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9章 論意識形態的特征:馬克思的闡釋(4)

思想、觀念、意識的生產最初是直接與人們的物質活動,與人們的物質交往,與現實生活的語言交織在一起的。觀念、思維、人們的精神交往在這里還是人們物質關系的直接產物。表現在某一民族的政治、法律、道德、宗教、形而上學等的語言中的精神生產也是這樣……意識在任何時候都只能是被意識到了的存在,而人們的存在就是他們的實際生活過程……那些發展著自己的物質生產和物質交往的人們,在改變自己的這個現實的同時也改變著自己的思維和思維的產物。[23]

馬克思所提出的這一觀點既反對唯心主義,也反對舊唯物主義。對于前者,“這些特定的人關于自己的真正實踐的‘想象’、‘觀念’變成一種支配和決定他們的實踐的唯一起決定作用的和積極的力量”[24]。換句話說,在唯心主義者的思維中,觀念是現實的構造者。費爾巴哈式的唯物主義則反對這一看法,認為現實優先于觀念。但根據馬克思的觀點,費爾巴哈并“沒有看到,他周圍的感性世界決不是某種開天辟地以來就已存在的、始終如一的東西,而是工業和社會狀況的產物,是歷史的產物,是世世代代活動的結果”[25]。當費爾巴哈提及看似獨立和自足的自然科學(它本身可以揭示別人無法看到的現實的要素)方法時,馬克思卻糾正說:“但是如果沒有工業和商業,自然科學會成為什么樣子呢?甚至這個‘純粹的’自然科學也只是由于商業和工業,由于人們的感性活動才達到自己的目的和獲得材料的。”[26]

實踐對意識的決定性,因此是一個可以運用于所有觀念(無論這些觀念有多么合理和抽象)的普遍原則。馬克思意識到,這并非總是很容易看到的事實,而且某些學科(如神學、哲學和倫理學)看上去也具有某種獨立性。從一開始,“意識才能真實地這樣想象:它是同對現存實踐的意識不同的某種其他的東西”[27],即便這些抽象的形式也只能是分工的產物,特別是腦力勞動和體力勞動分工的產物。意識形態亦概莫能外。那么,一般觀念和意識形態之間到底有什么不同呢?馬克思對此進行了區分,他說:人的“這些觀念都是他們的現實關系和活動、他們的生產、他們的交往、他們的社會政治組織的有意識的表現(不管這種表現是真實的還是虛幻的)”[28]。通過澄清觀念只能是實踐的一種現實的或虛幻的表達,馬克思引入了一個區分標準:以這種表述的適當性為依據。意識形態就是那些不適當地表述實踐的觀念。個中原因不是認識過程出錯了,而是實踐本身的局限性所致。對于馬克思來說,“如果這些個人的現實關系的有意識的表現是虛幻的,如果他們在自己的觀念中把自己的現實顛倒過來,那末這還是由他們的物質活動方式的局限性以及由此而來的他們狹隘的社會關系所造成的”[29]。

這一“物質活動方式的局限性”指的是怎樣一種實踐,即它再生產出的“客觀力量”是與勞動者相對抗的;它再生產出了社會關系的矛盾性。這包括將勞動者從其生存方式和勞動產品中分離出來,湮滅了工人的創造性自我表達。在這個意義上,“有限的實踐”可被視為“異化的勞動”。馬克思在其成熟時期的著述中是這樣描述資本主義條件下的這種狀況的:

社會財富的越來越巨大的部分作為異己的和統治的權力同勞動相對立。關鍵不在于物化,而在于異化,外化,外在化,在于巨大的物的權力不歸工人所有,而歸人格化的生產條件即資本所有。[30]

當然,這一“有限的實踐”所造成的后果主要是影響工人,但也會影響統治階級。根據馬克思的觀點,“有產階級和無產階級同是人的自我異化。但有產階級在這種自我異化中感到自己是被滿足的和被鞏固的,它把這種異化看作自身強大的證明,并在這種異化中獲得人的生存的外觀”[31]。

現在我們可以開始討論第二個原則了,也即“統治階級的思想在每一時代都是占統治地位的思想”。有必要強調的是,馬克思、恩格斯在這里并不是說,一個社會中占統治地位的意識形態總是統治階級的意識形態,可惜很多文獻資料都對此有誤認。馬克思和恩格斯在這里談論的是一般觀念,而非意識形態?!罢冀y治地位的意識形態”(ruling ideology)之所以可能產生誤導,是因為它給人以這樣的印象,即與此相對立的“居于被支配地位的意識形態”(dominated ideology)就會被理解成與被統治階級相關聯的另外一種不同的觀念體系。實際上這并不是馬克思建構其意識形態概念的方式,接下來我們將會對此進行進一步澄清。這一一般性原則的真正意義就在于,“一個階級是社會上占統治地位的物質力量,同時也是社會上占統治地位的精神力量。支配著物質生產資料的階級,同時也支配著精神生產的資料,因此,那些沒有精神生產資料的人的思想,一般地是受統治階級支配的”[32]。

這就意味著至少可以從兩個方面來理解觀念與統治階級之間的關系問題:第一種關系,也是最明顯的,它們之間是一種譜系學的關系,也就是說,最被接受的觀念(或思想)是統治階級的產物,因為后者控制著思想生產的方式,也因為這些思想表達的是占主導地位的物質關系。因此,就統治階級的情況來說,第二種關系就出現了,即將階級的觀念生產與其實際的階級利益聯系在一起。實際上,從統治階級的情況來看,這兩個方面是無法準確區分開來的。不過,被統治階級所生產的觀念未必就為他們自身的真實利益服務。因為他們缺乏精神生產的方式,而且也局限于旨在為統治階級利益服務的生產關系之中。換句話說,他們再生產出來的觀念,所表達的是占主導地位的物質關系。因此,就被統治階級的情況來說,自己生產的觀念未必表達的就是自己的真實利益,相反,通常表達的卻是統治階級的利益。由此,觀念和統治階級利益之間的關系,或許所包含的就是觀念和統治階級之間的一種譜系學的關系。

“應該這樣做”的信條,對于統治階級的統治來說是十分必要的,正如馬克思所指出的,統治階級“就是為了達到自己的目的而不得不把自己的利益說成是社會全體成員的共同利益,抽象地講,就是賦予自己的思想以普遍性的形式,把它們描繪成唯一合理的、有普遍意義的思想”[33]。一開始,為了實現這一目標,統治階級并不需要花言巧語地進行欺騙或隱瞞,這“是因為它的利益在開始時的確同其余一切非統治階級的共同利益還多少有一些聯系,在當時存在的那些關系的壓力下還來不及發展為特殊階級的特殊利益。因此,這一階級的勝利對于其他未能爭得統治的階級中的許多個人說來也是有利的”[34]。

馬克思認為,一開始,“虛幻”的共同利益是真實的。一當統治階級可以利用壓迫被統治階級來維護自己的利益之時,這種“虛幻”就被粉碎了。但即便是在這種情況下,被統治階級也很難提出具有充分自主性的思想,因為他們缺乏思想生產手段,同時主導社會關系也給他們套上了枷鎖。

我們在這里所說的,全都只適用于一般觀念。那么,具體意識形態的關系屬性又是怎樣的呢?意識形態的特征是在與統治階級的利益關系中被賦予的,而不是在其得以產生的階級譜系關系中被賦予的。這就是說,意識形態必然要為統治階級的利益服務,即便它不是那個階級生產的。這就意味著,從定義來看,不存在不為統治階級利益服務的意識形態,盡管在這里提供服務的也包括一些一般思想。但馬克思從來不把這些思想稱為“意識形態”。雖然有占統治地位的思想的控制,馬克思還是意識到了革命思想產生的可能性,特別是當社會矛盾激化到一定程度,以至于一部分統治階級也加入到革命階級中來的時候。例如,在資本主義社會,資產階級意識形態家群體可以將自己提升為“在理論上認識全部歷史運動進程”[35]。馬克思寫這段話的時候,大概也想到像他自己這樣的知識分子了。不過,依然有必要強調的是,他從沒有把自己的思想描述成意識形態的或是無產階級的意識形態。

意識形態必然要為統治階級利益服務這一事實,并不意味著所有為統治階級利益服務的思想(或觀念)都是意識形態的,也不意味著只有統治階級才可以生產意識形態。正如我已指出的,統治階級思想是占統治地位的思想這一事實并不能使得它們都是意識形態的。相同的邏輯關系也適用于第一原則。這就是說,意識形態是有限的實踐的產物,但并非所有有限的實踐的產物就都是意識形態的。這就意味著這兩個原則本身都不能確定具體的意識形態屬性。因此,我們不得不轉向第三個原則,即“應該從物質生活矛盾出發來解釋觀念”。盡管這一原則已在1859年的《〈政治經濟學批判〉序言》中得到了很好的表述,但馬克思早在《形態》中就已有所表述。在《形態》中,他堅持認為,政治對抗、不同思想體系之間的沖突以及意識中的矛盾,都是基本物質矛盾的表達。這些矛盾產生于具體的分工之中,因為分工把人分成了不同的階級,這就造成了不同個體、不同共同體利益之間的對立。政治在這些矛盾中,產生了作為一種獨立第三方形式的國家,但“國家內部的一切斗爭——民主政體、貴族政體和君主政體相互之間的斗爭,爭取選舉權的斗爭等等,不過是一些虛幻的形式,在這些形式下進行著各個不同階級間的真正的斗爭”[36]。

馬克思指責了德國哲學家的“顛倒”,因為后者把社會問題歸結為意識內部的沖突,且“絲毫沒有提及”構成意識沖突之基礎的現實矛盾的存在。與他們的做法相反,馬克思強調:“思辨終止的地方,即在現實生活面前,正是描述人們的實踐活動和實際發展過程的真正實證的科學開始的地方。關于意識的空話將銷聲匿跡,它們一定會為真正的知識所代替?!盵37]據此可知,如果將觀念與矛盾聯系在一起,就可以得出如下兩個基本結論:要么是觀念提供了對物質矛盾的合適表達,要么就是歪曲的表達。意識形態是意識的一種具體形式,它為矛盾提供一個不合適的、歪曲的圖繪——要么是通過忽視矛盾的方式、要么是因為誤認所致。與矛盾的這種具體的關聯方式,是意識形態的思想所特有的和典型的特點。馬克思在批評施蒂納(因為施蒂納捍衛自我論,馬克思稱他為“圣喬桑”)時為這種關系提供了一個案例說明,因為施蒂納把“現實的沖突”轉換成“觀念中的沖突”。在馬克思看來,施蒂納使現實沖突在思想上的反映離開了這些沖突本身并使這種思想上的反映成為獨立存在的東西。個人所遇到的現實矛盾變成了個人和自己的觀念的矛盾,或者——像圣喬桑說得更直截了當一些的那樣——變成了個人和觀念本身的矛盾,即和圣物的矛盾。這樣一來,他就狡猾地把現實的沖突,即它在思想上的反映(ideal copy)的原型,變成這個思想上的假象(ideological pretence)的結果了。[38]

這一做法的客觀結果,在馬克思看來,就是“粉飾世界”(canonisation),換句話說,就是再造現狀并為統治階級利益服務。

于是,如果我們把上述分析的三個原則都放在一起,就有可能發現,意識形態指的就是有限的物質實踐所產生的思想,該思想為了統治階級的利益而錯誤地表達了社會矛盾。問題是:“有限的物質活動方式”、統治階級利益和社會矛盾之間是怎樣的關系呢?馬克思為理解這一關系問題提供理解線索,這就是物質條件給人類提出的任務。我們已經知道,物質條件是由人類活動產生的,但它們卻反過來獲得了某種超越或凌駕于個體之上的獨立性。正如馬克思所指出的,這些條件構成了一種“客觀力量”,它們控制了人類。人們之間的合作不是建立在自愿的基礎之上的,而是強加給他們的,而且他們還被劃分成不同的階級,這些都是不以他們的意志為轉移的。馬克思相信,物質條件對人的一般控制(死勞動控制活勞動),以及由此而產生的矛盾,在他所生活的時代已經達到了最尖銳、最普遍的程度:“社會活動的這種固定化,我們本身的產物聚合為一種統治我們的、不受我們控制的、與我們愿望背道而馳的并抹煞我們的打算的物質力量,這是過去歷史發展的主要因素之一?!盵39]

然而,這一對個體的壓迫也給個體提出了明確的任務,因為“這種情況向他們提出了這樣的任務:確立個人對偶然性和關系的統治,以之代替關系和偶然性對個人的統治”[40]。只要人們在其日常活動中再生產這一客觀力量及其矛盾,而且只要他們還沒有做好準備通過革命手段來摧毀這些客觀力量,他們關于這些矛盾的意識就注定是歪曲的。意識和實踐之間的密切關系決定了人們只能在意識中解決那些他們在實踐中可以解決的問題。只要個人(由于他們受有限物質活動方式的局限)尚不能解決這些實踐中的矛盾,他們就會以意識形態的意識形式投射這些矛盾。因此,意識形態是一種解決方案,是在社會意識層面解決在實踐中無法解決的矛盾的方案。這些歪曲的解決方案的具體后果,就是矛盾屬性和存在的掩蓋或不當表達。

主站蜘蛛池模板: 广西| 奈曼旗| 丰顺县| 阳谷县| 安康市| 长丰县| 大方县| 伊吾县| 台安县| 佛坪县| 新绛县| 宣城市| 栾城县| 唐海县| 察隅县| 赤壁市| 水城县| 敦煌市| 施秉县| 吉林省| 得荣县| 桐梓县| 高雄市| 阿拉善右旗| 老河口市| 丹东市| 乌拉特中旗| 高邑县| 塔城市| 安阳市| 罗平县| 调兵山市| 修武县| 文成县| 尤溪县| 拜泉县| 翼城县| 西乡县| 高碑店市| 顺义区| 石家庄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