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11章 發展倫理學的思想資源(2)

  • 發展倫理研究
  • 陳忠
  • 4852字
  • 2016-03-25 16:00:14

哈維蘭對西方中心論與現代性所進行的前提性反思,對深化發展倫理研究具有重要意義。

其一,哈維蘭對西方中心論的批判,有利于克服目前發展倫理學的西方中心論色彩。應該說,揭示造成發展問題的原因,尋找走出發展困境的方法,是發展倫理學的一個基礎內容。目前的發展倫理學家,比如,古萊、可思波、克拉克等,都十分重視這方面的研究,并提出了諸多有價值的觀點。但他們的研究往往帶有自覺或不自覺的西方中心論色彩。古萊認為,現代技術、現代生活方式沒有在世界范圍內普及,是形成饑餓、貧困等發展問題的重要原因[26];可思波認為,人們沒有形成正確的“以人為本”的發展理念,是造成發展倫理問題的根本原因[27];克拉克認為,現代民主制度沒有在世界范圍內得到普遍認可,是造成發展中國家存在諸多問題的根本原因。應該說,從技術與生活方式、理念、制度這三大要素出發分析現代性的問題,確實抓住了現代性問題的關鍵,有重要的方法論意義。但問題在于,當古萊希望通過技術與現代生活方式的普及為所有人提供良好生活時,他所倡導的技術與生活方式,其本身正是以西方征服文化為底蘊的、資源浪費型的、不可持續的技術與生活方式;當可思波倡導“以人為本”時,其所理解的“人”是以西方人為標準、藍本;而克拉克所理解的現代民主制度,也就是美國式民主。面對目前西方發展倫理研究所存在的深層西方中心論、西方文化一元論色彩,哈維蘭對西方中心論的批判,無疑有助于人們發展倫理學文化態度的自覺化,有利于發展倫理學確立自覺的文化批判精神——以深層文化平等為內容的真正合理文化態度。

其二,哈維蘭對現代性本身所進行的文化批判,有助于發展倫理學的學科定性真正深層化。應該說,目前的發展倫理學雖然對現代性的諸多問題——比如發展代價的分配問題、發展差距的合理性問題、發展責任與發展權利平衡性問題等——都進行了反思,但這種反思往往缺少一個基礎向度,對現代性本身、現代性本身的合理性、現代性本質的多樣性,進行前提性反思。這個向度的缺失,使目前的發展倫理學在本質只是一種如何更好推進、普及已有現代性的學科,而沒有成為一門對現代性本身的合理性進行文化批判、前提性反思的深層發展倫理學。也就是說,目前的發展倫理學仍然是在“現象論”層面研究現代性,而沒有從“本質論”層面研究現代性。我們認為,發展倫理學在本質上是一門現代性倫理學,對現代性本身的反思,是發展倫理學不可或缺的前提性內容。哈維蘭對現代性理解問題上的西方獨斷論的批判,對現代性本身合理性、問題性所進行的文化批判,無疑有助于發展倫理學基礎理念、科學定位的深層化。

(三)全球發展公正性、文化調適與發展倫理學

在哈維蘭看來,解決當代發展問題,需要一種系統化、全球性的思路,需要建立一種新的社會倫理、全球倫理、發展倫理。“除非人類對‘全球社會’有一個比現在更加現實的理解,否則就無法解決那些對其未來至關重要的問題。”[28]為了解決發展問題,“文化價值和動機,以及社會制度,都需要有一些大的改變。對個人利益、物質主義以及明顯的生產、獲取和消費的看重,是世界富國的特點,它們需要被拋棄,轉而提倡一種更加人性化的自我形象和社會倫理”[29]。“這要求大大改變西方社會的價值觀及其物質主義的消費取向”[30],確立一種生態化、公正、平等的社會發展、社會進步理念。具體而言,在哈維蘭人類學視野中,解決發展問題、建構合理的發展倫理,需要進行以下幾個方面的工作。

第一,克服西方中心論、種族中心論等文化一元論、文化自我中心論。哈維蘭認為,文化自我中心論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它對形成社會認同、增加文化自信具有重要作用。“一個社會要有效運轉,必須擁有這樣一種觀念:它的行為方式是唯一正確的方式,不管其他文化的行事方式如何。這就使個體對他們的文化傳統有一種民族自豪感和忠誠感,他們還從文化傳統中獲得心理支持,這種心理支持把他們與其群體緊緊地聯系起來。在那些個人從群體獲得自我認同的社會中,種族中心主義對個人的價值觀是至關重要的。”[31]但文化自我認同需要一個限度,文化認同不宜走向文化自大,更不能走向對其他文化的否定與歧視,走向種族中心主義。“種族中心主義的問題在于:它可能太易于被當成是一張特許狀,允許人們譴責其他文化低等,從而為自己的利益而去剝削別人。”[32]

這樣,走出以西方中心論為主體的文化一元論,克服任何形式的種族自我中心論,建構一種歷史具體化的文化多元論、文化相對論,就成為解決當代社會發展問題,建構全球發展公正性的基礎選擇。在哈維蘭看來,建構以多元文化共存為內容的全球發展公正性,是走出現代化問題陷阱的根本途徑。“一個單一、同質的世界文化并不必然是未來的潮流”,“有人把文化多元主義(cultural pluralism)——一個社會中存在不止一種文化——視為人類的未來狀態。文化多元主義是指在同一個社會或多民族國家內具有不同生活和思維方式的人們的社會和政治互動。理想中的文化多元主義意味著拋棄偏執、偏見和種族主義,倡導對其他公民的不同文化傳統的尊重”[33]。超越各種形式的自我中心化,倡導、建構一種以文化多元主義、全球發展公正性為內容的新的文化態度、文化價值觀念、新的發展倫理,是解決當代全球發展問題的必然文化選擇。

第二,克服消費主義文化理念,確立以“調適”、“共生”為基礎與導向的文化創新觀。以更多、更好消費為目標的西方進步觀,在本質上是一種不可持續的消費主義、征服主義,這種消費主義、征服主義,非理性的假定自然資源、文化資源等的無限性,已經在世界范圍內使“人們的期望值遠遠超過了他們的機會”[34]。哈維蘭指出,以基督教等征服性宗教為基礎的西方消費主義,已經導致了太多的問題。“西方工業化社會接受這樣一條來自《圣經》的斷言(在《古蘭經》中同樣能找到):他們是地球上所有有生之物的主宰,他們有責任去征服它們。”[35]當人們追求無休止的征服與消費,必然導致人與自然、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身合理關系的沖突甚至斷裂。

正如可思波所指出,消費主義的最根本問題是物質主義,是意義的喪失、“內部的空虛”[36],人們不知道消費為了什么,為了什么消費。在哈維蘭看來,再次明確發展的文化意義,回歸文化創新的真正本質——共存與調適,是解決諸多發展問題的價值觀起點。在哈維蘭看來,人們的生存與發展離不開文化創新、文化變遷,但并不是所有的創新與變遷都有利于人的生存與發展。只有當這種變遷與創新在自然生態、文化生態的承受限度之內,有利于人與自然、不同文化主體的共存時,這種創新與變遷才是可持續的、有意義的。針對人們對發展、創新理解上的對立主義、征服主義傾向,哈維蘭實質上主張以“文化調適”代替“文化創新”。所謂“調適”也就是人與自然、人與人、不同文化體共存為基礎和目標的文化變遷。因為,在哈維蘭看來,創新、“變遷并不總是調適性的”[37],“調適,不論它是生物性的還是文化性的,都表示對當地特殊環境的較好契合”[38]。這樣,在哈維蘭那里,樹立一種新的以“共存”、“調適”為標志,以人與自然的和諧、人與人的和諧、不同文化主體之間的平等為內容的文化創新觀、文化進步觀,就成為解決諸多全球發展問題的重要倫理基礎。

第三,確立一種系統性、過程性的問題解決理念。哈維蘭認為,人們應對發展問題策略上的第一個問題是“非系統性”。雖然,人們日益認識到生態破壞、人口爆炸、資源短缺、貧富差距等當代社會重大發展問題間具有系統性關聯。但在實踐應對策略上,人們卻往往采取所謂專業化、孤立化的辦法解決問題。應對策略上,“有一個困難是:直到今天,人們還往往認為這些問題是孤立的、與自己無關的”[39]。人們往往“將主體孤立起來看待,而對一個專家能力范圍之外的其他相關趨勢不予涉及”,并“傾向于把某人自己所屬文化的希望和期待投向未來,干擾必然提出問題的科學客觀性”[40]。人們往往會采取一些所謂的專業方法應對發展問題,但“主要的問題似乎是:在解決現存問題的時候,文化會不可避免地產生出新的問題”[41]。

人們應對發展問題策略上的第二個問題是“非過程性”。人們在認識社會發展的成就時,往往錯誤地認為,“今天看起來好的趨勢總會一直好下去,并且有可能無限期延伸到未來”[42]。而人們認識社會發展問題時,又往往看不到環境與文化生態、文化交流的復雜性,常常會使問題發展趨勢出現辯證的轉機,甚至使過去的問題在具體條件下轉換為有利的趨勢。

針對以上兩個問題,哈維蘭倡導一種全面、系統、過程化的解決思路。他認為,面對全球性的復雜發展問題,需要一種“全面的視角”、“長期的歷史視角”,既要“擅長看到各個部分如何相互配合構成較大的整體”,又要“能夠把短期的趨勢放在比較長期的視野之下來看待”;同時,還要不斷探索、掌握、“熟悉應付各種各樣問題的各種供選擇的方法”[43]。只有這樣,才有可能真正解決全球發展問題,建構更趨合理的全球結構、文化生態。

哈維蘭以文化調適、全球發展公正性為目標,以“系統性、過程性”為特點解決當代全球發展問題的文化人類學思路,對發展倫理學認識、推進其核心目標——全球發展公正性——具有重要意義。應該說,作為對全球發展進行問題反思、意義確認、合理性建構的一門新興學科,揭示發展公正性的價值內涵是發展倫理學一項基礎性工作。但目前發展倫理學往往從傳統倫理學已有的平等、公正、自由等價值理念出發,反省目前的全球發展存在的問題,而相對忽視從文化生態、社會實在的規律性推進這個層面揭示全球公正性的社會存在論、社會規律論內涵。哈維蘭對全球發展公正性的文化生態、文化調適本質所進行的獨特揭示,無疑有助于發展倫理學,明確全球發展公正性的社會存在論內容。同時,其以文化生態為方法論視野,對解決全球發展問題提出的系統、過程化思路,也有利于人們探索更加全面、科學的全球發展公正性推進策略。

(四)文化態度、文化反省與發展倫理學

哈維蘭文化人類學的發展倫理學意蘊,不僅表現在具體的知識論、觀念論層面,而且表現在哈維蘭對發展本質與發展問題、發展問題的深層成因、克服發展問題的路徑等問題的具體揭示,為人們更加深刻地認識發展是什么,什么是合理發展,如何建構全球發展公正性等問題具有重要啟發意義。更表現在態度論、價值論層面,表現在其所內含的自我反省式文化態度,對發展倫理學的深層構建、不斷發展具有重要方法論啟示。所以,應該從基本價值觀、文化態度這個層面,更本質地揭示哈維蘭文化人類學的發展倫理學意蘊。

在哈維蘭看來,文化人類學“不僅糾正種族和文化優越性的謬誤,而且致力于研究任何地方、任何時代的所有民族,它對人的本質的闡明超過哲人的所有反思或實驗科學家的所有研究”[44]。文化人類學之所以能夠成為這樣一門在“所有科學中最具解放性的”[45]的學科,是因為其所具有的深層文化批判意識。總體而言,這種文化批判精神,表現在兩個向度。一是“對外”,對人們自覺或不自覺具有的價值觀、文化態度、文化視閾——比如西方中心論、種族中心論——進行批判,并在這種批判過程中闡述、確立更加合理的文化態度——比如全球發展公正性。“‘批駁’差不多就是文化人類學的精神,質疑北美和歐洲的優越性,是人類學家一直擅長做的重要事情。”[46]二是“對內”,對自身具有的觀念假設、態度前提不斷進行批判,以獲取對人的更本質、更全面理解。“文化人類學家專門研究人的觀念、價值和行為”[47],文化人類學家通過“堅持對其假設的批判意識,不斷根據新的數據來源檢驗其結論,他們能夠獲得對人類行為的有效理解”[48]。

文化人類學之所以能夠日益為不同種族、不同國家、不同文化的人們所接受,之所以能夠保持其生命力,在價值論這個層面,正源于其所具有的這種雙向文化批判、文化反省意識。在一定意義上,可以說,沒有文化批判與文化反省意識,文化人類學將不復存在,從根本上失去生命力。具體而言,作為一種整合性的文化態度,哈維蘭文化人類學的文化批判、文化反省意識,由具體的整體意識、比較意識、多樣并存意識構成。

主站蜘蛛池模板: 娱乐| 都兰县| 兴业县| 建平县| 宿松县| 富阳市| 苏尼特左旗| 梨树县| 牡丹江市| 南靖县| 二连浩特市| 板桥市| 汤阴县| 清徐县| 凌源市| 扶沟县| 克什克腾旗| 隆德县| 南部县| 宁津县| 吴堡县| 齐齐哈尔市| 肥东县| 防城港市| 昌邑市| 兴和县| 岳阳县| 葫芦岛市| 南开区| 临夏市| 河北省| 洞头县| 廊坊市| 楚雄市| 五常市| 铜川市| 舒城县| 靖安县| 洛阳市| 浪卡子县| 太仓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