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7章 天與人(5)

3.2利用自然為人類造福

荀子在《天論》中說:“天行有常,不為堯存,不為桀亡?!庇终f:“日月、星辰、瑞歷,是禹、桀之所同也,禹以治,桀以亂,治亂非天也?!彼刑煜?,圣王禹治天下時與暴君桀治天下時都同樣存在,但是,治世與亂世卻不相同。也就是說治世與亂世,產生于不同的治理,與天象無關?!疤觳粸槿酥異汉草z冬”,講的是一個意思:天的運行是有客觀規律的,不因當政者的好壞善惡而改變,也不以任何人的意志為轉移。即使全天下的人都厭惡寒冷,天也不會因此而取消冬季。

人不能改變自然規律,但可以利用自然規律為自己創造幸福。荀子提出:“應之以治則吉,應之以亂則兇?!币簿褪钦f,認識天的規律,加以正確利用,就可以為人類造福。相反,如果不能正確利用,還違背規律,那就要失敗。例如,天發大水成災,鯀用堵塞的辦法,結果失敗。禹用疏導的辦法,“決九川,距四?!?,開辟九州的名川,將洪水引入大海,最后取得抗洪防災的勝利。唐代劉禹錫說:船在小河里行駛,行止快慢都是人掌握的??焖倨桨?,是駛船者技術高;擱淺或翻船,是駛船者水平低。不論船行如何,人們知道都是人為決定的,不是上天決定的。為什么?劉禹錫認為,“理明故也”。所謂理明,就是人掌握了客觀規律。只要“理明”了,人就可以掌握自己的命運,不受天的影響。另外,他認為,四季變化是天的作用,人不能改變它,但人可以利用它。例如春季陽氣上升,是作物生長的時候,人就開始種植;秋季陰氣上升,是作物結果的時候,人就從事收獲。種植與收獲,是人勝天的表現。

人類能夠砍樹蓋房,采礦冶煉,制造金屬工具,這也都是人類根據金與木的天性進行的合理利用。這些都是在另一種意義上的“人勝天”。

在戰爭中,有所謂“知彼知己,百戰不殆”。在與疾病斗爭中,也需要知彼知己,了解疾病發生的原因,同時了解自身的免疫功能,這樣才能在防治疾病中打勝仗。戰勝疾病,也是人勝天的重要方面。

3.3社會秩序是人勝天的結果

社會秩序需要人為。要維護社會秩序,就需要法度。天不會制訂法度,只有人會制訂法度。

按天的自然規律,強者勝弱者,青年勝老年。例如大暑天去登山,山上只有一棵樹,青年登山快,到頂上就坐在大樹底下乘涼。老人走得慢,到山頂時,樹下已經坐滿人,他只好在樹陰外繼續挨曬。這是自然的。強勝弱,眾暴寡,大欺小,這都是自然狀態,古人認為這也都是天即自然的。

人能夠制訂法度,確定是非,規定禮義,進行賞罰。“義制強訐,禮分長幼,右賢尚功,建極閑邪:人之能也。”(劉禹錫《天論上》)人制訂的義,就是要抑制強者,保護弱者。人制訂的禮,就是要分別長幼,尊老愛幼;尊重賢人,獎勵有功勞的人。建立法則,排除邪惡。這些有利于社會安定和進步的制度,都是人的作用,也是人定勝天的一種表現。

社會穩定,法度健全,是非明確,立功得賞,違法受罰,為善得福,作惡得禍,賞罰禍福都是自己行為的報應,與天無關。這也是人勝天。人類之所以能夠建立有正義的有秩序的社會,就是因為人類能夠制定法律、制度,還能夠提出各種倫理規則、道德規范,從各種方面來約束人們的行動,以保證多數人的正常生活。就是人勝天的重要內容。

3.4人類文明是人勝天的成果

人類所創造的文化成果,人類文明,應該說都是人勝天的內容。鳥會飛,人能夠造出飛機,飛得比鳥高而且快;魚會游,人能夠制造船,游得比魚快而且遠。人造的火車跑得比任何野獸都要遠,所拉載的東西比任何動物都拉得多而且重。一座大壩,一個大堤,一條大路,一座城市的建筑,一顆衛星上天,一個電視節目的播放,一本小說的發行,甚至一首歌曲的流行,都可以看到人類的偉大力量,也都是人勝天的形式。所謂“巧奪天工”,就說明人能夠創造出比自然更加美好的東西來。自然界有優美的海濱,雄偉的山巒,壯觀的瀑布,奇特的巖石,變幻的極光等許多奇麗景觀。人可以在自己的范圍內進行種種改造,建設優美的小環境。經過精雕細刻,將自然界的美景濃縮在小畫面中,呈現出人勝天的景象。

3.5堅持不懈,世代相傳,是人定勝天的保證

自然規律需要艱苦探索,不斷探索。探索出成果以后,也還需要繼續探索。已經成功的探索往往還包含著錯誤,需要新探索來糾正,來發展。探索是無止境的,往往不是一代人所能完成的,八代十代的探索也是常有的事。有的規律是探索了很長時間才認識的,例如制造一種藥物,進行多次試驗都失敗了,堅持試驗,做了六百零六次才獲得成功。后來將這種藥命名為“六零六”。發明這種能夠治療梅毒病的藥的德國人歐立希因此獲得諾貝爾獎。這個試驗次數作了記錄,才知道有六百零六次。更多的試驗沒有記錄次數,就不知道次數。例如,現在全世界科學家研究治療艾滋病的藥,試驗可能已經超過六千次六萬次了,至今還沒有成功制造出特效藥。西方的地心說和中國的渾天說在歷史上作為天文學界的統治思想達一千多年,經過幾十代人的反復證實,最后還是被新的學說所推翻。這說明自然規律需要不斷探索,不能因為有了幾次成功,就以為萬事大吉了。

科學探索是無止境的。人類只有在這種意義上才可以說“人定勝天”?!叭硕▌偬臁笔窃趫猿植恍浮⑹来鄠髦兄饾u實現的。因此,一時沒有掌握某種自然規律,暫時不能控制某種自然現象,并不能證明人不能勝天。人類文化是人勝天的主要內容,不斷發展先進文化,就是人定勝天的保證。這個發展總是在繼承的基礎上提高,不繼承人類幾千上萬年形成的傳統文化,發展就沒有基礎。但如果停留在基礎上,就不可能有新的文化大廈。一句話,人類的文化發展是沒有止境的。

3.6人定勝天的條件

自然界選擇了人類,不是因為人類有什么尖牙利爪,而是因為人類有兩個長處:

一是能群,就是能夠結合成群體,互相配合,團結一致,戰勝自然災害,保護并發展自己;

二是人會動腦筋,有智慧,能夠制造工具,發明創造,不斷提高改造世界的能力。

從人類發展的歷史來看,所謂人類的發展實際上就是人類不斷改造自然的歷史。人類只要能夠保持這兩大優點,就可以立于不敗之地,就可以在未來繼續發展。從這種意義上說,人類必定能夠在自然界保持勝利者的地位,也就是“人定勝天”。

當然,如果有那么一天,人類放棄這兩個長處中的任何一個,那么,人類就可能很快滅亡。人類一旦不動腦筋,不會思考,失去智慧,那么,就會敗于很多動物,或者在自然災害面前無能為力,最后遭滅頂之災。這種可能性不大。但是另一種可能性嚴重地存在著,那就是人類內部的矛盾斗爭。這種斗爭在一定的限度內也能促進社會的發展,但如果無限制地激化人類內部的矛盾斗爭,那么,最后也會滅了自己。古人講的“能群”,就是現在講的能夠和平共處,能夠協調關系,團結一致。沒有這一條原則的維系,人類將可能自我毀滅。

3.7人定勝天不等于優勝劣汰

西方人經常講征服自然。中國傳統講順應自然,并發揮自己的能動性,為人類創造幸福。西方講優勝劣汰,以強凌弱。中國傳統強調保護弱者,認為強者要以弱者為基礎,大同理想中就將“鰥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列為一個目標。對于自然界,中國傳統也強調開發要節制,不能無限制地盲目開發。孟子說:“不違農時,谷不可勝食也;數罟不入洿池,魚鱉不可勝食也;斧斤以時入山林,材木不可勝用也。谷與魚鱉不可勝食,材木不可勝用,是使民養生喪死無憾也。養生喪死無憾,王道之始也?!保ā睹献印ち夯萃跎稀罚┐笠馐牵翰徽`農時進行耕作,糧食就吃不完;不用太密的網在池塘里捕魚(網眼大四寸,捕長一尺以上的大魚,讓小魚逃走),這樣,就經常有魚鱉吃;按時進入山林砍伐(春夏是草木生長季節,不準砍伐樹木,到秋冬季節,草木凋零,那時才能進入砍伐),這樣就有用不完的木材。有吃不完的糧食與魚類,又有用不完的木材,百姓養生送死就沒有什么遺憾了。這就是實行王道的開始。孟子提倡王道理想。他認為實行王道首先要保證百姓生活的物質需求。要保證物質需求,就要保護生產資源與生活環境,保證自然資源的可持續發展。中國幾千年以來就有保護環境的傳統。

人類已經成為自然界的強者,地球上的所有生物都不能與人類抗衡。人類的過度發展,逐漸地侵占了許多生物的生存空間,使它們已經滅絕或者瀕臨滅絕。由于它們的滅絕,破壞了生物鏈,破壞了生態平衡,也就影響到人類的生存環境。人類已經看到環境的變化給人類帶來嚴重的危害,如果不加以保護,環境就會被嚴重破壞,成為人類無法生存的環境,那么,人類也將會因此而滅亡。有了危機感以后,再回頭看中國哲人數千年前的論述,可以得到新的啟發。

中國古人的“人定勝天”,不是一味以征服自然,而是注重順應自然,利用自然,同時保護自然。西方明智者早已知道,人類每一次征服自然的結果都要受到自然的報復。人類再用自己實力征服自然的報復。人與自然就長期處于這種對立狀態中。人類征服自然的能力空前地發展了,受到自然的報復也就空前地嚴重了。這種狀況發展下去,必然導致人類的滅亡。因為自然界不可能滅亡。而中國傳統是要求人類與自然共生共存,和平共處。因此,如果將中國傳統的“人定勝天”理解為西方的“征服自然”、“優勝劣汰”,那么可能是一種誤解。這種誤解可能抹殺了東西方文化的差別,抹殺了東方文化的優秀成分。

人勝天,表明人類在自然界是強者。中國古人批評過“強者勝”(《淮南子·氾論訓》)的說法。在人類社會,強者如果不能代表大多數人的利益,不能代表社會向前發展的方向,不真正實行道德,就會遭到多數人的反抗,最后歸于失敗。在自然界也是一樣,強者要以弱者為基礎,強者如果盲目發展,不斷消滅弱者;沒有了弱者,強者也就不能存在了。人類如果無限制地捕殺各種動物,采集植物,最后資源枯竭,人類也就失去生存空間,有可能成為當代的恐龍,在地球上滅絕。因此,在這里人類也要遵循客觀規律,保護生態平衡。只有這樣,人類才能繼續生存下去。揭示自然規律,遵循自然規律并加以利用,人類才能立于不敗之地。

注釋

[1]劉禹錫:《天論上》,載《柳宗元集》第二冊,443~445頁,北京,中華書局,1979。

[2]《四書集注》,135頁,長沙,岳麓書社,1985。

[3]容肇祖輯:《王安石老子注輯本》,北京,中華書局,1979。

[4]饒宗頤:《老子想爾注校證》,11頁,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

[5]《周易·說卦》,81頁,北京,中華書局,1980。

[6]《十三經注疏》,2764頁,北京,中華書局,1980。

[7]《二程集》,33頁,北京,中華書局,1981。

[8]同上書,15頁。

[9]《二程集》,13~33頁,北京,中華書局,1981。

[10]洪漢鼎:《百歲西哲寄望東方——伽達默爾訪問記》,載《中華讀書報》2001年7月25日第5版。

主站蜘蛛池模板: 平顶山市| 平乡县| 德钦县| 达州市| 竹北市| 资溪县| 乡城县| 延川县| 阜新| 建昌县| 梓潼县| 开鲁县| 杨浦区| 桐乡市| 盐山县| 盖州市| 四子王旗| 淳安县| 卢湾区| 阳曲县| 兴和县| 英德市| 甘肃省| 永昌县| 洪江市| 邳州市| 黄大仙区| 赤壁市| 五河县| 大港区| 垫江县| 陵川县| 贵定县| 奉化市| 甘孜县| 克东县| 大丰市| 水富县| 虹口区| 广水市| 盘山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