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調整好心態,心態決定一切(3)
- 改變你的不良習慣
- 張易山
- 3669字
- 2016-03-11 16:13:56
獲諾貝爾化學獎的法國科學家維克多·格林尼亞卻是從另一種自卑走向成功的。格林尼亞出生于一個百萬富翁之家,從小過著優裕的生活,養成了游手好閑、擺闊逞強、盛氣凌人的浪蕩公子惡習。仗著自己長相英俊,揮金如土,可以任意地玩弄女人。一直春風得意的格林尼亞遭到過一次重大打擊。一次午宴上,他對一位從巴黎來的美貌女伯爵一見傾心,像見了其他漂亮女人一樣追上前去。此時,他只聽到一句冷冰冰的話:“請站遠一點,我最討厭被花花公子擋住視線。”女伯爵的冷漠和譏諷,第一次使他在眾人面前羞愧難當。突然間,他發現自己是那樣渺小,那樣被人厭棄,一種油然而生的自卑感使他感到無地自容。他滿含恥辱地離開了家庭,只身一人來到里昂,在那里他隱姓埋名,發憤求學,進入里昂大學插班就讀,并斷絕一切社交活動,整天泡在圖書館和實驗室里。這樣的鉆研精神贏得了有機化學權威菲利普·巴爾教授的器重。在名師的指點和他自己的長期努力下,他發明了“格式試劑”,發表了200多篇學術論文,被瑞典皇家科學院授予1912年度諾貝爾化學獎。受自卑心理折磨的朋友,請好好想想上面這些杰出人物的例子。自卑如能被超越,便成了我們成功的本錢。
只要改變心態,將自卑變為發奮的動力,就能走向成功和卓越。
在樹立信心的道路上,首先,你應觀察自己的自卑感相當于前面所提到的哪一種,找到癥結之處,便應馬上溯其根源。你發現原來自己的自我主義、膽怯心、憂慮及自認比不上他人的感覺小時候就已存在,而自己和家人、同學、朋友之間的摩擦即為這些否定感覺使得自己在人際交往中過分敏感所導致。若對此能有所了解,則你就等于踏出了克服自卑感的第一步。為了證明你不再是孩子,你若能將小時候不愉快的記憶從內心消除,即表示你又向前邁進了一步。
成長需要過程,在掃除自卑障礙的同時,你不妨將自己的興趣、嗜好、才能、專長全部列在紙上,這樣你就可以清楚地看到自己所擁有的東西。另外,你也可以將做過的事制成一覽表。譬如:你會寫文章,記下來;你善于談判,記下來;另外,你會打字、你會彈奏幾種樂器、你會修理機器等種種,你都可以記下來,知道自己會做哪些事,再去和同年齡其他人的經驗做比較,你便能了解自己的能力程度。
世界是多彩的,生活面臨著一個又一個挑戰。你愿意當懦夫,還是希望做一個生活的強者呢?答案就掌握在自己的手中。戰勝自卑,給自己暗示,我是一個通過努力就能成功的人,相信自己,相信自己的能力,以嶄新的態度去面對生活。
拒絕自卑,對自己充滿信心,就是給你的人生增添一條成功的路徑。一個欲成就一番事業的年輕人,就要戰勝自卑感!樹立起信心,充實而坦然地面對生活,相信自己是可以成功的。
8.樂觀是幸福生活的源泉
在挫折面前,可怕的是悲觀,因為這樣會讓人覺得沒有希望,沒有任何辦法解決眼前事。在挫折、困難面前需要的就是樂觀的心態,積極地應對眼前所需解決的事情,相信自己一定會做得很好,問題一定會得到圓滿解決。
生活中,每個人都會遇到挫折,甚至有時一些挫折的現狀難以突破。面對挫折,有的人便會不戰而敗,捶胸頓足,怨天尤人。這樣的人永遠也無法走出困境。而我們所需要做的就是滿懷希望、對自己充滿信心。
有一位外國婦女的頭部被搶劫犯擊中了5槍,竟然還能繼續活下去,醫生把她的康復歸功于求生的希望。她自己也說:“希望和積極的求生意念是我活下去的兩大支柱。”同她一樣,許多癌癥患者在面臨死神的威脅時,對生寄托著希望,竟然活了許多年。在挫折面前只有充滿希望,永不放棄,才有機會取得成功。
希望,使人增強了對挫折的心理承受能力。經歷過挫折打擊而能心平氣和地忍下來的人都有一種切身體驗:人之所以能夠忍耐,是因為他對未來充滿了希望。比如,一些受到不公待遇的人產生了極強的挫折感,他們本來可以找有關人士去討個公道,可是,又怕因此會給其他人留下話柄,說他們計較個人名利。為了今后的前途,他們忍了,一次、兩次、三次,每次忍讓時他們心中想的都是希望,否則,如果一個人絕望了,對未來不抱任何希望,他就不會忍耐,而會破罐子破摔,自暴自棄,不去做任何努力,對一點點挫折都失去了承受能力。從這個意義上說,希望是奔向前途的航標和指路明燈。人若沒有了希望就會迷失方向,生活就會失去意義。要想成就自己就必須要有堅強的心,把自己承受挫折的心理變得強大,相信“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對人生積極樂觀的態度就是在挫折中主動尋找幸福。即使道路坎坷,荊棘繞身,也能在奮斗中發現樂趣,正所謂苦盡甘來。
近年來,有研究表明,日本的自殺人數逐年上升。很多人遇到挫折,首先想到“勇敢”地切腹自盡,而不是思索該怎樣戰勝困難。
生命對于一個人只有一次,是否以積極樂觀的態度去對待人生,這對一個人一生的影響是重大的。
有這樣一則故事很能說明樂觀者的人生態度。
一個人同一位準備遠航的水手交談,他問:“你父親是怎么死的?”“出海捕魚,遇著風暴,死在海上。”“你祖父呢?”“也死在海上。”“那么,你還去航海,不怕死在海上嗎?”水手反問:“你父親死在哪里?”“死在床上。”“你的祖父呢?”“也死在床上。”“那么,你每天睡在床上不害怕嗎?”
這個故事含有深刻的人生哲理,言簡意賅,反映出了水手明知祖父、父親都死在海上,卻沒有因失去親人的痛苦挫折而改變自己的奮斗目標,仍然樂觀地從事自己的事業。
樂觀是指人在遭受挫折打擊時,仍堅信情況將會好轉,前途是光明的。從情感智商的角度來看,樂觀是人們身處逆境時不心灰意冷、不絕望或不抑郁消沉的心態。與希望一樣,樂觀施恩于人生。
樂觀對挫折中的人有如下作用:
第一,樂觀能為人排遣痛苦。
樂觀是一種良好的心理特征,能挫敗一切痛苦與煩惱,給人的生活的勇氣、信心和力量。醫學家認為,愉快的情緒能使心理處于怡然自得的狀態,有益于人體各種激素的正常分泌,有利于調節腦細胞的興奮和血液循環。
第二,樂觀的生活態度有利于促進人際關系和事業。
持一種樂觀、豁達的生活態度參與活動,你會發現很容易與人和諧相處。樂觀者全身充滿活力,容易與社會合拍。由于心情舒暢,在與人交往中就會對別人謙虛、尊重、理解,自然會得到別人的理解和尊敬,雙方情感的相悅就能形成和諧融洽的人際關系。同樣,強者受挫后不氣餒,以樂觀的態度對待暫時的失敗,這樣就會使他有一種自信的進取力量。這種力量把自己展現于外,參與人群和事業,從而得到成功和成就。成功和成就的愉快情感會使自己更樂觀地去繼續從事未完的事業或開辟新的天地,這樣的良性循環使事業充滿生機,為生活帶來無窮的樂趣和意義。
第三,樂觀能促進身體健康。
樂觀者一生中最大的收益是身體機能完好。人們常說“笑一笑,十年少”。沒錯,樂天派自然心寬體胖,會笑對人生中的坷坎與挫折。他們不容易被疾病擊垮,他們抗御心腦血管病、癌癥和糖尿病等慢性難治病的能力遠勝過悲戚憂郁者。有一位外國的流行病學家斷言,長期有絕望意識的人,其死亡率高于心臟病、癌癥和其他病因造成的平均死亡率。這說明樂觀心態對于健康的確大有裨益,悲觀絕望則嚴重影響身體健康。
樂觀是幸福的源泉,有了樂觀的心態,什么困難、挫折也不放在眼里,一切都會解決的,相信自己的能力。要想成就自己就先培養樂觀這個好習慣!
9.別看不起小事,小事是大事的起點
做事要先從小事做起,切忌眼高手低,小事不想做,大事做不來。凡事從小做起,點滴積累,終有一天會成功。
古人說: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層之臺,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這些話共同強調了一點,就是任何事物的形成都是從點滴開始的,它提醒人們做事要從小處著手的重要性。
如果你好高騖遠,以為可以沒有過程而直奔終點,不從卑俗而直達高雅,舍棄細小而直達廣大,跳過近前而直達遠方。這種心態是不正確的。心性高傲、目標遠大固然不錯,但目標好像靶子,必須在你的有效射程之內才有意義。如果目標太偏離實際,反而無益于你的進步。同時,有了目標,還要為目標付出努力,如果僅空懷大志,而不愿為理想的實現付出辛勤勞動,那“理想”永遠只能是空中樓閣,一文不值的東西。
成功人士從來不因為小事而懈怠,他們會把做好小事看成是一種磨煉,是成就大業的幼苗和基石。
很多時候,成功在常人的眼中是力所不能及的事情,但在成功者看來,成功就是做好身邊的“瑣碎小事”。
曾經有這樣一個故事:
耶穌帶著他的門徒杰克遠行,途中發現一塊廢棄的馬蹄鐵,耶穌讓杰克撿起來。杰克懶得彎腰,假裝沒聽見繼續往前走。耶穌則自己彎腰拾起,并用它換得幾文錢,買了十幾顆櫻桃藏在衣袖里。出了城便是茫茫的荒野。走上一段路,二人已經非常渴了,耶穌故意掉落一顆櫻桃在地上,口渴難耐的杰克,不得不彎腰撿起來吃。就這樣,一個丟,一個撿,杰克也顧不得狼狽,就這么一次又一次地彎腰,畢竟解渴要緊。
事后耶穌借此事教育杰克說,小事不做,將在更小的事情上操勞,如果你肯彎一次腰的話,那么成功就是給你準備的。也許對于那些失敗者來說,早知道有這樣的結果,當初就會把這些“廢鐵”拾起。但是,問題就在于“不知道那些廢棄的鐵是寶”,就像“傻瓜吃餅”,等吃到第10個的時候,感到肚子已經太脹了,說早知道這樣,我吃最后一個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