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10章 論意識形態的特征:馬克思的闡釋(5)

因此,對于馬克思來說,意識形態并不是意識的一種旨在誤表現實的無端發明,也不是統治階級欺騙被統治階級的陰謀。意識形態所包含的歪曲性對于所有的階級都適用,盡管意識形態只為統治階級的利益服務。所有的階級都能制造意識形態這一事實,就是“有限的物質活動方式”所造成的結果。意識形態只為占主導地位的階級之利益服務,這也是如下這一事實的客觀結果,即否認或掩蓋矛盾在矛盾再生產過程中扮演著關鍵角色:唯有通過矛盾的再生產,統治階級才能將自己再造為統治階級。從這一點來說,矛盾的再生產只能為統治階級的利益服務。所以意識形態的作用不是由其階級出身來界定的,而是由掩藏矛盾這一屬性來決定的。它的形成則是借助于努力重組一個統一而連貫的意識世界來完成的。代表小資產階級聲音的法國報紙《改革報》(La Réforme),就是馬克思1848年分析的一個很好案例:該報紙就是通過激發愛國熱情和民族情緒,試圖誡醒資產階級和無產階級為了他們共同的利益起來反對封建主義。馬克思對其掩蓋兩個階級之間的差異的做法提出了批評:“《改革報》改變和消滅這種對立的最好的手段,莫過于使自己的視線離開階級對立的現實基礎,就是說離開這些物質關系,而回頭奔向共和國思想(republican ideology)的虛幻高空?!盵41]

這也揭示出馬克思把意識形態視為一種歷史現象,它必然要隨著社會矛盾的發展而發生改變。《改革報》在法國大革命期間呼吁共同作戰顯示出它缺乏對矛盾的歷史性的理解。根據馬克思的看法,當資產階級和無產階級在1789年共同反對封建主義之時,“它們之間的真正對立還不顯著。因此,現在提適合于當時狀況的東西,僅僅意味著逃避承認目前狀況。當時還是活著的東西,現在已變成了干尸”[42]。馬克思在《形態》中也表達過類似的觀點:統治階級的利益起初是與所有被統治階級的利益聯系在一起的。因此,1789年法國大革命時期所產生的引導性的進步觀念不是意識形態的,因為那時它們也推動了無產階級的事業,或如馬克思所說,它們是“適合于當時狀況的東西”。無論如何,一旦新社會矛盾得以產生,這些相同的觀念就會變成意識形態的:它們只能掩蓋新矛盾的存在,并因此是“逃避承認目前狀況”。

概言之,在這一階段馬克思的著述中,馬克思依然延續這發端于更早期思想階段的哲學批判作風,并由此提出了意識形態概念,這是一個具有否定性和局限性的概念。其否定性表現在它涉及一種對矛盾的歪曲和誤表;其局限性則是由于它并不包含所有錯誤的和歪曲的觀念。意識形態的思想和非意識形態的思想之間的關系,不能被解釋成謬誤和真理之間的一般關系。這就是為何在科學與意識形態之間作出截然二分的結構主義的做法之所以是錯誤的原因所在。意識形態不是前科學的錯誤(一當科學介入,錯誤就會消失);意識形態是一種具體的歪曲形式,它掩蓋了自己產生于其中的社會矛盾。因此,只有當造成意識形態的社會矛盾被實踐地解決的時候,意識形態才能得以消失。正如馬克思所說的,“要從人們的意識中消除這些觀念,只有靠改變條件,而不是靠理論上的演繹”[43]。

這一階段馬克思論著中的悖論就是,馬克思已經從理論上得出結論說有必要從實踐出發來解釋觀念和意識形態,但他還沒有對資本主義社會進行任何具體的分析。我已指出這不是一種矛盾,因為對于馬克思來說有必要在尚未開始進行詳細分析之前先獲取這一結論性看法。無論如何,以下這一事實解釋了這其中的原因,即在這一階段馬克思主要是將意識形態和哲學聯系在一起的,而不是將它與產生于資本主義經濟形式之中的典型化的資本主義意識形態聯系在一起。事實上,哲學意識形態是18世紀德國社會的典型。在馬克思看來,18世紀的德國社會在物質上是落后的,所以只能去努力“思考”法國和英國所“做過”的事。正如他所指出的,“德國哲學是德國小資產階級關系的結果”[44]。盡管法國資產階級發動了革命,英國資產階級也發動了工業革命,但:

軟弱無力的德國市民只有“善良意志”??档轮徽劇吧屏家庵尽?,哪怕這個善良意志毫無效果他也心安理得,他把這個善良意志的實現以及它與個人的需要和欲望之間的協調都推到彼岸世界??档碌倪@個善良意志完全符合于德國市民的軟弱、受壓迫和貧乏的情況,他們的小眼小孔的利益始終不能發展成為一個階級的共同的民族的利益,因此他們經常遭到所有其他民族的資產階級的剝削。[45]

因此,馬克思提出了哲學意識形態與物質實踐之間的雙重關系:一方面,哲學和小資產階級的生存狀況以及德國的落后經濟之間有著一種否定性關系;另一方面,哲學與資產階級的成就以及法國和英國的思想成果之間又有著一種肯定性的關系。這一綜合的結果,就是德國小資產階級對法國和英國思想的褒獎,但這不是“一定的現實運動的表現和產物,而純粹是些理論的著作,這些著作完全像他們所設想的德國哲學體系的產生一樣,是從‘純粹的思想’中產生的”[46]。換言之,他們提出的是一種抽象觀念和原則性思想的哲學,都是別的國家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的產物。對于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的這些先進形式的分析,特別是對英國的分析,后來為馬克思提供了一個很好的空間,使得馬克思得以對資本主義意識形態形式進行充分的分析。但在此之前,意識形態與資本主義物質條件和矛盾之間的關系的概念性把握,只能是一個一般性的梗概。

[1]L.Goldmann,Marxisme et sciences humanines,Gallimard,Paris,1970,pp.152-153.

[2]K.Marx,“Preface”to A Contribution to the Crtique of Political Economy,in Marx-Engels,Selected Works in One Volume,Lawrence &Wishart,London,1970,p.183。也參見《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1版,第13卷,10頁,北京,人民出版社,1962。

[3]參見恩格斯1888年的《路德維希·費爾巴哈和德國古典哲學的終結》的“前言”(Selected Works,p.585),另參見《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1版,第21卷,412頁,北京,人民出版社,1965。

[4]參見埃徹維拉的博士論文《馬克思的科學觀》(R.Echeverria,Marx‘s Concept of Science,Birkbeck Colledge,London,1978,p.73。See also“La ideologia capitalista y el principio de la igualdad”,mimeo,Santiago,n.d.p.3)。

[5]J.McCarney,The Real World of Ideology,Harvester Press,Brighton,1980,p.80.

[6]J.Mepham,“The Theory of Ideology in Capital”,in J.Mepham and D.-H.Ruben(eds),Issues in Marxist Philosophy,3vols,Harvvester Press,Brighton,1979,vol.Ⅲ,pp.144-145.

[7]L.Althusser,Lenin and Philosophy and Other Essays,New Left Books,London,1971,p.150.

[8]A.Schmidt,The Concept of Nature in Marx,New Left Books,London,1971,p.114.

[9]參見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識形態》第一部分(Lawrence &Wishart,London,1970,p.47)。關于對照相機比喻的批判,請參見考夫曼的《照相機》(S.Kofman,Camera Obscura,Editions Galilee,Paris,1973)。也參見《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1版,第3卷,29~30頁,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

[10]參見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識形態》(Lawrence &Wishart,London,1970,p.47)。也參見《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1版,第3卷,30頁。

[11]C.Arthur,“Introduction”to The German Ideology,p.22.

[12]參見馬克思:《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K.Marx,“Theses on Feuerbach”,in The German Ideology,thesis I,p.121),也參見《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1版,第3卷,3頁。

[13]參見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識形態》(in The German Ideology,p.41),也參見《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1版,第3卷,30、23頁。

[14]參見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識形態》(in The German Ideology,p.41)。也參見《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1版,第3卷,22~23頁。

[15]參見《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1版,第3卷,50頁。

[16]馬克思1846年12月28日給安年柯夫的信(Selected Correspondence,Progress,Moscow,p.30),也參見《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1版,第27卷,477頁,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17]參見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識形態》(in The German Ideology,p.50),也參見《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1版,第3卷,33頁。

[18]參見《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1版,第3卷,25頁。

[19]同上書,37頁。

[20]參見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識形態》(in The German Ideology,p.58);也參見《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1版,第3卷,43頁。

[21]參見《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1版,第3卷,52頁。

[22]參見《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1版,第13卷,9頁。

[23]參見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識形態》(in The German Ideology,p.47),也參見《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1版,第3卷,29~30頁。

[24]參見《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1版,第3卷,44頁。

[25]參見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識形態》(in The German Ideology,p.62);也參見《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1版,第3卷,48頁。

[26]參見《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1版,第3卷,49~50頁。

[27]同上書,35頁。

[28]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識形態》(英文版選集第5卷,Lawrence &Wishart,London,1970,p.36)。

[29]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識形態》(英文版選集第5卷,Lawrence &Wishart,London,1970,p.36),也參見《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1版,第3卷,29頁注①。

[30]參見馬克思:《政治經濟學批判大綱》(Penguin,Harmondsworth,1973,p.831),也參見《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1版,第46卷下,360頁,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

[31]參見馬克思、恩格斯:《神圣家族》(Progress,Moscow,1975,p.43),也參見《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1版,第2卷,44頁,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

[32]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識形態》(英文版選集第5卷,Lawrence &Wishart,London,1970,p.64),也參見《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1版,第3卷,52頁。

[33]Ibid.pp.64-66。也參見《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1版,第3卷,54頁。

[34]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識形態》(英文版選集第5卷,Lawrence &Wishart,London,1970,p.66);也參見《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1版,第3卷,54頁。

[35]參見馬克思、恩格斯:《共產黨宣言》(Selected Works,p.44),也參見《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1版,第4卷,476頁,北京,人民出版社,1958。

主站蜘蛛池模板: 东平县| 佛坪县| 五家渠市| 长宁区| 富平县| 岳普湖县| 稷山县| 郎溪县| 增城市| 呼图壁县| 巫山县| 泸州市| 独山县| 蓬安县| 内乡县| 太原市| 磴口县| 苏州市| 永康市| 天镇县| 贡觉县| 名山县| 沭阳县| 承德市| 高尔夫| 乐山市| 松桃| 蒙自县| 田林县| 辽阳市| 汨罗市| 铜陵市| 京山县| 汶上县| 莫力| 陆河县| 姜堰市| 耒阳市| 四子王旗| 永善县| 香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