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工作與生活中,人人都希望能用最快、最有效的方法來解決問題以獲得成功。然而有的人能做到,但有的人卻做不到。這其中原因有很多,而是否懂得抓要點、抓根本,則是能否成功的關鍵。
1.對目標要做到有的放矢
沒有目標,我們的夢想便是無的放矢,無處依歸。有了目標,才有斗志,才能開發我們的潛能,也才能去為之尋找到達的方法。
但是,有了目標之后,必須要明確它。因為模糊不清的目標不但幫助不了你到達成功的彼岸,反而會讓你陷入迷惑之中,讓你覺得成功太遙遠,可望而不可即。
大家是否知道出租車行駛最危險是在什么時候?
答案是:沒有乘客的時候。
為什么呢?因為有乘客的時候,司機有目標,他就會全神貫注地駕駛,同時想方設法盡快到達目的地;而沒有乘客的時候,他是盲目的,走到十字路口左轉右轉猶豫不定,同時左顧右盼精力分散。
有一句英國諺語說得好:“對一艘盲目航行的船來說,任何方向的風都是逆風?!?
人生的目標,不僅是理想,同時也是約束。有約束,才有超越,才有發展。
就像一位跳高運動員,如果他的前面沒有一根橫竿,讓他漫無目的自由地跳高,可以肯定,他永遠也跳不出好成績來。正確的方法是,在他面前設定目標,放置一根橫竿約束他,讓他不斷地超越,橫竿也就不斷升高。甚至會有這樣的情況,在一定范圍內,橫竿越高,跳得就越高;橫竿很低時,他也跳不起來。因為,沒有目標(橫竿很低)時,會產生強烈的“失落”感。
拿破侖·希爾告訴我們,目標必須是長期的、特定的、具體的、明確的。
他說曾經有一個年輕人由于職業上的事情特地來找他幫忙,這位先生舉止大方,聰明,未婚,大學畢業已經4年了。
希爾先從年輕人目前的工作談起,并了解了他所受的教育情況、家庭背景以及對事情的態度。然后希爾問他:“你找我,目的是不是讓我幫你換份工作呢?”
年輕人答道:“是的?!?
希爾又問:“你想要一份什么樣的工作呢?”
年輕人回答說:“問題就在這里,我真不知道自己該做什么。”
這個問題其實很普遍,特別是在一些年輕人當中。后來,希爾幫他和幾個老板進行了接洽,但幫助都不大,這說明這種誤打誤撞的求職方法并不高明。拿破侖·希爾讓他靜下心來,先想明白自己適合哪項工作。希爾說:“不妨讓我們換個角度想一下,10年以后你希望自己是個什么樣子呢?”
年輕人沉思了一會兒,說:“我希望我的工作和別人一樣,待遇很優厚,并且買下了一棟好房子。當然,更深入的問題我還沒考慮好。”
希爾對年輕人說這是很自然的現象,他接著解釋說:“你現在的情形就好比是跑到航空公司里說:‘給我一張機票’一樣,除非你說出你的目的地,否則人家無法賣給你。同樣道理,除非我知道了你現實的人生目標,否則我無法幫你找到合適的工作。只有你自己知道你的目的地?!?
這使得年輕人不得不開始認真地思考。兩個小時過后,那名年輕人滿意地離開了。希爾相信他已經學到了重要的一課:出發以前,先要有目標!
大多數員工也是如此。他們希望命運之風能夠把他們吹入某個富裕又神秘的港灣。他們盼望在未來的“某一天”退休,在“某地”一個美麗的小島上過著無憂無慮的生活。倘若問他們將要如何達到這個目標時,他們會很茫然地回答,或許會有“某種”方法的。
其實他們不可能實現自己的理想。其原因在于他們從來沒有真正定下生活的目標。
一個沒有目標的人,無異于盲人騎瞎馬,其前景絕對不容樂觀!
拿破侖·希爾告訴我們,有了目標才會成功。
目標是一個人對所期望成就的事業的真正決心。目標不是幻想,因為一個切實可行的目標完全可以帶來實現的滿足感!
人生沒有目標,任何人都不可能成就任何事業。沒有目標促使你采取任何實際的行動步驟,那么你就只能在人生旅途的十字路口上徘徊,永遠抵達不了成功的彼岸。
就如空氣對于生命一樣,如果沒有空氣,沒有人能夠生存;目標對于成功也絕對重要,如果沒有目標,沒有人能夠獲得成功。
前美國財務顧問協會的總裁劉易斯·沃克,曾接受一位記者采訪。記者問道:“一個人不成功的主要因素是什么呢?”
沃克回答:“模糊不清的目標?!?
記者請沃克作進一步的解釋。沃克說:“我在幾分鐘前就問你,你的目標是什么,你說希望有一天可以擁有一棟山上的小屋,這就是個模糊不清的目標。問題就在你所希望的‘有一天’不夠明確。因為目標不夠明確,成功的機會也就不會大?!薄叭绻阏娴南M谏缴腺I一棟小屋,你必須先找到那座山,計算出那間小屋的價格,然后考慮通貨膨脹等因素,計算出若干年后這棟房子值多少錢。接著你必須決定,為了達到這個目標每個月要存多少錢。如果你真的這么做了,你可能在不久的將來就會擁有山上的那棟小屋。但你如果只是說說而已,夢想就不可能會實現。夢想是愉快的,但沒有配合實際行動計劃的模糊夢想,說白了也只是妄想而已?!?
有一個有趣的現象常常被人們忽略掉,更把它蘊涵的深刻道理給遺忘掉了!在陽光底下將放大鏡放到報紙的上方,距報紙有一小段距離。如果放大鏡是移動的話,永遠也不會使報紙被點燃;而當將放大鏡的焦點對準報紙的某一部位,用不了多久,報紙就會被點燃。
同樣道理,不管你具有多少能力或是才華,如果你無法管理它,不是將它聚集在特定的規劃上,并且一直保持在那里,那么你永遠無法取得成功。
許多優秀的成功人士都有過這樣的切身感受:明確的目標會帶給自己創造的激情火花,它就像成功的助推器,會推動自己向理想靠近或飛躍。一個人如果沒有明確的目標,就會失去崇高的使命感,也就喪失了進取的活力。
對個人而言,在你決定了你所追求的明確目標之后,你就等于作出了人生最大的選擇!
有了美好的理想,你就看清自己想要獲取什么樣的成功;有了明確的目標,你就會有一股無論順境還是逆境都勇往直前的沖勁。
2.你的態度就是競爭優勢
既然我們沒有更多更明顯的優勢,那么積極的做人處世態度就是我們最大的資本和優勢,就是競爭力。我們要比別人多投入一些,更積極一些,再耐心一些。在這個基礎上,我們終將會走向成功。
無論做什么樣的職業,要想成功,都會有一個共同的要求:積極的工作態度和一流的敬業精神。
海爾集團總裁張瑞敏曾說過這樣一番話:“如果讓一個日本人每天擦六遍桌子,他一定會始終如一地做下去;而如果是一個中國人,一開始他會按要求擦六遍,慢慢地他就會覺得五遍、四遍也可以,最后索性不擦了。中國人做事的最大毛病是做事不認真、不到位。每天工作欠缺一點,天長日久就成為落后的頑癥。”
有一次,希望集團總裁劉永行訪問韓國,被安排去一家面粉企業參觀。然而就是這次普通的參觀,給了他很深的刺激,回國后好幾個晚上都難以入眠。
這家面粉廠屬于西杰集團,每天處理小麥的能力是1500噸,卻只有66名雇員。一個只有幾十名員工的小廠,其工作效率之高令劉永行驚嘆不已。在中國,相同規模的企業一般日生產能力只有幾百噸,但員工人數卻高達上百人。希望集團的效率相對高于國內同行業標準,250噸日處理能力的工廠也有七八十名員工,日生產能力卻僅有韓國工廠的1/6。
為了弄清楚其中的奧秘,劉永行與這家工廠的管理層進行了深入的交談,了解到他們也在中國投資辦過廠,地址在內蒙古的烏蘭浩特。當時的日處理能力為250噸,員工人數卻高達155人。同樣的投資人,設在中國的工廠與韓國本土生產效率居然相差10倍之遙,效益自然也就不會太理想。磨合了一段時間,覺得沒有改善的可能性,他們就將工廠關閉了。
兩家工廠的效率為什么有如此大的差距呢?是設備的先進程度不同?不是。相反,韓國本土工廠是20世紀80年代投入生產的,而內蒙古的合資廠卻是在90年代建起來的,設備比原廠還先進。是管理方法的問題?也不是。工廠的主要管理層基本上都是韓國人。恰好,劉永行遇到了那位曾在內蒙古負責的韓國廠長。
懷著極大的好奇心,劉永行特意請教這位廠長:“為什么同樣的設備、同樣的管理,設在中國的工廠卻需要雇用那么多人呢?”
那位廠長回答得很含蓄:“也許是中國人做事不到位吧?!倍沁@么一句輕描淡寫的話,卻讓劉永行回國后徹夜難眠。他知道,當著一群中國企業家的面,那位廠長的話已經是十分客氣了。在這句平淡的話背后,一定有許許多多不為人知的管理問題。
仔細想一想,與韓國人相比,中國人做事的態度無疑存在很大的差距。韓國人做事總是手腳不停,無論是工人還是管理人員,手頭的工作做完了,就一定安排別的事做。他們是一專多能。比如說一個廠長,如果他覺得自己的崗位比較空閑,就會做其他一些事情,以節省人力。而在中國大部分企業中,則存在許多把自己的事情做得差不多就夠了的想法,所以我們的效率就低了。
來自哈佛大學的一個研究發現:一個人的成功,85%取決于他的態度,而只有15%取決于他的智力和所知道的事實與數字。
既然我們沒有更多更明顯的優勢,那么積極的人生態度和做事的態度就是我們最大的資本和優勢,就是競爭力。多投入一些,更積極一些,再耐心一些,在這個基礎上,我們終將會走向成功。
人們常常抱怨自己的薪水太低,感嘆中國企業無法跨入世界頂級行列,希望中國經濟更加強大,但卻很少意識到,差之毫厘,謬以千里,這巨大的距離正是由于我們每個人的一點點差距造成的。
任何一個公司都需要把事情做到位的員工。能夠做好自己的工作,是成功的第一要素。各行各業,人類活動的每一個領域,無不在呼喚能自主做好手中工作的員工。齊格勒說:“如果你能夠盡到自己的本分,盡力完成自己應該做的事情,那么總有一天,你能夠隨心所欲從事自己想要做的事情?!狈粗?,如果你凡事得過且過,從不努力把自己的工作做好,那么你永遠無法達到成功的頂峰。
3.只有合作才能獲得成功
合作讓人得到生存、發展和成功,缺少了合作,人們只能身處困境而無法擺脫。因為有了合作之后,原本的困境就不再是問題,原本的困難都將得到解決。合作之所以有如此爍爍鋒芒,就在于它能優勢互補,凝成合力,發揮了1+1>2的績效。
21世紀是一個合作的世紀,世界已從幾千年前的刀耕火種社會發展到了現在的高科技信息時代。要想成功,單憑一己之力很難達到。從無數經驗和教訓中,我們得出結論:很少有人能獨自成功,成功呼喚合作。我們大家都知道大雁南飛時是成群結隊以“人”或“一”字形飛行,而且領頭的大雁累了會不斷地更換。因為為首的雁在前頭開路,能幫助在其左右的雁群避開一定的氣流。科學家曾在風洞實驗中發現,成群的雁以“人”或“一”字形飛行時,比一只雁單獨飛行能多飛12%的距離。人類亦如此,只要懂得合作,就會“飛”得更高、更快、更遠。
很多情況下,我們并非孤身一人,我們能夠尋找到能給予幫助的人,我們是可以借助別人的幫助、與別人合作獲得成功的。
一個星期六的上午,一個小男孩在他的玩具沙箱里玩耍。不一會兒,他在沙箱的中部發現一塊大的巖石。
小家伙開始挖掘巖石周圍的沙子,他手腳并用,似乎沒有費太大的力氣,巖石便被他連推帶滾地弄到了沙箱的邊緣。不過,這時他發現,他無法把巖石向上滾動,翻過沙箱邊板。
小男孩手推、肩擠、左搖右晃,一次又一次地向巖石發起沖擊,可是,每當他剛剛覺得取得了一些進展的時候,巖石便滑脫了,重新掉進沙箱。他得到的唯一回報便是巖石再次滾落回來,有一次還不小心砸傷了自己的手指。
最后,他傷心地哭了起來。這整個過程,男孩的父親透過起居室的窗戶看得一清二楚。當淚珠滾過孩子的臉龐時,父親來到了他的跟前。
父親的話溫和而堅定:“兒子,你為什么不用上所有的力量呢?”
垂頭喪氣的小男孩抽泣道:“但是爸爸,我已用盡了我所有的力量!”
“不對,兒子,”父親親切地糾正道,“你并沒有用盡你所有的力量。你沒有請求我的幫助。”
父親彎下腰,抱起巖石,將巖石搬出了沙箱。
故事中的小男孩,雖然用盡全力,并想方設法自己去解決問題,但是在一次一次的挫折中,卻始終沒有向身邊的父親尋求幫助,不僅浪費了身邊的資源,問題也沒有得到解決。
合作不單是一種精神,更是一種生存與發展的需要。新世紀的成功之路絕不比我們以往的路好走。無數的困難和挑戰在等待著我們。在工作中,有許多才華出眾的年輕人卻不懂得合作的重要,他們不明白如果他們在一個組織或集體中同其他人合作不僅能解決所有的困難,而且還會制造出個人無法創造的奇跡。
阿基米德說:“給我一個支點,我可以撬動整個地球。”但是,前提是必須有這個支點,還要有足夠長的杠桿。解決問題的時候,任何對我們有幫助的信息、能量、金錢、行為、經驗、關系等都能夠成為幫助我們解決問題的杠桿,都是可以借鑒的,也都是可以合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