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 歷史的教訓
  • 文淵
  • 11450字
  • 2019-01-01 19:58:11

將戰爭藝術化的武將

兵圣:孫武

孫武

孫武(約前535年—?),字長卿,齊國樂安人,齊國貴族、將門之后,后人尊稱其為孫子、孫武子、兵圣、百世兵家之師、東方兵學的鼻祖,是我國古代著名軍事家。孫武年輕時得以閱讀古代軍事典籍《軍政》,了解黃帝戰勝四帝的作戰經驗以及古代名相伊尹、姜尚、管仲的用兵策略。約公元前517年,孫武因不堪齊國攻爭頻仍,于是離開故鄉千乘,南下吳國,并在吳國結識了因避難而來的伍子胥,自此成為莫逆之交。公元前496年,吳王闔閭不顧孫武勸阻,出兵攻打新即位的越王勾踐,結果大敗,氣憤病死。孫武及伍子胥幫助闔閭之子夫差治國練兵,并助夫差成功大敗勾踐,報仇雪恨。相傳孫武晚年退隱江湖,并以其戰爭經驗改良《孫子兵法》,使之成為一代巨著。

奇謀戰圣:伍子胥

伍子胥(?—前484)名員(yún),字子胥,春秋時楚國人,春秋末期吳國大夫,軍事家、謀略家。伍子胥的父親叫伍奢,哥哥叫伍尚。伍子胥性格剛強,青少年時,好文習武,勇而多謀。公元前522年,因遭楚太子少傅費無忌陷害,父、兄為楚平王所殺,伍子胥被迫出逃吳國,發誓必傾覆楚國,以報殺親之仇。入吳后,輔佐吳王闔閭修法制以任賢能,獎勵農商以充實倉廩,治城郭以設守備。又舉薦深通兵學的孫武為將,選練兵士,整軍經武,使吳成為東南地區一強國。根據吳與周邊各國的強弱形勢及利害關系,他與孫武等制定先西破強楚,以解除對吳國的最大威脅,繼南服越國以除心腹之患的爭霸方略。春秋末期吳國的興亡,伍子胥舉足輕重。其治國用兵,以務實為旨,遠見卓識,謀略不凡。

罕見智士:范蠡

范蠡(前536—前448),字少伯,楚國宛(今河南南陽)人,春秋末期的政治家、軍事家和經濟學家。他出身貧寒,但聰敏睿智、胸藏韜略。年青時,就學富五車,上曉天文、下識地理,滿腹經綸,文韜武略,無所不精。雖然有圣人之資,但在當時貴胄專權、政治紊亂的楚國,不為世人所識。他于公元前496年前后入越,輔助勾踐二十多年,終于使勾踐滅吳。范蠡以為大名之下,難以久居,遂乘舟泛海而去。后至齊,父子盡力耕作,致產數十萬。齊人聞其賢,使為相。范蠡辭去相職,定居于陶(今山東定陶西北),經商積資巨萬,稱“陶朱公”。

范蠡既能治國用兵,又能齊家保身,是先秦時期罕見的智士,史書概括其平生為“與時逐而不責于人”。

將門之后:孫臏

孫臏

孫臏(?—前316),本名不傳,今山東鄄城人,孫武后代,戰國時期軍事家。少時孤苦,年長后與龐涓師從鬼谷子學習《孫子兵法》,顯示了驚人的軍事才能。后龐涓為魏惠王將軍,誘他到魏,處以臏刑(挖去膝蓋骨),故稱孫臏。后經齊國使者秘密接回,被齊威王任為軍師,在馬陵之戰中,身居輜車,計殺龐涓,大敗魏軍。相傳他晚年找了一處清靜的地方,總結、研究早年所學兵法知識和自己的作戰經驗,撰成《孫臏兵法》89篇,另附作戰圖4卷,但已失傳。

身系存亡:廉頗

廉頗,生卒年不詳,戰國時期趙國杰出的軍事將領。主要活動在趙惠文王(前298—前266)、趙孝成王(前266—前245)、趙悼襄王(前245—前236)時期,是戰國四大名將之一(其他三人分別是李牧、白起、王翦)。廉頗有著杰出的軍事才能,其征戰數十年,攻城無數,殲敵數十萬,而未嘗敗績。為人也襟懷坦白,敢于知錯就改。在秦趙長平之戰中,因趙王輕信秦國的“反間計”,被奪走兵權。趙王任用只會空談的趙括,致使趙軍大敗。十多年后,趙國亡。

他的一生,正如司馬光所言:“廉頗一身用與不用,實為趙國存亡所系。此真可以為后代用人殷鑒矣。”這一結論,既概括了廉頗一生榮辱經歷的史實,又揭示了人才與國家盛衰興亡的重要關系,確實值得后人深思。

兵家奇才:白起

白起(?—前258),也叫公孫起,號稱“人屠”,郿縣(今陜西眉縣東北)人,戰國四大名將之一,秦國名將,中國歷史上繼孫武之后的又一個杰出的軍事家、統帥。但是因其殺戮太多,很多人稱之為“殺人魔王”。白起素以深通韜略著稱,公元前294年,他擔任左庶長,領兵攻打韓國的新城。次年,由左庶長遷左更,出兵攻韓、魏,用避實擊虛,各個擊破的戰法全殲韓魏聯軍。因戰功顯著受封為武安君,又攻取楚國,平定巫、黔中二郡。后又在長平之戰中,大敗趙軍。白起為秦國統一七國立下汗馬功勞,但是也避免不了“飛鳥盡,良弓藏”的結局。

戰績赫赫:王翦

王翦

王翦(?—前220),頻陽東鄉(今陜西富平東北)人,秦代杰出的軍事家,是繼白起之后秦國的又一位名將。秦王政向他學習兵法,尊稱其為王將軍。王翦與其子王賁在輔助秦始皇統一六國的戰爭中立有大功,除韓之外,其余五國均為王翦父子所滅。因功著而晉封武成侯。公元前221年,王賁、蒙恬率兵自燕南攻齊,突襲臨淄,齊人不敢反抗,齊王投降,齊國亡。至此,秦兼并天下。

趙國“長城”:李牧

李牧(?—前229),據推算應該出生于趙武靈王后期,戰國時期趙國良將,戰國四大名將之一。李牧的生平活動大致可劃分為兩個階段,前一段是在趙國北部邊境,抗擊匈奴;后一段是在朝中參與政治軍事活動,以抵御強秦為主,曾兩次大破秦軍。李牧是戰國末年東方六國中唯一能與秦軍抗衡的最杰出將領,深得士兵和人民的愛戴,有著很高的威望。在一系列的作戰中,他屢次重創敵軍而未嘗敗,顯示了高超的軍事指揮藝術。尤其是破匈奴之戰、肥之戰,前者是中國戰爭史中以步兵大兵團全殲騎兵大兵團的典型戰例,后者則是圍殲戰的范例。他的無辜被害,讓趙國自毀長城,也使后人無不扼腕嘆恨。

安邊萬里:蒙恬

蒙恬(?—前210),祖籍齊國,山東人,秦始皇時期的著名將領,被譽為“中華第一勇士”。傳說他曾改良過毛筆,是祖國西北最早的開發者,也是古代開發寧夏第一人。蒙恬出身于一個世代名將之家。他少年習刑獄法,擔任過審理獄訟的文書。公元前221年,被封為將軍,攻齊,因破齊有功被拜為內史(秦朝京城的最高行政長官),其弟蒙毅也位至上卿。蒙氏兄弟深得秦始皇的尊寵,蒙恬擔任外事,蒙毅常為內謀,當時號稱“忠信”。秦統一六國后,蒙恬奉命率三十萬大軍北擊匈奴。其后修筑西起隴西的臨洮(今甘肅岷縣),東至遼東(今遼寧境內)的萬里長城,把原燕、趙、秦長城連為一體。長城利用地形,憑借天險,設制要塞,有力地遏制了匈奴的南進。

司馬遷在《史記》中嘆道:“蒙氏秦將,內史忠賢。長城首筑,萬里安邊。”蒙恬之于秦朝的赫赫戰功,之于長城的豐功偉績,讓人感嘆萬千。

西楚霸王:項羽

項羽(前232—前202),名籍,字羽,下相(今江蘇宿遷)人,楚國名將項燕之孫,中國古代起義領袖,著名軍事家、戰略家。在前207年的決定性戰役鉅鹿之戰中統率楚軍大破秦軍,秦亡后自封“西楚霸王”,統治黃河及長江下游的梁楚九郡,后在楚漢戰爭中為漢高祖劉邦所敗,自刎而死。他的一生大致可以分為以下幾個階段:少年英雄,志在天下;定陶之戰,初露頭角;鉅鹿之戰,雄霸天下;彭城之戰,以弱勝強;垓下之戰,英雄末路。

項羽的主要軍事對手韓信曾批評項羽為:遇強則霸的匹夫之勇,和遇弱則憐的婦人之仁。既不能任用賢能將帥,又用兵趕盡殺絕。雖名為霸王,其實民心盡失。盡管如此,司馬遷仍然把項羽歸入“本紀”,以表示對他功績的認同。

曠世帥才:韓信

韓信

韓信、蕭何、張良被稱為“漢初三杰”,漢朝的建立離不開他們的功勛。劉邦曾說:率百萬之眾,戰必勝,攻必取,吾不如韓信。

韓信(?—前196),淮陰(今江蘇淮安)人,西漢開國功臣,官拜楚王、上大將軍,中國歷史上偉大軍事家、戰略家、統帥和軍事理論家。年輕時曾受“胯下之辱”。作為軍事家,

韓信是繼孫武、白起之后,最為卓越的將領,其最大的特點就是靈活用兵,其指揮的井陘之戰、濰水之戰都是戰爭史上的杰作;作為戰略家,他在拜將時的言論,成為楚漢戰爭勝利的根本方略;作為統帥,他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率軍出陳倉、定三秦、破代、滅趙、降燕、伐齊,直至垓下全殲楚軍,無一敗績,天下莫敢與之相爭;作為軍事理論家,他與張良整兵書,并著有兵法3篇。可是,后來高祖病危,皇后呂氏掌權,因有人告其謀反,被呂后設計害死。后人用“成敗一蕭何,生死兩婦人”來概括他的一生。

匈奴未滅,何以家為:霍去病

霍去病(前140—前117),河東平陽(今山西臨汾西南)人,漢代名將衛青的外甥,西漢名將、軍事家。公元前123年,霍去病被漢武帝任為驃姚校尉,隨衛青擊匈奴于漠南(今蒙古高原大沙漠以南),以八百人殲兩千余人,受封冠軍侯。元狩二年(前121)封為驃騎將軍。于春、夏兩次率兵出擊占據河西(今河西走廊及湟水流域)地區的匈奴部,殲四萬余人。同年秋,奉命迎接率眾降漢的匈奴渾邪王,在部分降眾變亂的緊急關頭,率部馳入匈奴軍中,斬殺變亂者,穩定了局勢,渾邪王得以率四萬余眾歸漢。從此,漢朝控制了河西地區,打通了西域道路。公元前123年,與衛青各率五萬騎兵過大漠(今蒙古高原大沙漠)進擊匈奴。霍去病擊敗左賢王部后,乘勝追擊,深入兩千余里,殲七萬余人,后升任大司馬,與衛青同掌兵權。他用兵靈活,注重方略,不拘古法,勇猛果斷,每戰皆勝,深得武帝信任。留下了“匈奴未滅,何以家為”的千古名句。病逝時年僅24歲。

老成持重:霍光

霍光(?一前68),字子蓋,西漢河東平陽(今山西臨汾西南)人,西漢政治家,麒麟閣十一功臣之首,是名將驃騎將軍霍去病的同父異母兄弟。霍去病保舉他入宮,擔任宿衛宮廷的郎官。因為霍光為人端正,辦事機靈嚴謹,深受漢武帝的喜愛。他跟隨漢武帝近三十年,是武帝時期的重要謀臣。漢武帝死后,他受命為漢昭帝的輔政大臣,執掌漢室最高權力近二十年,為漢室的安定和中興建立了功勛。

霍光

他忠于漢室,老成持重,而又果敢善斷,知人善任,實為具有深謀遠略的政治家。他擊敗上官桀等人發動的政變,廢劉賀,立漢宣帝,使漢室轉危為安,其政治膽略頗可與蕭何相比;他改變武帝末年急征暴斂、賦稅無度的政策,不斷調整階級關系,與民休息,使漢代的經濟出現了又一個發展時期。霍光也十分注意自身的政治修養,以儒學經術約束自己。

武勇仁義:關羽

關羽(162—220),字云長,本字長生,河東解良人(今山西運城),三國時期蜀漢著名將領。死后受民間推崇,又經歷代朝廷褒封,被人奉為關圣帝君,佛教稱為伽藍菩薩,尊稱為“關公”。關羽重許諾,守信用,對劉備及其集團的利益無限忠誠。他與劉備同甘共苦許多年,恪守信義,始終不渝。即使白馬被擒,身在曹營,也仍不忘舊恩,終于復歸劉備,忠義一時無兩。關羽勇武異常,冠于全軍。后世小說,寫他溫酒斬華雄、三英戰呂布、斬車胄、斬顏良、誅文丑、掛印封金、千里走單騎、過五關斬六將、華容道、單刀赴會、水淹七軍等,雖有違背史實之處,但卻也突出表現了他的武勇和神韻。至于刮骨療毒,更是盡人皆知。

勇冠三軍:張飛

張飛(167—221),字益德(《三國演義》中為翼德),涿郡涿縣人(今河北涿州),三國時期蜀漢的重要將領,是三國演義中桃園結義的老三。少時即與關羽共事劉備。曾在虎牢關與關羽、劉備一起迎戰呂布。長坂坡橋頭上一聲吼,嚇退曹操五千精騎,分定州縣,率精兵萬多人,敗張郃大軍,劉備稱王后,拜為右將軍,稱帝后,拜為車騎將軍,封西鄉侯。公元221年為替關羽報仇,同劉備起兵攻伐東吳。臨行前,被部將范疆、張達刺殺,死時只有55歲。

討虜將軍:黃忠

黃忠(?—220),字漢升,荊州南陽(今河南南陽)人,三國時期蜀漢著名將領。黃忠原在荊州軍閥劉表麾下任職中郎將,與劉表從子劉磐共守長沙攸縣。及后曹操南侵荊州,仍然擔任舊職,統屬于長沙太守韓玄手下。赤壁之戰后,劉備征荊南四郡。黃忠后隨長沙太守韓玄投靠劉備,并隨劉備軍隊入川。后劉備與劉璋決裂,黃忠于葭萌關受任進攻成都,作戰時身先事卒、勇冠三軍。益州定后,被封為討虜將軍。公元219年,劉備北攻漢中時,黃忠在定軍山戰役中,對著魏軍將領夏侯淵的精英部隊,仍帶領士卒奮勇殺敵,更斬殺夏侯淵,大敗曹軍,被升為征西將軍。同年,劉備稱漢中王,改封黃忠為后將軍,賜關內侯,與張飛、馬超、關羽同位。黃忠次年和劉備伐吳,不幸被亂箭射死,追謚剛侯。

虎威將軍:趙云

趙云(?—229),字子龍,常山真定(今河北正定)人,身長八尺,姿顏雄偉,官至鎮東將軍,永昌亭侯,謚曰順平侯,三國時期蜀漢的重要將領。

趙云戎馬一生,驍勇善戰,膽略過人,剛毅謹細,劉備稱其一身是膽,軍士呼其虎威將軍。趙云見識卓遠,清楚認識到吳蜀關系為唇齒相依,力主維護孫、劉聯盟。蜀軍街亭失利后,各處皆損兵折將,唯有趙云親自斷后,所屬兵將及軍資物品都無重大損失,丞相諸葛亮要把軍隊剩余物資獎賜趙云將士,趙云不受,認為蜀軍兵敗,不應受賞,諸葛亮對其德行十分贊賞。趙云以霍去病“匈奴未滅,何以家為”之例勸阻劉備分田宅賜將,認為田地應交與百姓耕種,房宅也應歸還百姓,劉備從其言。趙云為國,不被天姿國色所迷,為民,不為良田豪宅所動,時人與后人皆敬其德。

追求完美:周瑜

周瑜

周瑜(175—210),字公瑾,廬江舒縣(今安徽廬江西南)人,東漢末年東吳政權的將領,杰出的軍事家和謀略家。據說他美姿容,精音律,多謀善斷,胸襟廣闊,人稱周郎。公元208年赤壁之戰中大敗曹軍,奠定三分天下基礎。后圖進中原,不幸早逝。

周瑜出生名門,自幼與孫策交好,孫策初崛起時周瑜隨之掃蕩江東,并送錢糧物資助孫策成就大事,后與孫策一起南征北戰,為打江東基業立下汗馬功勞,深受孫策信任。孫策遇刺身亡后,周瑜與張昭共同輔佐孫權,執掌軍政大事。赤壁大戰之時,力主抗曹,并慧眼預見到曹軍的劣勢和我軍的優勢,指揮全軍在赤壁、烏林大敗曹軍。其后又成功地攻克了荊州戰略要地。周瑜在江陵進行軍事準備時死于巴陵,時年36歲。他還為后人留下“周郎顧曲”的典故,意為對音樂的欣賞和贊美。

勇猛彪悍:秦瓊

秦瓊(571—638),字叔寶,齊州歷城(今山東濟南)人,唐朝開國將領,凌煙閣二十四功臣之一,與尉遲恭為傳統門神。秦瓊以勇猛彪悍著稱。最初是隋朝大將來護兒部將,后隨張須陀討伐李密。兵敗,張須陀戰死,秦叔寶歸裴仁基部下,又隨裴投降李密,得到重用,被任用為帳內驃騎。李密失敗后,投降王世充,因不滿王的為人,于公元619年投唐,被分配到秦王李世民帳下。參加了李世民的歷次征戰,每戰必先,常于萬軍之中取敵將首級。公元626年,參與玄武門之變,事后被封為左武衛大將軍。秦瓊晚年因歷次作戰負傷太多而疾病纏身,于638年病逝。

剛直猛健:尉遲恭

尉遲恭(585—658),字敬德,朔州鄯陽(今山西朔城區)人,唐朝大將,凌煙閣二十四功臣之一。尉遲恭與秦瓊為中國兩位傳統門神。隋末,尉遲恭從軍于高陽,以武勇稱,累授朝散大夫。公元617年,劉武周起兵,收其為偏將。尉遲恭破永安王孝基,俘虜孤懷恩、唐儉等。公元620年,唐太宗征討劉武周,劉武周令尉遲恭與宋金剛在山西介休抵御唐軍。太宗遣人前往勸降。尉遲恭舉城投降。太宗大悅,賜為右一府統軍。公元626年,在玄武門之變中,助李世民奪取帝位,后出任涇州道行軍總管等職。晚年信方術,閉門不出。

風塵俠士:李靖

李靖(571—649),字藥師,京兆三原(今陜西三原縣東北)人,唐朝初期最著名的將領,軍事家。李靖少有文武才略,得到他的舅舅隋名將韓擒虎的賞識。隋末,任馬邑(今山西朔縣)郡丞,曾謀告發太原留守李淵有反隋意圖。李淵入長安時擒之,將行誅殺,李世民力救得釋,召為幕府。公元625年,東突厥入侵太原,京師戒嚴,李靖為行軍總管,率江淮兵北上備御,諸將失利,他一軍獨全。突厥退后,他被任命為檢校安州(今湖北安陸)大都督。

太宗即位,李靖歷任刑部、兵部尚書,檢校中書令。公元629年,為代州道行軍總管,與李績分道出擊東突厥,次年1月,李靖率驍騎三千夜襲頡利可汗于定襄(今內蒙古和林格爾北),頡利逃走。李靖隨即與李績會師白道(今內蒙古呼和浩特西北),乘勝追擊,突厥部眾潰散,頡利西奔被擒。東突厥亡,其部眾和所屬鐵勒諸部都歸附唐朝,北方安定。李靖以功進封代國公,任尚書右仆射。后他深入敵境,平定吐谷渾。還朝后,他長期養病家居,不見賓客。

李靖一生戰功赫赫,以抗御外侮為主要戰績,用兵靈活,著有《李靖兵法》,對兵學推陳出新作出了貢獻。

重整河山:郭子儀

郭子儀

郭子儀(697—781),華州鄭縣(今陜西華縣)人,祖籍山西汾陽,唐代著名的軍事家。他是武舉出身。安史之亂時任朔方節度使,在河北打敗史思明。后聯合回紇收復洛陽、長安兩京,功居平亂之首,被加封為中書令,封汾陽郡王。代宗時,叛將仆固懷恩勾引吐蕃、回紇進犯關中地區,郭子儀正確地采取了結盟回紇、打擊吐蕃的策略,保衛了國家的安寧。郭子儀戎馬一生,屢建奇功,以84歲的高齡才告別沙場。天下因有他而獲得安寧達二十多年。他“權傾天下而朝不忌,功蓋一代而主不疑”,享有崇高的威望和聲譽。

滿門忠烈:楊業

楊業(?—986),一名繼業,本名重貴,北宋抗遼名將,先祖為麟州(今陜西神木北)地方勢力首領。原為北漢大將,居太原,賜姓劉,歸宋后復姓稱楊業。后任知代州(今山西代縣)兼三交駐泊兵馬部署。曾因大敗遼軍,被稱為“楊無敵”。公元986年第二次北伐時任西路軍副統帥,東路軍兵敗后護送云、應等四州百姓內遷,孤軍奮戰,受傷被俘后絕食而亡。其事跡后被演為“楊家將”故事。楊家將第二代的代表人物是楊業的兒子楊延昭。楊家將的第三代是楊延昭的兒子楊文廣,他并沒有建立能與他祖輩父輩相提并論的功績,因為此時北宋已經與遼國議和,而對西夏的政策也在和戰間搖擺,只是防御。但是楊文廣繼承了楊家將世代忠心報國的傳統,沒有忘記收復幽燕,平定北方的理想。

抗金名將:韓世忠

韓世忠(1089—1151),字良臣,綏德(今陜西東北)人,一說延安人,南宋抗金名將。行伍出身,早期參加鎮壓方臘起義,后在河北抗金。1130年以浙西制置使據鎮江,兵困金兀術部十萬大軍于黃天蕩(今江蘇南京附近)。他一生力圖恢復中原,曾多次上疏反對奸相秦檜議和。1141年同岳飛等被詔還臨安(今浙江杭州),授樞密使職,解除兵權。岳飛下獄死,他責問秦檜“莫須有三字何以服天下?!”后自請解職,居西湖誦佛自娛。孝宗時追封蘄王。

精忠報國:岳飛

岳飛書法拓本

岳飛(1103—1142),字鵬舉,謚武穆,后改謚忠武,今河南安陽人,南宋抗金名將,軍事家。北宋末年投軍,1129年金兀術渡江南進,他堅持抵抗,收復失地,成為宋內部抵抗派的代表人物,但由于高宗、秦檜一心求和,下令其退兵,并解除了他的兵權。1142年,秦檜等人以“莫須有”的罪名將岳飛殺害。岳飛去時只有39歲。他是南宋初唯一組織大規模進攻戰役的統帥,留有《岳武穆集》(又稱《武穆遺書》)。岳飛治軍嚴謹,賞罰分明,“凍死不拆屋,餓死不擄掠”,百姓把他帶領的部隊親切地稱為“岳家軍”。

萬里長城:徐達

徐達(1332—1385),字天德,濠州鐘離(今安徽鳳陽東北)人,明朝開國軍事統帥。出身農家,少有大志。1353年,徐達參加農民起義軍郭子興部,隸屬朱元璋。取滁州(今屬安徽)、和州(今和縣)等地,智勇兼備,戰功卓著,位于諸將之上。徐達一生追隨朱元璋征戰南北,戰功赫赫。作為一名杰出的將領,徐達不僅具有優異的軍事才能,而且具有許多優秀的品德。他嚴于律己,能與士卒同甘共苦。徐達一生剛毅武勇,持重有謀,紀律嚴明,屢統大軍,轉戰南北,功高不矜,被朱元璋譽為“萬里長城”。

抗倭英雄:戚繼光

戚繼光的郵票

戚繼光(1528—1588),字元敬,號南塘,晚號孟諸,今山東人,明朝抗倭名將、民族英雄、軍事家、武術家。少時好讀書,通經史大義。1555年調浙江,任參將,抗擊倭寇。他見舊軍素質不良,便義務招募農民礦工,編練新軍,嚴明紀律,賞罰必信,配以精良戰船和機械,精心訓練,創造了攻防兼“鴛鴦陣”戰術。其軍作戰靈活,每戰多捷,世人譽為“戚家軍”。他領軍多次戰勝倭寇,時人稱之為“足稱振古之將,無愧萬里長城”。戚繼光對練兵、治械、陳圖都有創見。但張居正死后,受到排擠,后謝職回家。著有《紀效新書》和《練兵實記》兩部軍事名著和《止止堂集》。

農民英雄:李自成

李自成(1606—1645),原名鴻基,中國陜西米脂人,明朝末年農民起義軍首領之一,大順政權的建立者。1639年張獻忠在谷城(今湖北襄樊)起義,李自成從商洛山中率數千人馬殺出與張獻忠會合。1640年李自成趁明軍主力在四川追剿張獻忠之際入河南,收留饑民,隊伍發展到數萬,提出“均田免賦”口號,即民歌之“迎闖王,不納糧。”1641年1月攻克洛陽。1643年1月李自成在襄陽稱新順王。5月張獻忠攻克武昌建立“大西”政權。10月,李自成攻破潼關,占領陜西全省。1644年1月李自成在西安稱帝,建國號“大順”。1644年,吳三桂投降清朝,兩軍聯手擊潰李自成。4月29日李自成在北京稱帝,次日逃往西安。4月李自成入武昌,但被清軍一擊即潰。5月在江西再敗,后在湖北通山縣南九宮山被忠于明朝的地方武裝殺死。

不卑不亢:史可法

史可法(1601—1645),字憲之,又字道鄰,祥符人(今河南開封),明末政治家,軍事家。歷任戶部員外郎、郎中、都御史、兵部尚書。1644年李自成攻占北京,弘光政權建立后,拜禮部尚書兼東閣大學士,時稱“史閣部”。可法為兵部尚書,督師揚州。清兵入關后,曾主張與之議和,共討李自成的農民軍。后被馬士英等人排擠,于是督師淮揚,竭力協調江北四鎮將領,以抵御清兵。1645年5月10日,清豫親王多鐸兵圍揚州。此時多爾袞勸降,史可法致《復多爾袞書》,拒絕投降。24日清軍以紅衣大炮攻城。入夜揚州城破,史可法自刎不死,眾人擁下城樓,大呼曰:“我史督師也!”多鐸勸降,可法表示“城亡與亡,我意已決,即碎尸萬段,甘之如飴,但揚城百萬生靈不可殺戮!”,后壯烈就義。多鐸因為攻城的清軍遭到很大傷亡,心里惱恨,下令屠殺揚州百姓。大屠殺延續了十天,死亡八十萬人,史稱“揚州十日”。史可法死后十二日,其遺體不知下落。隔年,部下將其衣冠葬于揚州城天甯門外梅花嶺。著有《史忠正公集》。

民族英雄:鄭成功

鄭成功(1624—1662),本名森,又名福松,字明儼,號大木,福建省南安市石井鎮人,鄭芝龍之子,明清之際民族英雄。隆武帝賜宋,號“國姓爺”,永歷帝時被封為延平郡王。1646年清兵入閩,其父迎降,他哭諫不聽,起兵抗清。后與張煌言聯師北伐,震動東南。當時臺灣被荷蘭所侵占,人民不斷反抗。1662年他率將士數萬人,從廈門出發,在臺灣禾寮港登陸,在臺灣人民的積極支持下,擊敗荷蘭殖民者,收復臺灣。這也使他彪炳千古,青史留名。他在臺灣建立行政機構,推行屯田,發展對外貿易和民間貿易,鼓勵大陸人民遷臺定居,以推廣先進農耕技術。鄭成功收復臺灣四個多月后去世。

悲苦英雄:袁崇煥

袁崇煥墓

袁崇煥(1584—1630),字元素,號自如,廣東東莞人,明朝杰出的軍事家,政治家和文學家。1622年,任兵部職方司主事。同年單騎出關考察關外,還京后自請守衛遼東。1626年清太祖努爾哈赤攻寧遠城,清兵戰敗,袁崇煥升至遼東巡撫,終因不附魏忠賢,被貶為平民。明思宗即位,魏忠賢被誅。朝臣紛請召袁崇煥還朝。1628年袁崇煥被任為兵部尚書兼右副都御史。7月,思宗召見崇煥,委以重任。

1629年10月,皇太極率十萬清兵繞境蒙古,由喜峰口攻陷遵化,兵臨北京城下,北京戒嚴。袁崇煥聞訊帶兵兩日急行三百里,袁崇煥本應將來犯之敵阻擋在薊州至通州一線,在此展開決戰,以確保京城安全。但當他偵察得知敵兵已經越過薊州向西進發時,只是率兵跟隨,趕到河西務(北京、天津之間)時,又不顧將領反對,率部前往北京,于次日晚抵達廣渠門外,大敗清軍。袁崇煥如此之舉,引起北京城外的權貴的極度不滿,紛紛向朝廷告狀。1630年,袁崇煥以“通虜謀叛”、“擅主和議”、“專戮大帥”的罪名“磔(zhé)”死。崇煥伏刑之慘情,令人毛骨悚然。1772年,乾隆帝下詔為袁崇煥平反。

沖冠一怒為紅顏:吳三桂

吳三桂(1612—1678),字長,明末清初遼東人,祖籍江蘇高郵。明末年曾帶二十余名家丁救其父于四萬滿州人之中,孝勇之舉遍聞天下,有“勇冠三軍、孝聞九邊”的美譽。1631年8月,皇太極發動“大凌河之役”,明軍全軍覆滅,將領祖大壽降清。于是朝廷任命吳三桂為遼東總兵,鎮守山海關,這是明末最后一支有戰斗力的鐵騎部隊。1644年3月初,李自成逼近北京,吳三桂奉旨入援京師,還未到達京師,李自成領導的農民起義軍已進入北京,崇禎皇帝自縊,吳三桂撤兵退保山海關。李自成后曾多次招他歸降,吳三桂再三猶豫,因其妾陳圓圓被李自成部將掠去,其父也被拘押,吳三桂大怒,于是請清兵入關滅賊。李自成聞知此訊,發兵二十余萬奔赴山海關攻討吳三桂。吳軍初敗,求救于清攝政王多爾袞,清兵入關。吳三桂與清軍大敗李自成,受清封平西王。后因戰功被晉封為平西親王,兼轄貴州省,永鎮云貴。與鎮守福建的靖南王耿精忠、鎮守廣東的平南王尚可喜子尚之信相呼應,成為擁兵自重的三藩。1673年,康熙帝下令撤藩。吳三桂聞訊后叛清。1678年,吳三桂在湖南衡州稱帝,國號大周,建元昭武。同年秋在長沙病死。

清朝功臣:多爾袞

多爾袞(1612—1650),滿族,愛新覺羅氏。清太祖努爾哈赤第十四子,清順治初為皇父攝政王,軍事統帥。從青年時代,他就跟隨皇太極東征西戰,為清朝的建立立下汗馬功勞。皇太極卒后,欲爭帝位未成,立年幼福臨為君(即順治帝),與濟爾哈朗聯合輔政。于是稱為攝政王,實掌軍政大權。1644年率領清軍入關,大敗李自成大軍,占領北京,確定遷都于此,以武力統一全國。他制定了先攻農民軍,后滅南明政權,聯合漢族官僚地主勢力,以漢治漢的方略。1650年病卒于征戰途中,年39歲。追尊為誠敬義皇帝,廟號成宗。不久,追論生前謀逆罪,削爵。1778年,乾隆為其平反。

多爾袞謀勇兼備,能重用漢族謀臣和將吏,統兵馭將,賞罰分明。善于把握戰爭全局,集中兵力,各個擊破。尤其能掌握時機,一舉揮軍入關,確立了清王朝在全國的統治。

滿洲第一勇士:鰲拜

鰲拜

鰲拜(?—1669),瓜爾佳氏,滿洲鑲黃旗人,清朝三代元勛,以戰功封公爵。歷任甲喇額真、議政大臣、領侍衛內大臣。1637年,攻明皮島,鰲拜為先鋒,直前搏戰,以勇聞名。皇太極賜號巴圖魯(滿語:勇士)。1645年,跟從阿濟格征湖廣,兵至安陸,鎮壓李自成農民軍。次年,又隨肅親王豪格征四川,大敗張獻忠農民軍。順治帝福臨親政后授議政大臣,封二等公,擢領侍衛內大臣,累加少傅兼太子太傅。福臨病故后,清圣祖玄燁即位,鰲拜與索尼、蘇克薩哈、遏必隆共同輔政。隨著職位的高升,鰲拜越來越專擅跋扈。1667年,鰲拜羅織二十四大罪狀,誅蘇克薩哈。各部院缺出徇情補用,他都安插親信,并嚴禁言官上疏,以圖閉塞言路。鰲拜結黨專權,紊亂國政,嚴重威脅皇權的集中。1669年,玄燁親政后,與索額圖謀劃,智擒鰲拜,宣布其三十條罪狀,從寬革職,終生拘禁。鰲拜終死禁所。

修身齊家治國:曾國藩

曾國藩(1811—1872),字伯涵,號滌生,原名子城,派名傳豫,今湖南雙峰人,清朝軍事家、理學家、政治家、書法家,文學家,晚清散文“湘鄉派”創立人。23歲取秀才,入縣學;24歲入岳麓書院,中舉人;1838年,入翰林院,學習程朱理學,先后任翰林院庶吉士、侍講學士、文淵閣直閣事,后擢內閣學士、兼禮部侍郎銜,升禮部右侍郎、署兵部左侍郎。曾兩次上疏,為清廷出“教誨、甄別、保舉、超擢”之策,為朝延賞識。其時,太平軍從廣西進軍湖南,圍長沙,克武昌,輕取沿江州縣,江南大震。曾國藩奉命在湖南幫辦團練以抗拒太平軍。曾以羅澤南的鄉勇為基礎,“別樹一幟,改弦更張”,組成一支地主階級武裝。利用封建宗法關系作為維系湘勇的鏈條,士兵由營官招募。每營士兵只服營官一人,整個湘勇只服從曾國藩一人,形成嚴格的封建隸屬關系,戰斗力很強。他駐衡州,造戰船,勸捐助餉,大事訓練,成為鎮壓太平軍、維護清王朝統治的重要支柱。

曾國藩治學嚴謹,崇尚儒學,其學術思想以程朱理學為主體,把中國封建文化歸納為“義理、詞章、經濟、考據”四門學問,有獨特見解,對當時和以后都有一定影響。其著述多收入《曾文正公全集》。

心憂天下:左宗棠

左宗棠書法

左宗棠(1812—1885),字季高,一字樸存,號湘上農人,湖南湘陰人,中國晚清軍政重臣,湘軍統帥之一,洋務運動的倡導者。一生經歷了湘軍平定太平天國運動,洋務運動,鎮壓陜甘回變以及收復新疆等重要歷史事件。

左宗棠少時屢試不第,轉而留意農事,遍讀群書,鉆研輿地、兵法。咸豐初年,先后入湖南巡撫張亮基、駱秉章幕。1860年,太平軍連克蘇州、杭州等地,經曾國藩等極力保舉,清廷特旨任命其為四品京卿,招募“楚軍”五千人,率以援浙。后任浙江巡撫,閩浙總督。1864年,攻陷杭州。后在福州設馬尾造船廠制造輪船,相繼出任陜甘總督兼欽差大臣后,督辦陜甘軍務,鎮壓太平軍和西北回民起義,并在蘭州創辦制呢局。1875年他出任欽差大臣督辦新疆軍務,出征新疆,消滅入侵的反動政權,收復新疆,對新疆的政治、軍事進行整頓和改革,建議改新疆為行省,加強邊防,興辦義塾,厘正賦稅等,有力地促進了新疆政治、經濟、文化的發展。在中俄伊犁交涉中,積極備戰,挫敗了沙俄侵占伊犁的陰謀。1881年,調任軍機大臣,兩江總督兼通商事務大臣。中法戰爭中,赴福州督辦海防,積極支持臺灣軍民的抗法斗爭,并選募軍隊赴兩廣前線參加抗法戰爭,后病故于福州。著有《左文襄公全集》。

主站蜘蛛池模板: 玛纳斯县| 肇庆市| 卓尼县| 周至县| 出国| 惠水县| 炉霍县| 蒲江县| 古丈县| 惠东县| 临江市| 略阳县| 洮南市| 武威市| 郓城县| 万载县| 易门县| 乾安县| 綦江县| 探索| 涡阳县| 墨江| 莱西市| 孝昌县| 冷水江市| 陆河县| 花垣县| 博白县| 丰顺县| 安陆市| 芦溪县| 博客| 徐州市| 城口县| 金乡县| 蕲春县| 绥中县| 黄骅市| 渝中区| 石屏县| 新巴尔虎左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