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 歷史的教訓
  • 文淵
  • 15285字
  • 2019-01-01 19:58:12

化腐朽為神奇的文臣

帝王之師:伊尹

伊尹(?—前1713),名伊(另說名摯),尹為官名,商初大臣,本是商湯岳父家的奴隸。后為成湯重用,任阿衡,委以國政。在商湯滅夏的過程中,伊尹功不可沒。湯死后,盡心輔佐卜丙、仲壬二王。仲壬死后,商湯之孫太甲即位。伊尹努力教太甲如何做一個好君王,但是太甲不遵湯規,橫行無道,被伊尹放之于桐宮(今山西萬榮),令其悔過和重新學習湯的法令。三年后,迎回太甲復位。伊尹于公元前1713年卒于亳(今山東曹縣南)。他為商朝理政安民六十多年,治國有方,權傾一時,世稱賢相。

百家尊師:姜子牙

姜子牙,姜姓,呂氏,名望,字子牙,號飛熊,也稱呂尚或姜尚,商朝末年人,其始祖四岳伯益因鋪佐大禹治水有功而被封于呂地,因此得呂氏。姜子牙出世時,家境已經敗落,但姜子牙人窮志不短,無論宰牛也好,還是做生意也好,始終勤奮刻苦地學習天文地理、軍事謀略,研究治國安邦之道,期望能有一天為國家施展才華,后被周文王重用。他盡心輔助文王和武王,為武王建周立下汗馬功勞。

周公旦

姜太公是齊國的締造者,西周的開國元勛,齊文化的創始人,也是中國古代的一位影響久遠的杰出的謀略家、軍事家與政治家。歷代典籍都公認他的歷史地位,儒、道、法、兵、縱橫諸家皆都追他為本家人物,被尊為“百家宗師”。

忠臣典范:周公旦

周公旦,姓姬,名旦,又稱叔旦,是西周時期的政治家、軍事家、思想家、教育家,被后人尊為“元圣”,儒學先驅。周文王的第四子,周武王的同母弟。因采邑在周,稱為周公。

武王建立了周王朝后,過了三年就病死了,其子成王年幼,由周公旦攝政當國。其兄弟管叔、蔡叔和霍叔等人勾結商紂子武庚和徐、奄等東方夷族反叛。他奉命出師,三年后平叛,并將勢力擴展至東海。后建成周洛邑,作為東都。相傳他制禮作樂,建立典章制度。其言論見于《尚書》諸篇。他是孔子最為敬佩的古代圣賢。

春秋第一相:管仲

管仲(約前723—前645),名夷吾,又名敬仲,字仲,潁上(今安徽潁上)人,春秋時期齊國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管仲少時喪父,生活貧苦,不得不過早地挑起家庭重擔,為維持生計,與鮑叔牙合伙經商后從軍,到齊國,幾經曲折,經鮑叔牙力薦,為齊國上卿(即丞相),被稱為“春秋第一相”,輔佐齊桓公成為春秋時期的第一霸主。

管仲注重經濟,反對空談主義,主張改革以富國強兵,他說:“國多財則遠者來,地辟舉則民留處,倉稟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齊桓公尊管仲為“仲父”,授權讓他主持一系列政治和經濟改革,使齊國實力大增,為齊國稱霸奠定了基礎。

智慧化身:晏嬰

二桃殺三士

晏嬰(前595—前500),字仲,謚平,習慣上多稱平仲,山東高密人,春秋后期一位重要的政治家、思想家、外交家。以有政治遠見和外交才能,作風樸素聞名諸侯。他愛國憂民,敢于直諫,在諸侯和百姓中享有極高的聲譽。他博聞強識,善于辭令,主張以禮治國,曾力諫齊景公輕賦省刑。漢代劉向《晏子春秋》敘錄,曾把晏子和春秋初年的著名政治家管仲相提并論。據說晏嬰身材不高,其貌不揚,但頭腦機敏,能言善辯。他內輔國政,屢諫齊王;對外他既有靈活性,又堅持原則性,出使不受辱,捍衛了齊國的國格和國威。他的很多故事為后人津津樂道。如:二桃殺三士;折沖樽俎;出使狗國,故進狗門;小人出使小國;桔生淮北則為枳等。

一怒而諸侯懼:張儀

張儀,生年不詳,卒于公元前310年,一說卒于公元前309年,魏國貴族后裔,學縱橫之術,主要活動應在蘇秦之前,是戰國時期著名的政治家,外交家和謀略家。

戰國時,列國林立,諸侯爭霸,割據戰爭頻繁。各諸侯國在外交和軍事上,紛紛采取“合縱連橫”的策略。或“合縱”,“合眾弱以攻一強”,防止強國的兼并,或“連橫”,“事一強以攻眾弱”,達到兼并土地的目的。張儀正是作為杰出的縱橫家出現在戰國的政治舞臺上,對列國兼并戰爭形勢的變化產生了較大的影響。

六國封相:蘇秦

蘇秦,生卒年代不詳,字季子,出生于今洛陽,戰國時期的韓國人,是與張儀齊名的縱橫家,可謂“一怒而天下懼,安居而天下熄”。戰國時期,諸侯紛爭,群雄爭霸。他出身農家,素有大志,曾隨鬼谷子學習縱橫捭闔之術多年。蘇秦連橫說秦惠王,其主張未被采納。憑著堅強毅力終于在燕國打動燕文侯而一舉成名,促成了六國之王結盟于洹水。蘇秦也成了一人而佩有六國相印的風云人物,取得了榮華富貴。與趙秦陽君共謀,發動韓、趙、燕、魏、齊諸國合縱,迫使秦國廢帝退地,至樂毅破齊前夕。蘇秦的行為惹惱了齊國的大夫,被齊國所收買的刺客刺殺。典故“刺股懸梁”說的就是蘇秦年輕時刻苦學習的故事。

遠交近攻:范雎

范雎(?—前255),又名范且,字叔,戰國時魏人,著名政治家、軍事謀略家。他同商鞅、張儀、李斯先后任秦國丞相,對秦的強大和統一天下起了重大作用。早年家境貧寒,后出使齊國為魏中大夫,歷經磨難后輾轉入秦。公元前266年出任秦相,輔佐秦昭王。他上承孝公、商鞅變法圖強之志,下開秦皇、李斯統一帝業,是秦國歷史上繼往開來的一代名相,也是我國古代在政治、外交等方面極有建樹的謀略家。

對外,為達到兼并六國,范雎提出了“遠交近攻”的戰略思想。對齊、楚等距秦較遠的國家先行交好,穩住他們不干預秦攻打鄰近諸國之事。由近及遠,得一城是一城,逐步向外擴張,好比蠶食桑葉一樣,逐步統一天下。

對內,范雎主張實行“固干削枝”的政策,堅決剝奪親貴手中之大權。通過這些變革,消除了內部隱患,使權力集中于以秦昭王為首的中央手中,政權更加鞏固。

聲名赫赫:戰國四公子

春申君(?—前238),名黃歇,因先祖受封于黃,其后乃以黃為姓。他為楚相二十余年。“雖名相國,其實王也。”公元前248年封于吳。

信陵君(?—前243),魏安王之弟,即魏無忌,號信陵君。公元前257年,他設法竊得兵符,擊殺將軍晉鄙,奪取兵權,救趙勝秦。后為上將軍,聯合五國擊退秦將的進攻,有食客三千。他是當時六國中唯一能與秦抗衡的政治家。

平原君(?—前251),即趙勝,趙國貴族,趙武靈王之子,惠文王之弟。因賢能而聞名,號平原君。他禮賢下士,門下食客至數千人,和朋友關系處理的很好。平原君初為趙惠文王之相,趙惠文王死后,又為趙孝成王之相。公元前259年,秦軍進圍趙都邯鄲,趙國派平原君向魏和楚求援。食客毛遂自告奮勇,同平原君去楚國求援,說服了楚王,派春申君率軍救趙(這就是成語“毛遂自薦”的故事)。援軍到來之前,邯鄲城內兵困糧盡,平原君盡散家財,發動士兵堅守城池。直到楚軍和魏信陵君援兵趕到,解邯鄲之圍。

虎符即兵符,分左右兩半,合在一起可調兵遣將

孟嘗君,生卒年代不詳,姓田名文,字孟,封于嘗邑,故號孟嘗君,戰國時齊國貴族。他養士數千人,成為齊國的重要政治力量,擔任了齊相。他的門客馮諼曾到薛地為他收債,免除了部分貧苦人的債務,取得了薛地人的擁護和愛戴。當他受齊王的猜疑而罷免職務后,得以在薛地安身。

變法圖強:商鞅

商鞅(約前390—前338),衛國(今河南安陽)人,戰國時期政治家,法家著名代表人物。他是衛國國君的后裔,公孫氏,故稱為衛鞅,又稱公孫鞅,后封于商,后人稱為商鞅。商鞅年輕時好刑名之學,在魏相公叔痤門下任中庶子。公叔痤臨終前將其推薦給魏惠王,惠王不能用。商鞅聞秦孝公下令求賢,發憤圖強,于是離魏去秦。后在秦孝公的支持下先后兩次在經濟、政治、文化教育方面進行了深刻的變法。新法令推行幾年后,秦國百姓家給人足,軍隊戰斗力大大增強,國勢蒸蒸日上。孝公去世后,太子秦惠王繼位。商鞅在變法期間,因執法較嚴引起秦貴族的怨恨。他們為報夙怨,告商鞅有謀反企圖,派官吏逮捕他。商鞅逃跑失敗后,被帶回都城遭惠王車裂,并滅其族。著有《商君書》傳世。

造福萬代:李冰

都江堰

李冰,生卒年代不詳,今山西運城人,是戰國時期的水利家,對天文地理也有研究。古代蜀地(今四川)非澇即旱,有“澤國”、“赤盆”之稱,四川人民世代同洪水作斗爭。公元前316年,秦國吞并蜀國。秦為了將蜀地建成其重要基地,決定徹底治理岷江水患。李冰受命在今四川省都江堰市(原灌縣)岷江出山口處主持興建了中國早期的灌溉工程都江堰,因而使川西平原富庶起來。

都江堰位于今四川省中部岷江中游,整個工程是由分水堰、飛沙堰和寶瓶口三個主要工程組成的。它的規模宏大,地點適宜,布局合理,兼有防洪、灌溉、航行三種作用,在世界水利工程史上也是罕見的奇跡。

經國巨賈:呂不韋

呂不韋(約前292—約前235),衛國濮陽人,原籍陽翟(今河南禹州),戰國末年著名商人、政治家、思想家。呂不韋是陽翟的大商人,他往來各地,以低價買進,高價賣出,所以積累起千金的家產。他以“奇貨可居”聞名于世,曾輔佐秦始皇登上帝位,任秦朝相國,秦始皇稱其為“仲父”。他還組織門客編寫了著名的《呂氏春秋》,也是雜家思想的代表人物。

千古一相:李斯

李斯(前280—前208),字通古,戰國末年楚國上蔡(今河南上蔡)人,秦朝著名的政治家、文學家和書法家,被尊稱為“千古一相”。早年為郡小吏,師從荀子學習帝王之術,學成入秦。初被呂不韋任以為郎,后勸說秦王政滅諸侯、成帝業,被任為長史。秦王采納其計謀,遣謀士持金玉游說關東六國,離間各國君臣,又任其為客卿。公元前237年秦王政下令驅逐六國客卿。李斯上《諫逐客書》阻止,為秦王嬴政所采納,不久官為廷尉。他在秦王政統一六國的事業中起了較大作用。秦統一天下后,他與王綰、馮劫議定尊秦王政為皇帝,并制定有關的禮儀制度,被任為丞相。他建議拆除郡縣城墻,銷毀民間的兵器,以加強對人民的統治;反對分封制,堅持郡縣制;又主張焚燒民間收藏的《詩》、《書》、百家語,禁止私學,以加強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的統治。他還參與制定了法律,統一車軌、文字、度量衡制度。秦始皇死后,李斯與趙高合謀,偽造遺詔,迫令始皇長子扶蘇自殺,立少子胡亥為二世皇帝。后為趙高所忌,于公元前208年被腰斬于咸陽鬧市,禍及三族。李斯主張以小篆為標準書體,對漢字的規范起了很大的作用。傳為由李斯書寫的刻石有《泰山封山刻石》、《瑯琊刻石》、《嶧山刻石》、《會稽刻石》等。

深謀遠慮:蕭何

蕭何(前257—前193),今江蘇沛縣人,漢初三杰之一,西漢初期政治家。早年任秦沛縣獄吏,秦末輔佐劉邦起義。攻克咸陽后,諸將皆爭奪金銀財寶,他卻深謀遠慮地接收了秦丞相、御史府所藏的律令、圖書,掌握了全國的山川險要、郡縣戶口,了解民間疾苦,對日后制定政策和取得楚漢戰爭的勝利起了重要作用。項羽稱王后,蕭何勸說劉邦接受分封,立足漢中。劉邦為漢王,以蕭何為丞相,蕭何極力推薦韓信為大將軍,還定三秦。楚漢戰爭時,他留守關中,不斷地輸送士卒糧餉支援作戰,對劉邦戰勝項羽,建立漢朝起了重要作用。漢代建立后,以他功最高封為“酂(zàn)侯”,位次第一,食邑八千戶。蕭何重新制定律令制度。在法律思想上,他堅持道家思想,主張清靜無為。公元前196年又協助高祖消滅韓信、英布等異姓諸侯王,被拜為丞相。但他未能像張良那樣及時地“假托神道明哲保身”,為了避免高祖的誅殺,他便以“自毀其名”的方法,以逃避被殺的危機。

運籌帷幄:張良

張良(?—前186),字子房,今安徽亳州人,漢初三杰之一,先世原為韓國貴族。秦滅韓后,他圖謀恢復韓國,結交刺客,狙擊秦始皇未遂。秦末農民起義中,率部投奔劉邦,為其重要謀士。楚漢戰爭期間,提出不立六國后代,聯合英布、彭越,重用韓信等策略,又主張追擊項羽,殲滅楚軍,劉邦西入武關后,在峣下用計破敵;鴻門宴上幫助劉邦脫離險境;“為漢王請漢中地”;在楚漢戰爭中“長計謀平天下”。漢朝建立,他被封為留侯。劉邦對張良的評價是:運籌于帷幄之中,決勝于千里之外。

張良身居亂世,胸懷國亡家敗的悲憤,投身于倥傯的兵戎生涯,為劉邦擊敗項羽以及漢朝的建立立下了不可磨滅的功勞。官拜大司馬之后,辭官歸隱,是漢初三杰當中唯一一位得以善終的人。

罷黜百家:董仲舒

董仲舒

董仲舒(前179—前104),廣川人(今河北景縣),是西漢一位與時俱進的思想家,西漢時期著名的唯心主義哲學家和今文經學大師。景帝時任博士(官名),講授《公羊春秋》。公元前134年,漢武帝下詔征求治國方略。儒生董仲舒在著名的《舉賢良對策》中系統地提出了“天人感應”、“大一統”學說和“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主張。董仲舒認為,“道之大原出于天”,自然、人事都受制于天命,因此反映天命的政治秩序和政治思想都應該是統一的。他把儒家的倫理思想概括為“三綱五常”。漢武帝采納了董仲舒的建議,儒學開始成為官方哲學,并延續至今,從此,經學研究在漢代盛行。其后,任江都易王國相十年。公元前125年,任膠西王劉端的國相,四年后辭官回家。此后,居家著書,朝廷每有大議,都有使者及廷尉去詢問。

董仲舒以《公羊春秋》為依據,將周代以來的宗教天道觀和陰陽、五行學說結合起來,吸收法家、道家、陰陽家思想,建立了一個新的思想體系,成為漢代的官方統治哲學,對當時社會所提出的一系列哲學、政治、歷史問題,給予了較為系統的回答。

發奮著書:司馬遷

司馬遷(約前145—前90),字子長,夏陽龍門(今陜西韓城南)人,是我國西漢偉大的史學家、文學家,思想家,所著《史記》是中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司馬遷生活的時代正是漢朝國勢強大,經濟繁榮,文化興盛的時候。10歲時,他隨父親至京師長安,得向老博士伏生、大儒孔安國學習。他家學淵源既深,復從名師受業,啟發誘導,獲益不淺。大約20歲,司馬遷開始外出游歷。他38歲時,正式做了太史令,有機會閱覽漢朝宮廷所藏的一切圖書、檔案以及各種史料。后因為李陵辯護,身體和心靈遭受巨大的折磨。

司馬遷用一生的精力、艱苦的勞動,并忍受了肉體上和精神上的巨大痛苦,拿整個生命寫成的一部永遠閃耀著光輝的偉大著作——《史記》。魯迅稱之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

青出于藍:班固

班固

班固(32—92),字孟堅,扶風安陵(今陜西咸陽東北)人,東漢史學家、文學家。“自幼聰敏”,“九歲能屬文,誦詩賦”;后進入洛陽太學,博覽群書,窮究九流百家之言。由于章帝喜好儒術文學,賞識班固的才能,因此多次召他入宮廷侍讀。后班固在父親的影響下研究史學。居喪在家時,著手整理父親的《史記后傳》,并開始撰寫《漢書》。東漢明帝水平年間,有人告其私改國史,被捕入獄。其弟班超奔走上書,其書稿才得以送到京師。明帝閱后,很賞識班固的才學,召為蘭臺令史,期間曾與人合作撰成《世祖本紀》。后又遷為郎、典校秘書。漢章帝建初七年(82)他終于完成《漢書》,開創了“包舉一代”的斷代史體例。《漢書》為后世“正史”之楷模。班固還擅長作賦,撰有《兩都賦》《漢書·蘇武轉》、《幽通賦》等。

鞠躬盡瘁:諸葛亮

諸葛亮(181—234),字孔明,號臥龍,中國古代三國時期杰出的政治家、軍事家、戰略家、散文家、外交家。諸葛亮早年在南陽隱居。公元207年,諸葛亮27歲時,劉備“三顧茅廬”,問以統一天下大計,諸葛亮精辟地分析了當時的形勢,提出了首先奪取荊、益兩州作為根據地,對內改革政治,對外聯合孫權,南撫夷越,西和諸戎,等待時機,兩路出兵北伐,從而統一全國的戰略思想,這次談話即是著名的《隆中對》。劉備懇切地請諸葛亮出山,幫助他完成興復漢室的大業。于是諸葛亮出山輔佐劉備,后聯孫抗曹,于赤壁大敗曹軍,奪占荊州。公元214年,又幫助劉備入主益州。繼又擊敗曹軍,奪得漢中。公元221年,劉備在成都建立蜀漢政權,諸葛亮被任命為丞相,主持朝政。蜀漢后主劉禪繼位,諸葛亮被封為武鄉侯,領益州牧。他勤勉謹慎,大小政事必親自處理,賞罰嚴明,與東吳聯盟,改善和西南各族的關系,實行屯田,加強戰備。他曾前后六次北伐中原,多以糧盡無功而返。終因積勞成疾,病逝于五丈原軍中。

千百年來諸葛亮成為智慧的化身,其傳奇性故事為世人傳誦。諸葛亮嫻熟韜略,多謀善斷,長于巧思。他曾革新“連弩”,可連續發射十箭;制作“木牛流馬”,便于山地軍事運輸;還推演兵法,作“八陣圖”。

有雄豪志:司馬懿

司馬懿(179—251),字仲達,世稱號冢虎、管兵伐,河內溫(今河南溫縣)人,三國時期魏國杰出的政治家、軍事家,西晉王朝的奠基人。曹魏大都督,權臣。曹操曾評價其“有雄豪志”。多次率軍對抗諸葛亮。以其功著,封宣王。其孫司馬炎稱帝后,追尊為晉宣帝。除軍事方面外,司馬懿在經濟上也為魏國作出了重大貢獻。當時曹魏政權為了恢復北方經濟,解決軍糧問題,曾經推行包括民屯、軍屯兩類的屯田制度。司馬懿在推廣軍屯事業上有很大的建樹。

朝廷良佐:長孫無忌

長孫無忌(約597—659),字輔機,河南洛陽人,先世乃鮮卑族拓跋氏,北魏皇族支系,后改為長孫氏。長孫無忌非常好學。公元617年,李淵起兵太原。無忌進見,授任渭北行軍典簽。自此輔佐李世民,建立了唐朝政權,是唐朝的開國功臣,以功第一,封齊國公,后徙趙國公。公元626年,參與發動玄武門之變,幫助李世民奪取帝位,歷任尚書仆射、司空、司徒。公元637年他奉命與房玄齡等修《貞觀律》。唐太宗繪功臣二十四人于凌煙閣,長孫無忌居第一。唐高宗即位,冊封太尉,同中書門下三品。公元651年奉命與律學士對唐律逐條解釋,撰成《律疏》(宋以后稱《唐律疏議》)30卷。因反對高宗立武則天為皇后,被許敬宗陷害,削爵流黔州(今貴州),自縊死。

直言諍臣:魏征

魏征(580—643),字玄成,巨鹿下曲陽(今河北晉縣)人,從小喪失父母,家境貧寒,但喜愛讀書,不理家業,曾出家當過道士。后經歷波折,被太子李建成引用為東宮僚屬。魏征看到太子與秦王李世民的沖突日益加深,多次勸建成要先發制人。玄武門之變以后,李世民由于早就器重他的膽識才能,非但沒有怪罪于他,而且還把他任為諫官之職,并經常引入內廷,詢問政事得失。魏征喜逢知己之主,竭誠輔佐,知無不言,言無不盡。加之性格耿直,往往據理抗爭,從不委曲求全。魏征病逝后,太宗親臨吊唁,痛哭失聲,并說:“夫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知得失。我常保此三鏡,以防己過。今魏征殂逝,遂亡一鏡矣。”留有《魏鄭公文集》與《魏鄭公詩集》,《全唐詩》錄存其詩1卷。

魏征

籌謀帷幄:房玄齡

房玄齡(579—648),名喬,齊州臨淄人,唐初名相,自幼聰敏,博覽經史,見識深遠。18歲時,本州舉進士,獲封羽騎尉。由于父親常年臥榻重病,房玄齡一直伺奉左右,為人極其孝順。后被李世民重用。房玄齡為報李世民知遇之恩,竭盡心力籌謀軍政事務。每攻滅一方割據勢力,軍中諸人都全力搜求珍寶異物,惟獨房玄齡四處訪尋英杰人物,并把他們薦于秦王李世民。貞觀二年(628),房玄齡改封魏國公,為尚書左仆射,監修國史。房玄齡盡心竭誠,夙興夜寐,加之他明達吏事,法令寬平,任人惟賢,不分卑賤,時人皆稱他為良相。

王佐之材:杜如晦

杜如晦(585—630),字克明,京兆杜陵(今陜西西安東南)人。凌煙閣二十四功臣之一,唐初名相。杜如晦自少聰悟,好談文史,是個典型的彬彬書生。秦王李世民平定京城時,引為秦王府兵曹參軍。在平定薛仁果、劉武周、王世充、竇建德的戰爭過程中,杜如晦作為李世民高參,對軍旅戎事剖斷如流,深為時人敬服。玄武門之變成功后,被太宗拜為兵部尚書,進封蔡國公。貞觀初年,他與房玄齡共掌朝政,制定典章,品選官吏,好評如潮,時稱“房謀杜斷”。

唐室砥柱:狄仁杰

狄仁杰(630—700),字懷英,唐代并州太原(今山西太原)人,武則天時期宰相,杰出政治家。從政后,經歷了唐高宗與武則天兩個時代。狄仁杰為官,如老子所言“圣人無常心,以百姓心為心”。為了拯救無辜,他敢于拂逆君主之意,始終保持體恤百姓、不畏權勢的本色,始終是居廟堂之上,以民為憂,后人稱之為“唐室砥柱”。

縱觀狄仁杰的一生,可以說是宦海浮沉。作為封建統治階級中杰出的政治家,狄仁杰每任一職,都心系民生,政績卓著。身居宰相之位后,更是輔國安邦,對武則天弊政多有匡正。狄仁杰在上承貞觀之治,下啟開元盛世的武則天時代,作出了卓越的貢獻。

大器晚成:張柬之

張柬之(625—706),字孟將,襄州襄陽(今湖北襄樊襄陽)人,唐代著名宰相,以主謀迫使武則天退位而知名。武周時,歷任荊州大都督府長史、宰相。公元705年1月,用謀除去張昌宗、張易之兩位弄臣,逼武則天退位。2月,恢復唐國號。但武氏家族武三思等及其羽黨仍當權用事,他們勾結韋皇后,詆毀張柬之。同年5月,封張柬之為漢陽王,同時罷相。柬之自請養病返襄州,后為襄州刺史。次年6月,貶新州司馬。到新州時,憂憤病死。

有腳陽春:宋璟

宋璟(663—737),河北人,其祖于北魏、北齊皆為名宦。少年博學多才,擅長文學。官歷上黨尉、鳳閣舍人、御史臺中丞、吏部侍郎、吏部尚書、刑部尚書等職。公元729年拜尚書右丞相。經武、中宗、睿宗、殤帝、玄宗五帝,在任五十二年。一生為振興大唐勵精圖治,終于與姚崇同心協力,把一個充滿內憂外患的唐朝,整治為政治、經濟、文化、軍事處于世界領先地位的大唐帝國,史稱“開元盛世”。

宋璟性情剛直,刑賞無私,敢于犯顏直諫,曾勇斗內寵張易之、張昌宗,并力挽狂瀾,拯救身遭誣陷的長史魏元忠。中宗時冒死彈劾佞臣武三思。睿宗時直諫太平公主遷居東都,以免后宮干預朝政。因此,被貶檢貝州刺史。洪水暴發,武三思逼租甚急,他毫不理會而是抗捐賑災,再次被貶。宦海沉浮,屢遭磨難,他終不改治國救民之志。宋璟品行高尚,愛民恤物。朝野贊譽景為“有腳陽春”,意為宋璟就像一縷春風,趟到哪里哪里似春風煦物,倍感溫暖。

三朝元老:姚崇

姚崇(649—722),原名元崇,陜州硤石(今河南陜縣東南)人,后來因為要避開唐玄宗“開元”年號之諱,改名為姚崇。姚崇一生,盡心國政,三朝為相。武則天統治時,官至鳳閣侍郎(副宰相)。武周結束,李唐復興后,姚崇被拜為兵部尚書。玄宗登位初期詔封姚崇為兵部尚書、同平章事(副宰相),后又加封為梁國公。在中國古代政壇如沙場、骨肉相殘煎的社會中,姚崇能佐政三帝,三朝為相,實在不多見。

姚崇

姚崇宦海一生,最大的功績在于為開創“開元盛世”立下了汗馬功勞。姚崇向玄宗提出十項建議:廢除嚴刑峻法;不要窮兵黷武;執法公平;宦官不得干預朝政;廢除苛捐雜稅;皇親國戚不得充任高官顯職;皇上對臣下要以禮相待;皇上要虛心求諫;嚴禁濫建佛寺道觀;鑒戒過去國戚干政之教訓。玄宗對這十項建議大為贊賞。在獲得皇上恩準后,姚崇立即把十項建議貫徹在施政實踐中。

九齡風度:張九齡

張九齡(678—740),又名博物,字子壽,韶州曲江(今廣東韶關)人,唐朝著名政治家、文學家、詩人、名相。唐中宗初年考取進士,唐玄宗開元時歷官中書侍郎、同中書門下平章事、中書令。他的五言古詩,以素練質樸的語言,寄托深遠的人生慨望,對掃除唐初所沿習的六朝綺靡詩風,貢獻尤大,被譽為“嶺南第一人”。

他忠耿盡職,秉公守則,直言敢諫,選賢任能,不徇私枉法,不趨炎附勢,敢與惡勢力作斗爭,為“開元之治”作出了積極貢獻。自張九齡去世后,唐玄宗每要宰相薦士,總要問“風度得如九齡否?”其高尚的品格一直為后世所崇敬。

半部論語治天下:趙普

趙普(922—992),字則平,幽州薊縣(今天津薊縣)人,后遷居洛陽,北宋宰相。后周時為趙匡胤幕僚,掌書記,曾參加策劃陳橋兵變。公元964年任宰相,協助太祖籌劃削奪藩鎮,罷禁軍宿將兵權,實行更戍法,改革官制,制定守邊防遼等許多重大措施。太宗時又兩次為相。公元992年因病辭退,封魏國公,死后謚忠獻。雖讀書少,但喜《論語》,因有“半部論語治天下”之說。

先憂后樂:范仲淹

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蘇州吳縣(今江蘇吳縣)人,北宋政治家、文學家,謚號“文正”。少年時家貧但好學,當秀才時就常以天下為己任,有敢言之名。曾多次上書批評當時的宰相,因而三次被貶。宋仁宗時官至參知政事,相當于副宰相,提出嚴密官制、勸課農桑、整頓武備、減輕徭役、推行法制等十條建議,遭保守派反對,出任陜西四路宣撫使。他的詩詞散文,風格清新明健,有《范文正公集》。

范仲淹領導的慶歷革新運動,成為后來王安石變法的前奏;他對某些軍事制度和戰略措施的改善,穩固了西線邊防;經他薦拔的一大批學者,為宋代學術鼎盛奠定了基礎;他倡導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思想和仁人志士節操,是中華文明史上閃灼異彩的精神財富。朱熹稱他為“有史以來天地間第一流人物!”

鐵面無私:包拯

包拯(999—1062),字希仁,廬州(今安徽合肥)人,北宋著名司法、監察官吏。“以法提衡天下”是包拯以法治國思想的集中反映。他主張立法應于國有利,于民無害,治平之世不宜用重刑;法律不能朝令夕改,以防失信于民;必須賞罰分明,執法公正;國家應“選廉干中正之人”任司法官吏,防止冤獄。包拯一生不畏權貴,自奉清廉,執法不徇私情,堪稱“清官”之范。遺著有宋人張田所編《包拯集》。

包拯的京劇臉譜,黑色代表剛烈、正義

包拯做官以斷獄英明剛直而著稱于世。他在廬州時,執法不避親黨;在開封時,開官府正門,使訟者得以直至堂前自訴曲直,杜絕奸吏。京師有“關節不到,有閻羅包老”之語。后世則把他當作清官的化身——包青天。

北宋名相:寇準

寇準(961—1023),字平仲,華州下邽(今陜西渭南)人,北宋名相,政治家,詩人。公元980年考中進士,因敢于直諫,被宋太宗比為魏征。1004年拜相,當時遼軍大舉攻宋,他力主抗遼,促真宗親征督戰,訂立澶淵之盟,不久罷相。1019年再次出任宰相,又罷,封萊國公,后被貶至雷州(今廣東海康)。寇準與宋初山林詩人潘閬、魏野、“九僧”等為友,詩風近似,也被列入晚唐派,有《寇萊公集》。

憂國憂民:王安石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撫州臨川(今江西撫州市)人,晚年號半山老人,北宋政治家、文學家、思想家。他為官期間,興修水利、借官谷給農民,力圖減輕高利貸盤剝。1069年出任參知政事,開始推行新政,次年拜相。他推行青苗、農田水利、市易等法,以抑制官僚、地主、富豪特權為主,以期發展生產,富國強兵,來改變宋“積弱積貧”的局勢,但遭保守頑固勢力反對,新法難行。晚年退居江寧(今江蘇南京),封荊國公,世稱荊公。

他的文章雄健宏肆,揭露時弊,簡練有力;詩歌險峭奇拔、頗多佳作;詞則風格高峻,是“唐宋八大家”之一。著有《字說》、《易言》等。今存《臨川集》、《唐百家詩選》及《周官新義》殘卷等。

沉著機智:司馬光

司馬光

司馬光(1019—1086),字君實,號迂叟,陜州夏縣涑水鄉(今山西運城安邑鎮東北)人,世稱涑水先生,北宋時期著名政治家、史學家、散文家。自幼嗜學,尤喜《春秋左氏傳》。宋英宗年間出任諫議大夫,宋神宗初拜翰林學士、御史中丞。1070年,因反對王安石變法,出知永興軍。次年,判西京御史臺,居洛陽十五年,專門從事《資治通鑒》的編撰。哲宗即位,還朝任職。1085年,任尚書左仆射兼門下侍郎,主持朝政,排斥新黨,廢止新法。數月后去世。追贈太師,溫國公,謚文正,著有《司馬文正公集》。在政治觀點方面,司馬光主張法制永遠不變,其政治思想比較保守。

以儒治國:耶律楚材

耶律楚材(1190—1244),字晉卿,漢化契丹貴族,蒙古成吉思汗、窩闊臺汗時重臣。任職近30年,官至中書令,備受重用。蒙古立國之初,他制定了多種政策及典章制度,并提出《便宜一十八事》,被皇帝作為臨時法律頒行全國。在政治上他主張“以儒治國,以佛治心”,開科取士,釋放被俘知識分子。在法律上他主張軍民分治,州郡長吏專理民事,萬戶府總管軍事;慎刑恤民,秉公執法;死刑必須申報批準后方可行刑,不得生殺任情。其法律思想和實踐對元朝法律制度具有重大影響。著有《諶然居士集》。

忠君愛國:文天祥

文天祥

文天祥(1236—1283),原名云孫,字宋瑞,又字履善,自號文山、浮休道人,廬陵(今屬江西吉安)人,南宋杰出的反元英雄和愛國詩人。著作有《文山全集》、《文山樂府》,名篇有《正氣歌》、《過零丁洋》等。1256年高中進士第一名(狀元),與陸秀夫、張世杰被稱為“宋末三杰”。元入侵宋時,他主張抗元。被元俘后,他拒絕元將的誘降,書《過零丁洋》詩以明志。他晚年的詩詞,風格慷慨激昂,蒼涼悲壯,具有強烈的感染力,反映了他堅貞的民族氣節和頑強的戰斗精神。他認為自己是宋朝的“狀元宰相”,必須一死以盡“忠”。后被元朝統治者殺害。

濟時大器:劉伯溫

劉伯溫(1311—1375),名劉基,字伯溫,以字行。劉伯溫自幼聰穎異常,天賦極高。在家庭的熏陶下,他從小就好學深思,喜歡讀書,對儒家經典、諸子百家之書,都非常熟悉。尤其對天文、地理、兵法、術數之類更是潛心研究,頗有心得。年輕的劉伯溫很快在當地脫穎而出,成為江浙一帶的大才子、大名士,開始受到時人矚目。當時全國各地反元起義風起云涌,劉伯溫靜觀天下形勢,經過一番分析,認為朱元璋紅巾軍才是推翻元朝、建立新江山的隊伍。1360年,劉伯溫出山輔助朱元璋,積極為明太祖出謀劃策。他為朱氏制訂了“先滅陳友諒,再滅張士誠,然后北向中原,一統天下”的戰略方針。而明太祖得到劉伯溫的輔助,正是如虎添翼。他在功成名就之后,毅然選擇激流勇退,隱居起來,但終究難以避免政治的紛爭,憂憤而死。

銳意進取:張居正

張居正(1525—1582),字叔大,號太岳,湖北江陵人。嘉靖進士,隆慶元年(1567)入閣。穆宗死,他和宦官馮保合謀,逐高拱,代為首輔。萬歷初年,神宗年幼,國政大事都由他主持,前后當國十年,為人善謀,獨攬朝政,是明代最有權威的一個首輔,也是中國封建社會后期不可多得的政治家。當政期間,面對吏治敗壞、財政危機、賦役不均、軍心渙散的局面,他利用手中掌握的權力,雷厲風行地推行了一系列改革,取得了一定成效。1582年6月,張居正病死,一些改革的反對派重新聚集,瘋狂地進行反攻倒算。改革基本失敗。

為民請命:海瑞

海瑞(1514—1587),字汝賢,自號剛峰,回族,海南瓊山(今海口)人,明代著名政治家。他自幼攻讀詩書經傳,博學多才,1550年中舉。初任福建南平教渝,后升浙江淳安和江西興國知縣,推行清丈、平賦稅,并屢平冤假錯案,打擊貪官污吏,深得民心。嘉靖四十五年(1566)任戶部云南司主事,上書批評世宗迷信巫術,生活奢華,不理朝政等弊端,遭迫害入獄。世宗死后獲釋。1569年調升右僉都御史,他一如既往,懲治貪官,打擊豪強,疏浚河道,修筑水利工程,并推行一條鞭法,強令貪官污吏退田還民,遂有“海青天”之譽。后被排擠,革職閑居十六年。1585年,重被起用,先后任南京吏部右侍郎、南京右僉都御史,力主嚴懲貪官污吏,禁止循私受賄,兩年后病死于南京。海瑞一生居官清廉,剛直不阿,清廉正直,深得民眾的尊敬與愛戴。

一代廉吏:于成龍

于成龍(1617—1684),字北溟,號于山,山西永寧州(今離石縣)人,謚“清端”、贈太子太保。于成龍于清順治十八年(1661)出仕,歷任知縣、知州、知府、道員、按察使、布政使、巡撫和總督、加兵部尚書、大學士等職。在二十余年的宦海生涯中,三次被舉“卓異”,以卓著的政績和廉潔刻苦的一生,深得百姓愛戴和康熙帝贊譽,以“天下廉吏第一”蜚聲朝野。

于成龍擅長書法,詩詞亦工。此外,他在任職直隸和兩江期間,曾組織編寫了《畿輔通志》46卷、《江南通志》54卷,對整理和保存當地政治、經濟、文化資料作出了貢獻。

清忠和厚:張廷玉

張廷玉書法

張廷玉(1672—1755),字衡臣,號硯齋,安徽桐城人,清朝雍正年間的大學士,兼任軍機大臣,權位之重,一時無人出其右。張廷玉身居高位達數十年之久,兢兢業業,思維嚴謹,頭腦清晰,文思快捷。每當草擬圣旨時,當朝皇上坐在龍椅上口述旨意,張廷玉在一旁提筆記錄,話到筆到。皇上話音剛落,張廷玉就能呈上剛才皇上所傳達的御旨全文。而且遣詞準確,條款清楚、意完神足,皇上可以不作一個字的改動,直接將御旨下發給軍機處。因此,張廷玉深得三代皇上的寵信,尤其是立志改革,勤勉政事的雍正帝。張廷玉任職年久,長期處機要之地,卻始終保持清、忠、和、厚的品質。

剛直清正:劉墉

劉墉(1719—1804),字崇如,號石庵,另有青原、香巖、東武、穆庵、溟華、日觀峰道人等字號,諸城縣逄戈莊(今山東高密)人,大學士劉統勛之子,清朝書畫家、政治家。

劉墉出生于名門望族,從小受到很好的教育,但是直到33歲,他才依靠父親的關系,以恩蔭舉人的身份參加了會試和殿試,獲得進士出身,后歷任吏部尚書、體仁閣大學士等。在為官期間,他廉潔奉公、正直干練、雷厲風行,對科場積弊、官場惡習進行了力所能及的整頓,為百姓做了不少實事。

劉墉就是家喻戶曉的“劉羅鍋兒”,因為他為官“忠君、愛民、清廉”,深得百姓喜愛,因此有關他的事跡廣為流傳。

禁煙英雄:林則徐

林則徐

林則徐(1785—1850),字元撫,又字少穆,晚號俟村老人,福建侯官(今福建福州)人,中國清代愛國政治家、思想家、詩人。他出身貧寒家庭,為官清廉正直,關心民情,為民眾所稱頌。鴉片戰爭時期主張嚴禁鴉片、抵抗西方資本主義侵略,堅持維護中國主權和民族利益,并繳獲和焚毀大批鴉片,粉碎了英國侵略者的多次武裝挑釁,表現了偉大的愛國主義精神。史學界稱他為近代中國“開眼看世界的第一人”。

中興之臣:李鴻章

李鴻章

李鴻章(1823—1901),本名章桐,字漸甫(一字子黻),號少荃(泉),晚年自號儀叟,別號省心,謚文忠,安徽合肥東鄉(今肥東縣)人。因行二,故民間又稱“李二先生”,有《李文忠公全集》,中國清朝末期重臣,洋務運動的主要倡導者之一,淮軍創始人和統帥。

早年得曾國藩賞識,1859年末投奔曾國藩湘軍大營,充當幕僚。1860年,太平軍二破江南大營后,清政府在整個長江下游地區已失去最后一支主力。在無人敢應的情況下,李鴻章受命籌建淮軍。經過多次惡戰,李鴻章親臨前線指揮,成功守住了上海,頓時令中外人士對淮軍刮目相看。初步站穩腳跟后,李鴻章開始從“察吏、整軍、籌餉、輯夷各事”入手,以進一步鞏固自己的地位。淮軍也逐漸成為鎮壓太平軍的主力之一。太平天國覆滅后,以他為領袖,由淮軍將領、幕僚以及一批志同道合的官僚組成的淮系集團,成為當時實力最強的一個洋務派集團,并在其帶領下,開始探索中國的自強之路。后又籌建北洋水師作為清朝的海上防御力量。在列強的侵略下,清政府簽下一系列喪權辱國的條約,李鴻章也無奈充當著尷尬的角色。

李鴻章不僅是中國近代史上爭議最大的歷史人物,而且也是影響了近代中國近半個世紀的晚清軍政重臣。梁啟超曾說:“吾敬李鴻章之才,吾惜李鴻章之識,吾悲李鴻章之遇。”《清史稿》將他看作“中興之臣”。之前人們將李鴻章看作是“賣國賊”,但是現在史學界更傾向于用辯證的觀點去評價他的一生。

紅頂商人:胡雪巖

胡雪巖(1823—1885),幼名順官,后為光墉,字雪巖,安徽人。初在杭州設銀號,后成為浙江巡撫幕僚,為清軍籌運餉械,1866年協助左宗棠創辦福州船政局,在左宗棠調任陜甘總督后,主持上海采運局局務,為左大借外債,籌供軍餉和訂購軍火,又依仗湘軍權勢,在各省設立阜康銀號二十余處,并經營中藥、絲茶業務,操縱江浙商業。1872年阜康錢莊支店布及大江南北。由于輔助左宗棠有功,曾授江西候補道,賜穿黃馬褂,是一個典型的官商。1874年,籌設胡慶馀堂雪記國藥號。當時,戰爭頻仍,疫癘流行,其藥品備受歡迎。此后,胡雪巖親書“戒欺”字匾,以誠信為原則。胡慶馀堂成為國內規模較大的全面配制中成藥的國藥號,對中國醫藥事業發展起了推動作用。1882年,他在上海開辦蠶絲廠,企圖壟斷絲業貿易,惹怒外商,遭到聯合拒購。又因海關海運操于外人之手,不能直接外運。次年夏,被迫賤賣,虧耗過半。11月,各地分號倒閉,胡雪巖變賣家產,宣告破產。接著,清廷下令革職查抄,嚴追治罪,胡雪巖郁郁而終。

開新風氣:張之洞

張之洞(1837—1909),字孝達,號香濤、香巖,又號壹公、無競居士,晚自號抱冰,人稱張香帥,河北南皮人,清朝洋務派代表人物之一。張之洞先為清流以敢諫聞名,號稱“牛角”,其戰斗力非常生猛。后任山西巡撫和各地學官,后來長期任總督,1907年后任大學士,軍機大臣,1909年死,謚號“文襄”。張之洞一生主要做了三件事:一辦新式教育,二辦實業,三練新軍。張之洞的實業主要有兩件,一件是督辦京漢鐵路;另外一件是把內陸武漢打造為當時中國最大的重工業基地。他辦新軍、辦新式學堂,大力引進人才,特別是留學生。對于留學生,張之洞一直優禮有加。張之洞熱心向日本學習,經他派往日本留學的學生達數百人。他還是南京大學前身——三江師范學堂的創始人,中國高等師范學堂之鼻祖,中國幼兒園創始人。

張之洞

他所提出的“中學為體,西學為用”,是對洋務派和早期改良派基本綱領的一個最為準確的總結和概括。

變法自強:康有為

康有為(1858—1927),又名祖詒,字廣廈,號長素,廣東佛山市南海丹灶蘇村人,人稱康南海或南海先生,近代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1895年,他到北京參加會試,得知《馬關條約》簽訂,聯合一千三百多名舉人,上萬言書,即“公車上書”。7月,他和梁啟超創辦《中外紀聞》,不久又在北京組織強學會。1897年,德國強占膠州灣,康有為再次上書請求變法。次年6月16日,光緒帝在頤和園勤政殿召見康有為,任命他為總理衙門章京,準其專折奏事,籌備變法事宜,史稱戊戌變法。后因慈禧太后的干預,變法失敗。變法失敗后,康有為逃往日本,自稱持有皇帝的衣帶詔,組織保皇會,提倡開明專制,反對革命。為獲得國際支持,他曾游歷列國,會見歐洲各國君主。辛亥革命后,康有為于1913年回國,宣揚尊孔復辟。作為保皇黨領袖,他反對共和制,一直謀劃清廢帝溥儀復位。康有為晚年始終宣稱忠于清朝。主要著作有《康子篇》、《新學偽經考》(陳千秋、梁啟超協助編纂)、《春秋董氏學》、《孔子改制考》、《日本變政考》、《大同書》、《歐洲十一國游記》等。

肝膽昆侖:譚嗣同

譚嗣同(1865—1898),字復生,號壯飛,又號華相眾生,湖南瀏陽人。少時博覽群書,并致力于自然科學的探討,鄙視科舉,喜好今文經學。后為新疆巡撫劉錦堂幕僚,曾往來于直隸、甘肅、新疆、陜西、河南、湖北、湖南、江西、江蘇數省,察視風土,結交名士。1895年中日《馬關條約》簽訂,異常不滿,即努力提倡新學,呼號變法,開湖南全省維新風氣之先。1896年2月入京,結交梁啟超、翁同龢等人。1898年,創建南學會,主辦《湘報》,積極宣傳變法,成為維新運動的激進派。同年4月,得翰林院侍讀學士徐致靖推薦,被征入京,擢四品卿銜軍機章京,與林旭、楊銳等人參與新政,時號“軍機四卿”。當宮中后黨密謀政變,光緒帝傳密詔康有為等設法相救時,即“拔刀以救上自任”。9月8日夜,赴北京法華寺訪袁世凱,請袁發兵相救。袁假裝應允。9月20日袁回天津向榮祿告密。9月21日,政變遂起。9月25日被捕,9月28日與林旭等五人同時被害。時年33歲。臨刑絕命辭為“有心殺賊,無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生平遺著編入《譚嗣同全集》。留有名句:“我自橫刀向天笑,去留肝膽兩昆侖。”

主站蜘蛛池模板: 井陉县| 济宁市| 潜山县| 邯郸市| 公安县| 苍梧县| 巴东县| 庆云县| 托克逊县| 南澳县| 吉木萨尔县| 奉贤区| 连南| 平原县| 松阳县| 太谷县| 蛟河市| 宁河县| 洛隆县| 德清县| 泽库县| 故城县| 宁晋县| 共和县| 南岸区| 石嘴山市| 嘉禾县| 合水县| 镇赉县| 宣城市| 鹤壁市| 景宁| 五台县| 获嘉县| 凤凰县| 且末县| 平安县| 关岭| 库尔勒市| 息烽县| 确山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