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6章 發展倫理學的范式轉換與建構(4)

  • 發展倫理研究
  • 陳忠
  • 4727字
  • 2016-03-25 16:00:14

古萊認為,“發展倫理學的重要任務是使得發展行動保持人道”[2]。可以看到,在古萊那里,所謂發展倫理學,在本質上也就是運用“永恒性”的倫理觀念,如人道、平等,對現有發達國家、發展中國家的發展戰略進行“問題反思”意義上的倫理學;其所謂的作為“新興”交叉學科的發展倫理學,只不過是“新”在用“永恒”的倫理觀念反思發展這個新問題上,而不是“新”在對發展問題本身進行了具體深層透視上。

古萊發展倫理學的抽象性,是目前發展倫理學研究中的一個通病。我國目前的發展倫理學研究也基本上停留在較抽象的觀念反思與道德批判層面。在一些研究者那里,或者認為,“發展倫理學是人類社會發展的自我調控、自我校正、自我免疫機制,是保證社會健康的、合理的、可持續的發展的必要手段”;或者認為,發展倫理學的目的在于明確、澄清“什么樣的發展才是好的發展”,其目的在于尋找“人類發展的終極價值”;或者認為,發展倫理將替代生態倫理等范疇,因為發展倫理將人與自然的關系拉回到人與人的關系這個維度,發展倫理這個范疇比生態倫理這個范疇更好地“為可持續發展提供了倫理支撐”;或者認為,發展倫理學的根本目的在于倡導“全人類的利益高于一切”,為了實現“人類的可持續生存和發展的利益”。

自覺克服抽象性是發展倫理學研究走向深入的一個重要條件。僅僅停留在對現實問題的道德批判或對未來理想的空泛想象中,而不對現實發展問題進行深入的問題研究、規律研究,所謂的發展倫理學只能是“淺層”的。當然,面對發展現實,指出問題、揭示問題,重申理想化的道德觀、價值觀、美好愿望,本身有其意義、存在合理性。但是,如果一種理論、特別是發展理論,僅僅停留在提出問題或對問題進行道德批判這個層面,則只能走向相對貧困。目前,發展倫理學研究的相對不繁榮正與其方法論的抽象有密切關系。對發展倫理學而言,方法論上,一個不可忽視的根本問題是,應該在什么層面上理解、建構發展倫理學?是僅僅停留在對諸多發展問題進行抽象的道德批判上,還是要導向對發展問題進行具體“發展哲學”反思?

(二)“資本邏輯”與發展倫理的“問題本質”

在馬克思哲學視野中,發展倫理的本質也就是發展關系,現代性語境下的發展倫理問題,也就是資本邏輯對社會生活關系的全面入侵所導致的社會生活全面異化,超越資本邏輯是克服發展倫理問題的重要基礎內容。

馬克思指出,“歷史不外是各個世代的依次交替。每一代一方面在完全改變了的環境下繼續從事所繼承的活動,另一方面又通過完全改變了的活動來變更舊的環境”[3]。也就是說,一方面,已有發展倫理、發展關系是社會發展的現實框架、現實條件;另一方面,社會發展又必然導致既有發展倫理、發展關系的調整與轉換。人類社會的發展過程,也就是在既有發展倫理環境下,不斷突破已有發展倫理關系又不斷產生新的發展倫理關系的過程。在這個意義上,可以說,只要有社會,只要有社會發展,就會有發展倫理問題,發展倫理問題具有歷史必然性、客觀性。但是,對我們而言,問題的關鍵在于如何認識、把握具體歷史條件下,特別是現代性條件下,發展倫理的具體特殊性、鮮明個性。

在馬克思資本哲學視野中、現代性條件下,發展倫理具有“資本特殊性”。如果說,前現代條件下,發展倫理問題的軸心是以低下生產方式為基礎的“人與人之間的血緣性與地緣性直接依賴”。那么,現代性條件下,發展倫理的鮮明個性則是“以物的依賴為基礎的人的獨立性”,而導致這種倫理個性的深層原因正是“資本的主體化”。所謂“資本的主體化”,也就是馬克思的《資本論》中所批判的“物化”、“商品拜物教”,也就是資本成為社會生產方式、社會制度體系與社會意識形態的唯一主導、價值軸心,也就是資本邏輯對物質生活、社會生活、政治生活、精神生活的全面侵入和壟斷,也就是資本取代中世紀的上帝成為現實世界的“物化”上帝,也就是整個社會成為“資本帝國”。

也就是說,現代性發展倫理的問題本質也就是資本倫理。“資本倫理”也就是以資本為價值主體、生活主宰的社會倫理、社會關系。在《資本論》等著作中,馬克思多次使用了“資本生活過程”等以“物”為主體的“生活范疇”。馬克思以非人的“物”作為生活的主體,正是為了深刻反映、揭示資本片面擴張條件下社會生活的全面異化。“資本的主體化”是現代性發展倫理的問題根本所在,正確、辯證、歷史地認識資本,也就是正確、辯證、歷史地認識現代發展倫理的問題本質。

“辯證法在對現存事物的肯定的理解中同時包含對現存事物的否定的理解。”[4]馬克思對資本進行了辯證的歷史評價。在馬克思看來,其一,“資本的主體化”帶有歷史的必然性、進步性,是一個歷史事實。其二,“資本的主體化”具有根本的歷史缺陷。其三,“資本的主體化”應該被歷史性超越。雖然,“資本主體化”是現代性得以快速推動的重要原因,資本的發展對現代人的個性發展,現代民主政治的推進,世界歷史的發展都具有重要積極意義。但是,在深層的問題與矛盾中,資本不是歷來就有的,資本邏輯也不會永遠占主宰。從資本對人的統治到人對資本的控制,在發揮資本作用的基礎上超越資本邏輯,是解決現代性條件下發展倫理問題的必然路徑。對中國而言,在應對諸多發展倫理問題的實踐中,一個不可回避的根本問題,就是如何在運用資本手段,發揮資本歷史作用的同時,又克服、超越“資本的主體化”,避免資本成為全面社會生活的唯一規則、社會價值的唯一中心。

在馬克思看來,私人勞動與社會勞動的制度性對立,是“資本倫理”得以產生、延續的“生產”基礎;不斷克服私人勞動與社會勞動的對立,是歷史性、階段性的解決現代性發展倫理問題的必由之路。所謂私人勞動與社會勞動的“制度性對立”,也就是在制度理念上漠視、否定勞動的社會性,在制度選擇與制度安排上漠視、放棄對社會總生產的自覺調控,而放任私人勞動、勞動私人性的無序化、無限度推進。以資本為主體的私人勞動與社會勞動的制度性對立,是理解、解釋、超越現代性發展倫理問題的根本基點。

貝克認為,現代性的核心問題、根本風險性在于,面對生態環境破壞等問題,現代社會在整體上卻處于個體化、無組織狀態,他稱之為“集體無意識”意義上的“有組織的不負責任”。“我們生活在‘有組織的不負責任’的背景下。”[5]但是,貝克只是指出了問題,卻沒有看到問題產生的根源。我們認為,產生“有組織的不負責任”現象的深層原因,正是資本邏輯控制下私人勞動與社會勞動的制度性分裂。其所謂的“有組織的不負責任”,也就是馬克思所指出的資本條件下社會生產、社會運行的局部有規則、總體無規則。馬克思曾深刻指出,“當現代工廠中的分工由企業主的權威詳細規定的時候,現代社會要進行勞動分配,除了自由競爭之外沒有別的規則、別的權威可言”[6]。資本的唯一目的是逐利,資本邏輯的“天然”本質也就是整體運行無規則。資本對社會生活的壟斷,資本倫理的制度化——對私人勞動而非社會勞動的制度性確認,必然導致社會整體關系的混亂,導致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與人、人與自身的全面緊張,導致發展倫理問題的全面呈現。

吉登斯認為,現代性的根本問題,在于知識生產的過度專業化,在于不同專業知識之間的分隔、矛盾、不協調。在吉登斯看來,這種處于矛盾狀態的不同專業知識,必然導致人們的知識沖突與行動沖突,并進一步引致社會整體的不穩定與風險。應該說,吉登斯對當代社會“知識問題”的揭示還是很準確的。但問題在于,與貝克相同,吉登斯也沒有看到,導致不同社會知識間矛盾、沖突的深刻根源正是資本的主體化,正是由資本邏輯主宰的私人勞動與社會勞動的制度性對立。如果說,現代社會是知識社會、知識生產社會,那么知識社會的最根本問題,也就是知識生產從屬于逐利性的資本生產,從屬于私人勞動與社會勞動的制度性對立。在資本深層統治下,知識生產的私人性處于自覺狀態,而社會性卻處于自在狀態。克服私人勞動與社會勞動的制度性對立,是克服知識社會問題性、風險性的必然選擇。

(三)深層發展倫理學的“具體”、“系統”建構

從抽象道德批判走向現實規律反思,是發展倫理學深層化的根本基礎。在學理上,發展倫理學的真正繁榮離不開對發展倫理學的“具體”、“系統”建構。

第一,所謂“系統建構”,對發展倫理學而言,也就是力求“問題敘事”、“理想敘事”與“規律敘事”的辯證統一。所謂“問題敘事”,也就是直面、揭示當代重大發展問題。所謂“理想敘事”也就是對社會發展理想進行觀念性價值建構。所謂“規律敘事”,也就是對社會發展客觀趨勢進行歷史性的本質呈現。目前的發展倫理學基本處于以“理想敘事”為主導的“理想敘事”與“問題敘事”的淺層結合狀態。建構深層發展倫理學的重要條件是突出、強化發展倫理學的“規律研究”、“規律敘事”意識,以“規律敘事”為主導,實現“問題敘事”、“理想敘事”與“規律敘事”的具體有機整合、辯證歷史統一。

馬克思的《資本論》為我們提供了“問題敘事”、“理想敘事”與“規律敘事”具體歷史辯證統一的典范。一方面,《資本論》中,馬克思直面資本社會的矛盾與問題,對“資本主體化”、“物化”等現代性問題進行了深刻揭露。另一方面,馬克思又對“自由人聯合體”的社會理想進行了構想。同時,也是最根本的,馬克思對社會發展規律、資本社會變遷的規律進行了深刻揭示,馬克思指出,其《資本論》的“最終目的就是揭示現代社會的經濟運動規律”。在“問題敘事”、“理想敘事”與“規律敘事”的辯證統一中,馬克思哲學也就是認識、批判與超越資本邏輯的科學社會理論,馬克思資本哲學是建構深層發展倫理學的重要理論支點。

對發展倫理學理論而言,一方面,發展倫理學需要關注當下社會發展中的諸多生態、環境、社會問題,需要對人類美好未來的理想展望;另一方面,發展倫理學更需要“走進問題深處”,從探索現代性變遷規律的高度,揭示發展倫理的問題本質及其轉換趨勢。在“問題敘事”、“理想敘事”與“規律敘事”的有機統一中,發展倫理學的目的與本質也就是揭示現代性、特別是資本現代性的問題本質與發展規律。在發展倫理學與資本的關系中,一方面,資本是導致當代發展倫理問題的根本原因;另一方面,資本批判是當代發展倫理學的根本歸結點、生長點。發展倫理學研究需要面對“真問題”,而當代社會的根本問題就是資本問題。不管是生態環境問題,還是民族國家問題,在根本上都是資本問題。資本問題是現代性問題的本質。對資本問題的正視無疑將推動發展倫理學的根本“深層化”、真正“哲學化”。

第二,所謂“具體建構”,也就是對“倫理”、“發展倫理”等范疇進行“具體”的實踐、關系揭示。

其一,具體理解“倫理”的社會實踐本質。在研究發展倫理學時,最容易出現的一個方法論問題就是無反思地從平等、善惡、自由等“永恒”倫理觀念出發,而不是從倫理關系本身、社會存在、社會現實出發。在馬克思哲學視野中,倫理的含義存在于兩個層面。在社會意識這個層面,所謂倫理,也就是善惡、平等、自由等關于人性、社會的理想性觀念。在社會存在這個層面,所謂倫理,其本質也就是實踐性的社會關系。社會存在意義上的“倫理現實”在決定社會意識層面上的“倫理觀念”。實踐性的倫理關系,即社會關系的歷史性、過程性,決定了倫理觀念的具體性、歷史性、過程性。任何倫理觀念都是具體的、歷史的、非永恒的。以正義觀為例,在柏拉圖那里,正義是等級性的。所謂正義,也就是對命運式社會等級的自覺認同。在哈耶克那里,正義則是平等性的。所謂正義,也就是公正、平等,也就是每個人都有自決的權利。也就是說,雖然我們現在仍在使用一些似乎久遠、永恒的倫理觀,但由于社會存在本身的實踐變遷,這種形式上、言語上“永恒”的倫理觀,其實在內容可能已發生了深刻的歷史轉換。對發展倫理學而言,認識到這一點,是走出抽象倫理研究的一個重要認識論基礎。

主站蜘蛛池模板: 息烽县| 绥滨县| 万年县| 丹寨县| 平阳县| 横山县| 光泽县| 新丰县| 玉环县| 金湖县| 潞城市| 泗水县| 汝州市| 黔西县| 绍兴市| 仲巴县| 同江市| 扶余县| 澄迈县| 武汉市| 金华市| 文化| 龙游县| 河间市| 永靖县| 青神县| 闽清县| 南部县| 鹰潭市| 朔州市| 吴旗县| 枣阳市| 靖江市| 绥中县| 洛浦县| 石门县| 喀喇沁旗| 康保县| 宁陕县| 德钦县| 寿宁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