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12章 發展倫理學的思想資源(3)

第一,系統整體意識。“整體論視角,指人類學的基本原則,即在可能最寬廣的背景中觀察文化的各個部分,以便理解它們的相互關系和相互依存性。”[49]把文化本身作為一種系統、整體存在的有機體,而不是相互隔離的部分存在。這種整體意識,不僅強調從整體聯系的角度來把握文化構成,更強調從整體聯系的角度看待發展問題的形成及發展問題的解決。沒有對整體的把握,也就是沒有比較,沒有批判,沒有反思。文化人類學之所以能夠不斷進行文化批判、文化反省,是因為其所具有的整體意識。整體意識是文化反省意識的基礎構成。

第二,深層比較意識。比較意識,是文化反省意識的主要構成。正是在不斷發展比較研究中文化人類學才得以不斷發展,不斷走出西方中心論,不斷走向對多樣文化的平等尊重。文化人類的文化態度自身有一種轉變的過程。早期的人類學起源于西方文化在接觸中對異族文化的好奇,并不可避免地帶有西方自我中心論色彩。隨著對異族文化了解的深入,人類學家日益發展不同文化存在的深層合理性,尊重意識在人類學家中逐漸興起。近幾十年來,隨著以西方文化為核心的發展浪潮席卷全球,引發了諸多發展問題、文化問題,人類學家開始日益走向對西方文化的問題反思、合理性反省。可以說,從好奇到尊重再到反省,是文化人類學內在文化態度的大致轉換過程,而這種轉換的一個基礎路徑與動力正是比較研究。在這個意義上,可以說,沒有比較也就沒有反省,只有通過真正的比較研究,才能實踐性地形成對自我優勢、自我中心的理性懷疑,實踐性地形成對“他者”、對其他文化的深層尊重。

第三,多樣并存意識。對多樣文化的不斷實地體驗、實地研究,使人類學不斷走向文化人類學,走向對多樣文化合理共存的自覺確認,走向對多樣并存的自覺確認。而多樣并存意識一旦形成,一旦自覺化,又成為文化人類蓬勃發展的巨大翅膀,為文化人類學發展提供了重要觀念支撐。多樣并存意識,是作為文化相對論的哈維蘭文化人類學的基本特質。在哈維蘭看來,不管是從產生、過程還是從歷史結果看,人類文化一直是多樣并存的。從未存在過單一文化單獨存在的文化格局。以現代技術為基礎的現代全球化,也并沒有改變多樣文化并存的可能基礎。這種多樣性,不僅源于不同地理環境下,人們必然形成不同的調適方式,也源于人類文化的歷史傳承性,更源于人類創造本性的現實方式的多樣性。文化多樣性、文明樣態的多樣性并存,是人類文化發展的一個基本規律性特征。多樣文化的實際共存,是文化人類學必然具有文化批判、文化反省意識的社會實在論基礎;在文化批判與文化反省中,對多樣文化共存進行深層文化確認、合理性確認,是文化人類學的重要理論與實踐歸宿。

哈維蘭文化人類學的這種深刻的文化反省意識,對發展倫理學的深層化具有重要方法論意義,有利于發展倫理學文化態度的深層自覺。

從現象上看,目前的發展倫理學比較強調多學科交叉,強調對不同文化主體平等地位的尊重,強調不同文化主體都應該得到發展。但這種對平等的所謂強調卻是以西方技術、西方生活方式、西方社會制度的普適性為基礎,也就是說,在強調文化平等的同時,當前的發展倫理學實質上是以西方中心論為基礎的。目前,發展倫理學存在文化平等論與西方中心論的內在緊張,表現為:其一,沒有確認不同文化主體的歷史主體地位,最多只是把發展中國家視為文化調整性的思想資源,而沒有認識到確認其發展主體地位,沒有認識到發展中國家對世界發展已然發生的重要作用。其二,在發展的手段與發展理念支撐上,強調西方技術、西方實踐的普適性,存在于西方發展模式的路徑依賴。其三,在發展方向上,往往以西方式的經濟—政治—文化—生活樣態,非反思地把西方式民主模式、西方式經濟模式以及西方式生活方式、價值觀念,作為所有國家發展的目標。其四,在對發展現狀的理解上,往往采取對立式思維,忽視東方社會的社會構成特點,想象性的區分、夸大東方社會政府與社會的對立性、異質性,以西方社會理念為視野來觀察東方社會,漠視東方社會結構的歷史合理性。

我們認為,缺少自覺的文化批判、文化反省意識,沒有對文化態度,特別是發展倫理學自身的文化態度進行自覺地批判與反省,是古萊等西方發展倫理學自覺或不自覺走向西方中心論的重要原因。哈維蘭文化人類學所內含的豐富文化反省意識,無疑有助于發展倫理學文化態度的自覺化。

其一,系統整體意識的確立,有助于發展倫理學確立更加宏觀的研究視野。應該說,目前的發展倫理學也具有一種整體意識,即從對人的理解出發,強調所有的發展都要以人的價值為導向,以人的廣泛參與、人的生活的普遍提升為導向。但這種整體意識,卻缺少全景性、過程性,缺少對多樣文化的深層尊重,以對人的標準化理解為基礎,這樣的所謂整體意識其實具有深層的文化強權性。過程式、全景式的整體意識的確立,對克服目前的發展倫理學的視閾陷阱無疑具有重要意義。

其二,深層比較意識的明確,有助于發展倫理學樹立更加自覺的文化心態。應該承認,目前的發展倫理學在一定程度上已經具有了比較意識,比如,古萊、克拉克就比較強調要尊重欠發達國家的文化借鑒意義。但這種比較意識往往止步于技術層面,而沒有進入對自身文化態度、文化優越感的反思。哈維蘭文化人類學以自我反思、自我批判、自我超越為指向的比較意識,無疑將推進發展倫理學的比較意識的不斷內化。

其三,多樣并存意識的自覺,有助于發展倫理學明確其學科目標。為了所有人的更好的發展,是發展倫理學的重要目標,但目前發展倫理學在設定這個目標時,沒有對發展本身的文化多樣性,發展基礎、過程及目標的文化多樣性進行自覺反思與文化確立,從而不可避免地走向了西方中心論。哈維蘭文化人類學對多樣文化的歷史與必然性共存的文化確立,無疑有助于發展倫理學更加合理地設定其學科努力實踐方式——所謂好的發展,也就是不同文化主體可以以多樣發展模式構建的全球發展公正性。

(五)文化進化論、文化相對論與發展倫理學

總體上,哈維蘭文化人類學對發展倫理學的意義是正面的、積極的,其所內含的文化態度、研究視野等對建構深層發展倫理學都具有重要意義。但也應當看到,哈維蘭文化人類學也存在一些深層問題,比如,沒有自覺的規律意識,有走向沒有標準的文化相對主義的傾向,對社會發展趨勢的理解存在問題等。其核心問題是,作為其理論核心的“文化相對論”是否有可以商榷之處?究竟應該如何處理文化相對論與文化進化論的關系?反思哈維蘭文化人類學存在的問題,無疑也將有助于深層發展倫理學的系統建構。

哈維蘭認為,其文化人類學在本質上是一種文化相對論。毋庸置疑,哈維蘭的文化相對論具有重要的進步甚至“思想解放”意義。文化相對論也就是文化多元論、文化多樣論,其核心特點是倡導不同文化樣態是一種平等的共存、對話關系,認為各種樣態的文化都有平等的生存、發展權利。文化相對論是相對于文化絕對論、文化一元論而言的。所謂文化絕對論、文化一元論,也就是西方中心論及其他類型的自我優越論、種族中心論,其核心特點是認為只有自身的文化是世界上最重要、最優秀,其他文化都是不重要的、有問題的甚至劣等的、應該消失的。在各種形式的西方中心論仍然甚囂塵上的語境下,應該說,作為一個西方的思想家,能夠反思、反省自身的文化優勢地位,自覺地批判西方中心論,并尊重、承認其他民族的文化主體地位,這本身是值得肯定的。也正是在這個意義上,我們認為,哈維蘭的文化相對論在整體上是積極的、值得肯定的。

但問題在于,在哈維蘭那里,存在“進化論”與“相對論”的內在緊張。一方面,哈維蘭認為,文化都是進化的、發展的、創新的,沒有進化、創新也就沒有文化生態的持存;另一方面,他又認為,所有樣態的文化都是調適的產物,不同文化之間沒有本質上的優劣之分。可以看到,當哈維蘭倡導文化相對論時,他實質上否定了文化進化論,否定了文化進化過程是一個有規律的優勝劣汰過程;當在其認同進化論時,他又必須對不同文化進行比較,對發展的標準、評價文化的標準進行設定,實質上導向對相對論的否定。

正是這種內在緊張與矛盾,使哈維蘭的文化相對論存在一定程度的淺層化趨勢,一定程度上走向了沒有原則、沒有標準的文化相對主義。在哈維蘭那里,似乎現存的就是合理的,多樣本身就是有價值的,而不論這種所謂的現存與多樣本身是否符合社會主導發展趨勢。比如,哈維蘭就對傳統刀耕火種生產方式加以贊揚,認為這種生產方式對自然的破壞在自然的自我修復能力之內。再比如,他指出,在現代美國也仍然具有一夫多妻制。但問題在于,傳統農耕方式能否作為現代社會的主導生產方式,一夫多妻制能否作為現代社會的主導家庭結構。

哈維蘭曾指出,“如果人類學家要防止被推向荒謬的文化相對主義‘什么都行’的立場,他們仍須避開根據種族中心主義的標準來判斷其他文化習俗的陷阱”[50]。從這里可以看出,其一,哈維蘭自己已經注意到其文化相對論可能會走向沒有判斷標準,什么都行;所以他希望確立某種判斷標準以克服這個問題。比如,他認同人類學家沃爾特·戈德施米特的觀點:判斷一種文化合理性的重要標準是“特定文化怎么能滿足由它指導其行為的那些人的物質和心理需要”[51];并認同其所提出的一些具體指標,如營養狀態、人口結構、社會安全、資源環境等。其二,即使在希望確立這些相對固定、甚至可以定量的指標時,哈維蘭仍然馬上提醒人們,要避免用自身文化的標準來框定、衡量其他文化,要避免落入種族中心的價值陷阱。可以看到,在哈維蘭那里,實質上存在標準與非標準、確定性與不確定性、停滯與發展的內在緊張。這種緊張在本質上也就是文化進化論與文化相對論的內在緊張。也就是說,雖然哈維蘭也采用了進化論的一些觀點,但在本質上、總體上,他并不同意甚至是在自覺地拒斥進化論。正是這種拒斥使其文化相對論一定程度上導向了沒有標準的文化相對主義。

自然與社會發展的歷史都告訴我們,進化論、發展論在本質上是對自然與社會發展過程的科學反映。雖然人們對進化論有不同的爭論,但進化論的基本論斷——自然發展、社會發展是一個有規律的過程——在本質上是科學的、正確的。如果說,人類社會發展是有規律的,那么,在進化與規律呈現的過程中,必然會淘汰一些不再能夠適應復雜環境、適應發展的生活方式、文化樣態。也就是說,從發展的眼光看,人們是可以對不同樣態的文化進行具體的“質態”比較的。能夠適應社會發展規律的文化樣態就是具有一定客觀優勢的文化。發展本身就意味著要淘汰一些落后的、不能適應規律要求、發展趨勢的東西,包括具體樣態的文化。

我們認為,在本質上,文化相對論與文化進化論并不矛盾,兩者是辯證統一的關系。文化相對論與文化進論互為基礎,文化相對論側重揭示空間并存意義上的文化多樣性,文化進化論側重揭示時間轉換意義上的多樣變遷性。在這個意義上,哈維蘭文化人類學的最大問題是在方法論層面沒有深層整合文化進化論與文化相對論,在倡導文化多樣性時實質上否定了文化發展的可能,從而在本質上成為一種文化停滯論。

我們認為,應該辯證借鑒哈維蘭的文化人類學,既吸引其優點,也反省其問題,建構一種真正的深層發展倫理學。這就需要我們注意以下幾點。

第一,發展倫理學的基本視野、文化態度是一種“辯證的發展觀”。一方面,發展倫理學作為一種反思的發展學,需要對窮困、剝奪、生態破壞等發展問題進行深層反思,在這個意義上,發展倫理學也就是一種“發展問題學”;另一方面,發展倫理學對發展反思,是在發展這個向度上對發展問題的反省,發展倫理學并不反對發展本身,而是希望通過克服發展問題,實現更好的發展,離開了對發展的堅持,就無所謂發展倫理,發展倫理學不是一種反對發展的理論,在這個意義上,發展倫理學又是一門真正的發展學。在反思、反省發展問題的同時,又堅持發展、以推動完善發展為己任,是發展倫理學的真正文化態度。

第二,正確理解、處理文化統一性與文化多樣性的張力。文化發展、社會發展是交流與傳承、自身發展與互相學習、統一性與多樣性的辯證統一。對發展倫理學來說,一個重要的研究課題是既反對西方文化一元論,也反對東方文化中心論;既反對把發展等同于“西化”,又反對把反思發展問題等同于倡導發展的無政府主義、等同于發展沒有標準。處理東西方文化關系時,應辯證、歷史、具體地看待世界文化的多樣性與統一性。一方面,東西方文化中都有適應、適合未來人們發展的因素;另一方面,東西方文化中也都有一些應該得到克服的問題。

主站蜘蛛池模板: 长寿区| 新邵县| 长岭县| 岑巩县| 安顺市| 偃师市| 濉溪县| 衡水市| 沾益县| 靖西县| 元阳县| 焦作市| 阿巴嘎旗| 冀州市| 从江县| 永新县| 长葛市| 彰武县| 镶黄旗| 抚远县| 保德县| 淳化县| 禹城市| 神农架林区| 襄垣县| 江源县| 平顶山市| 寻甸| 宿州市| 原阳县| 定襄县| 梨树县| 乾安县| 清流县| 南靖县| 陆丰市| 贺兰县| 博野县| 大姚县| 县级市| 全椒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