻,就要犧牲個人的時間和精力來為大家服務。沒有奉獻精神,只想著通過當班干部這條途徑來為個人發展撈取政治資本的人是別有用心的人,這種極端個人主義的人不僅在班級中是不受歡迎的,更沒有資格做班干部。

以上三點是選拔學生干部的主要標準。但是,有經驗的老師都知道,能符合上述條件的干部是極為少見的。因此,班主任選拔班干部時應該從班級的實際情況出發,在比較中加以取舍,而不應苛求,重要的是在于今后的教育培養。

在實踐中我們不難發現這樣的現象:有些學生學習成績雖然并不是太好,但熱心為集體服務,選拔為干部后,不僅工作搞得出色,而且也促進了自己學習成績的提高;有些學生有某一方面的特長,通過當班干部,不僅自己的個人才能得以充分發揮,而且帶動了班級某一方面工作的開展;有些班主任為了調動一些紀律較差的“調皮大王”的積極性,促使他們改變,通過當班干部委以一定的責任,取得了較好效果。當然選拔這類學生當干部,一定要在班集體已初步形成,班級干部力量較強,對這些學生有較全面的了解的基礎上進行。否則很容易給班級帶來混亂,對這些學生成長也沒有好處。

怎樣選拔班干部呢?一般而言,在班級剛剛組建的時候,班干部都由班主任老師指定臨時負責。隨著班級的逐步發展,班主任對學生的了解越來越多,班級成員之間已彼此熟悉,班級干部的產生就要走民主選舉的程序了。

在正式選舉前,班主任應把選拔干部的目的及其標準向全班作具體說明,對全班進行一次有關道德品質、負責精神、組織紀律方面的思想教育,這有助于干部選拔工作順利進行,也有助于班干部以后的工作。在選舉中,班主任一定要采用民主選舉方法,尊重大多數學生的意愿,要充分調動學生的參與意識,切忌將自己的意見強加于學生。在目前的中小學中,一般采用競選式、組閣式、輪流式、招聘式等方法產生班干部。這樣建立的班委會,群眾基礎好,富有責任感,普遍受到學生的歡迎,如班主任引導得當,能很快形成堅強的班級核心。

2.班干部的培養

班干部的能力不是天生就具備的,需要在后天的教育實踐中培養和鍛煉。班干部產生后并不意味著班級組織機構建設工作已經完成。通過有意識的培養和鍛煉,造就一批善于聯系群眾,具有一定組織能力,工作能力強的班干部是班主任工作中一項經常性的任務。對班干部只使用而不教育培養,將不利于班集體的建設,也不利于班干部的健康成長。那么如何使用和培養班干部呢?許多優秀班主任的成功經驗有以下幾點。

(1)全面關心,熱心指導。教師應積極關心學生干部在德、智、體、美各方面的表現,當他們遇到問題和困惑時要熱心指導,不應只向他們壓工作擔子。班干部畢竟還是學生,他們一般缺乏在集體中工作的經驗。班主任應該帶領他們開展班級工作,幫助他們經常分析和總結工作中的成敗得失,肯定他們的成績,同時指出他們的不足,鼓勵他們樹立信心,教給他們工作的方法。班主任在指導班干部的過程中,要著重向他們進行服務意識和奉獻精神的思想教育,糾正“當干部吃虧”和“當干部臉面有光”的想法,以加強他們的工作責任感,促使他們積極開展工作。

(2)尊重信任,嚴格要求。班干部不同于班級中的普通學生,班主任應對他們嚴格要求,不姑息、不溺愛,防止班干部特殊化。尤其當他們有了缺點和錯誤時,對他們的處理要和普通同學一樣,有時甚至要比普通同學嚴厲,決不能因為是班干部,而寬容他們的缺點和錯誤,給他們留面子,放松對他們的要求。只有這樣才能幫助他們樹立起在同伴中的榜樣和權威,班級工作才能順利展開。但對班干部的嚴格要求是建立在對他們尊重信任的基礎上的,任何嚴格要求只有建立在對學生自尊心和自信心的保護上,才能真正發揮作用。

(3)大膽放手,積極扶植。班干部是班級組織的骨干力量,是協助班主任進行班集體建設的助手。班主任要信任他們,大膽放手地把班干部推到班級活動的第一線,讓他們獨立組織、設計和主持全班的集體活動,使其在活動中顯露才華,培養熱情,增長才干,提升能力,同時還要創造各種條件,組織班干部到社會實踐中去,經風雨、見世面,接受鍛煉。當然,大膽放手不等于放任不管,而是在班干部獨立開展工作的同時給予積極的扶植,班主任要充分發揮主導作用,發揚民主作風,當好班干部的參謀,掌握好方向,幫助班干部處理好學習與工作的關系,指導他們學會珍惜時間,做時間的主人,教會他們既要善于工作,又要善于學習,使班干部在實踐中不斷得到自我提高和完善。

三、班級規范建設策略

班集體目標形成后,建立與之相適應的集體規范,是集體目標實現的重要條件。有經驗的班主任在建設班集體的過程中,都非常重視班級規范的建設,因為規范既是管理的依據,又是管理的手段。

(一)班級規范的功能

作為一個正在成長中的班集體,基于學生發展和現實社會的發展需要,必須有自己的規范。班集體規范是班集體中每個成員在日常學習和生活中必須遵守的行為準則,具體體現在學生守則、學生行為規范、班級公約、班規等班級文件中。它是維持班集體成員之間秩序和關系的行動指南,是學校各項規章制度在班級中的具體反映,是班級個性的體現。只有建立健全班集體的規章制度,才能使班集體的行動步調一致、人際關系和諧、開展活動順利、提高班級的工作效率。否則的話,只會產生混亂。所以,在班集體的建設過程中,必須提出明確的紀律要求,建立各項規章制度,以保證班集體的正常運行。班集體規范的功能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指向功能

在班集體所制定的各項規章制度與行為規范中,都有明確的目的要求,表明了提倡什么、禁止什么、應該怎樣、不應該怎樣、哪些合乎準則、哪些必須防范,為學生成長指明了行動的方向。

2.制約作用

班集體規范對集體成員有一定的約束力和強制性,凡是不符合規范要求的人,不管你扮演了何種角色,只要屬于這個集體的,就得改變自己,至少要做到行動上服從。規范許可的就做,否則不允許做,必須依據規范調整行動,糾正錯誤。

3.協調作用

班集體成員來自不同的家庭,有不同的個性特點。成員之間在認識、行動上的差異、不協調在所難免。規章制度體現共同的認識,規定行動的規范,使集體中的各個成員能協調起來,對班級秩序的建立和維持起著保證作用。

4.自律作用

班級制度不是由教師個人制訂然后強加給學生的,而是由師生共同參與、民主協商的結果。這樣,學生就能夠自覺地依章做事,發揮他們自我教育的積極性,能自覺地依章調節、規范自身行為,使之發展符合集體要求。

(二)班級規范建設的要求

班集體規范的形成,是多途徑、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學校培養目標、傳統文化習俗、社會風尚、教師個人價值取向、學校規章制度、學生的現實發展要求等因素都會對班集體規范的制訂產生影響。而教師的建議、要求及學生的共同討論則是形成班集體規范的主要來源。一般而言,在建設班集體規范時,要注意以下幾個問題。

1.規范要具體,具有可操作性

班級規范是班級成員的行動指南,是協調班級成員相互之間關系的行為準則,規范一經制訂,就要貫徹執行。因此,班集體規范的內容就要具體,應規定出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什么行為是班級所提倡的,什么行為又是班級所反對的。另外,班集體規范的制訂還要符合班級成員的身心發展水平,提出的建議和要求要適當,具有可操作性,能夠在實際的教育教學活動中貫徹實施,遵照執行。

2.規范要相對穩定,一經制訂就要貫徹執行

班級規范的制訂要體現時代特征,要隨著教育形勢的變化而不斷地變化,只有這樣才能通過規范的約束使學生的發展符合社會發展的要求。但由于教育的周期長,要求教育的秩序必須保持相對的穩定,因此班集體規范也要遵循教育規律的要求,具有相對的穩定性,不能朝令夕改。規范一經確定,就要遵照執行,不能把班集體規范視為一種擺設,有規范不執行或規范要求一個樣,實際做的又是一個樣都是不允許的,否則就會使規范失去它在班集體建設中的意義。

3.規范要簡約、完整、親切

班級規范的內容要簡約,關注的應是學生發展過程中存在的主要問題,語言要親切,所列條文要簡明扼要,不要過于煩瑣。也就是說班級規范的條目不要太多,不要把學生行為的幅度限制得太小,以至于學生沒有選擇的余地,更不該把千篇一律的行為模式強加于受教育者的身上。因為這樣會使學生對班級規范產生反感,反而不利于班集體的發展,最終導致班級自身制造許多掉隊者和越軌者。在班集體規范的建設中,應該“把強調細則的做法改為建立一套體貼人的紀律。例如,少規定拘束人的條目、不用表示禁止的命令型的語氣而只側重于指明一個大致的方向、保留一定的能夠自己自覺選擇行為的余地、對違規者處分得不是太過分”,[2]等等。

4.對班級規范的執行情況要經常檢查督促

班級規范有它的嚴肅性,對班級成員有一定的約束力和強制性。在班集體建設過程中,對班級規范不能執行與不執行一個樣,執行得好與不好一個樣。班主任要經常檢查督促班級規范的執行情況,了解班級成員對班級規范的認識和反饋,對模范執行班規者要及時表揚和激勵,對違反班級規范者也要進行適當的批評甚至處分。但切記檢查不要過于嚴格,批評也不應過于嚴厲,因為這樣“往往在一個集體中制造出一個壞典型(替罪羊),而批評者自己卻往往忽視對自己的批評反省”。[3]實際上,應該“把檢查改為‘相互內省’,指出別人的違紀行為和問題,進行批評和幫助,但同時也要每個人對照自己,把別人的問題當作自己的問題進行自我批評和反省。通過這種方式,還能實現道德教育中所提出的培養‘關心別人’的態度的教育目標”。[4]

5.發動群眾,讓班級中的每一個人都參與班級規范的制訂

班級規范的形成不是外部力量強加于班級的,而是班級成員根據班級發展及個人發展的需要而討論決定的結果。要想使班級規范真正地被班級成員所接受,并發揮出它在班集體建設中的作用,班主任必須發動集體成員積極參與、民主協商,廣泛征求意見,使班級規范充分體現學生意愿,贏得學生認同。只有建立在群眾自覺遵守基礎上的班級規范,才能發揮出它的有效性。

6.班主任要以身作則,發揮榜樣作用

班主任是孩子心目中最完美的偶像。學生具有向師性,他們常常把老師當作楷模,去模仿老師的一言一行。所以,班主任要依據學生對教師的這種特殊的心理,嚴格要求自己,處處做學生的表率,給學生以積極向上的影響。要求學生做到的,必須自己先做到,對班級規范要帶頭執行,給學生作出榜樣,從而達到身教勝于言教的目的。

四、班級文化建設策略

(一)班級文化的內涵

班級文化是班級內部所有成員或大多數成員在長期的教育實踐中所共同具備的思想意識、價值觀念和行為方式的總和。班級文化是社會文化的一種形態,是學校文化在班級中的個性體現,它是班級的靈魂所在。按照文化的基本結構來劃分,我們可以把班級文化分為由表及里的三個基本層次,即班級物質文化、班級制度文化和班級精神文化。班級物質文化包括教室建筑、班級設施、班級規模、教室布置、座位編排等;班級制度文化包括班級的組織制度、班級的管理模式、班級的規章制度和行為規范等;班級的精神文化是班級中全體成員的群體意識、輿論風氣、價值取向、審美觀念等精神風貌的反映,是班級文化的核心,包括班級的理念、人際關系、群體意識、班級輿論及班級的風氣等。班級文化就是在這些要素的相互作用中形成和發展的。

班級文化作為一種教育文化,它對學生的教育不像知識傳授、道德說教和行政命令那樣立竿見影,而是“潤物細無聲”式的,作為一種無形的教育力量,班級文化具有如下特點。

1.抽象性

班級文化主要是以觀念形態呈現的文化現象,而不是以物質形態來呈現的。它具體體現在班級的群體意識、價值觀念、班級輿論及班級風氣等方面。

主站蜘蛛池模板: 东兴市| 蒙城县| 宁明县| 桂平市| 昌江| 云梦县| 横山县| 新郑市| 天水市| 凤冈县| 翁牛特旗| 城固县| 永丰县| 渭源县| 博客| 南阳市| 武山县| 乌恰县| 互助| 望都县| 三明市| 长兴县| 宝应县| 阜南县| 尉氏县| 宝丰县| 分宜县| 黔南| 特克斯县| 留坝县| 贵德县| 大荔县| 田阳县| 鞍山市| 威信县| 漳州市| 翁牛特旗| 绵阳市| 嘉荫县| 吴堡县| 扎赉特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