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把握說話藝術(1)
- 提高辦事能力的11種方法
- 王峰
- 4916字
- 2016-03-14 17:47:44
能說會道才能把事辦好
即使開始時,懷有敵意的人,只要自己抱有真實和誠實去接觸,就一定能換來好意。
——池田大作
要宣揚你的一切,不必用你的言語,要用你的本來面目。
——盧梭
1.忠言不逆耳,難事不難辦
良藥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這句話重復多了,人們就會形成錯覺,規勸別人的話必然難聽,不難聽的話不配稱“忠言”,其實不然。
忠言不必逆耳也可起到進諫作用,關鍵看人們怎樣說,會說的人能讓聽者感到忠言不逆耳,心甘情愿地接受他人的想法。
在日常生活中,說話者往往只強調動機的利他性和方案的選優性,而忽略了說服方法的適合性和別人接受過程的復雜性,讓人覺得是被迫接受的,而不是出于主觀自愿。
方法的不當,從而抵消了動機和方案的優勢,一旦別人不接受你的方式方法,想要通過溝通達到自己的目的也便成為一句空話。西方管理學家認為,怎樣干往往比干什么更重要。
有一次,唐太宗李世民揚言要殺掉敢于觸犯龍顏的魏征,長孫皇后聞訊后十分著急。李世民竟然發怒要殺人,可見問題的嚴重性,也許他未必會真的殺人,但在氣頭上,結局肯定兇多吉少。如果用逆耳的“忠言”勸說李世民,李世民不僅不容易接受,反而會使事情弄得更糟。會說話的長孫皇后取順耳之言規勸李世民。她說:自古以來主賢臣直,只有君主賢明,當臣子的才敢直抒胸臆、有話就講,今魏征敢于直言勸諫,全賴圣上賢明……李世民聞后龍顏大悅,遂打消了殺魏征的念頭。
秦朝時,有個很有名的人叫優旃。有一次,秦始皇要大肆擴建御苑,多養珍禽異獸,以供自己圍獵享樂。大臣們雖然知道這是一件勞民傷財的事,但誰也不敢阻止秦始皇。這時優旃挺身而出,他對秦始皇說:“好,這個主意很好,多養珍禽異獸,敵人就不敢來了,如果敵人從東方來了,可以下令麋鹿用角把他們頂回去,就不用士兵了。”秦始皇聽了不禁破顏而笑,而且改變了擴建御苑的決定。
優旃的話表面上是贊同皇上的主意,而實際意思則是說如果按皇上的主意辦事,國力就會空虛,敵人就會趁機進攻。這樣表面上贊同了秦始皇,同時也保全了自己,更為重要的是它促使秦始皇醒悟,從而達到了說服的目的。
直言不諱固然可貴,但不同的人身份地位上下有別,性格愛好各有不同,作為一名進言者,一定要掌握溝通的方式、方法,使對方易于接受,把自己的觀點順理成章地傳達出去。
2.看人說話,對癥下藥
在辦事時,講話不能顧此失彼,離題萬里,要善于抓住對方話語中的問題所在,對癥下藥,就事論事,這樣才能取勝,且事半功倍。
“對癥下藥”,就是在游說之前,要對游說對象作客觀了解,把握對方的個性特征、愛好興趣和行為表現,然后針對不同對象,采用不同的游說對策。倘若不了解對手就倉促上陣,猶如“盲人騎瞎馬,夜半臨深池。”雖有促成之心,結果卻是事與愿違。倘若能知人知己,因人施言,必定會收到很好的效果。
春秋時的孟子,在游說齊宣王時,就成功地運用了此法。聞名遐邇的齊宣王好大喜功、愛講排場。他不但喜歡聽人吹竽,而且喜歡欣賞三百多人一起吹竽的熱鬧場面。于是這支樂隊里就混進了一個根本不會吹竽的南郭先生,而且還一直混到齊宣王駕崩之后,才被愛聽獨奏的新齊王嚇得逃之夭夭。
據《孟子》記載,齊宣王還好狩獵,為了尋歡作樂,曾在臨淄城郊建了一個方圓40里的獵場,專門畜養麋鹿等珍禽異獸以供他狩獵之用。這么大的獵場,在當時的諸侯國中,可算是獨一無二的了。但是,即使這樣,齊宣王還嫌獵場小,又討厭齊國老百姓反對他建獵場的抱怨之聲。于是他問孟子道:“當年周文王的獵場方圓70里之闊,有這事嗎?”孟子一到齊國,就知道宣王建獵場的事,而且了解到齊宣王濫殺進場百姓的殘酷行為。當宣王詢問他關于文王的獵場時,他立即答道:“聽說有的。”齊王一聽,果有此事,便進一步問道:“果真如此,那他的獵場算不算大?”“很大,但老百姓還認為它太小!”齊宣王一聽,馬上說:“可是我的獵場才40里,老百姓卻嫌它太大,這是什么道理?”
孟子一見齊宣王滿腹牢騷的樣子,便乘機進言道:“文王的獵場雖有70里,但他多放養幼小的動物,而且與民同游同獵,老百姓嫌它太小,不是正常的嗎?我來到齊國,一進國門先要問有什么禁忌然后才敢入內。又聽說你建有40里的獵場,倘若有人捕殺其中的獵物,罪同殺人,處以重罰。所以雖說只有40里,卻像一口深深的陷阱立于國中,老百姓認為它大,不也是正常的嗎?”宣王聽完這些話低頭想了好一會兒,認為果真如此。從那以后,他不再覺得獵場小了,也不再禁止百姓入場捕獵了。
孟子此次游說齊宣王為什么能成功?這與他善于把握形勢,對癥下藥,運用因勢利導的說話技巧有很大關系。孟子來齊國的目的,就是讓宣王廢舊制,開放獵場與民同樂。但是,在什么時候、在什么情形下才能實現游說的目的呢?恰好,齊宣王主動征詢他關于文王建獵場的事,于是,他針對齊宣王好大喜功、好講排場的稟性,還根據齊宣王經常以周文王的故事為引證的心理,先順水推舟、因勢利導地回答70里的獵場屬實,而且“民猶以為小也”。
這樣做,一來順著宣王的性子,展開問題的討論;二來也能逐步順著話題引出齊宣王抱怨本國老百姓嫌40里獵場規模太大的不滿情緒。兩個截然相反的獵場形成了鮮明的對比,于是,此時的齊宣王想知道下面的答案。可以說這時孟子第一步游說的目的已經達到了。
接下來,他有條不紊地展開說辭:你不是喜歡效仿古代圣王之事嗎?但你要知道文王的70里獵場是與民同樂的,所以老百姓嫌它小,而你齊宣王呢,獵場雖只40里,然而有“殺其麋鹿者如殺人之罪”的虐民律令,此猶如一口深深的陷阱立于國中,老百姓能不怨其大嗎?齊宣王終于明白了獵場面積不在大小而在于其是為己還是為民的道理,最終,接受了孟子的勸說。
當看到別人寥寥幾句話就能夠做成一件大事的時候,就應該明白一個道理:恰到好處的語言魅力是無窮的,如同陳年美酒一樣,甘之如飴,令人回味無窮。
辦事是一門很復雜的學問,也是人生的必修課,如果僅僅靠古人的幾條垂訓和社會上的一些經驗是很難學好這門課的。只有以科學認真的態度待人處世,在實踐中勤于思考,遇事具體分析,具體問題具體對待,才會把事辦得更到位。
3.拒絕他人,要掌握尺度
好多人都感受到被人直接拒絕的滋味,這種感受的確不舒服,但是,人生就是一個不斷地遭到拒絕和拒絕他人的過程。如果人們懂得拒絕,就能巧妙地將自己從不必要的尷尬中解脫出來,如果能把拒絕的話說得八面玲瓏,得到了對方的理解,就不會使自己陷入兩面為難的境地了。
人活在世上,總會有些同窗好友,或同學、同事等朋友,相處的日子久了,大家自然會相互幫忙。對于朋友的請托,應盡自己最大的努力去辦。假若朋友提出的某些要求很過分,是我們個人力所不能及的,或者是一些對自己有壓力或違背自己意愿的事情時,這時候應該妥善友好地拒絕,而不是硬撐,否則,可能會使結果更糟。
但有很多人在處理這類問題時感到很棘手,不知道該如何開口拒絕,明知道一些事情辦不成,卻既擔心拒絕會引起別人的誤解,又害怕傷害了朋友之間的友誼,而硬撐下來。其實,拒絕人的關鍵是掌握拒絕的技巧,要學會友好地拒絕他人。
有人會問:在什么情況下可以拒絕別人?應該怎樣拒絕他人呢?怎樣做才能使自己不做違心的事,而又不影響友誼呢?這的確是人際交往中的一個重要的問題,也是拒絕藝術所在。一般來說,在違背自己做人的原則或自己力不能及;不符合自己的興趣愛好;違背自己的價值觀念;可能陷入復雜關系網;損害了自己的人格;助長虛榮心;陷入庸俗的交易;從事違法犯罪的行為等情況時,人們應該把拒絕他人的話說出口。
拒絕他人,有時,不要直截了當地說出。不要在他人剛開口提出要求時,就斷然拒絕;不要對他人的請求迅速采取反駁的行為,或流露出不高興的表情,或者去藐視對方,堅持永不會妥協的態度等,這些都是不妥當的拒絕方式。拒絕他人時,應該以和藹可親的態度誠懇應對,讓別人可以理解與接受。
拒絕他人,要明確說出事實,據實言明,不要采取模棱兩可的說法,這樣對方摸不清你的真正意思,而可能會產生許多誤會,這就容易使彼此之間產生一種隔膜,雙方關系越來越淡。
在現實生活中,往往會發生類似的事情。杰杰一直是班上成績很好的學生,也十分熱心地幫助他人。近一段時間,每天放學后,他都會準時和另外兩個同學“隱姓埋名”地去幫助一位孤寡老人。一天放學后,他正準備出發,成績比較差的王波拉著讓他講解一道數學題,他一看時間快到了,看了那道題很簡單,便說:“這道題這么簡單,你自己想吧,我還有事呢!”然后就走了。王波為此十分生氣,再也不理杰杰了。雖然杰杰不是有意的,但別人并不知道,因而誤解他、討厭他,也疏遠了他。所以,拒絕他人時,要以誠懇的態度讓對方明白你拒絕的真正原因。
拒絕他人,千萬不要傷害對方的自尊心。特別是對自己有過幫助的人向自己求救時,為了情面,的確是難以拒絕的。不過,只要你能表示出尊重對方的意愿,委婉而率直地講出自己的難處,相信對方也會理解你、原諒你。
拒絕他人,也要給對方留一條退路,留一個臺階下,也就是說要給對方留面子,要讓他自己下梯子。所以,應耐心地聽對方把話說完,當你完全聽完對方的話后,心里就有了主意,然后再來說服對方,就不會使對方難堪了。
有時,拒絕他人時,不能把話完全說死。比如,遇到某個異性當面向你表示愛意,如果你又不樂意接受其愛,就可用拖延法來拒絕。他邀你跳舞,你可以這樣回答:“以后吧,有時間我會約你的。”在拒絕他人時,如果自己很有把握可以拒絕對方,可以與對方面對面相坐;如果要拒絕的是一個“難纏”的人,拒絕他時,最好不要和他的視線直接接觸,選擇位置時要以斜、橫為佳。除此還應選擇拒絕的恰當時間,有時候,拖延一段時間,選擇一個好機會,再予以拒絕,會使得原來緊張的局面完全改觀,這也是一種拒絕人的技巧。
有些人不會或者不敢拒絕別人,而往往做著自己不愿意做的事,活得很累,而又丟失了自我,事后常常會后悔、自責、自卑,或者產生了一些心理障礙。其實,學會拒絕他人的技巧并不困難,不妨試試下面幾種方法:
(1)婉拒法
“哦,是這樣,可是我還沒有想好,考慮一下再說吧。”“哦,是這樣呀,我沒看清楚”“我沒注意,也不是太清楚。”
(2)不卑不亢法
“哦,我明白了,可是你最好找個對這件事更感興趣的人效果會更好,好嗎?”
(3)幽默法
“啊!對不起,今天我只好當逃兵了。”
(4)無言法
有時運用擺手、搖頭、聳肩、皺眉、轉身等身體語言和否定的表情來表示自己拒絕的態度,會帶來一些意外的效果。“嗯,讓我再考慮考慮……”
(5)緩沖法
“哦,我再和其他人商量一下,你也再仔細考慮一下,過幾天再決定,好嗎?”“今晚還有事,以后再說吧。”
(6)回避法
“今天咱們先不談這個,我想有一件事你更關心……”“我轉告她一聲倒是可以,就是怕她誤會了,還是你直接對她說為好。”“這件事由我出面恐怕不太好吧!”
(7)借力法
“你可以去問問他,他可以為我作證,我干不了這種事!”“好是好,不過我更喜歡……我想那個會更好。”
(8)自護法
“你為我想想,我怎么能去做沒把握的事?你也不想讓我出洋相吧!”“我很理解你的心情,但是這樣做,對你我都沒有好處,你仔細想想。”
在辦事過程中,要掌握拒絕他人的技巧。恰當地拒絕他人,既可減少人們心理上的緊張和壓力,又不會使自己在人際交往中陷于被動,也不至于使雙方陷入尷尬的境地,事情就會辦得輕松、瀟灑一些。
4.揣摩對方心思,扣動他人心弦
辦事不可能一蹴而就,只追求速度。說服別人時,別人就會本能地產生反說服的心理,你越努力,對方的防范心理有可能就越強,但是,若循序漸進,先了解對方的心思,然后用誘導的方式一步一步地去說服,就順利一些。
一位人力資源專家這么說:“假如對方很愛說話,那么我就有希望成功地說服他。因為對方已講了七成話,而我們只要說三成話就夠了!”
實際上,很多時候,人們為了要說服對方,就滔滔不絕地擺事實、講道理,把話說了七成,只留下三成讓對方“反駁”。若想順利圓滿地說服對方,首先要學著盡量將說話的角色改變成聽話的角色,去了解對方的想法、意見及其想法的來源或憑據,這才是最重要的。
當對方仍堅持自己原來的想法,此時最好的辦法就是先接受他的想法,或者先站在對方的立場發言。“我也覺得你過去的做法還是有些可取之處,確實令人難以放棄。”先接受對方的立場,說出對方想講的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