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章學習提示】
班集體是班級群體的高級形式,建設一個健康向上的班集體是班主任工作的一項重要內容。班集體建設的好壞與班主任自身的素質關系密切。能否建設一個優秀的班集體,是衡量一個班主任工作能力高低的重要標志,也是其教育素質的綜合反映。本章主要圍繞班集體建設所涉及的最基本內容展開。
【本章學習目標】
1.班集體的內涵、班集體的形成與發展、班集體形成的標志。
2.班集體的教育功能。
3.班集體的建設策略。
第一節班集體
一、班集體的內涵
說到班集體,我們首先要談一談班級。班級和班集體是兩個經常使用但又極易混淆的概念,區別班級和班集體有助于我們深刻把握班集體的內涵及功能,做好班集體的工作。
班級是學校的基層組織,是學校開展教育教學活動的基本單位,是學生實現社會化和個性化發展的重要場所。班級是在教育目的規范下由年齡與知識程度相同或相似的學生所組成的學生組織,它以學生正式群體的形式出現。作為一個班級,不僅要完成一定的教學任務,同時還肩負著培養學生身心全面健康發展的任務。
集體是一種正式群體,但它卻是一種特殊的正式群體,是為了實現一定的社會目標而嚴密組織起來的有紀律、有心理凝聚力的群體。與群體比較,集體的目標更明確,組織結構更嚴密,紀律性更強。在教育史上,關于什么是集體,不少人都發表了自己的看法。日本的片岡德雄認為:“集體是為了一個或幾個共同的目標,進行角色分配和交互作用的兩個人以上的集合(群體)。”[1]
蘇聯著名社會心理學家彼得羅夫斯基認為:“集體是群體的高級形式,并非任何群體都能稱之為集體,也不能把任何共同行動或工作的社會成員共同體稱之為集體,有共同價值、共同的活動目的與任務且具有凝聚力的高度組織起來的群體才是集體。”[2]馬卡連柯則認為:“集體不是一群個別人的偶然集合,而是社會的結合,它是社會主義社會的細胞,集體是以社會主義的結合原則為基礎的人與人的互相接觸的總體。”[3]
可見,班級不等于班集體,它只是一個有組織的學生正式群體,而班集體則是班級群體的高級形式。班級與班集體在社會性質上有著根本的區別。這一點我們從蘇聯班級集體理論的研究成果中就可窺見一斑。他們把班級集體的社會本質特征概括為以下三點:[4]第一,高度的社會傾向性。馬卡連柯強調集體不是一個封閉的體系,而是包含在整個社會關系的體系中,班級集體作為社會的組成部分,必然要反映社會的政治、道德、美學等思想。班級集體的目標只有和社會目標相統一,其活動才能取得具有社會價值的成功。馬卡連柯重視集體的社會傾向性的重要思想為后人所矚目。第二,高度的組織性。組織程度的高低是鑒別群體和集體的又一重要參數。馬卡連柯把集體定義為:“那些組織起來的,擁有集體機構,以責任關系彼此聯結在一起的個人有目的的綜合體。”第三,高度的社會主體性。彼得羅夫斯基提出了“以活動為中介”的理論。他認為,群體的內部過程、相互作用和相互關系等均因活動的目的、價值和內容而異,群體的社會活動的目的、價值和內容制約著群體的發展水平。這樣,由于人們是在社會心理共同體范圍內組織活動的,群眾是活動的主體,因此,可以把集體理解為“為了確認的目標而相互作用的人的共同體,即客觀上表現為活動主體的共同體”。共同的集體意識,自覺的、統一的社會心理共同體的形成,標志著自在群體向自為集體的轉變和飛躍。
在我國,關于班集體的界定,存在多種觀點。如有人認為“班集體是班級群體發展的高級形式,是由整個班級所組成以完成學校教育任務為共同目標,有一定組織機構、規章制度的學生共同體”。[5]有人認為“班集體是按照班級授課制的培養目標和教育規范組織起來的,以共同學習活動和直接性人際交往為特征的社會心理共同體”。[6]還有人認為“班集體是經過以班主任為主的各種教育力量的教育培養和引導而形成的具有正確的奮斗方向,具有較強的核心與骨干力量,具有良好的紀律、輿論、班風,具有良好的人際關系的團結、友愛、積極向上的高層次的班級群體”。[7]這些界定,雖然內容不盡相同,但都或多或少地涉及了班集體的本質特征,對我們來說,具有一定的參照價值。我們認為,班集體是以學習為主要活動特征的學生群體,學習是群體成員的主要任務,通過學習使群體中的成員向一定的價值方向發生變化。班級是班集體形成的組織基礎,班集體只有在班級的基礎上才能逐步建設起來。但并不是每一個班級都稱得上是班集體,擁有明確的奮斗目標、健全的組織機構、嚴格的制度規范和良好的紀律、輿論的學生正式群體才是班集體。
由此,我們可以把班集體定義為:班集體是指在教育目的規范下的,由具有明確的奮斗目標、堅強的領導核心及良好紀律和輿論的班級學生所組成的活動共同體。
二、班集體的特征
班集體是班級群體發展的高級階段,它除了具有一般集體的特征之外,還有著與其他班級群體不同的特點,具體表現在以下四個方面。
(一)目標特征:定向統一
凡是班集體,都有明確的共同目標,而且這種目標不僅僅是字面上的。在班集體里,學生能夠把社會和學校明文規定的教育目標內化為自己的目標,達到群體成員之間目標定向的統一,其中包括個人目標與班級目標的統一。由于目標定向的統一,班集體具有明確的發展方向。
(二)價值特征:集體主義取向
班集體并沒有取消個人的行動自由和否定個人興趣愛好,但班集體崇尚集體主義精神。在班集體內,每個成員都關心集體、愛護集體、遵守集體的規范,通力合作為集體爭榮譽。個人以自己是班集體的一員為榮,必要時愿意為班集體而改掉自己的缺點,放棄自己的利益。
(三)行動特征:令行禁止
在一般的班級里,由于存在目標定向分歧等原因,有些想辦的事常會議而不決,不了了之。而班集體則不同,它已經形成了集體決策的方式,班集體認為該做的事一經決定就立即去做。同樣的,班集體不認可的事,一經決定不做就立刻停止,即使個人有不同看法,也會服從。
(四)情感特征:彼此相悅相容
在班集體中,成員之間在人格上處于平等地位,在思想感情和觀點信念上比較一致,成員個體對集體有著依戀感、自豪感、榮譽感等肯定的情感體驗。這些情感體驗能夠幫助班級成員之間形成彼此相悅相容的情感特征。班級中每個學生的個性雖是不同的,但已經形成的班集體能容納各種個性的學生,不同的人都可能從中得到關心、照顧和幫助,而不會遭排斥、受歧視,它給學生提供了許多積極的體驗,因而,學生生活在這種集體里感到十分愉快。
三、班集體的形成與發展
開學伊始,幾十個來源不同、情況各異的學生走在一起,一個新的班級就此應運而生。這個時候,班級是一個松散的群體,沒有組織結構,沒有約束機制,也沒有共同的行為目標。同學之間相互陌生,尚未建立穩固的情感紐帶。如何在極短的時間內,把一個松散的群體建設成一個具有一定歸屬感和凝聚力的班集體,就成為班主任的首要任務。班級集體的形成和發展不是自發的過程,而是在教師的指導下,根據一定的教育目的和管理目標而建立起來的。一個班級由最初組建時的班級群體發展成為班集體,其間經歷了哪些發展階段?不同的人提出了不同的看法。蘇聯學者根據班級群體活動的目的、任務、原則和意義,提出班集體的發展水平大致經歷了松散群體、聯合群體、合作群體、集體等幾個發展階段。日本的廣田君美以“結構化程度”為尺度,將班級組織的發展分為水平遞進的五個時期,即孤立探索期、橫向分化期、縱向分化期、小群體形成期、群體統合期等。我國無錫的教育工作者經過多年的實驗研究,提出班集體建設一般經歷以下三個發展階段:班集體建設的初級階段——組織和教育集體、班集體建設的中級階段——指導集體自我管理、班集體建設的高級階段——在集體中發展個性。還有的學者認為班集體的形成一般經歷四個階段:初建時的松散群體階段、轉化中的散聚群體階段、形成時的聚集群體階段、發展成熟的集體階段。[8]
我們認為,對班集體形成和發展階段的劃分既要遵循集體的性質及其形成和發展的一般規律,又要參照學生集體獨特的發展特點和發展的特殊性。一般而言,學生班集體的形成大致經歷了以下三個發展階段:松散的班級群體、合作的班級群體、班集體。
(一)松散的班級群體
這是班級組成的初始階段。開學之初,幾十個來自不同地方的學生坐進了同一間教室,大家互不認識。班主任由學校指派,班干部由班主任任命,臨時負責班級的有關工作,班級成員按課表上課并進行一些學校安排的活動。此時的班級成員多數互不熟識,大家處在新奇而互相觀察狀態,同學之間都是試探著進行交往,以孤立的個體而存在,彼此之間缺乏聯系和溝通;班級對學生的吸引力不大;沒有奮斗方向,沒有形成共同的目標和行為規范,師生對班級的目標和活動還沒有明確一致的認識和相應的主動行為;骨干核心還沒有出現,大多數活動由班主任直接參與決策和指揮;雖有學校的紀律、規范要求,但學生自身無自律性要求,基本處在“他律”階段,班級的組織、活動、計劃等工作基本上依靠的是行政手段。整個班級是松散的。在這個階段,由于班級的管理機構沒有建立,班級活動和管理時時處處依賴班主任的決策指揮,班主任的一言一行直接影響著班級的發展。此時,班主任要根據學校及有關部門的要求,結合本班實際,提出明確具體可行的班級管理要求和目標,要指導學生交往,校正學生的個人行為習慣,建立集體的規范,完善班集體的組織機構(即建立班委會),發展班級同周圍環境的關系。這一時期不僅是班主任工作最細致最繁忙的時期,也是班主任個人教育能力展現的關鍵時期。
(二)合作的班級群體
經過前一階段的共同學習和生活,同學之間開始熟悉,并產生了一定的人際關系,同學們在彼此熟悉和了解的基礎上形成了一些小團體或交往的小圈子;班級中涌現了一批熱心為大家服務、主動承擔責任的積極分子;由班主任指定的班干部開始發揮核心作用,班級管理由班主任全面主持具體工作轉變為班主任指導建議下的班干部的具體管理;班級大多數學生對班級的發展形成了比較—致的認識和意見,班級發展目標、班級的規范和班級的規章制度開始建立;班級的凝聚力增強,大多數學生初步形成了集體的歸屬感。此時,班集體的雛形已開始形成。但班級的正確輿論還未形成,由于多數同學遵守紀律的自覺性不強,班級的自我教育功能還不充分。在這一階段,班主任的主要任務是培養班級的組織領導核心,把一批品學兼優、具有一定領導才能、熱心班級事業的同學納入班級的領導機構,根據其實際和班級需要安排班務工作;指導班干部獨立主持一些班級活動,通過班級活動有目的地逐步把這些班干部培養為班級管理的骨干力量;引導班干部著手制訂較為細致的班級管理行為規范,初步建立班級的約束機制和壓力機制。同時,班主任還要注意幫助和教育班級中的后進學生,做好后進生的工作,以不斷增強班級的凝聚力并形成良好的班級氛圍。
(三)班集體
在班集體的形成階段,班級不僅有了自身的奮斗目標,而且這種目標已經被班級全體成員所接受并內化為個人的目標;班級形成了堅強的核心及健全的組織機構,班干部具有了獨立主持班務工作的能力,他們各司其職,有組織、有計劃地開展班級各項工作;絕大多數班級成員關心班級并主動承擔班級的工作,有較強的集體榮譽感;健康向上的班級輿論已經形成,班級風氣變得民主、團結、融洽,良好的班級文化氛圍陶冶和影響著班集體中的每一個成員,學生的自律性不斷增強。此時的班集體已初步具備自我教育功能,學生不再是一個個被紀律和規則約束的個體,而是一個具有一定自我管理、自我完善能力的班集體中的一員。在這一階段,班主任的工作也發生了變化,由一個面面俱到的“保姆”,變成了一個高屋建瓴的主導者。此時,班主任要注意結合學校發展規劃,指導班干部全面完成班級管理工作并不斷調動其工作的積極性。同時班主任要有全局觀念,細心觀察,特別要關注被班集體忽略或被班級管理壓抑的學生個體,促進全體學生的身心健康發展,在班級嚴格管理的基礎上,注重學生個性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