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耀千古的文化巨匠
道家始祖:老子
老子(約前570—前500),姓李,名耳,字聃(dān),楚國苦縣人,偉大的哲學家、思想家,道家學派創始人,曾在東周國都洛邑任守藏史,孔子周游列國時曾向老子問禮。傳說他晚年乘青牛西去,并在函谷關前寫成了五千言的《道德經》(又名《老子》),最后不知所終。老子思想的精華是樸素辯證法。例如:“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痹谛奚矸矫?,講究性命雙修、虛心實腹、不與人爭。在政治上,主張無為而治、不言之教。其思想對后代影響深遠。例如:漢初的統治者一度把老子的“無為”思想作為信條,采取“與民生息”的政策。老子的思想被莊子所傳承,并與儒家和后來的佛家思想一起構成了中國傳統思想文化的核心。
儒家始祖:孔子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年魯國陬邑昌平鄉(今山東曲阜)人,中國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創始人。他提出了“仁”的學說,即要求統治者能夠體貼民情,愛惜民力,不要過度壓迫人民,以緩和階級矛盾;其次他主張以德治民,反對苛政和任意殘殺。他的學說成為我國兩千多年封建文化的正統。他興辦私學,突破官府壟斷,擴大教育對象的范圍,學生達三千人,賢良七十二人。他主張“因材施教”,教育學生要“溫故而知新”,把學和思結合起來。六經(《詩》《書》《禮》《樂》《易》《春秋》)都曾是孔子講學的材料。他使得這些瀕臨滅絕的官學通過私家講學流傳并發揚光大,從而哺育戰國百家諸子,形成中華民族文化的光輝開端,這是孔子重大的歷史功績。

孔子講學圖
承前啟后:曾子
曾子(前505—前436),姓曾,名參,字子輿,春秋末年魯國南武城(今山東平邑縣,一說山東嘉祥縣)人。十六歲拜孔子為師,他勤奮好學,頗得孔子真傳,也是孔子最為得意的弟子之一。他積極推行儒家主張,傳播儒家思想??鬃拥膶O子孔汲師從參公,又傳授給孟子。因之,曾子上承孔子之道,下啟思孟學派,對孔子的儒學學派思想既有繼承,又有發展和建樹。他著述有《大學》、《孝經》等儒家經典,后世儒家尊他為“宗圣”。

曾子
他的“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政治觀,省身、慎獨的修養觀,以孝為本、孝道為先的觀念影響中國兩千多年,至今仍具有極其寶貴的社會意義和實用價值。
中醫鼻祖:扁鵲
扁鵲(前407—前310),原名秦越人,勃??む崳ń窈幽闲锣崳┤耍螨R國盧邑(今山東長清)人,也有記載為渤??ぶ荩ń窈颖比吻鹂h北)人,戰國時代名醫,中國傳統醫學的鼻祖,對中醫藥學的發展有著特殊的貢獻。《史記》等載其事跡涉及數百年。扁鵲精于內、外、婦、兒、五官等科,應用砭刺、針灸、按摩、湯液、熱熨等法治療疾病,被尊為醫祖。扁鵲年輕時虛心好學,刻苦鉆研醫術。他把積累的醫療經驗,用于平民百姓,周游列國,到各地行醫,為民解除痛苦。由于扁鵲醫道高明,為百姓治好了許多疾病,人民送他“扁鵲”(神醫)稱號。
亞圣:孟子
孟子(約前372—前289),名軻,字子輿或子居,戰國中期鄒(今山東鄒縣)人,先秦著名思想家。孟子遠祖是魯國貴族孟孔氏,后家道衰微。據說,孟子三歲喪父,孟母艱辛地將他撫養成人,孟母管束甚嚴,其“遷地教子”、“三斷機杼”等故事,雖不一定可靠,但卻成為千古美談,是后世母教之典范。孟子曾周游齊、晉、宋、薛、滕、梁等國,宣揚他的“王道”和“仁政”思想,歷時約二十年,并一度成為齊宣王之客卿,但當時各諸侯正忙于合縱連橫的兼并戰爭,沒有人愿意采納他的建議。于是孟子退而教學著書,在教學活動中孟子得到很大的慰藉。在人性方面,孟子主張性善論,認為人生來就具備“仁、義、禮、智”四種品德,人可以通過內省去保持和擴充“德”。因而他要求人們重視內省的作用。在社會政治觀點方面,孟子突出仁政、王道的理論,提出民貴君輕的主張。他是僅次于孔子的儒家宗師,被稱為“亞圣”。《孟子》一書取得儒家經典的地位。

孟子
博采眾家之長:荀子
荀子(約前325—前238),名況,時人尊而號為“卿”,故又稱荀卿,漢代避宣帝之諱而改稱孫卿,戰國末期趙國(今山西南部)人,先秦著名思想家。荀子早年游學于齊,學問博大,曾三次擔任當時齊國“稷下學宮”的“祭酒”(學宮之長)。約公元前264年,應秦昭王聘,西游入秦。后曾返回趙國,在趙孝成王前陣述其主張。后來荀子受楚國春申君重用,為蘭陵(今山東蒼水縣蘭陵鎮)令。晚年從事教學和著述。
荀子學識淵博,繼承了儒學并有所發展,還能吸收一些別家之長,故在儒學中自成一派。在人性問題上,荀子主張性惡論,認為人性善是教化的結果。在天道觀方面,他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人定勝天的思想。荀子對禮很重視,積極宣揚儒家的王道思想,認為“水能載舟亦能覆舟”。
興立天下:墨子
墨子(約前468—前376),名翟,春秋末戰國初魯國人,出生于今山東省滕州市,是我國戰國時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軍事家,墨家學派的創始人。墨子出身低賤,一生中除著書立說和教授門徒外,還參加過一些政治活動。墨子有著作傳世,較能代表墨子學說和思想的有《尚賢》、《兼愛》、《非攻》。他的學說思想主要包括:兼愛,非攻,天志明鬼,尚同尚賢,節用,生活上奉行“以自苦為極”。墨家在戰國時是一個重要的學派,與儒家并稱“顯學”。
《墨子》由墨子和各代門徒逐漸增補而成,其內容廣博,包括了政治、軍事、哲學、倫理、邏輯、科技等多個方面,是研究墨子及其后學的重要史料。
才華橫溢:韓非子

韓非子
韓非子(約前275—前233),戰國晚期韓國(今河南省新鄭)人,是中國古代著名的哲學家、思想家、政論家和散文家,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世稱“韓非子”。韓非原為韓國貴族,與李斯從師荀卿。韓非口吃,但他善于寫作,且繼承和發展了荀子的法術思想,同時又吸取了他以前的法家學說,比較各國變法得失,提出“以法為主”,法、術、勢結合的理論,集法家思想大成。韓非曾多次上書韓王變法圖強,沒被采納,于是發憤著書立說,以求聞達。秦王嬴政慕其名,邀其出使秦國。韓非的思想被秦始皇重用。他創立的法家學說,為中國第一個統一專制的中央集權制國家的誕生提供了理論依據。韓非在秦遭李斯嫉妒、陷害,在獄中服毒自盡。今存《韓非子》五十五篇。
逍遙游:莊子
莊子(約前369—前286),名周,字子休(一說子沐),戰國時代宋國蒙(今安徽蒙城)城人,著名思想家、哲學家、文學家,是道家學派的代表人物,老子哲學思想的繼承者和發展者,先秦莊子學派的創始人。他的學說涵蓋了當時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但根本精神還是歸依于老子的哲學。后世將他與老子并稱為“老莊”,稱他們的哲學為“老莊哲學”。
他的思想包含著樸素辯證法因素,認為一切事物都在變化,主張“無為”,放棄生活中的一切爭斗。又認為一切事物都是相對的,追求一種“天地與我并生,萬物與我為一”的主觀精神境界,安時處順,逍遙自得。
莊子的文章,想象力很強,文筆變化多端,具有濃厚的浪漫主義色彩,并采用寓言故事形式,富有幽默諷刺的意味,對后世文學語言有很大影響。著作有《莊子》,亦稱《南華經》。
博學奇儒:王充
王充(27—約97),字仲任,會稽上虞人,東漢時期杰出的思想家。王充年少時就成了孤兒,鄉里人都稱贊他孝順。后來到京城,進入太學(中央最高學府)學習。他喜歡博覽群書但是不死記章句。因家窮,他經常去逛洛陽集市上的書店,閱讀那里所賣的書,看一遍就能夠背誦,于是精通了百家之言。王充擅長辯論,開始的話好像很詭異,最后卻有實在的結論。他著有《論衡》八十五篇,解釋萬物的異同,對當時社會的許多學術問題,特別是社會的頹風陋俗進行了針砭,許多觀點鞭辟入理,石破天驚?!墩摵狻芬部梢哉f是我國古代的一部“百科全書”。
說文解字:許慎
許慎(約58—約147),字叔重,東漢汝南召陵(今河南漯河市召陵區)人,有“五經無雙許叔重”之贊譽,是漢代有名的經學家、文字學家(有“字圣”之稱)、語言學家,是中國文字學的開拓者。當人們開始熱衷于研究漢字時,首先會想到許慎。
他編撰的《說文解字》是我國第一部以六書理論系統分析字形,解釋字義的字典,它保存了大部分先秦字體以及漢代和以前不少的文字訓詁,反映了上古漢語詞匯的面貌,比較系統地提出分析文字的理論,是我國語文學史上第一部分析字形、解說字義、辯識聲讀的字典,也是一千八百年來唯一研究漢字的經典著作,是我們今天研究古文字和古漢語必不可少的材料。
醫中之圣:張仲景
張仲景(約150—219),名機,南陽郡涅陽(今河南鄧州,另說河南南陽)人,東漢后期醫學家,被稱為醫圣。相傳曾舉孝廉,做過長沙太守,所以有張長沙之稱。張仲景從小嗜好醫學,“博通群書,潛樂道術”。當他10歲時,就已讀了許多書,特別是有關醫學的書。年輕時曾跟當時名醫張伯祖學醫。經過多年的刻苦鉆研和臨床實踐,醫名大振。后來,張仲景成了良醫,被人稱為“醫中之圣,方中之祖”。
他著有《傷寒雜病論》,后人把此書改編為《傷寒率》和《金匱要略》兩書。前者論傷寒,后者論雜病。他在醫學上的成就主要是奠定了辯證論治的基礎,即根據病變的表、里、陰、陽、虛、實、寒、熱八綱,決定治病原則的一些理論,稱為八綱辯證。這兩本書開后世方劑學的先河。
博學多識:張衡

地動儀(后人復原)
張衡(78—139),字平子,南陽西鄂(今河南南陽)人,是我國東漢時期偉大的天文學家,為我國天文學、機械技術、地震學的發展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在數學、地理、繪畫和文學等方面,張衡也表現出了非凡的才能和廣博的學識。
張衡是東漢中期渾天說的代表人物之一。他指出月球本身并不發光,月光其實是日光的反射;他還正確地解釋了月食的成因,并且認識到宇宙的無限性和行星運動的快慢與距離地球遠近的關系。張衡觀測記錄了兩千五百顆恒星,創制了世界上第一架能比較準確地表演天象的漏水轉渾天儀以及第一架測試地震的儀器——候風地動儀,還制造出了指南車、自動記里鼓車、飛行數里的木鳥等等。張衡共著有科學、哲學、文學著作三十二篇,其中天文著作有《靈憲》和《靈憲圖》等。
彪炳千秋:蔡倫
蔡倫(?—121),字敬仲,東漢桂陽郡(今湖南彬州)人,漢和帝時,蔡倫入宮做皇帝的侍從,后來升任“尚方令”,負責管理皇室工場,監造各種器械。公元105年,蔡倫總結前人制造絲織品的經驗,在洛陽用樹皮、破漁網、破布、麻頭等做原料,制造出了適合書寫的植物纖維紙,才使紙成為普遍使用的書寫材料。
造紙術是我國古代科學技術“四大發明”(指南針、造紙術、印刷術、火藥)之一,是中華民族對世界文明作出的一項十分寶貴的貢獻,大大促進了科學文化的傳播和交流,深刻地影響著世界歷史的進程。
神醫:華佗

五禽戲
華佗(約145—208),字元化,沛國譙(今安徽亳州市譙城區)人,東漢末醫學家,生于亂世,水旱成災,疫病流行,百姓生活十分艱苦。華佗非常痛恨作惡多端的封建豪強,十分同情受壓迫受剝削的勞動人民。為此,他不愿做官,寧愿四處奔走為人民解脫疾苦。他不求名利,不慕富貴,將精力集中于醫藥的研究上,人們稱他為“神醫”。他曾把自己豐富的醫療經驗整理成一部醫學著作,名曰《青囊經》,可惜現已失傳。此外,他創制的“五禽戲”也是我國傳統的健身方法。
天下名巧:馬鈞

馬鈞制造的“水轉百戲”
馬鈞,生卒年代不詳,字德衡,扶風(今陜西興平東南)人。出身貧寒,不善言談,但極富觀察思索能力。魏明帝時,見當時織機五十條經線者有五十躡(腳踏操縱板),六十條經線者六十躡,便將織機一律改為十二躡,大大提高了功效。在洛陽時,又發明了排灌水車,名叫“翻車”。它利用水流作動力,可連續自動提水,操作方便,效率大增。他還研究制造出指南車,改進了諸葛亮的連弩,改進了攻城用的發石車。他制造的“水轉百戲”,以水為動力,以機械木輪為傳動裝置,使木偶可以自動表演,構思十分巧妙。由于他在機械制造方面造詣頗深,在當時被譽為“天下名巧”。
數學大家:劉徽
劉徽(約250—?),三國后期魏國人,是中國古代杰出的數學家,也是中國古典數學理論的奠基者之一。關于他的生卒年月、生平事跡,史書上很少記載。據推測,他是魏晉時代山東鄒平人,終生未做官。他的主要著作有:《九章算術注》10卷;《重差》1卷,至唐代易名為《海島算經》;《九章重差圖》l卷,可惜后兩種都在宋代失傳。劉徽的數學成就主要表現在:他整理中國古代數學體系并奠定其理論基礎,而且提出很多自己的觀點。
劉徽的鉆研,不僅對中國古代數學發展產生了深遠影響,而且在世界數學史上也有著崇高的歷史地位。鑒于劉徽的巨大貢獻,不少書上把他稱作“中國數學史上的牛頓”。
不可多得:祖沖之

祖沖之
祖沖之(429—500),字文遠,祖籍范陽郡遒縣(今河北淶水),是我國南北朝時期杰出的數學家、科學家,也是歷史上少有的博學多才的人物。祖沖之從小接受家傳的科學知識。青年時進入華林學省,從事學術活動。其主要貢獻在數學、天文歷法和機械三方面。在數學方面,他寫了《綴術》一書,被收入著名的《算經十書》中,作為唐代國子監算學課本,可惜后來失傳。祖沖之算出圓周率π的真值在3.1415926和3.1415927之間,相當于精確到小數點后第七位,成為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成就。這一紀錄直到15世紀才由阿拉伯數學家卡西打破。在天文歷法方面,祖沖之創制了《大明歷》,最早將歲差引進歷法。在機械學方面,他設計制造過水碓磨、銅制機件傳動的指南車、千里船、定時器等。此外,他在音律、文學、考據方面也有造詣,他精通音律,擅長下棋,還寫有小說《述異記》。
思想斗士:范縝
范縝(約450—515),字子真,南鄉舞陰人,南朝杰出的無神論者。他生活在佛教盛行的齊、梁時期,一生勇敢地向佛教宣戰。針對佛教宣揚的神不滅論,他著有《神滅論》,系統地闡述其無神論思想。他認為人的精神和肉體是互相結合的,有了肉體,才有精神,肉體毀了,精神也就隨著消滅。
《神滅論》揭露了統治階級利用佛教進行欺騙的真面目。面對統治階級的打擊和圍攻,范縝毫不屈服,始終堅持自己的真理。范縝繼承和發揚荀況、王充等人的唯物論思想,有力地打擊了當時流行的有神論。
山中宰相:陶弘景
陶弘景(456—536),字通明,號華陽隱居,卒謚貞白先生南朝梁時丹陽秣陵(今江蘇南京)人,中國南朝齊、梁時期的道教思想家、醫藥家、煉丹家、文學家,也是南朝時期的道教茅山派代表人物之一。梁武帝經常以書信的形式詢問他朝中的大事,因此人稱“山中宰相”。
他的思想脫胎于老莊哲學和葛洪的神仙道教,雜有儒家和佛教觀點。他對歷算、地理、醫藥、化學等都有一定研究。曾整理古代的《神農百草經》,并增收魏晉間名醫所用新藥,成《本草經集注》,并首創沿用至今的藥物分類方法。另著有《真誥》、《真靈位業圖》、《陶氏效驗方》、《補闕肘后百一方》、《陶隱居本草》、《藥總訣》等等。
地理專家:酈道元
酈道元(?—527),字善長,范陽涿鹿(今河北涿州)人。酈道元出生于官宦世家,其祖父、父親曾多年為官。酈道元成年之后,也多次出任中央和地方官吏,到過很多地方。酈道元做官期間,執法嚴格,辦事果斷,對各種違法行為予以嚴加懲處,因此觸犯了一些地方豪強和皇親國戚,后遭皇室暗算而死。
酈道元從少年時代起就有志于地理學的研究。他喜歡游覽祖國的河流、山川,尤其喜歡研究各地的水文地理、自然風貌。他充分利用在各地做官的機會進行實地考察,足跡遍及今河北、河南、山東、山西、安徽、江蘇、內蒙古等廣大地區,調查當地的地理、歷史和風土人情,掌握了大量的第一手資料。同時,他還利用業余時間閱讀了大量古代地理學著作,積累了豐富的地理學知識,為他的地理學研究和著述打下了基礎。《水經》是三國時代桑欽所著的一部地理學著作,酈道元利用自己掌握的豐富的第一手資料,在《水經》的基礎上加以完善和整理,完成了《水經注》。

《水經注》
農學專家:賈思勰
賈思勰,生活于我國北魏末期和東魏(約6世紀),山東益都人,是杰出的農業科學家。他一生致力于農業研究,查閱了大量資料,廣泛收集民間諺語,訪問有經驗的農民,并親自種植農作物,進行廣泛的實地觀察。大約于公元533年至544年間,在總結我國古代勞動人民農業生產成就的基礎上,他寫出了著名的農業科學著作《齊民要術》。全書介紹了農作物、蔬菜和果樹的栽培方法,各種經濟林木的生產,野生植物的利用,家畜、家禽、魚、蠶的飼養和疾病的防治,以及農、副、畜產品的加工,釀造和食品加工,以至文具、日用品的生產等等,幾乎對所有農業生產活動都作了比較詳細的論述,在農學方面具有重大意義。
中國佛學第一人:玄奘

玄奘
玄奘(602—664),唐朝著名的三藏法師,俗姓陳,名袆,河南洛陽洛州(今河南偃師)人,世稱唐三藏,意為其精于經、律、論三藏,熟知所有佛教圣典。他是漢傳佛教史上最偉大的譯經師,中國佛教法相唯識宗創始人,也是中國著名古典小說《西游記》中唐僧的原型。
大約從貞觀三年(629)開始,他孤身涉險,歷盡艱難,越過今新疆北部,經土耳其、阿富汗,于公元631年進入印度境內,后留學于摩竭陀國的那爛陀寺,入戒賢論師門下,習瑜伽師地論等。公元645年,玄奘回到長安,并將657部佛經帶回中土,受到唐太宗的熱情接待。公元652年,玄奘在長安城內慈恩寺的西院筑五層塔,即今天的大雁塔,用以貯藏自天竺攜回的經像。玄奘敕住弘福寺,與弟子窺基等人專心致力于梵文經典的翻譯,歷經十九年,共譯出經律論75部。玄奘歸國后,將沿途各國的風土習俗以及政治、歷史、宗教上的遺跡軼聞寫成《大唐西域記》。這部著作堪稱中國歷史上的經典游記。
藥王:孫思邈
孫思邈(541或581—682),京兆華原(今陜西耀縣)人,唐代著名道士,醫藥學家,被人稱為“藥王”。他幼年聰穎好學。十八歲立志研究醫學。公元579年,隱居于太白山(在今陜西郿縣)學道,煉氣,養形,究養生長壽之術。后隱居于終南山。

孫思邈(蔣兆和作品)
他總結了唐代以前的臨床經驗和醫學理論,編成兩部醫學巨著——《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千金要方》是我國最早的醫學百科全書,從基礎理論到臨床各科,理、法、方、藥齊備。時至今日,書中的很多內容仍起著指導作用,有極高的學術價值,確實是價值千金的中醫瑰寶。
博學善文:沈括
沈括(1033—1097或1031—1095),字存中,杭州錢塘(今浙江杭州)人,北宋科學家。他資質聰穎,見多識廣,勤于思考,能夠向各行各業能者學習。他在物理、數學、天文學、地理學、生物學等方面都有重要的成就和貢獻。神宗時參與王安石變法活動,曾歷任提舉司天監、翰林學士、權三司使、知廷州等。晚年于潤州(今江蘇鎮江)夢溪園撰《夢溪筆談》30卷,又曾推薦衛樸編修《奉元歷》。他主張革除舊歷法,以節氣定月,創“十二氣歷”。比歐洲早四百年發現地磁偏角的存在。數學上創立“隙積術”、“會圓術”。著有醫書《良方》、《靈苑方》。最早提出“石油”這一命名。有《長興集》傳世。
能工巧匠:畢昇
畢昇(?—約1051),北宋布衣,活字印刷術的發明者。他于仁宗慶歷年間(1041—1048)發明用膠泥刻字,每字一印,用火燒結后,成為活字。排版后,敷上和有紙灰的松脂蠟,加熱后壓平,使字面平整固定,然后印刷。泥活字可多次使用,比雕版印刷經濟方便,為印刷史上劃時代的技術創新。據記載,他還研究過木活字。
舉世無雙:朱熹

朱熹
朱熹(1130—1202),字元晦,后改仲晦,號晦庵,別號紫陽,祖籍徽州婺源(今江西),南宋著名理學家、思想家、哲學家、教育家、文學家。
朱熹是宋代理學的集大成者,他繼承了北宋程顥、程頤的理學,完成了客觀唯心主義的體系。他認為理是世界的本質,“理在先,氣在后”,提出“存天理,滅人欲”。朱熹學識淵博,對經學、史學、文學、樂律乃至自然科學都有研究。其詞作語言秀正,風格俊朗,無濃艷或典故堆砌之病。他一生熱心于教育事業,孜孜不倦地授徒講學。主要著作有《四書章句集注》、《四書或問》、《太極圖說解》、《通書解》、《西銘解》、《周易本義》、《易學啟蒙》等。此外有《朱子語類》,是他與弟子們的問答錄。
上知天文:郭守敬
郭守敬(1231—1316),順德邢臺(今屬河北)人,字若思,元朝天文學家、數學家、水利專家和儀器制造家。中統三年(1262)在別人的推薦下,他出任提舉諸路河渠,次年升副河渠使。至元元年(1264)從張文謙行省西夏,治復唐來、漢延等大渠。二年(1265),為都水少監,掌河渠、堤防、水利、橋梁、閘堰等事。十三年(1287)起,參與制訂《授時歷》,創制天文儀器十余種,所制簡儀是世上最早的大赤道儀,高表比原來八尺之表高五倍,使測影更精密;在全國設27個觀測站,主持從北緯15度(今14.8度)至65度(今64.1度)的大規模緯度測量,推算一回歸年長度為365.2425日,測定黃赤交角為23度33分34秒;與王恂共創招差術,為中國獨特而先進的球面三角學。郭守敬制訂的《授時歷》是我國古代一部很精良的的歷法。由于郭守敬的工作,許多先進的科學成就才得以流傳后世。
福澤后人:李時珍
李時珍(1518—1593),字東璧,號瀕湖,湖北蘄(今湖北省蘄春縣)人,出生于行醫世家。李時珍自小體弱多病,然而性格剛直純真,對那些空洞乏味的八股文毫無興趣,放棄了科舉做官的打算,專心學醫。李時珍果然成為很有名望的醫生。大約到了38歲,他就被武昌的楚王召去,任王府“奉祠正”,兼管良醫所事務。三年后,又被推薦出任太醫院判。只任職一年便辭職回鄉。在家鄉十幾年,李時珍閱讀了大量古醫籍,又經過臨床實踐發現古代的本草書籍中錯誤很多,會遺禍無窮。于是,他決心要重新編纂一部本草書籍。他閱讀了八百余種上萬卷醫書以及歷史、地理和文學名著,而且親自到各地去尋找藥材。每到一地,就虛心向各式各樣的人物求教。就這樣,李時珍經過長期艱苦的實地調查,搞清了藥物的許多疑難問題,花費了二十七年的時間于1578年完成了《本草綱目》的編寫工作。達爾文稱贊這部著作是“中國古代的百科全書”。
文武元勛:徐光啟

徐光啟
徐光啟(1562—1633),字子先,號玄扈,謚文定,松江人,我國明朝著名的科學家、農學家、數學家。曾入天主教,與意大利人利瑪竇研討學問。其作品主要有:《詩經六帖》、《農政全書》、《崇禎歷書》、《幾何原本》(譯本)等。徐光啟在天文學上的成就主要是主持歷法的修訂和《崇禎歷書》的編譯。徐光啟在數學方面的成就,概括地說,有三個方面:(1)論述了中國數學在明代落后的原因;(2)論述了數學應用的廣泛性;(3)翻譯并出版了《幾何原本》。他還首先把“幾何”一詞作為數學的專業名詞來使用。其農學的代表作是《農政全書》,大大促進了我國農業的發展。他還是中國軍事技術史上提出火炮在戰爭中應用理論的第一人。
行萬里路:徐霞客
徐霞客,明代地理學家、旅行家。其全部考察日記經友人整理,按地區輯錄成《徐霞客游記》。書中記述了中國西南石灰巖地形,辨明怒江、瀾滄江、紅河等江河的水源流向,詳細描述了地形、氣候對植物的影響,是世界科學史上最早出現的關于巖溶地貌研究的寶貴文獻?!缎煜伎陀斡洝芳仁强茖W著作,又具有很高的文學價值。
愛書如命:范欽

天一閣
范欽(1506—1585),字堯卿,作安欽,號東明,浙江鄞縣(今寧波)人,著名的藏書家,天一閣的創建人。27歲時考取進士,官至兵部右侍郎。范欽性喜藏書,游宦期間,每到一地,都特別留心搜訪當地的文獻。與其他偏重版本的藏書家不同的是,范欽重視當代人的著作,故其藏書以明刻本為主。范欽藏書處原名東明草堂,隨著藏書的增加,原來的書庫已不堪容納,范欽于是決定在住宅的東面重建一書樓,即后來聞名于世的天一閣。范欽臨終時,把家產分為兩份。一份是白銀萬兩,一份是天一閣及數萬卷藏書。后由長子范大沖繼承了天一閣,并遵守“代不分書,書不出閣”的祖訓,從而有效地防止了藏書的散失,對我國傳統文化的保留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百科全書:宋應星

《天工開物》(清刻本)插圖
宋應星(1587—1661),字長庚,奉新縣(今江西境內)人,明朝科學家。28歲,他考中舉人,但以后五次進京會試均告失敗。他在田間、作坊調查到許多生產知識。他鄙視那些“知其味而忘其源”的“紈袴子弟”,于1638年至1654年間寫成了世界第一部有關農業和手工業生產技術的百科全書——《天工開物》,因此被人稱為“中國的狄德羅”。其他著作還有《論氣》、《談天》等。
《天工開物》全書詳細敘述了各種農作物和工業原料的種類、產地、生產技術和工藝裝備,總結了一些生產組織經驗,既有大量確切的數據,又配有了一百二十三幅插圖。除了農業技術外,書中還有很多物理學的知識。宋應星是世界上第一個科學地論述鋅和銅鋅合金(黃銅)的科學家。他明確指出,鋅是一種新金屬,并且首次記載了它的冶煉方法。這是我國古代金屬冶煉史上的重要成就。
開國儒師:顧炎武
顧炎武(1613—1682),原名絳,字忠清,明亡后改名炎武,江蘇昆山人,被尊稱為亭林先生,明末清初著名的思想家、史學家、語言學家,被稱作是清朝“開國儒師”、“清學開山”始祖。他曾參加抗清斗爭,后來致力于學術研究。晚年側重經學的考證,考訂古音,分古韻為10部。著有《日知錄》、《肇域志》、《音學五書》、《亭林詩文集》等。他是清代古韻學的開山祖,成果累累。顧炎武為學以經世致用的鮮明旨趣,樸實歸納的考據方法,創辟路徑的探索精神,以及他在眾多學術領域的成就,宣告了晚明空疏學風的終結,開啟了一代樸實學風的先路,給予清代學者以極為有益的影響。顧炎武還提倡“利國富民”,并認為“善為國者,藏之于民”。他大膽懷疑君權,并提出了具有早期民主啟蒙思想色彩的“眾治”的主張。他所提出的“天下興亡,匹夫有責”這一口號,意義和影響深遠,成為激勵中華民族奮進的精神力量。

顧炎武
思想先行者:黃宗羲
黃宗羲(1610—1695),字太沖,世稱梨洲先生,浙江余姚人,明末清初思想家和史學家。青年時領導復社成員堅持反宦官權貴的斗爭。明亡后,他在江南招募義兵,進行了十余年的抗清斗爭,失敗后隱居著述,多次拒絕清朝征召。他學問淵博,在歷史學和政治學方面成就卓著。他的《明儒學案》是我國古代第一部巨大而較有系統的學術思想史著作。他的《明夷待訪錄》尖銳地抨擊封建政治;斥責君主的封建專制統治是“天下之大害”;認為君主所說的是非未必是是非,是非應由公眾判斷;主張由公眾制定“天下之法” 以取代君主的“一家之法”;反對傳統的“重農抑商”經濟政策,強調“工商皆本”。他這種思想對后來資產階級民主革命產生過一定的影響。
集大成者:王夫之

王夫之
王夫之(16l9—1692),字而農,號姜齋。其祖原為江蘇高郵人,因隨燕王朱棣“靖難”南下,以功授衡州衛指揮金事,世襲武職,居湖南衡陽。王夫之晚年隱居在湖南的石船山麓,故后人稱他為船山先生。他是明末清初的偉大哲學家,我國古代哲學的集大成者。
王夫之的主要貢獻在哲學思想和歷史觀方面。在哲學上,他反對理學家“知行合一”的認識論,提出了“行先知后”的唯物主義知行觀、認識論,并指出“行可兼知,而知不可兼行”,強調了“行”(即實踐)在認識上的作用。另外,他還提倡運動變化的辯證法思想,反對理學主靜的思想,提出了“靜者靜動,非不動也”的命題。
更可貴的是他把哲學思想運用到歷史觀方面。由哲學上的動靜關系,找到了“推故而致其新”的理論,由此來探討歷史的發展規律,反對厚古薄今,一代不如一代的思想,認為歷史在不斷“趨時更新”,就應當厚今薄古,“法后王”,而不“法先王”,實際反對倒退。他把歷史發展的趨勢叫“勢”,規律叫“理”,理即勢的必然,勢必然合乎理。這些都是可貴的社會進化思想。
文化巨人:紀曉嵐
紀昀(1724—1805)字,曉嵐,一字春帆,晚號石云、觀弈道人。因其北京虎坊橋寓所有一巨大太湖石,故又稱孤石老人,清代直隸獻縣(今河北省滄州市滄縣崔爾莊)人。紀曉嵐24歲時,考中順天鄉試第一名舉人,31歲中進士。他才華橫溢,文思敏捷,勤奮好學,博古通今。他襟懷夷曠,機智詼諧,常常出語驚人,妙趣橫生,盛名當世,很得乾隆的賞識。1772年紀曉嵐受命為《四庫全書》的總纂官。此項工作先后歷時十九年,終成巨著。在總纂該書過程中,他還用了八年時間,為該書所括的一萬余部書籍,精心撰寫了200卷的《四庫全書總目提要》。除此之外,他還著有《閱微草堂筆記》、《四庫全書簡明目錄》等。
總之,紀曉嵐一生才華和學術成就十分突出。他曾給自己寫過一首詞,其中兩句“浮沉宦海如鷗鳥,生死書叢不老泉”,就是他一生真實的寫照。紀曉嵐不僅在清代被公認為文壇泰斗,學界領袖,一代文學宗師,而且在中國和世界文化史上也是一位少見的文化巨人。
腹內孕乾坤:魏源

《海國圖志》中的亞洲地圖
魏源(1794—1857),名遠達,字默深,湖南邵陽人,著名學者,中國近代啟蒙思想家。道光進士,官至知州。他學識淵博,著述很多,主要有《書古微》、《詩古微》、《默觚》、《老子本義》、《圣武記》、《元史新編》和《海國圖志》等。《海國圖志》是其中有較大影響的一部,也是他作為地理學家的代表作?!逗鴪D志》內容豐富,記述了世界各國的地理、歷史、經濟、政治、軍事和科學技術,乃至宗教、文化等情況,并附有世界地圖、各大洲地圖和分國地圖等。他對強國御侮、匡正時弊,振興國脈之路作了探索,還提出“以夷攻夷”、“以夷款夷”以及“師夷之長技以制夷”的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