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嘆可悲的傳奇女性
一代妖姬:妲己
妲己是中國商朝最后一位君主商紂王的寵妃,據《史記》記載,妲己是蘇氏諸侯之女,乃一個美若天仙、能歌善舞、國色天香的美人,在商征伐蘇部落時被好酒貪色的紂王擄入宮中,尊為貴妃,極盡荒淫之能事,酒池肉林等乃是紂王為博她歡顏而創,并為了討好她發明炮烙之刑。妲己后被周武王所殺。
現在人們一說到妲己,就馬上會想到另外一個詞語“狐貍精”,其實那只是神話小說《封神榜》的文學創作而已。在小說中妲己被描述為一個本性善良、美艷無比的女子,但在入宮途中被九尾狐貍精害死,并被其附身,才有后期一連串令人發指的惡行。
千金難買一笑:褒姒
褒姒(bāo sì),生卒年代沒有明確的歷史記載,西周最后一位君王周幽王的寵妃。褒人(生活于陜西漢中平川一帶)所獻,姓姒,故稱為褒姒。公元前777年,被幽王立為王后。褒姒之所以為大家所知,是因為“烽火戲諸侯”的故事。褒姒不愛笑,幽王為了讓她笑,用盡各種辦法,褒姒仍然不笑。當時國家設置有烽火狼煙和大鼓,有敵人來侵犯就點燃烽火,各諸侯就發兵來鎮壓叛亂。周幽王為了讓褒姒笑,點燃了烽火,諸侯見到烽火,全都趕來了,趕到之后,卻不見有敵寇,褒姒看了果然哈哈大笑。幽王很高興,因而又多次點燃烽火。后來諸侯們都不相信了,見到烽火也不會發兵。結果有一次真的有敵寇來犯,點燃烽火后,沒有任何援兵到來,周幽王自食苦果。
英明果斷:趙威后
趙孝成王元年(前265),趙惠文王去世,其子繼位,為趙孝成王。因其年幼,便由其母趙威后執政,人們稱之為趙太后。初中課本上選自《戰國策》的《觸龍說趙太后》讓我們見識到了老臣觸龍的沉穩和機智,同時也容易讓人誤認為趙太后是一個有些蠻不講理的人,其實趙太后的智慧與觸龍不相上下。有一次,趙太后召見齊使,先問人民,后問賦稅,再問君王,齊使不悅,趙太后則以“茍無歲,何以有民?茍無民,何以有君?故有問舍本而問末者耶?”回應齊使的不滿。齊使立刻啞口無言。趙太后的話中體現著孟子“民重君輕”的思想。她英明能干,見解非凡,在短暫的三年執政期間為趙國獲取了很多利益,使虎視眈眈的秦國不敢妄動。
傾國傾城:西施
西施,中國出名最早、影響最大的“四大美女”之一。她的名聲,與吳越春秋、與勾踐臥薪嘗膽、十年生聚、十年教訓,與“女顏禍水”聯系在一起。她身上負載著更多的歷史文化負荷。

西施浣紗圖
西施,原名施夷光,春秋末年時期出生于苧蘿村,天生麗質。時越國稱臣于吳國,越王勾踐臥薪嘗膽,謀復國。相傳在國難當頭之際,西施忍辱負重,以身許國,與鄭旦一起由越王勾踐獻給吳王夫差,成為吳王最寵愛的妃子,把吳王迷惑得眾叛親離,無心于國事。后吳國終被勾踐所滅。傳說吳被滅后,西施與范蠡泛舟五湖,不知所終,一直受到后人的懷念。
無為而治:竇太后
竇太后(前205—前235),名漪,清河郡(今河北清河)人,漢文帝皇后,其長子劉啟(漢景帝)即位后,被尊為皇太后,公元前141年,漢武帝即位,被尊為太皇太后。
很多青少年受電視劇影響認為竇太后是一個專橫跋扈的人,其實她是西漢杰出的政治家和戰略家,道家治國理念的積極倡導者和大漢帝國四百年風云江山的奠基者。在她的影響下,西漢政權能繼續秉承劉邦時期定下的“以民生息”“無為而治”的精神,開創了“文景之治”的盛世。
雁北奇葩:王昭君
王昭君(約前52—前20),名嬙,南郡秭歸(今湖北興山)人,匈奴呼韓邪單于閼氏。她是漢元帝時以“良家子”入選進宮的。王昭君天生麗質,聰慧異常,琴棋書畫,無所不精。昭君的絕世才貌,順著香溪水傳遍南郡,傳至京城。公元前36年,漢元帝昭示天下,遍選秀女。王昭君為南郡首選。元帝下詔,命其擇吉日進京。傳說王昭君進宮后,因自恃貌美,不肯賄賂畫師毛延壽,毛延壽便在她的畫像上點上喪夫落淚痣。昭君便被貶入冷宮三年,無緣面君。公元前33年,北方匈奴首領呼韓邪單于主動來漢朝,對漢稱臣,并請求和親,以結永久之好。漢元帝盡召后宮妃嬪,王昭君挺身而出,慷慨應詔。到達漠北后,受到匈奴人民的盛大歡迎,并被封為“寧胡閼氏”,意為匈奴有了漢女作“閼氏”(王妻),安寧始得保障。

昭君出塞圖
昭君出塞后,漢匈兩族團結和睦,國泰民安,“邊城晏閉,牛馬布野,三世無犬吠之警,黎庶忘干戈之役”,展現出欣欣向榮的和平景象。王昭君去世后,厚葬于今呼和浩特市南郊,墓依大青山,傍黃河水。后人稱之為“青冢”。
曠世才女:蔡文姬
蔡文姬(約177—?),名琰(yǎn),字昭姬,為避司馬昭之諱,改為文姬,東漢末年陳留(今河南開封)人,東漢大文學家蔡邕的女兒,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才女和文學家。
蔡邕是當時大名鼎鼎的文學家和書法家,還精于天文數理,妙解音律,是曹操的摯友和老師。蔡文姬自小耳濡目染,既博學能文,又善詩賦,兼長辯才與音律。可惜東漢末年,社會動蕩,蔡文姬被擄到了南匈奴,嫁給了匈奴左賢王,飽嘗了異族異鄉異俗生活的痛苦。十二年后,曹操統一北方,想到恩師蔡邕對自己的教誨,用重金贖回了蔡文姬。歷史上把“文姬歸漢”傳為美談。有《胡笳十八拍》和《悲憤詩》傳世。《悲憤詩》是中國詩歌史上第一首自傳體五言長篇敘事詩。“真情窮切,自然成文”,激昂酸楚,在建安詩歌中別具一格。
巾幗英雄:花木蘭
花木蘭,生卒年代不詳,相傳生活在北魏太武帝(408—452)年間,代父從軍,并屢立戰功,是不可多得的巾幗英雄。關于她的生平事跡,目前民間主要存在兩種說法。第一種說法是:北魏太武帝年間,花木蘭替父從軍,多次參與了北魏出擊大漠兵伐柔然漢國的戰爭,且表現突出,但卻無人發現她是女子。戰爭結束后,朝廷欲授予她尚書郎,被她婉言謝絕。第二種說法是:隋恭帝義寧(617—618)年間,突厥犯邊,木蘭女扮男裝,代父從軍,征戰疆場多載,屢建功勛。
北魏民歌《木蘭辭》選入初中課本,讓更多的青少年熟悉了花木蘭。花木蘭的孝心和愛國心一直為人們稱頌。
賢后典范:長孫皇后
長孫皇后(600—636),她的名字在歷史上并沒有記載,但很多人說叫長孫無垢。祖先為北魏拓跋氏,從小愛好讀書,通達禮儀,13歲時嫁給李世民為妻。李世民升儲登基以后,被立為皇后,死后葬入昭陵。她生性節儉,母儀天下。唐太宗大治天下,盛極一時,除了依靠他手下的一大批謀臣武將外,也與賢淑溫良的長孫皇后的輔佐是分不開的。長孫皇后曾經向唐太宗提出“居安思危,任賢納諫”的建議。
長孫皇后以她的賢淑的品性和無私的行為,不僅贏得了唐太宗及宮內外知情人士的敬仰,而且為后世樹立了賢妻良后的典范,曾親手編纂《女則》10卷,現已失傳。
天生麗質:楊貴妃

楊貴妃
楊玉環(719—756),字玉環,道號太真,蒲州永樂(今山西永濟市韓陽鎮獨頭村)人,唐玄宗李隆基的寵妃,唐代宮廷音樂家、歌舞家,其音樂才華在歷代后妃中鮮見。自小習音律,善歌舞,姿色超群。據說她原為玄宗第十八子壽王之妃,后經大臣推薦,唐玄宗見她有傾城傾國之色,后招入宮做女官,天寶四年封為貴妃,從此楊門一族權貴顯赫。安祿山起兵造反后,沉迷于酒色歌舞之中的唐玄宗倉皇南逃。途經馬嵬坡,大將玄禮和部下認為楊家禍國殃民,怒殺楊國忠,迫使玄宗賜楊玉環自縊。貴妃死時,年38歲。
女中豪杰:蕭太后
蕭太后(953—1009),名綽,字燕燕,遼景宗耶律賢的皇后,出生顯赫,是遼北院樞密使兼北府宰相蕭思溫之女,歷史上被稱為“承天太后”,遼史上著名的女政治家、軍事家。
蕭燕燕的形象對人們來說并不陌生,她就是《楊家將》里面殺伐決斷的蕭太后。在歷史上,蕭太后并不像小說所描寫的那樣是率領虎狼之師與北宋大戰燕云十六州的母夜叉,而是一個清正賢良、深明大義,為遼朝的發展作出了重大貢獻的女功臣。蕭燕燕虛心誠懇,用人不疑,這一直為后世政治家所效法。她有男子一般的氣魄,執法嚴明,毫不軟弱,甚至“親御戎車,指麾三軍,賞罰信明,將士用命”,把北宋部隊殺得尸橫遍野,生擒名將楊業,幾年后又逼北宋簽訂“澶淵之盟”,開創了宋遼和平發展時期,在中國歷史上意義重大。
文武雙全:秦良玉
秦良玉(1574—1648),字貞素,四川忠州(今重慶忠縣)人,明朝末期戰功卓著的女將軍,在歷史上留下了赫赫威名。她自幼跟隨父親習文練武,演習兵法,后幫助朝廷治軍,屢立戰功,顯示出卓越的軍事才能。清兵入關后,她雖年邁卻仍舉起“復明抗清”的旗幟,率兵反抗,不久病逝。秦良玉一生戎馬四十余年,足跡遍及長城內外、大江南北、云貴高原、四川盆地。秦良玉是中國歷史上唯一單獨載入正史的巾幗英雄,唯一憑戰功封侯的女將軍,為數不多的文武雙全的奇女子。
紅顏多舛:柳如是
柳如是(1618—1664),本姓楊,名影憐,改姓柳,名隱,浙江嘉興人。后因讀辛棄疾詞:“我見青山多嫵媚,料青山見我應如是”,故自號如是;后又稱“河東君”、“蘼蕪君”。幼年被賣到盛澤歸家院名妓徐佛家為養女。受徐教養,柳詩擅近體七言,分題步韻,作書得虞世南、褚遂良筆法。年稍長,流落青樓,為秦淮八艷之首。1641年,她與東林領袖、錢謙益結秦晉之好。清軍入關后,她積極支持丈夫反清復明。明亡,柳勸錢殉節,錢面有難色,柳如是奮身跳入荷花池,以身殉節未遂。錢謙益降清后,郁郁而死。錢氏家族乘機向柳如是逼索,如是無奈投繯自盡。有《湖上草》、《戊寅卓》等詩集傳世。
柳如是個性堅強,正直聰慧,魄力奇偉。現代最負盛名的歷史學家陳寅恪先生著有《柳如是別傳》。
清朝國母:孝莊皇后

孝莊皇后
孝莊(1613—1687),清太宗皇太極妃,姓博爾濟特氏,名布木布泰,出生于蒙古科爾沁部,乃貝勒寨桑之女。十三歲時,嫁給后金四大貝勒之一的皇太極為妻。1636年皇太極改號大清稱帝,被封為永福宮莊妃。后人根據其死后謚號稱之為孝莊。其子福臨即位后,為順治帝,孝莊被尊為皇太后。再后,其孫玄燁又嗣帝位,為康熙帝,又被尊為太皇太后。史稱“孝莊文皇后”。
孝莊是清朝歷史上一位舉足輕重、頗受關注的人物。在明末東北各族各部的混戰中,她作為政治聯姻的紐帶出嫁。在后金的一步步成功中,她逐漸卷入一場又一場政治斗爭的漩渦,并展示出了她卓越的政治才華,逐步確立了穩固的地位并成為清初政壇上的一個一言九鼎的人物。她一生經歷清初三朝,正是由亂到治的關鍵歷史時期。她全力輔佐皇帝,調和清宮內部矛盾和斗爭,對穩定清初社會秩序,促進國家的統一作出了重大貢獻。后世稱之為“清代國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