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30歲前:堅持學習,能力是從學習中獲得的(3)
- 30歲前學做人30歲后學做事
- 張易山
- 3252字
- 2016-03-15 17:18:07
豐富的學識需要用不斷追求新知識做基礎,久而久之,新知識會越積越多,自然會化做提高個人能力的動力,幫助人們取得成功。
20世紀80年代,杭州中藥二廠生產的“青春寶”響徹大江南北,廠長馮根生也成了響當當的名人。
馮根生在杭州中藥二廠擁有崇高的個人威望,全廠的職工不分男女老少一提起馮根生,那是從心里佩服。而馮根生所說的話,就像是圣旨,沒有人敢違背的,有的只是認認真真地去執行。到底是什么樣的力量使這位廠長有這么大的權威呢?
經過調查發現,學識樹立了馮根生的威望。作為杭州中藥二廠的廠長,對藥品方面的知識多與寡直接影響著他的個人權威,而馮根生是怎樣做的呢?
馮根生1949年從杭州高銀巷小學畢業后,進入胡慶余堂當學徒,當時他年僅14歲。胡慶余堂是晚清富豪胡雪巖創辦的藥房,它與北京同仁堂對峙南北,名聞天下。胡慶余堂選徒標準非常苛刻,每年選拔1人,代代單傳。1949年后沒有再招徒,馮根生就成了“末代學徒”。他做過3年學徒,站過兩年柜臺,搞過整理炮制,后來又制膠煎藥。
長期在藥廠工作,再加上馮根生對新知識的渴望,他以虛心向上的好學精神,孜孜不倦地學習藥品知識,最終成為一位杰出的中藥專家。就因為他內行,懂業務,說出來的話才有分量,人們才信任他,才愿意按他說的去做。就因為他的學識,人們才愿意凝聚在他的周圍,聽他發號施令。
企業家都希望企業員工按自己的意圖辦事,都想職工對自己言聽計從。他們為了達到這個目的,有的利用手中的權力命令員工服從,有的則憑借自己的權威影響職工,使他們自覺地按照企業家的意圖行為處事。馮根生屬于后者。
在杭州中藥二廠的鼎盛時期,曾經接待過新加坡的一個高級代表團,成員中有不少是華僑,對中藥內行。在訪談過程中,一位老者突然問接待員:“你們有用人尿做中藥的嗎?”年輕的接待員頓時愕然了,隔了好長時間才回答道:“沒有。”“直接的沒有,間接的有沒有?”來客步步緊逼。
接待員以為來訪者不懷好意,故意挑釁。他的窘迫和憤怒使來訪者連連搖頭。見到這種情形,接待員急中生智,給旁邊的人使了個眼色:“快請馮廠長來。”馮根生來了一聽,不緊不慢地說:“小便做藥民間還有,工廠有間接的。中藥里有味‘人中黃’,清涼解毒,用干草打磨成粗粉放在淡竹里,砸實,在小孩兒尿桶里浸上一月,再在溫水中漂兩個月,到時把淡竹對劈,里面深褐色的實塊,香味撲鼻,就是名藥了。”
一番藥經,娓娓道來,并且說得有板有眼。這使那位老者高興地站起來,一把拉住馮根生的手說:“服了,馮先生,這藥我小時候跟父親學做過,我是想考問一下中藥學問在大陸有沒有失傳。看來沒有,我真高興。”這種場合,換了別人只有“晾臺”,可是要想考馮根生,那是找錯人了。別說一味中藥,藥號百眼櫥里上千種藥草和飲片、整理炮制車間幾千種中草藥,它們的色、絲、須、表、里、味、產地、性能、禁忌、保管方法、洗、切、炒、煅、炮、煨、灸、烘……對于馮根生來說,都是小菜一碟。連外國人送來的成藥,放到舌尖一舔就能把它所含的主要藥科報得八九不離十。中國600多家中藥廠廠長中像他這樣“柜臺科班”出身的僅此一位。
在廠里,熟悉制藥業務的頂尖高手,非馮根生莫屬。大家有了難題,總是去請教他,配置新藥品,總是他提出的配料方案最合理,藥品試制過程中出現問題,總是他能夠提出最可行的解決辦法。所有這一切都源于他對中藥豐富而廣博的學識。
馮根生之所以能取得員工們的尊敬是因為他具備廣博的學識,眾所周知,大海具有容納百川的氣魄,而且正是因為百萬溪流流入大海,才造就了波瀾壯闊的景象。人的學問也如此,沒有源源不斷的新知識,怎么能形成廣博的學問呢?沒有廣博的學問又怎么能讓眾人心服口服呢?倘若無才又無能,企業家就只能聽命于別人,而自己的才學不足,常使企業家處于對別人偏聽偏信的尷尬境地,使自己的決策失誤;更為重要的是,這樣怎能得到企業職工的尊重?怎能樹立企業家的權威?你的創造財富、為國奉獻的魅力也就無從談起。
權威的獲得可能使企業領導才能更為突出。為了獲得權威,企業家就應該不斷地充實自己,不斷地提高自己的素養,真正做到有權又有威,這將增強你的創富能力。
其實,不斷用新知識充實自己的好處不止以上這些,可以用數不勝數一詞來形容。勤于學習新知識,把新知識逐漸積累起來,就可以不斷地提升自己。
書將人的生活方式和態度根本改變的例子時有發生。生活的經驗越豐富,欣賞和理解的能力也就越深廣,就越能領略書中的真諦,發揮書——知識的巨大作用,使精神財富創造出驚人的物質財富。
只有讀萬卷書,才能每臨大事有靜氣,成就別人無法企及的大事業。有一句話說得好:能閑世人所閑人,方能忙世人所忙事。這里所謂的閑事,就是讀書。
當然,這里所說的追求新知,并不是對舊知識的否定,孔子說“溫故而知新”,這才是學習的正確方法。之所以,告訴人們要養成追求新知的好習慣,主要目的是告訴人們要不斷學習,不斷用知識充實自己。
7.留心處處皆學問——社會這所大課堂有學不完的知識
大千世界,萬物眾多,有時甚至讓人們眼花繚亂。對于每個人而言,只要他留意觀察周圍的生活,就會發現自己的不足,重視周圍的點滴之處。
生活中到處充滿各種各樣的知識,只有留意身邊事物的人才會發現它們。而那些整日游手好閑、渾渾噩噩的人只能是無所事事,不知所云。
美國第三任總統托馬斯·杰斐遜是一個謙虛好學的人。杰斐遜也許不如喬治·華盛頓和亞伯拉罕·林肯那樣著名,但許多人都讀過他起草的《獨立宣言》,西點軍校的學子也認為,從杰斐遜那里可以學習到許多東西。
杰斐遜出生在一個富裕的家庭。他父親是軍隊里的一名上將,他母親出身于名門世家。不論是從家庭背景還是從受教育情況來看,他都屬于社會的最高階層。當時的貴族階層很少與平民百姓交談,但杰斐遜卻不受這些東西的束縛,他與園丁、傭人、服務生、清潔工們交談,他把與不同的人進行交談當作是一個學習過程。
有一次,杰斐遜對法國偉人拉法葉特說:“你必須像我一樣到民眾家里走一走,看一看他們的菜碗,嘗一嘗他們吃的面包。如果你這樣做的話,就會了解到民眾不滿的原因,并會懂得正在醞釀著的法國革命的意義了。”他與每一個民眾交談,從中獲得了許多知識與感想,他明白了大眾的想法與社會存在的一些問題。
他認為身邊的每一個人都是獨特的,每一個人都有一些值得別人學習的優點,因此,他總是積極主動地請教周圍的人。杰斐遜積極學習的習慣頗受美國人的推崇,他的學習勇氣和他的理想主義是建立在知識之上的。
就是憑著這種到處捕捉知識的執著信念,他學到好多東西,他知道許許多多其他人不知道的東西,他的興趣與愛好很廣泛,他的知識很淵博。據說,杰斐遜能夠解釋太陽和星球的運行,并能夠繪制房屋設計圖,訓練馬匹,拉小提琴,這些都源于他執著的求知精神。
杰斐遜有著無窮的潛力和精力,他搞創造發明、寫過書、發表新的見解并開創了各個領域中人類活動的新紀元,他還是哲學家、考古學家和醫學家,他還發明了一架當時最先進、最完善的犁,他也影響了當時整個美國的建筑業,他會經常制造出一些便利人們日常生活的設備。他簡直被人們稱為天才,但是,天才總是在一點一滴的知識積累中漸漸發展起來的。
他過著一種很有規律的生活,黎明起床,早飯前經常會寫點什么或看點什么。早飯后還會繼續學點什么。工作一天后,他總是要開夜車,學習其他語言或者看古英語作品。在自己所有看過的書上,他都仔細地加上了注釋。
杰斐遜比任何一位孜孜不倦的優秀作家更為出色,他的全著共有五十多卷,現已全部出版。他很有寫作天賦,1776年他擔負起起草《獨立宣言》的重任,千百萬人因他的話語振奮不已。杰斐遜之所以知識淵博,是因為他謙虛好學、不恥下問、勤奮刻苦。
土壤因播種而得到改良,思想因學習而獲得磨煉。不僅要從書本上學習,也要向其他人學習、借鑒別人的經驗,獲得知識就如獲得金子這種珍貴的物質一樣,只有堅持不懈地去采金,才可以充實自己的大腦,使自己的知識豐富起來。
擁有知識的人是充滿力量的人,沒有任何力量比知識更強大。知識也是無處不在的,只要用心,就會有所收獲。謙虛的人在處處尋找知識,自大的人卻看不到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