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3章 發展倫理學的范式轉換與建構(1)

一、發展倫理學的范式轉換

發展是時代的主題之一,作為對發展的目的、內容、手段等進行根本價值反思的交叉學科,發展倫理學應該是一門真正的“顯學”。但目前的發展倫理學卻處于相對貧困狀態,存在深層“范式危機”。在庫恩看來,范式轉換推動知識變新?!胺妒揭桓淖儯@世界本身也隨之改變了?!盵1]這一部分從方法論層面,對發展倫理學進行范式研究。

(一)發展倫理學與研究范式概述

發展倫理學的正式崛起以1987年“國際發展倫理學協會”(The International Development Ethics Association,IDEA)的成立為重要形式標志。這一點正如美國著名學者,發展倫理學的先驅、主要代表人物德尼·古萊教授所指認,“對發展倫理學的系統專業研究,除了少數單干的哲學家以外,只能等到國際發展倫理學協會(IDEA)1987年在哥斯達黎加圣何塞市成立以后”[2],“隨著國際發展倫理學協會的成立,發展倫理學被正式承認為發展研究與哲學的一個跨學科領域”[3]。但是,作為一種研究方法、研究態度,發展倫理學其實已經實質性地存在于人們對發展實踐與理論問題的深刻反思中。

近代以來,以社會專業分工為基礎,“專業性”的“經濟進步”與“政治進步”成為現代社會發展的兩個主導內容。政治與倫理間、經濟與倫理間出現了實質性的分裂,政治活動、經濟活動分別成為以工具理性為基礎、與倫理無關、不需要進行哲學關照的“專業化”行動。在學理、學科層面,這種政治與倫理、經濟與倫理的分裂表現為政治學與倫理學、經濟學與倫理學的分裂,分別以馬基雅弗里的《君主論》與亞當·斯密的《國富論》為代表?!榜R基雅弗里在16世紀政治學中以及亞當·斯密二百年后在經濟學中都剝奪了倫理學確立社會規范的作用?!盵4]也就是說,在理論與實踐中,人們往往將發展分別等同于經濟發展或政治進步,而實質性地忽視了發展的倫理、人文內涵,發展與倫理在理論與實踐中都處于分裂狀態。

發展推進中,隨著社會、經濟、政治、生態等諸多問題、危機的不斷涌現,人們開始從不同向度對發展與倫理的深層分裂進行反思。在理論層面,這種反思主要來源于三個向度。其一,人文主義者對發展與倫理分裂狀態的反思,對發展的人文、價值內涵的哲學揭示?!?941年經濟與人道主義運動奠基人路易·約瑟夫·勒布雷特把發展界定為價值觀的基本問題和新文明的創造?!盵5]在他看來,發展以人道為基礎,離開了對人、人性的關注,發展科學不是真正的科學。其二,政治學家對政治與倫理分裂的反思,對政治學與倫理學聯手的希望。1967年,政治學家戴維·阿普特指出,人們對社會發展的自然性、機械性理解,導致這樣一種深層被動局面:面對諸多發展問題,“我們在哲學上無力防守和陷于混亂”[6]。其三,經濟學家對經濟與倫理分裂的反思,對經濟與倫理重新結合、經濟學家與哲學家聯手應對發展問題的希望與呼吁。1968年,經濟學家本杰明·希金斯在一本教科書中斷言,“哲學家必須加入發展隊伍,如果沒有發展哲學的明確概念,這個隊伍就成了一個簡單的特定使團”[7]。

20世紀80年代,以“國際發展倫理學協會”的成立為形式標志,以古萊的《發展倫理學的任務與方法》等論著的發表為學理標志,發展倫理學正式成為一個影響日漸廣泛的新興交叉學科。

目前,發展倫理學的代表人物主要有兩個:一是德尼·古萊(Denis Goulet),一是戴維·A.克拉克(David A.Crocker)。古萊側重于發展倫理學的學理建構,是“學理型”發展倫理學的代表。其主要代表作是問世于1995年的教材《發展倫理學》,這部著作中,古萊對發展倫理學的學科屬性、發展倫理的價值內容等進行了系統闡述??死藗戎赜诎l展倫理學的應用研究,是“應用型”發展倫理學的代表。其重要代表作是與史蒂芬·司切維(Stephen Schwenge)合作,2005年提交給“美國國際發展局”(the United States Agency for International Development,USAID)的研究報告“發展倫理學與美國國際發展局”(The Relevance of Development Ethics to USAID)。在這個報告中,克拉克對其以“西方民主制度”、“標準倫理行動”為重要內容的發展倫理觀進行了系統介紹。

目前從事發展倫理研究的專業機構主要有三個:一是1987年成立的“國際發展倫理學協會”;二是2000年成立的“人類發展與人的能力研究會”(the Human Development and Capability Association);三是2000年成立的“社會資本、倫理與發展協會”(the Inter-American Initiative on Social Capital,Ethics and Development)。一些大學開設了發展倫理學課程。據“國際發展倫理學協會”發起人克拉克統計,到2005年,已至少有九個國家的十幾所大學開設了“發展倫理學”課程?;谶@種日益興盛的態勢,克拉克認為,“發展倫理學已經如環境倫理學或生態倫理學一樣,成為了一門顯學,一門交叉性的‘學科’”。

我們認為,在看到發展倫理學日漸興旺的同時,也應該看到,在客觀上,發展倫理學還處于相對貧困狀態。與經濟倫理、生態倫理、全球倫理等相比,發展倫理學的研究人員、研究論著、研究機構、研究會議、研究課程畢竟不多,發展倫理這個重要理論范疇還沒有真正成為廣為人知、普遍使用的主流范疇。造成發展倫理學相對貧困化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比如其研究的西方語境、發展倫理與傳統倫理的關系沒有得到有效澄清等。我們認為,“范式意識”不自覺、缺少“規律范式”,是造成發展倫理學相對貧困化的方法論原因。發展倫理學存在深刻“范式危機”,應該對發展倫理學進行“范式拯救”。

關于研究范式,庫恩指出,范式也就是一個學科何以可能的“學科基質”(disciplinary matrix)、“一個專門學科的工作者所共有的財產”[8]。庫恩主要在自然科學語境中進行范式研究。一些學者指出,其研究帶有相對主義色彩,沒有對范式進行相對集中的本質性分類。我們認為,范式是人們研究問題的根本立足點、出發點、前理解,并具體展現于人們所使用的概念、范疇、原理、理論等具體的敘事方式、話語方式之中。在研究向度、研究目的、研究層次等的具體歷史統一中,人文科學的研究范式雖然多種多樣,但至少有這樣三種本質性范式:“理想范式”、“問題范式”、“規律范式”。

古希臘以來,“認識你自己”一直是人文科學的基本命題?!罢J識你自己”的基本內容是對人生的目的、歸宿等根本問題進行思考。這樣,以反思、明確“目的”為核心的“理想范式”就成為人文科學的重要基礎范式。不管是柏拉圖、亞里士多德,還是康德、黑格爾,或者實用主義、存在主義等哲學,都將對人、社會進行理想構想作為重要研究內容??梢哉f,離開了“理想范式”,人文科學也就不成其為人文科學。

“人是天然的社會動物”,社會發展是一個不斷解決問題又不斷產生新問題的過程。因此,呈現問題、反思問題就成為人文社會科學的重要基礎使命,“問題范式”成為人文社會科學的一個重要基礎范式。從古希臘到現代,從皮羅、休謨到后現代主義哲學,眾多思想家對人類面臨的深層矛盾進行了問題呈現?!皢栴}范式”使哲學辯證地成為“時代精神的精華”。

面對大量存在、不斷呈現的偶然現象,不斷“認識你自己”的人們提出問題:人的存在是命運使然,還是完全偶然?社會發展是源自偶然沖動,還是存在深層規則?對這些規律性問題的探索及不同層面解答構成人文學科的“規律范式”?!缎驴茖W》的作者維科指出,在大量偶然的現象背后有一個“命運”存在。達爾文認為,在自然生命的無常變遷背后,其實有規律可循。馬克思指出,歷史發展是一個有規律的過程。離開了對規律存在的哲學承諾,人類只能生活在無常與無為之中。沒有對規律的把握,人將無法面對變化的世界,無法進行有效的實踐?;诖耍耙幝煞妒健背蔀槿宋纳鐣茖W的一個重要基礎范式。

我們認為,對一個具體人文學科來說,范式意識的成熟是這個學科走向成熟的重要方法論標志;不同范式的全面發展、協調互動是這門學科走向成熟的重要方法論基礎。在反思的意義上,任何一個具體人文學科的成熟與真正繁榮都離不開“理想范式”、“問題范式”與“規律范式”的全面呈現、協調發展。理解三種范式的具體統一性、互動性的關鍵,在于辯證超越庫恩的“范式間不可通約”的絕對范式觀。庫恩認為,范式的根本特性是“不可通約性”。顯然,庫恩更強調范式的知識性、主觀性、相對性。我們認為,研究范式既具有知識性、主觀性,也具有實在性、客觀性;不同范式間既具有鮮明個性、不可通約性,也具有內在的統一性、可通約性。不同范式可通約的存在論基礎在于這些范式研究對象的相對固定、研究問題的具體同一。當我們談論不同的研究范式時,其實存在一個深層前提,就是這些不同的研究范式都是針對同一類問題、同一類對象。離開了研究問題、研究對象的統一性,對所謂研究范式的區分,對所謂范式“不可通約”的談論是無意義的。應該從人文科學研究的特性出發,從研究對象、研究問題的統一性及研究者的個性、共性出發,理解不同研究范式之間的辯證差異、互補關系。

我們認為,范式研究是對一門學科進行深層反思的重要方法論維度。而對一門學科進行范式研究的關鍵,是從具體出發,揭示這門學科的“范式問題”,揭示“理想范式”、“問題范式”、“規律范式”在這門學科中的內涵、關聯。

(二)發展倫理學的“理想范式”

眾多研究者從不同向度對發展倫理的理想目標、理想手段相對集中的探索,使“理想范式”成為當下發展倫理學的重要主導范式。古萊、克拉克是發展倫理學“理想范式”的代表。

古萊指出,發展倫理學也就是確認發展理想、發展目標,使發展保持人道的科學。發展的目的是“提升一切個人和一切社會的全面人性”[9]。“發展倫理學的重要任務是使得發展行動保持人道”[10]。在古萊看來,近代以來,雖然人們為發展實踐設定了民主、獨立、自決等價值目標,“雖然發展目標以崇高的道德言辭宣布”[11],但實質上,在這些道德言辭的背后,人們真正的發展理想和目標卻是效率的提高、財富的積累、經濟的增長,人實際上異化為發展的手段與工具。古萊指出,價值目標的錯位使“許多人錯誤地認為人類最重要的需要是他們的物質需要”[12],經濟、社會、政治與技術領域出現了全面的異化,“以物為中心”使發展成為脫離人性、人道的“偽發展”、“反發展”。

具體而言,古萊所重建或者說重申的“發展理想”主要包括四個方面的內容。第一,在人性層面,發展的目的是克服異化、實現人道。發展的真正任務是取消經濟、社會、政治和技術中的異化。第二,在理性層面,發展的目的是實現技術理性、政治理性、倫理理性的有機統一。古萊認為,三種理性的合理關系是循環、平等、互動,每一種理性都不應處于壟斷地位?!叭N理性應當以一種循環的而不是垂直的互動特點運行?!盵13]第三,從具體價值內容看,發展的目的是“美好生活”,即“最大限度的生存、尊重與自由”。古萊認為,這些目標是普遍性的,反映了所有文化實體、所有時代人類的基本需要。第四,從社會實在內容看,理想的發展是“整體真正發展”[14]。也就是人與自然之間、不同文化之間的和諧共處,以及傳統文化與現代生活、未來發展之間的良好傳承。

在克拉克看來,古萊的發展理想是人與人之間的“平等”,古萊的最大問題是忽視了“自由”問題,特別是忽視了自由的根本制度內涵:民主政治。克拉克認為,“人生而平等”已成為常識,對發展倫理而言,其核心的問題是如何實現人的自由,如何使人們從貧困、歧視、災難中解脫,如何用先進的制度保障人們自由地、不受歧視地參與現實生活、現實政治、現實經濟,如何使人們都有現實機會在同一個制度平臺上進行公正、公開的競爭。發展倫理學家不僅應該關心“為什么行動”(know-why),“如何行動”(know-how),更應該關心“能否實現”(know-whether)。因此,克拉克將自己的理論探索主要集中在尋找標準的、不能替代的理想化的倫理“工具箱”上,特別是對發展政策、發展制度等進行標準化的倫理、價值反思上。

主站蜘蛛池模板: 革吉县| 苏尼特右旗| 台前县| 开封县| 抚州市| 淮北市| 高淳县| 定兴县| 定兴县| 革吉县| 克东县| 阿拉善右旗| 镇远县| 南阳市| 江都市| 安平县| 托克逊县| 永靖县| 英山县| 土默特左旗| 上蔡县| 申扎县| 梅河口市| 东阿县| 河源市| 湄潭县| 镇雄县| 新和县| 杂多县| 垣曲县| 阿鲁科尔沁旗| 南安市| 台东县| 宝坻区| 瑞金市| 民和| 施甸县| 鹤庆县| 澄城县| 西乡县| 新建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