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時刻以大局為重(1)
- 李嘉誠做人經商處世的大智慧
- 王峰
- 4970字
- 2016-03-09 11:22:59
全局和局部密不可分,局部是全局的有機組成部分。古人云:不謀萬世者不足以謀一時,不謀全局者不足以謀一域。商場歷來都是競爭的戰場,雖然沒有硝煙,卻也是計謀迭出。有經驗的商家不會一味地猛打猛沖,而是統觀全局,從大處著眼,小處入手。李嘉誠深知商海無常,變化莫測,要想使自己在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就要以大局為重。
1.充滿信心,志存高遠
善于經營的商界人士在取得一定成就后,仍不忘發展,繼續在商業中馳騁前進。他們的動力就在于不斷地為自己確立一個遠大的目標,然后全身心地投入進去,不達目的誓不休。的確如此,遠大的目標必然會催人奮發向上,一路攻克難關,最終將勝利的大旗插上事業的頂峰。
企業的成功在于要有明確的發展目標,只有這樣才能集中精力、全力以赴地去奮斗。1971年1月,中國邀請美國乒乓球隊訪華,乒乓外交使中美關系得到了好轉。中美關系的演化表明,中美兩國的敵對狀態很有可能得到消除,中國國門將會在一定程度上對外開放。照此看來,香港的轉口貿易地位無疑會逐步增強。
國際環境和中國國內環境的變化給香港經濟的飛躍帶來了比較寬松的發展空間。從20世紀70年代開始,香港經濟轉入多元化。香港經濟前途一片光明,人們對香港的前途充滿信心。
李嘉誠沒有浪費這個大好勢頭,1971年6月,他成立了長江地產有限公司,并決定集中一切力量發展公司的房地產。
在第一次公司高層會議上,李嘉誠簡明扼要地介紹了一下公司取得的成就,然后直奔主題,道出了以后的發展目標:以“置地公司”為奮斗目標,不僅要學習“置地”的成功經驗,還要趕超“置地”。
李嘉誠的決心讓大家感到一臉迷茫,因為“置地”的實力是絕對不能忽視的。置地全稱為香港置地有限公司,于1889年成立,由英國商人保羅·遮打與怡和洋行的杰姆·凱瑟克以500萬港元注冊成立,此公司在當時是全港最大的公司。它的發展比較迅速,經半個多世紀,置地有限公司在香港處于絕對霸主地位,在世界上的地位亦不可小覷,它已經成為全球三大地產公司之一。
現在的置地公司已經是一個涉足廣泛的公司,它集地產、酒店餐飲、食品銷售為一體;其業務范圍亦相當廣泛,雖立足香港,但其業務面已經覆蓋亞太十幾個國家和地區。
“撼山易,撼置地難”是業界早有的說法,到現在仍被業界人士認同。要想趕超實力超群的置地,其難度可想而知。況且,長江地產公司剛剛成立,在置地眼中,不過是個剛學會走路的小孩。李嘉誠的口氣如此之大,難免讓手下的各部門領導人頓生猜疑。
有人立即起身質問老總李嘉誠:“置地的實力那么雄厚,長江現在最多可算得上小型公司,我們能趕超置地嗎?”
“能,”李嘉誠充滿自信而又斬釘截鐵地說,“再大的公司也是從小做起的,世界上任何一家大型公司都是通過不斷發展,實力才不斷強大起來的。名人都是出自于眾人之中,當年,置地的創辦者之一遮打爵士僅是一個貧寒之士,他從英國遠道而來,沒有人認識他,沒人把他放在眼中。然而,他憑著自己的恒心、毅力、精明的頭腦以及機遇,終于成為香港巨富,取得了一個又一個成就:創九倉(九龍倉)、建置地、辦港燈(香港電燈公司)。不管做什么事情,我們都應該有雄心壯志,遠大的目標在給我們帶來壓力的同時,也給我們帶來了巨大的動力。”
“就長江目前的實力而言,不可否認,它與置地有著天壤之別。但是,我們可以先學習他們的成功之道。置地能夠在香港甚至全球穩步發展,最重要的原因是它以收租物業為主、發展物業為輔。置地目光遠大,它不求近利,而是長期投資。我們長江地產也應該像置地這樣,以收租物業為主,必會有大前途。”
“另外,置地的基地在港中地區,而中區的物業已經發展到極至,地價甚是昂貴,不再是寸土寸金,寸土尺金都不為過,發展空間狹小。以長江公司現有的資金儲備,是沒有實力在中區拓展地產的,但我們可以去目前稍微冷淡、地價較低的邊緣地帶和新興市鎮發展,待實力雄厚,再與置地一決高低。”
“先父曾與我談到過久盛必衰的道理,我常以此話驗證世間發生的事,且屢次都有效。置地已久居香港霸主地位,近幾年中,其發展趨勢還是有一些不盡人意之處,勢頭遠不及地產界的后起之秀太古洋行。”
“長江在創業之初,加上借來的資金才有5萬港元,物業也是后來才開始經營的。如果集中發展房地產,我們公司的發展勢頭定會很旺。因此,超越置地是完全有可能的。”
李嘉誠的分析有理有據,他把趕超置地作為自己的目標,不無道理。
但是,李嘉誠的話并不能夠使在座高層信服,只有事實最可信。
李嘉誠開始大力發展地產業,他在現有的地盤上廣建樓宇,由于當時的發展勢頭良好,用戶在樓宇籌建過程中便上門求租。李嘉誠一刻也未放松,他把收到的租金繼續投入到樓宇的興建中。
李嘉誠就是這樣一個敢說敢做的人,一旦定下目標,便緊鑼密鼓地開始努力發展。商業人士就該有這種大志和氣魄,只有這樣,才能夠使自己的事業百尺竿頭更進一步。
李嘉誠經商箴言:
不必再有絲毫猶豫,競爭即搏命,更是斗智斗勇。倘若連這點勇氣都沒有,談何在商場立腳,超越置地?
2.顧全大局,深入人心
顧客被商人視為上帝,這些上帝就在眾人中。如果自己的產品能夠打動人心,被人們稱贊,自然會得到顧客的青睞。在關鍵時候,得人心者得天下。掙錢是經商的目的,在商人的眼中,錢是越多越好。策略的好壞決定著一個商人掙錢的速度和數量。得人心后再掙錢,不失為一個好方法。
自從1971年成立以來,長江地產公司取得了不錯的成績,五六年間,該公司的年經常性利潤達到近6000萬港元,擁有物業地產600多萬平房英尺,資產凈增至5億多港元。雖然取得了一些成就,但是和當時香港的大公司相比,長江實業只能算是一家中型公司。不過,李嘉誠在當時的地產界已小有名氣。在一次拍賣會上,一個實習記者指著李嘉誠問身旁的一個記者:“那個高額頭、頭發稀少、連連舉手的人是誰?”
這位記者告訴他,這個人是李嘉誠,現在是長江實業有限公司的總裁,靠塑膠花發跡,當年被人們稱作“塑膠花大王”。近幾年投資地產業,他的公司發展相當迅速,到現在已經擁有多座工業大廈,并在賽西湖興建了高級住宅樓。
當時,長江實業是無法與當時的地產大戶抗衡的,他的鮮為人知也是合乎情理的。可時隔一年,李嘉誠在地鐵工程競標中一炮打響,李嘉誠的名字變得異常響亮,昨日的小記者不免會自嘆有眼不識泰山。長實集團這個響亮的名字頓時傳遍香港的大街小巷。
李嘉誠沒有沉浸在眼前的成就中,他的目標遠遠不限于眼前的成功,他需要繼續發展。
1977年6月,李嘉誠購進了大坑虎豹別墅的近15萬平方英尺的地皮,準備在這塊地皮上大興土木,興建工業大廈。
虎豹別墅在當時比較有名,它是胡氏家族的祖業。胡氏家族大名鼎鼎,曾是名滿全球的“斧標驅風油”的創始者。
虎豹別墅的本質是一座私人花園式住宅,但從外觀上來看,卻貌似一個規模宏大,別有風味的公園。這里環境優美,白塔巍峨屹立,一座座閣樓亭臺錯落有致,相映成趣,紅墻碧瓦的搭配,更讓人感受到古樸的氣息;姿態各異的假山、山洞、展覽館更是妙趣橫生;別墅內部,隨處可見傳說中的各種人物栩栩如生的泥塑,讓人感覺身臨其境。
李嘉誠興建的大廈明顯與別墅花園的風格大相徑庭,因此很快引起了人們的非議,紛紛指責它的出現與別墅的不和諧大大影響了別墅原有的景致。
李嘉誠得知此事后,沒有以利益為重,而是把眾人的利益擺在第一位,立即停止了大廈的興建,以便保持虎豹別墅以往的風格。
李嘉誠的做法很符合一個精明商人的獨到。因為此時的長實已經名氣大增,能夠吸引更多群眾,人們也有興趣去了解這個一步步做大的公司。可以說,這也是一個樹立公司形象的機會,如果能夠把握得好,對公司的進一步發展是很有幫助的,而李嘉誠正是牢牢地抓住了這個機會,贏得了匯豐銀行這個頗具實力的集團的信任,為與其以后的合作做好了準備。
李嘉誠經商箴言:
做人最要緊的,是讓人由衷地喜歡你,敬佩你本人,而不是你的財力,也不是表面上讓人聽你的。
3.處變不驚,逆流而上
要想成為一個成功的商人,練就處變不驚的氣魄是必不可少的。當大形勢發生變化時,處變不驚可以讓人在此時以冷靜的頭腦對大勢進行全面分析,然后找到商機,從而逆流而上,以低成本做成在將來有大利潤的生意。
20世紀年代中期,低迷的香港房地產業開始有了轉機,逐漸恢復了以往的生機,地價樓價開始回升。銀行經過長時間的“休養生息”,也漸漸恢復了元氣,已有足夠的能力重新資助地產業。地產商們又開始蠢蠢欲動,準備大干一場。
1967年,第二次世界大戰后,香港第一次較大的移民潮開始了。這使得剛剛出現一線曙光的香港地產業,再次轉入愁霧籠罩之中。
這次移民以有錢人居多,他們紛紛賤價拋售物業。新落成的樓宇無人問津,整個房地產市場賣多買少,有價無市。地產商、建筑商們無不焦頭爛額,一籌莫展。
擁有數個地盤、物業的李嘉誠也是憂心忡忡,坐立不安。他時刻注意聽廣播、看報紙,密切關注著事態的進一步發展。
但是,李嘉誠從宏觀上堅信,世事紛爭,亂極則治,否極泰來。基于這樣的分析,李嘉誠毅然做出了“人棄我取,趁低吸納”的具有重要意義的正確決策,并且將此看作千載難逢的拓展良機。
于是,李嘉誠在整個大勢中逆流而行,在整個地產行市都在拋售的時候,他不動聲色地大量吃進。
此時,許多移居海外的業主,急于把未脫手的住宅、商店、酒店、廠房賤價賣出去。李嘉誠認為這是拓展的最好時機,于是他把塑膠盈利和物業收入積攢下來,通過各種途徑捕捉售房賣地信息。
李嘉誠將買下的舊房翻新出租;又利用地產低潮時期建筑費低廉的良機,在地盤上興建物業。
李嘉誠的行為確實需要非凡的膽識和氣魄。不少朋友為他的“冒險”捏著一把汗;同業的地產商,也在等著看他的笑話。但李嘉誠依然不改初衷,繼續逆潮流而行。
這場戰后最大的地產危機,一直延續到1969年。歷史又一次證明了李嘉誠的判斷是正確的。
1970年,香港百業復興,地產市場轉旺。這時,李嘉誠已經聚積了大量的收租物業。從最初的12萬平方英尺,發展到35萬平方英尺,每年可獲得的租金收入即達390萬港元。
李嘉誠成為這場地產大災難的大贏家,他利用過人的膽識,把別人臆想的災難變成了自己的機遇,這也為他日后成為地產巨頭奠定了基石。
有人將李嘉誠喻為賭場豪客,孤注一擲,僥幸取勝。或許只有李嘉誠自己心里清楚,他的驚人之舉,含有多少賭博成分。
應該說,在這場夾雜著政治背景和人為因素的房地產大災難中,無論是誰,都難以對前景做出準確的預測。因而,說李嘉誠的決策有十足的把握是不現實的。
客觀地說,李嘉誠的行為是帶著冒險性的,說是賭博也未嘗不可。但是,李嘉誠的賭博是建立在對形勢的密切關注和精確的分析之上的,絕非盲目冒險。那么,他的判斷依據是什么呢?
李嘉誠認為,任何一個產業,都有它自己的高潮與低谷。在低谷的時候,相當大的一部分企業都會選擇放棄,有的是由于目光短淺而放棄,還有的是由于資金不足等各種各樣的原因而不得不放棄。這個時候就應該靜下心來認真分析一下,是不是這個產業已經到了窮途末路,是不是還會有高潮來臨的那一天。
如果這個產業仍處在向前發展的階段,只是由于其他一些原因才暫時處于低潮,就應選擇在這個“別人放棄的時候出手”了。這個時候出手可以少走很多彎路,從而以比較低的成本獲得較高的收益。
俗話說:無風險不成生意。因此,做任何生意都不可能十拿九穩,多少有一點冒險成分。風險有多大?利益有多大?這就需要根據各種情況進行分析。一些膽子大的商人,只要有五成勝算就敢冒險;膽子小的,沒有八成以上勝算便不敢采取行動。一般來說,風險與利益成正比。前者敢于冒險,很容易倒大霉,也很容易暴發;后者比較穩妥,卻難求快速成長。
但有一種情況例外:當別人算到不足五成勝算,而自己卻算到有六七成甚至更高把握時,便意味著發大財的機會來了。李嘉誠正是善于抓住這種機會快速發展。當然,這還取決于自己高超的分析判斷能力。
李嘉誠經商箴言:
在經濟轉型過程中,痛苦無可避免,但必須支持港府應變的策略,發展有能力、有基礎的事業。
4.關鍵時刻挺身而出挽大局
一個成功的商人也是一個高素質的商業領袖,這種人物領袖只有在關鍵時刻才能體現出來。當香港的塑膠花生產如火如荼時,受國際大環境的影響,出現了塑膠花原材料危機。為了解決危機,李嘉誠挺身而出掛帥救業,甚至不惜犧牲自身的經濟利益來維護整個塑膠行業的利益,表現出了大將風范。
李嘉誠成為“塑膠花大王”、擔任膠塑行業協會會長期間,潮籍塑膠商在香港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