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13章 人的自然屬性 社會屬性和精神屬性(1)

研究人,不能不首先回答“人是什么”,分析人的特性問題。我們回顧和探討馬克思主義的人學理論,也不能不從馬克思關于人的概念、關于人性的理論開始。

人是什么,人有哪些特性?這是一切科學問題中最普遍、最迫切的問題。當代許多自然現象都得到了深入的研究,而唯有關于人自身的科學卻進展較小,以至我們還可以經常聽到盧梭當年的感嘆:“人類的各種知識中最有用而又最不完備的,就是關于‘人’的知識。”[1]當然,這不是說歷代的哲學家們不關心人的問題,不是說他們對于人的理論毫無建樹。但總體來說,馬克思主義誕生之前始終沒有形成科學的人性理論和人的學說。唯物史觀的創立才開始形成了以人的勞動實踐為基礎,以人的社會性為中心的馬克思主義的人性理論。這是馬克思人學理論的重要組成部分。

在馬克思看來,人是一個整體,人性實質上是人在其活動過程中作為整體所表現出來的與其他動物所不同的特性。這種特性主要指人在同自然、社會和自己本身三種關系中,作為自然存在物、社會存在物和有意識的存在物所表現出的自然屬性、社會屬性和精神屬性。它們相互聯系、相互作用,形成人性的系統結構,完整地表征了作為整體存在的人。

[1][法]盧梭:《論人類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礎》,62頁,北京,商務印書館,1962。

一、人是有生命的自然存在物

人首先是一個自然存在物,具有自然屬性。

馬克思一貫反對把人看成純粹的“自然人”,反對把人的自然屬性說成是人的唯一的或根本的屬性,反對單純地用生物學的規律、自然法則來解釋人的行為和社會現象。馬克思把這些看作抽象人性論的主要表現之一。馬克思說:“‘特殊的人格’的本質不是人的胡子、血液、抽象的肉體的本性,而是人的社會特質。”[1]但是,馬克思并不否認人也是一種自然存在物,是自然界的一部分,具有自然屬性,并不否認人的自然因素在人類生命活動中的作用。在《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中馬克思指出:“人直接地是自然存在物。……而且作為有生命的自然存在物。”[2]如果說馬克思這時的思想還帶有費爾巴哈人本主義的痕跡的話,那么,《德意志意識形態》這部成熟的馬克思主義著作專門批判了費爾巴哈,但仍然非常明確地堅持人的自然存在的觀點:“任何人類歷史的第一個前提無疑是有生命的個人的存在。”[3]在《資本論》中馬克思再次肯定了這一點,他指出,勞動生產率是同自然條件相聯系的,而“這些自然條件都可以歸結為人本身的自然(如人種等等)和人的周圍的自然”[4],勞動過程就是“人自身作為一種自然力與自然物質相對立”[5]。

這種觀點,在恩格斯的著作中也可以找到各種各樣的證據和發揮。恩格斯認為,誰設想人已經完全克服了自己身上作為生物機體而固有的自然因素,誰就是天真的和錯誤的。他在《自然辯證法》中寫道:我們統治自然界,決不像征服者統治其他民族一樣,決不像站在自然界以外的人一樣——相反地,我們連同我們的肉、血和大腦都是屬于自然界,存在于自然界的。他在《反杜林論》中甚至這樣說:“人來源于動物界這一事實已經決定人永遠不能完全擺脫獸性,所以問題永遠只能在于擺脫得多些或少些。”[6]毫無疑問,馬克思、恩格斯都曾強調指出,人的自然屬性由于社會的影響,已不同于動物的自然屬性。這一點我們在下面還要具體談到。但馬克思、恩格斯也同時肯定,受社會影響的人的自然屬性仍然是自然屬性,而不是社會屬性。

根據馬克思以及恩格斯的論述,人是自然存在物,主要表現在如下幾點。

人來源于自然。人是從哪里來的?唯心主義、宗教神學有種種說法。馬克思主義哲學根據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的材料認為,人不是某種精神的產物,也不是由神仙上帝創造的,而是自然界長期進化的結果。人來自于動物,來自于生物,最終來自于自然。在《自然辯證法》一書的“導言”中,恩格斯揭示了自然界總的發展過程和基本規律,指出:“最初發展出來的是無數種無細胞的和有細胞的原生生物……在這些原生生物中,有一些逐漸分化為最初的植物,另一些則分化為最初的動物。從最初的動物中,主要由于進一步的分化而發展出了動物的無數的綱、目、科、屬、種,最后發展出神經系統獲得最充分發展的那種形態,即脊椎動物的形態,而在這些脊椎動物中,最后又發展出這樣一種脊椎動物,在它身上自然界獲得了自我意識,這就是人。”[7]在此,恩格斯科學地揭示了人類是自然界發展到一定歷史階段的結果,是自然界的一部分,指出了人與自然之間天然的血緣關系。

人依賴自然。人來源于自然這一事實,決定了人永遠不能割斷自身同自然的聯系。人類從自然中輸入物質、能量和信息,經過加工、處理和轉化來滿足自身的需要;同時人類也向自然界輸出物質、能量和信息,影響和改變自然界。這個輸入—輸出的關系,就是人與自然的實際聯系。它說明人類只是在與自然的相互關系中依靠自己的智慧和勞動,從自然界那里獲得物質、能量和信息,借以維持自身的生存和發展。馬克思在《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中寫道:從理論領域講,植物、動物、空氣、陽光等這些自然物,一方面是自然科學的對象,另一方面是藝術的對象,“都是人的意識的一部分”,是信息的源泉,是人的精神的無機界,人的精神食糧。從實踐領域講,這些東西“也是人的生活和人的活動的一部分”,整個自然界不但是人的直接的生活資料,而且是人的勞動的對象、勞動材料,是人的物質、能源的源泉。“自然界,就它本身不是人的身體而言,是人的無機的身體。人靠自然界生活。這就是說,自然界是人為了不致死亡而必須與之不斷交往的、人的身體。所謂人的肉體生活和精神生活同自然界相聯系,也就等于說自然界同自身相聯系,因為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8]

人本身包含著自然。人是自然的一部分,自然也是人的一部分,人在一定意義上包含著自然。馬克思多次使用“人本身的自然”這一概念。據研究,外部自然環境的元素,幾乎都能在人體中發現,人的血液的化學元素和海水的成分也極為相似。在人身上,社會的東西和自然(生物)的東西不可分割地結合在一起。在社會活動中,人在改變,而不是取消、消滅自身的自然的東西。隨著人類的發展,人的自然的東西和社會的東西的相互關系不是消失了,而是歷史地發展著。恩格斯說過,終有一天我們可以用實驗的方法把思維歸結為人腦中的分子的和化學的運動。

承認人的肉體存在的客觀性,就必然承認維持這種存在、滿足這種生物組織的生理需要的合理性。因此,人有自然需要。自然需要簡言之也就是維持人的生命存在的生物需要、生理需要。在《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中,馬克思提到,在一定意義上,吃、喝、性行為等,也是真正的人的機能;男女之間的關系,是人和人之間最自然的關系。在《德意志意識形態》中,馬克思、恩格斯指出:“一切人類生存的第一個前提也就是一切歷史的第一個前提,這個前提就是:人們為了能夠‘創造歷史’,必須能夠生活。但是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衣、食、住以及其他東西。”[9]恩格斯在談到馬克思生前的偉大貢獻時強調:“正像達爾文發現有機界的發展規律一樣,馬克思發現了人類歷史的發展規律,即歷來為繁蕪叢雜的意識形態所掩蓋著的一個簡單事實:人們首先必須吃、喝、住、穿,然后才能從事政治、科學、藝術、宗教等等。”[10]

由于人的自然因素存在,人無疑就是“具有自然力、生命力,是能動的自然存在物;這些力量作為天賦和才能、作為欲望存在于人身上”[11]。就是說人有自然力。在《資本論》中馬克思注意到,人的勞動過程實際上就是人自身作為一種自然力與自然物質相對立。為了在對自身生活有用的形式上占有自然物質,人就使他身上的自然力——臂和腿、頭和手運動起來。因此,勞動歸根到底是人體的一種機能,而每一種這樣的機能不管內容和形式如何,實質上都是人的腦、神經、肌肉、感官等的耗費。這是一個生理學上的真理。

由于人的自然因素、自然需要和自然力的存在,“人體健康”就是一個至關重要的哲學理論問題。馬克思、恩格斯早就注意到這一點。對于資本主義對工人身體的摧殘,他們極為憤慨,恩格斯在《英國工人階級狀況》中揭露,工人沒有機會鍛煉,無法增強體質和不斷改善生理素質。馬克思十分重視體育運動,主張把體育作為教育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他把教育理解為以下三件事:智育、體育和技術教育。[12]馬克思還指出,體育在造就全面發展的一代新人中占有極重要的地位,而且他預言未來教育對所有已滿一定年齡的兒童來說,就是生產勞動同智育和體育相結合,它不僅是提高社會生產的一種方法,而且是造就全面發展的人的唯一方法。

[1]《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270頁,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

[2]《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167頁,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3]《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23頁,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

[4]《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560頁,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5]《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202頁,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6]《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0卷,110頁,北京,人民出版社,1971。

[7]《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4卷,273頁,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8]《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95頁,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9]《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31頁,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

[10]《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3卷,776頁,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11]《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167頁,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12]參見《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6卷,218頁,北京,人民出版社,1964。

二、人是社會存在物

在馬克思的觀念里,人不僅是自然存在物,具有自然屬性,更重要的是,人是社會存在物,具有社會屬性。由于人的社會存在、社會屬性的影響和作用,人的自然存在、自然屬性才成為與一般動物不同的人的特性。堅持人是自然存在和社會存在的統一、自然屬性和社會屬性的統一,指出現實的人的自然屬性是已經社會化了的自然屬性,是馬克思的人學思想區別于舊哲學人學思想的重要標志之一。

什么叫社會存在、社會屬性?“社會”這一概念及其所派生的“社會的”概念,其本意就是用來指稱僅僅為人所有的現象。嚴格地說,“動物社會”以及與之有關的其他現象和表述,都是不確切的。“社會的”僅僅為人所固有。“人是最名副其實的社會動物。”[1]

人是在社會中產生的。人是自然進化的結果,也是社會勞動的產物。恩格斯在《自然辯證法》中不僅詳細考察了人從自然界演化出來的過程,而且深刻揭示了社會勞動在從猿到人轉化過程中的作用。他用“在某種意義上勞動創造了人本身”的著名論斷,說明了人和社會的內在聯系。就連人的自然存在也是在社會中、在人的勞動活動中逐步發展起來的。恩格斯認為,“直立行走”、“手變得自由”,以及“人腦的形成”等,無一不是社會活動的結果。

從個人形成看,人并不是生下來就是真正的人,如果用黑格爾的術語,新生兒還是“自在”的人。也就是說,只有經過教育、學習、各種各樣的人際交往和社會作用,人才具有社會性,成為社會存在的人,“社會本身生產作為人的人”[2]。“教育”這個詞在拉丁語中的原意為“引出”,即將一個人身上的優點引發出來,并在對付周圍世界的過程中發展自己的能力;從社會學的角度看,教育是一種“引進”,是把個人“引進”到社會中去的極其重要的手段。無論是“引出”還是“引進”,都說明個人是通過社會教育而具有社會性,由此成為社會的成員,成為真正的人的。世界上有關“狼孩”的故事有力地證明,一旦脫離了社會環境,任何健全的嬰兒最終都不過是一個人形野獸。

人在社會中存在。人是自然存在,也是社會存在。就每一個人來說,沒有人的自然存在當然不行,但是人根本上是一種社會存在物。而且“只有在社會中,人的自然的存在對他說來才是他的人的存在”[3]。離開了社會,僅有人的自然存在,是無法成為“人的存在”的。動物始終就是像它的生物機體那樣,它所固有的特性都是“先天”安排好了的,它和它的全部行為都不過是某種遺傳程序的實現。作為社會存在物,人則是像他所參加的那個社會機體那樣。社會決定著人的意識和意志,決定著人的活動的動機和原因,從而決定著人的一切行為。正是在這個意義上,馬克思指出,那些生下來就是國王和貴族的人們夸耀自己的血統、自己的家世,夸耀自己的肉體來源,這實際上是宣揚一種“動物的世界觀。貴族的秘密就是動物學”[4]。

主站蜘蛛池模板: 洮南市| 铜梁县| 土默特右旗| 和顺县| 驻马店市| 东光县| 固阳县| 民丰县| 黑龙江省| 文昌市| 连江县| 开原市| 鹰潭市| 琼结县| 安图县| 固安县| 新营市| 刚察县| 拜城县| 延寿县| 炎陵县| 临湘市| 江西省| 平泉县| 金坛市| 甘肃省| 康平县| 乌鲁木齐市| 宜春市| 长宁县| 施甸县| 斗六市| 常熟市| 临沭县| 琼海市| 长岛县| 集贤县| 黔江区| 北川| 调兵山市| 阿坝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