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天與人(4)
- 十五堂中國哲學課(名家講堂)
- 周桂鈿
- 3816字
- 2016-04-30 21:13:32
天人是同類,根據同類相感的原理,天與人可以產生雙向的精神感應。天有無上威力,有愛心,能夠賞善罰惡。當天子犯了錯誤時,天會降下災害,譴告他;他如果還不糾正錯誤,天又會降下怪異來嚇唬他;他如果還不改正,那么,天就會使他滅亡。董仲舒認為這說明天對天子是特別愛護的,才這樣一再提醒,天子應該按照天意辦事。
董仲舒從天人一類中引申出這種說法,是為了給有至高無上權力的天子以制約,不讓他胡作非為,因為權力不受制約,就要產生腐敗。天人感應過去受到的批判最多,現在冷靜地思考一下,它也有一定的合理性。天是整個自然界,人當然是這個自然界的產物,與自然界有一致性,也是無可非議的。董仲舒的那些類比,顯然牽強附會,但這對于當時還沒有民主制度,對于皇帝還缺乏制約機制的情況下,樹立天的威信,給皇帝加上精神枷鎖,無疑有益于社會的安定。人類長期生活在這樣的環境中,已經適應了,成為習慣了。順天、則天,在這里也會得到支持的。實際上就是適應大自然,也就是與大自然和諧的問題。
西方人強調征服大自然,促進了科學的發展,但是,現在科學發展的結果,居然帶來負面影響,造成了環境的嚴重污染,破壞了生態平衡,威脅到人類的生存。中國傳統的陰陽論強調陰陽平衡,五行學說也是強調平衡,人與天即人與大自然,也要平衡和諧。這些和諧的思想,對于養身,對于治國,對于處理國際關系,對于保護環境,維護生態平衡,都是有價值的,有現實意義的。
2.3天人一性
《孟子·盡心上》說:
盡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則知天矣。存其心,養其性,所以事天也。
人如果能盡心,就能知性,知自己的本性。知性,也就會知天了。歷代學者對于心、性、天有不同的理解,對這句話的解釋也就各不相同。東漢趙岐是最早給《孟子》作注的人。趙岐注云:“性有仁、義、禮、智之端,心以制之。唯心為正,人能盡極其心,以思行善,則可謂知其性矣。知其性則知天道之貴善者也。”又說:“能存其心,養育其正性,可謂仁人。天道好生,仁人亦好生。天道無親,唯仁是與。行與天合,故曰:‘所以事天也’。”[6]這里說的是仁人能夠存心養性,以思行善,行善就是好生。天也是貴善的,也是好生的。因此,仁人與天道是一致的,貴善好生的本性是一致的。
北宋二程(程顥、程頤)認為:“天人本無二,不必言合。”[7]這好像是反對天人合一的說法,而實際上他們的主張,天人完全是一回事,不需要講“合”。他們把天人合一,合得更加徹底。程顥認為“合天人”,“天人無間”[8],完全是一體的,用不著再說什么“合”。他還說:“人和天地,一物也,而人特自小之,何耶?”人與天都是“一物”,一個東西。如果在人之外,“別立一天”,那就是“二本”了。他說:“仁者以天地萬物為一體,莫非己也。認得為己,何所不至?若不有諸己,自不與己相干。如手足不仁,氣已不貫,皆不屬己。”所謂“仁者”,應該是道德高尚的人。這種人必須將天地萬物與自己視為一體,所有的事都是與自己有關的。如果對一些事不關心,認為與己無關,那就是麻木不仁。二程講到天人合一的地方甚多。如說:“一人之心即天地之心”,“圣人即天地也”,“學者不必遠求,近取諸身,只明人理,敬而已矣,便是約處。至于圣人,亦止如是,更無別途。故有道有理,天人一也,更不分別。”[9]他們認為人的道理與天地的道理是一致的,圣人的想法與天地的道理是一樣的,因此,在道理上,在本性上,人與天地是一致的,所謂“天人一也”。
2.4天人一氣
莊子講“通天下一氣耳”,人就是氣聚合而成的,因此,與萬物沒有什么不同,與天也是一致的。王充講,人“稟氣而生,含氣而長”(《論衡·命義》),“用氣為性,性成命定”(《論衡·無形》)。人的“性”是由天的“氣”決定的。人性與天性就有了一致性,或者說天與人在“性”上是有一致性。也就是說,天與人在“性”上可以合二為一。“天不變易,氣不改更。”人稟天氣而生,也一樣不會改變。張載提出,天是太虛,“由太虛,有天之名”(《正蒙·太和篇》)。又認為太虛充滿著氣,“太虛即氣”。“太虛無形,氣之本體,其聚其散,變化之客形爾。”人與萬物都是氣聚合成的客形,人死以后,又回到氣的本來狀態。萬物也是這樣,毀壞以后,回到氣的本體。“客感客形與無感無形,唯盡性者一之”(《正蒙·太和篇》)。“客感客形”是指天地萬物與人這些看得見的形體,“無感無形”是指看不見摸不著的沒有形體的氣,這兩者怎么能統一起來呢?張載認為只有能夠“盡性者”,才能將二者統一起來。張載認為看不見的太虛(即天)充滿著氣,看得見的萬物和人都是氣聚合成的,那么,天與人在氣這一材料方面就是一致的。“天人合一”(《正蒙·乾稱篇》),這個“一”就是氣。他在《乾稱篇》中還說“天人一物”、“一天人”、“萬物本一”等,都是天人合一的思想的不同表達。二程講天人合一,合于“性”;張載講天人合一,合于“氣”。所合不同,能合則一。在這里,所謂“天人合一”,不是兩種東西的相加,是兩種現象統一于一個本質。如果沒有中國哲學這種思維方式,或者不理解這種思維方式,可能對此感到費解,或者根本無法接受。張載合天人于氣,明確提出全宇宙只有氣,萬物的本質就是氣,人與萬物也都是氣聚合而成的,一旦消亡,再回到氣。如果用公式來表示,那就是:
綜上所述,天是復雜的,多義的,人也是復雜多義的,天人合一,也有多種不同形式。主要是講天人的一致性,統一性,天人可以統一于氣,也可以統一于理,統一于道,統一于高尚的道德。天人合一,也講天人感應,講天與人能夠進行精神方面的相互感應。因此,天人合一,既包含神秘的神學目的論的內容,也包含人與自然和諧關系的意思,其中也有人應該順應自然界的養身之道。如果只講一個方面,或者不講某一個方面,顯然都是片面的。
現在,神靈的天與精神感應的“天人合一”已經過時,不再適用了。自然界與人類和諧統一的“天人合一”正是現代所需要的,應該加以新的解釋,用于現實,解決現代社會的一些實際問題。正如季羨林先生在首屆北大論壇(2001年11月2日)上發言所說的,西方工業文明給人類帶來很多福利,也造成嚴重的問題,如氣候變暖、淡水缺乏、動植物物種滅絕等,西方以自然界為征服對象,征服的結果,受到大自然的報復。只有東方文化能夠挽救人類。中國人講“天人合一”,大自然與人類的和諧統一,印度也講人與宇宙的統一。走遍幾大洲幾十個國家而又學貫東西的世紀老人,能講出這些話,不值得我們深思嗎?現在有些人不能從宏觀上把握世界歷史,受到當前的事實所局限,羨慕暴發戶,對于自己沒有信心,對于本民族的文化沒有信心,難道不能向季老先生學習一點什么嗎?天人合一的現代價值就在于人類與自然界的和諧統一。
東西方文化有互補作用,可以取長補短。我們不必那樣自卑。最近,德國哲學家伽達默爾說,二百年以后,全世界學習漢語,也像現在學英語那樣,一方面,由于中國語言的特點;另一方面,也由于中國文化的長處。“他說二百年以后很可能大家都學習中文,猶如今天大家都學習英文一樣。這種預感的根據可能是由于中國語言的形象性。他不知不覺地又重復他的預測,二百年內人們確實必須學習中國語言以便全面掌握或共同享受一切。”[10]這位一百零一歲的西方大哲學家也不是隨便說的。
3.人定勝天
人定勝天,是在社會發展、科學進步的基礎上提出來的口號。它表明人類開始從自然力控制下解放出來,從天命論的束縛下解放出來,標志著人類自信心的提高,是思想革命與觀念更新的象征。這在人類歷史上是很有意義的口號。
有的人以為,人定勝天,就是像兩軍對壘那樣,將對方打敗或者消滅,于是提出懷疑:人怎么能消滅天呢?人怎么能戰勝自然規律呢?例如春夏秋冬四季變化,人是無能為力的;晝夜更替,人也無法改變。在這種認識下,對“人定勝天”的合理性提出質疑。我以為這是需要給予解釋的。
為了正確理解中國古人關于“人定勝天”的思想,首先要知道中國古人講的“天”是多義的,“人”也是多義的,在“人定勝天”中,這個人應該主要是指群體的人,有時也指個人。最關鍵的是對“勝”的理解。什么叫“人勝天”?大概有以下幾種情況:
3.1期待自然與人力奮斗
自己奮斗是人為,自然恩賜是天。有的地方,天氣正常,農業就有收成;一旦遭旱災或澇災,就沒有了收成,人們就說那里是“靠天吃飯”。強調人為,反對消極等待天命,這就是人勝天的思想。戰國時代的荀子在《天論》中說:“強本而節用,則天不能貧;養備而動時,則天不能病;修道而不貳,則天不能禍。”加強生產,而且節約開支,天就不能使他貧窮;營養充足,而且適時活動,天就不能使他生病;遵循社會法則不違背,天也就不能使他遭禍。相反,“本荒而用侈,則天不能使之富;養略而動罕,則天不能使之全;倍(背)道而妄行,則天不能使之吉”。不積極生產又要揮霍浪費,那么,天也不能使他富裕;營養不充足又懶得活動,天不能使他健康;不遵守社會法則,胡作非為,天也不能使他吉利。前者是靠人自己爭取幸福,后者是放棄自己的努力,依賴天。前者勝后者,這就是人勝天的一個內容。因此,荀子提出的口號是:“大天而思之,孰與物畜而制之?從天而頌之,孰與制天命而用之?故錯人而思天,則失萬物之情。”錯,就是措,即放棄的意思。放棄人自己的努力,指望上天恩賜,那是不符合事物發展的實際情況,也就是說在實踐中總是要失敗的。這是提倡靠人自己的努力,爭取幸福。改變求天恩賜、靠天吃飯的觀念,打破天命論的精神束縛。這個說法就是人勝天。這在當時有很大的思想解放作用,應該肯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