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11章 論意識形態的特征:馬克思的闡釋(6)

[36]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識形態》(英文版選集第5卷,Lawrence &Wishart,London,1970,p.53),也參見《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1版,第3卷,38頁。

[37]Ibid.p.48。也參見《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1版,第3卷,30~31頁。

[38]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識形態》(英文版選集第5卷,Lawrence &Wishart,London,1970,p.287),也參見《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1版,第3卷,324頁。

[39]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識形態》(英文版選集第5卷,Lawrence &Wishart,London,1970,p.54),也參見《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1版,第3卷,37頁。

[40]Ibid.p.117。也參見《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1版,第3卷,515頁。

[41]參見馬克思:《巴黎改革報在法國的情況》(The Paris Réforme on the Situation in France),載馬克思、恩格斯《新萊茵報上的文章》(Articles from the Neue Rheinische Zetitung,Progress,Moscow,1972,p.142),也參見《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1版,第5卷,533頁,北京,人民出版社,1958。

[42]Ibid.p.142。也參見《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1版,第5卷,533頁。

[43]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識形態》(英文版選集第5卷,Lawrence &Wishart,London,1970,p.52),也參見《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1版,第5卷,45頁。

[44]Ibid.p.447。也參見《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1版,第3卷,525頁。

[45]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識形態》(英文版選集第5卷,Lawrence &Wishart,London,1970,pp.193-194),也參見《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1版,第3卷,211~212頁。

[46]Ibid.p.455。也參見《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1版,第3卷,535頁。

五、意識形態和資本主義社會關系

在第三階段,馬克思的思想發展始于1858年的《大綱》寫作,結束于《資本論》。列斐伏爾和施密特以及新近的埃徹維拉都已揭示出這一時期的馬克思再次閱讀了黑格爾的《邏輯學》,并深受其影響。[1]這一影響尤其表現在對“現實”的兩個層面的區分上,即區分出作為表象或現象形式層面的現實,與作為真正的關系或本質層面的現實。這一區分對于馬克思具體分析資本主義經濟關系特征至關重要。在其早期階段,馬克思已經得出一般性結論,認為人類再生產活動使得物質條件反過來控制了人本身,因而就有必要通過革命的實踐來改變這一狀況。在這一新階段,馬克思研究了發達資本主義物質條件的具體形式。在《形態》中,馬克思提出觀念只能在與物質實踐的關系中得到理解。但這只是一個尚需進一步具體化的一般性陳述。通過仔細分析資本主義經濟結構,馬克思得出結論認為資本主義物質活動并不簡單,在其總體性上,它們并不是其所展示的那個樣子。正是在這里,對于“現實”的黑格爾式的二維區分發揮了關鍵作用,這使得馬克思得以區分出資本主義物質活動的兩個領域——循環或交換領域,與生產領域。

原先的原則也即觀念必須在實踐中得到解釋,如今被放在更復雜的背景中加以繼續考察,因為在這個新背景中,實踐的真正屬性看起來似乎被表象掩蓋了。因此對于思想和實踐之關系的考察,就必須要考慮實踐本身的雙重屬性。馬克思已經認識到,如果觀念歪曲或“顛倒”了現實,那是因為現實本身就是顛倒的。這被視為直接關系。通過后一階段,馬克思進而認為對于關系的這一認識(表現為一種觀念或思想)本身已是被中介過的更加復雜的結果,中介物就是由表象所構成的“現實”。因此,資本主義的基本“顛倒”,也即死勞動控制活勞動這一事實,“必然會產生出相應的顛倒的觀念,即歪曲的意識,這種意識由于真正流通過程的各種轉化和變形而進一步發展了”[2]。所以意識形態掩蓋了矛盾關系的本質——不僅通過在意識中顛倒業已顛倒了的現實,而且也是因為它所立足于其上的現實領域本身就掩蓋(實際上是顛倒)了其與本質的關系。這一作為現象形式的“現實”領域是由資本主義社會的市場和競爭所構成的。商品循環是資產階級社會的直接表象層面,它似乎是在告訴我們,在資本主義社會,公平交換是每個人都能看見的明顯現實。

在市場關系層面所表現出的則是:“商品的成本價格構成商品的現實價值,而剩余價值是由于商品高于價值出售產生的。”[3]從這一視角來看,商品循環是剩余價值的源泉,而利潤則表現為單個商品成本價與銷售價之間的差別。同樣,表面工資形式表現為一整個工作日的等量價值,因為勞動力價格是由供需規則所決定的。但所有這些經由市場所塑造的表象,都只不過是一個徹頭徹尾的現象,一個有“幕后”操作過程的現象。這個在幕后的過程,就是生產過程。正是在這個生產過程之中,價值才得以通過勞動而形成。然而,問題是,生產不僅僅通過現象的形式表達自身,也用現象來掩藏自己。如利潤觀就是在市場中產生并旨在掩蓋資本家占有勞動者勞動時間這一事實的觀念——這個過程是在生產層面發生的。再比如公平工資觀就掩蓋了把工作日分成必要勞動和剩余勞動且后者是未支付工資的這一事實。

正如馬克思所指出的:

在競爭中一切都顛倒地表現出來。經濟關系的完成形態,那種在表面上、在這種關系的現實存在中,從而在這種關系的承擔者和代理人試圖說明這種關系時所持有的觀念中出現的完成形態,是和這種關系的內在的、本質的,但是隱蔽著的基本內容以及與之相適應的概念大不相同的,并且事實上是顛倒的和相反的。[4]

可從上述分析中推導出如下四個主要觀點:第一,意識形態表現為對經濟關系中的活動參與者的觀念化,也就是說,馬克思不再只是關注意識形態的哲學和理論形式,而是轉向關注人們在日常活動中所產生的自發意識的意識形態形式。甚至意識形態的許多理論形式都源自于和經濟生活相關的自發的意識再生產中的根本性歪曲。馬克思指出:“庸俗經濟學家所做的實際上只是把那些為競爭所束縛的資本家的奇特觀念,翻譯成表面上更理論化、更一般化的語言,并且煞費苦心地論證這些觀念是正確的。”[5]

第二,意識形態的觀念是對內在本質模式的顛倒,即顛倒和掩蓋了真正的關系。只要真正的關系本身是矛盾的,或如馬克思所指出的“錯亂和顛倒”[6],意識形態的觀念就會掩藏其矛盾的本質。因此意識形態的功能依然被視為矛盾的社會關系的再生產。

第三,盡管意識形態是對本質關系的一種顛倒和掩飾,但它卻不是沒有任何社會基礎的純粹虛幻。如果經濟關系參與人遵守這些意識形態的觀念,那是因為這些經濟關系是明顯的表象,人們可以在其真正的(以與內在關系不同的形式的)存在中看到它們。在批判那些把意識形態當作純粹虛幻的人的觀點時,馬克思指出:“霍吉斯金認為這純粹是主觀的幻想,在這種幻想后面隱藏著剝削階級的欺詐和利益。他沒有看到這種表述方法是怎樣從現實關系本身中產生的。”[7]

第四,馬克思的公式中包含著觀念與其內部關系之間具有某種符合性的可能性。他接受非意識形態的意識的存在可能性。顛倒的現象形式的世界引發了意識的意識形態形式的出現,這是事實。但這并不意味著某種絕對必然性,即一定是外部現實蒙蔽了被動的主體意識。這就是某些過分強調社會現實的“不透明性(opacity)”的結構主義闡釋的錯誤之處。表象是在意識中得到再生產的,它不是作為一種不可避免的結果出現的,而是“有限的物質活動方式”的產物。“實際資本家”和工人在他們的日常活動中都“不能透過競爭的現象來看問題”,都“不能透過假象來認識這個過程的內在本質和內在結構”[8]。不過借助于考察革命實踐的可能性,馬克思斷定這些表象是可以被戰勝的。馬克思對經濟表象的分析并不是在描述環境對個體的絕對控制,恰恰相反,他旨在尋求揭示改造上述環境的可能性。而且認為在這一過程中工人階級的能動性至關重要。壓迫和剝削是資本主義造成的,但也正因為如此,“日益壯大的、由資本主義生產過程本身的機構所訓練、聯合和組織起來的工人階級的反抗也不斷增長”[9]。

有必要強調的是,正是在這一革命實踐中,馬克思看到了克服意識形態的可能性——而不是僅僅通過理論或科學的發展來解決意識形態的問題。的確,馬克思認為科學是一種與內在關系相一致的觀念,與其相對立的是那種繼續囿限于外部表象的觀念。正如他聲稱的,“如果事物的表現形式和事物的本質會直接合而為一,一切科學就都成為多余的了”[10]。可這并不意味著科學能夠克服意識形態,因為它無力解決最根本的問題,也即顛倒的社會關系。馬克思當然正確地意識到了這一事實,所以他指出:

后來科學發現,勞動產品作為價值,只是生產它們時所耗費的人類勞動的物的表現,這一發現在人類發展史上劃了一個時代,但它決沒有消除勞動的社會性質的物的外觀。彼此獨立的私人勞動的特殊的社會性質表現為它們作為人類勞動而彼此相等,并且采取勞動產品的價值性質的形式——商品生產這種特殊生產形式所獨具的這種特點,在受商品生產關系束縛的人們看來,無論在上述發現以前或以后,都是永遠不變的,正像空氣形態在科學把空氣分解為各種元素之后,仍然作為一種物理的物態繼續存在一樣。[11]

馬克思再次澄清了這一觀點,即意識形態只能在變革矛盾的社會關系的實踐(這也是意識形態得以產生的根源)中得到解決。科學有助于“在理論上摧毀”意識形態,但卻無力在實踐中摧毀它。[12]

由商品交換所造成的表象世界,并非只催生經濟的意識形態形式。與此同時,市場的運作所設立的系列原則都已暗含在所有的交換過程之中。馬克思指出,在任何交換活動中,每一個交換者“和另一個主體發生的社會關系就是后者和前者發生的社會關系。因此,作為交換的主體,他們的關系是平等的關系”[13],而他們交換的價值也是等量的。此外,由于交換雙方都沒有用暴力占有對方的商品,因此“他們互相承認對方是所有者”[14]。他們想自愿地交換各自的商品,于是他們就自由地這樣做了。而且,在每一次交換中,交換者都收獲了私人利益,借此,他們雙方的利益得到了維護。換言之,市場是借由平等、自由、財產和私利等的實現而得以運作的。這就是為何馬克思總結說商品流通領域:

確實是天賦人權的真正樂園。那里占統治地位的只是自由、平等、所有權和邊沁。自由!因為商品例如勞動力的買者和賣者,只取決于自己的自由意志。他們是作為自由的、在法律上平等的人締結契約的。契約是他們的意志借以得到共同的法律表現的最后結果。平等!因為他們彼此只是作為商品所有者發生關系,用等價物交換等價物。所有權!因為他們都只支配自己的東西。邊沁!因為雙方都只顧自己。[15]

這些構成了資產階級政治意識形態的基礎和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主要意識形態形式。馬克思想要斷言這些要素也同樣源自于資本主義市場的現象形式,它們因此都是市場關系的產物,而不是純粹觀念的化身。所以馬克思說:

可見,平等和自由不僅在以交換價值為基礎的交換中受到尊重,而且交換價值的交換是一切平等和自由的生產的、現實的基礎。作為純粹觀念,平等和自由僅僅是交換價值的交換的一種理想化的表現;作為在法律的、政治的、社會的關系上發展了的東西,平等和自由不過是另一次方的這種基礎而已。[16]

就像在所有意識形態中一樣,資本主義政治意識形態掩蓋了表面過程的地下暗流,在那里,“個人之間表面上的平等和自由就消失了”,因此證明它“本身就是不平等和不自由”的。[17]在商品交換的層面,以勞動力為例(用馬克思自己的案例),這里存在著一種等量的交換價值;但在生產環節,平等就不見了。因為資本家占有了由勞動者所生產(且未被支付工資)的剩余價值。表面上看來,工人是可以按照自己的興趣來自由選擇和任何一家雇主達成用工協議的,但掩藏在這一表象背后的事實是,工人被迫出賣自己的勞動力,如果他們想生存的話,他們就必須這樣做,因為他們被剝奪了所有生產手段。馬克思寫道,工人的獨立性“一般不過是幻想”[18]。

主站蜘蛛池模板: 革吉县| 慈利县| 时尚| 哈巴河县| 任丘市| 通州区| 井陉县| 平远县| 宁城县| 巴林右旗| 金寨县| 明光市| 子长县| 伊金霍洛旗| 连南| 灵璧县| 尖扎县| 新干县| 普安县| 石河子市| 建平县| 梓潼县| 巧家县| 白城市| 原平市| 萨嘎县| 广南县| 上思县| 肇州县| 玉龙| 丹巴县| 江永县| 文成县| 印江| 黔东| 平定县| 东台市| 平谷区| 隆化县| 大邑县| 崇信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